浅谈城市现代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张鹏

浅谈城市现代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张鹏

蓬莱市园林管理处 山东 265600

摘要:绿色植物作为自然环境的代表,其生态效应、视觉感受和人文景观渗透和影响着人类生活和建筑环境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栽培技术和环境思想的发展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日渐突出,经历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建筑与环境的互动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建筑环境;建筑景观

“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

1.绿色景观与建筑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2.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春秋时著名思想家老子就提出“道法自然”,已朦胧地意识到人的行为要尊重自然规律。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深在思郅,妙在情趣”。在这种朴素的建筑环境观中,虽然不乏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尊重,但这种质朴无华的自然方式是非系统和非理论化的,不是具有明确生态目的自觉行为,而是一种为生产力水平所限、为获得较好生存条件而进行的潜意识的自发行为。

2.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绿化是建筑室内外景观设计最常用和最丰富的设计元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建筑内部空间的营造也更趋人性和丰富。在对建筑的观赏和体验中,要经历三个过程:建筑室外空间景观、建筑本身、建筑室内景观。建筑的室外景观环境对建筑本身而言是一个相对宏观的观察范围,最先进入人们的感知领域,对建筑整体形象影响最大。建筑室内是人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室内景观同人最为接近,因此对人们的活动和心理感受影响最大。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裕,建筑室内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室内园林的出现不仅是现代社会自然环境衰退、生活压力增大的产物,而且是人类生活日趋富足进而追求生活质量的结果,同时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绿色是把高度程序化生活中的人同大自然联系起来的心灵符码。当然,空间性质、大小,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变化和栽培技术的发展使室内绿色植物布置的特点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而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例子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1995年获第29届日本艺术大奖)藤森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而“自然素材”和“手工痕迹”与“绿色”是同等重要的课题:目的是利用自然素材的非均质性、偶然性和变化的微妙性,使建筑生出耐人寻味的品位。如果说“韭菜住宅”仅仅是设计者对打破绿色与建筑关系之间固有关系的一种尝试,仅仅是以自然素材包裹现代技术的一个开端,那么“蒲公英之家”,则将这种包裹发展得更为严密和淋漓尽致——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种植在屋顶和墙壁上的蒲公英“从石饰板间探出头来摇曳着春天”。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

建筑师还借助于各种技术手段,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来帮助减少建筑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建筑局部的微气候条件,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减轻建筑物的环境负荷,以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安藤忠雄无疑是这方面的先行者。2000年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而县政府也在委托安藤忠雄的同时成立了绿化专家委员会,探讨恢复植被的方法,于是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安藤认为:“环境破坏的结果,不仅在于对自然的直接侵蚀,更在于剥夺了人们心灵中保存的美好的历史性记忆。时间不可能倒流,因此必须探求一条与自然共生的道路,因此,首先应该在恢复自然意识上着眼改革。”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

3.结束语

“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环境景观的机会”,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环境与建筑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环境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环境发展;绿化从建筑外部空间的广场布置,发展到灰空间和室内园林绿化,甚至发展成为建筑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钱晓丽.景观建筑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园艺2017(10)

[2]王丽娜等.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7(02)

论文作者:张鹏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6

标签:;  ;  ;  ;  ;  ;  ;  ;  

浅谈城市现代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张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