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感动中国》2018年度颁奖典礼用典修辞探析论文

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感动中国》2018年度颁奖典礼用典修辞探析论文

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
——《感动中国》2018年度颁奖典礼用典修辞探析

韩佳蔚

(作者单位: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摘 要: 《感动中国》是一种以“言说”为主要叙事方式的媒介仪典,颁奖词和人物名片作为颁奖典礼的“聚焦点”“高潮”和“画龙点睛”所在,也是《感动中国》“言说”叙事的典范。颁奖词和人物名片在布局谋篇和词语选择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频繁而精彩地运用了“用典”修辞,使那些源自中华典籍的思想观念、历史故事、文本话语荟萃,融汇在篇章中。尤其是人物名片,多直接选取古诗名句来概括人物事迹和品德,呈现出一种古典雅致、含蓄凝练的民族文化风格。《感动中国》颁奖词和人物名片借助“用典”修辞组构文辞,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不仅是对传统修辞方式的回归,而且体现了国家级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高度认同。

关键词: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颁奖词;人物名片;用典修辞;文化品格

央视年度品牌节目《感动中国》颁奖典礼至今已举办了17届,每年春节期间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晚八点播出,为入选的上一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隆重颁奖。《感动中国》已获得辉煌成就,被誉为“中国电视乃至中国媒体的一个标志性的栏目”[1]“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的年度精神史诗”[2],甚至“由此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感动’热潮”[3]。《感动中国》作为一种以“言说”为主要叙事方式的媒介仪典,在仪式演进的程式化环节,包含短片介绍人物事迹、现场人物采访、宣读评选委员评价、公布颁奖词、以文字形式醒目呈现人物获奖名片等,各种环环相扣的仪式程序无不借助“言说”形式来表达颁奖典礼的思想主题。颁奖词和人物获奖名片作为《感动中国》媒介仪典的“聚焦点”和“画龙点睛”之处,被打造成《感动中国》“言说”叙事的典范。每一篇颁奖词、每一张人物名片都在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过程中运用了汉语修辞的各种手段,而“用典”修辞无疑是最惯常使用、运用得特别精彩的文学修辞方式,“引经据典”使得《感动中国》的“言说”叙事呈现出古典雅致、含蓄凝练的民族文化品格。本文尝试分析2018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和人物获奖名片对“用典”修辞的运用,探求这一媒介仪典“言说”叙事所蕴藉的文化意涵和审美风格。

1 颁奖词的用典修辞

颁奖词在播放介绍人物事迹短片、人物现场采访之后,由主持人宣读代表着《感动中国》对获奖者先进事迹和崇高思想的结论性评价。颁奖词一般是数十字或一二百个字,在思想内涵提炼和语言文字锤炼方面可谓极尽汉语修辞之功夫,尤其擅长运用“用典”修辞来表情达意,使语言风格凝练含蓄、典雅精致。

如获奖者马旭14岁参军后成长为军医、科研工作者、我国第一位空降女兵。夫妻俩生活极为简朴,却将1000万元捐赠给黑龙江省木兰县教育局。颁奖词写道:“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你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4],“少小离家,乡音无改”出自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颁奖词援引古诗名句概括马旭的人生经历,措辞自然贴切、凝练典雅。“乡愁”是中国人心头最为深沉的情感,也是古今诗词歌赋常吟常新的文学意象。颁奖词中的“乡愁”二字,不仅使人联想起古典作品字里行间对故国家园刻骨铭心的思念,而且让人想到当代诗人余光中的诗歌《乡愁》。诗人将“乡愁”比喻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唤起人们对家国的怀念。颁奖词援引当代名诗中的“乡愁”意象,契合马旭基于高尚品格和对故土的挚爱而将巨款捐赠给家乡教育事业的事迹及其思想境界。

其美多吉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一条往返1208千米、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的邮路上工作了29年,被誉为“雪域邮路上的忠诚信使”。颁奖词开篇写道:“三十忠诚风与雪,万里邮路云和月。”[4]其美多吉先进事迹的显性特征是他近30年跋涉在雪线邮路、行驶里程140多万千米的经历,颁奖词用宋代岳飞《满江红》中的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并根据表达情境之需要,以“忠诚”替换“功名”,用“风与雪”替换“尘与土”,将“八千里路”改为“万里邮路”,甚是贴切巧妙。这种对经典富有新意的“援引”和“改造”,有效地升华了话语篇章的审美意境,为颁奖词注入历史感和思想文化张力。

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早年留学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国,隐姓埋名数十年,为核武器研究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颁奖词写道:“……戈壁寒暑成大器,于无声处起惊雷,一片赤诚,一生奉献,一切都和祖国紧紧相连。黄沙百战穿金甲,甲光向日金鳞开。”[4]这篇颁奖词的突出特点也是运用了“用典”修辞。“于无声处起惊雷”出自鲁迅诗《无题·万家墨面没蒿莱》,用以表现程开甲及我国核武器研究者战胜困难,取得核试验成功的伟绩。“黄沙百战穿金甲”引自唐代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甲光向日金鳞开”,引自唐代诗人李贺《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颁奖词借助唐代边塞诗中描绘西域战场景象和戍边将士气势的诗句,衬托程开甲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艰苦经历和英雄情怀。

《感动中国》颁奖词“用典”修辞的显著特点之一,是所选之“典”多为观众所熟知、因而易引发观众共鸣;显著特点之二,是所选之“典”能够自然、贴切、准确表现获奖者的事迹和思想精神。如颁奖词引用唐代边塞诗中描写西域疆场战斗生活的诗句,正切合程开甲驻守沙漠、献身核武器研发事业的事迹和精神。如马旭颁奖词中“少小离家,乡音无改”引用贺知章诗歌,所选之“典”广为人知,用在此处显得十分亲切自然,极易唤起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采用该春提早栽培技术生产青椒,产量高,效益好,风险小,且可达到早上市、抢市场、创高效的目的。但仍需结合青椒所在种植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并按照行业情形、资源消耗等方面充分利用该栽培技术,从而为市场供应新鲜青椒供人们食用,满足人们对青椒的需求。

2018年度《感动中国》有10位获奖者(其中王继才、王仕花算作1个获奖项),10张人物获奖名片。这10张人物名片,在文字表达上的显著特点是全部都运用了“用典”修辞,引用《论语》1、古诗9,其中引唐诗6、宋诗3,最集中地体现了《感动中国》媒介仪典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的叙事方式和文学修辞特征。

2 人物名片的用典修辞

经过分析,怀疑断路器垂直连杆与连杆轴套密封件之间存在机械磨损,磨损引起断路器合闸操作时存在机械卡涩,从而造成断路器合闸时间严重超标,断路器合闸速度偏低。同时,由于断路器三相机械磨损程度不同以及机械磨损对断路器机械特性影响的随机性,使得断路器三相的合闸时间差别较大,致使断路器合闸不同期时间严重超标。

如钟扬的名片“立心天地厚”,援引宋代马廷鸾的《恭进理宗皇帝挽词》:“立心天地厚,接统帝王前。”杜富国的名片“临危岂顾生”,引自唐代崔涂的《读段太尉碑》:“愤激计潜成,临危岂顾生。”吕保民的名片“见义勇必为”是化用成语“见义勇为”,其出处是《论语·为政》:“见义不为者,无勇也。”王继才、王仕花的名片“孤云心浩然”,引自唐代马戴的《华下逢杨侍御》:“巨灵掌上月,玉女盆中泉。柱史息车看,孤云心浩然。”张玉滚的名片“风雪担书梦”,引自宋代晁说之的《送蒲君赴陕西漕属》:“风雪担书梦,旌旗从使行。”等等。

人物名片在短片介绍人物事迹、人物现场采访、主持人宣读颁奖词之后,在庄重典雅的音乐声中,以文字形式在舞台空间醒目展示,是颁奖典礼对获奖者的终极礼赞。人物名片可看作是颁奖词含义的高度浓缩和萃取升华,仅用几个字凝练颁奖词内容,对人物事迹和思想品德做最后呈现。人物名片的文字组构必须做到言简意丰,仅用几个字就得表达极为丰赡的语义内涵。《感动中国》2018年度获奖者名片的创作者正是借助“用典”修辞,在中国古典文献的优美语句之中,为每一位获奖者寻到了能够概括其事迹和品德的最佳文字,使人物名片不仅措辞贴切自然准确,而且审美风格凝练典雅、含蓄优美。

成语是沿袭惯用、简洁精炼、含义丰富的定型结构。一些成语是很好理解的,而另一些成语则要明确其中所包含的文言知识才能理解。如“坐井观天”中“坐”的意思不是“坐”,而是“守”。 “坐井”不是指坐在水井的底部,而是指保持在水井的底部。究其原因,是因为成语产生的早期,保留了中国古代汉语的许多特点。

“用典”是中国传统叙事最为常见的修辞手法,文人在创作中最惯常援引典籍中的思想观点、历史事实、书面语料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尊重历史、敬仰圣贤、珍视文化典籍的“崇古”意识。颁奖词和人物名片是《感动中国》“言说”叙事的典范之作,也是创作者艺术构思和文学修辞最为用功之处。学术界已经关注到颁奖词写作的艺术特点,指出颁奖词的创作调动了文章写作和汉语修辞的各种手段,如“在形式上运用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方式表现出整齐美和对称美,在内容方面通过使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丰满的人物形象,营造形象美和意境美”[5]。亦有研究者指出,“颁奖词中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锤炼,内容上字斟句酌,形式上相得益彰”,甚至认为《感动中国》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些高度概括又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又不失文采,撼动人心的颁奖词”[6]。以往的研究者已对《感动中国》颁奖词高度关注,研究论文也层出不穷,但对人物名片则缺乏应有的研究,特别是对颁奖词和人物名片的“用典”修辞,及其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的叙事方式的关注度都很不够。事实上,颁奖词和人物名片以“用典”修辞作为“言说”叙事的重要途径,借助中国传统叙事方式打造出风格凝练典雅的新时期媒介仪典,还昭示了国家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高度认同,这必然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岭涛.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十大电视事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7.

[2]胡占凡.给人以力量 给人以感动——《感动中国》的10年回眸与启示[J].电视研究,2012(3):5.

[3]韩文婷.央视《感动中国》栏目的群众观分析[C]//哈秋燕.新闻传播学前沿2013-2014.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50.

[4]央视网.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EB/OL].(2019-2-20)[2019-04-17].http://tv.cctv.com/2019/02/20/VIDED8P8NJzCXGV02dBdUx36190220.shtml.

[5]郁芳.“感动中国”颁奖词的语言美[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2):48.

[6]李佳.“感动中国”的艺术化表达[J].大舞台,2012(6):157.

基金项目: 此文系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感动中国〉媒介仪典叙事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7SKG190)成果。

作者简介: 韩佳蔚(1983—),女,陕西武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标签:;  ;  ;  ;  ;  ;  

以经典作为“言说”依据-《感动中国》2018年度颁奖典礼用典修辞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