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对江苏高等工科教育社会调查的思考_社会因素论文

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对江苏高等工科教育社会调查的思考_社会因素论文

为新世纪培养新人——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社会调查后的一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社会调查论文,江苏论文,新人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国家教委高教司、中国工程院咨询服务部和江苏省教委联合组织的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社会调查于1996年4月12日至5月2日顺利进行, 已有初步总结材料〔2〕。 通过这次调查(也包括笔者在上海宝山钢铁公司等单位的调查),从集中的社会反馈和呼吁(也包括广大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的切身体会)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非智力因素(或非专业因素)的教育与培养,对学生成为比较全面发展的“完人”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江苏调查的一些简明结论

通过调查,在若干问题上我们取得了一些基本共识。

第一,关于工程人才供需关系问题。从现象上看可以概括为六句话:研究生以上人才供不应求、本科生求大于供、专科生供大于求、中专生需求已趋饱和、中级技工紧缺,高级技工(技师)奇缺。这里包含着社会误导造成的假象。

第二,关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企业等用人部门对“文革”后工科毕业生的质量评价除有基本肯定的一面外,还提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和最突出的问题。不足之处主要是:1.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不够;2.动手能力差;3.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对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社会上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有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方面:学校的专业面窄,教学内容陈旧、老化,跟不上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和实际工作的要求。二是实际能力方面:动手实践、解决问题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社交、公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比较欠缺。一般毕业生到岗位后,适应期过长,有的工作3—5年还不能独立工作。三是素质养成方面:敬业精神差、缺乏理想和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考验,经不起挫折。缺乏求实精神,自我期望值过高。放不下架子,怕艰苦。学习能力差,缺乏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第三,关于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期望问题。他们强调高校应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普遍要求高校应着力培养实用型人才。毕业生到岗位既要上手快、适应期短;善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强;又要后劲足、具有开发研究的潜力。从调查中普遍感到要求录用高层次人才的呼声很高。

在提高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思想政治素质急待加强。问卷调查中提出这方面要求的约有90%。2.加强实践技能的训练。这一方面呼声最高,问卷统计达93%。3.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这不仅要求大学生扩大知识面,而且要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具有社会的、国际的、人类的思维视角,宏观的、战略的、哲学的思维素养。

社会调查中我们取得基本共识的问题集中到一点,说明工科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全面而完善发展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与实际工作要求及社会期望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这种缺陷和差距又突出地表现在人才培养的非智力(非专业)因素方面。

发表于70年代的《学会生存》这一具有全球影响的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在论述世界教育当代的特征时提出了值得特别注意的普遍流行的三种新现象〔3〕。“第三件重要的事实是, 在教育成果与社会需要之间产生了矛盾”。因而,出现了“社会拒绝使用学校的毕业生”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经济的和心理的现象。现有教育体系难以适应急剧变化时代日益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它所教育出来的人并没有受到恰当的训练,因而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可见,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提出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现有教育体系与当今社会发展矛盾的反映。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人才市场的发育和日益完善,上述矛盾将更加尖锐和突出。出路唯有深化教育改革。

二、非智力(非专业)因素与成才、成就关系的若干例证分析

(1)事业成就与学历水平不是一种线性关系, 或者说没有必然性关联。镇江化工集团公司重视青年技术干部的培养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际锻炼提拔了一批青年技术人员担当车间主任助理及科长助理职务。公司选派5名助理参与我们调查组召开的座谈会。 其中一名毕业于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一名毕业于地方一般大学,一名毕业于专科学校,两名毕业于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尽管他们的学历层次有较大差距,但大体都在1993年提到厂中层干部的岗位。他们的共同体会是学校要加强立足于社会的基础素质教育。进入社会后要努力适应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江苏省苏、锡、常一带许多颇具规模的乡镇企业已是第二代当家人掌权。他们与以老支书、老村长为代表的第一代当家人相比文化水平较高,大多数是高中毕业文化,是本乡本土的实干家。他们的专业知识基本上是向专家请教、从实干中学来的。他们有较强的经营、管理、决策能力(也基本上来自于实践中经验教训的积累)。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通过成人教育渠道取得了各种类别的大专学历。在他们手下还使用了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也有少数硕士生。比如,著名的苏州长城电器集团的现领导就具有上述第二代当家人的基本特征。目前由高学历人员掌大权的企业为数不多。

以上说明一些人从技术队伍中脱颖而出或是担当企业的全面领导,主要是依靠他们的较全面的综合素质和来自实践的能力和经验,非智力(非专业)因素又是一个重要的支撑点。

(2)敬业精神、坚强意志、 不怕艰苦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能否迅速发展成长的重要因素。镇江龙山养鳗集团公司由一个村办企业发展到1996年达40亿元产值的跨国经营的庞大的企业集团,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鳗王。1994年公司进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公司领导要求这一批10名大学毕业生先下到广东的人工养鳗分厂当养鳗工人,从最艰苦的体力劳动干起。在这种艰苦环境考验下,3个月后便有5名大学生离队。另5 名经过一年多当工人和基层工作锻炼的大学生均提升到公司办公室、企管处、养殖公司经理一级中层干部的岗位上。他们感到职务提升了,肩头的担子、面临的新考验更重了。一种强烈的敬业精神、竞争意识和坚强毅力支持他们在斗争中前进。今年以来该公司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不接收应届毕业生,像外资企业一样,录用具有5 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专业人员。他们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个人期望值过高,还干不了什么实事。他们把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磨合期留给了其他单位,自己录用合用的成品。

(3)在高新科技产业部门工作同样体现出情商重于智商。 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了情商和情商教育的新概念。90年代初,美国耶鲁大学和新罕布尔大学两位学者提出,所谓情商能力乃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199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D.戈尔曼(D.Goleman)在《情商能力》一书中提出: 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能力而不是智商能力。研究表明:对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的影响只占20%,而包括情商在内的其他因素却占了80%。情商能力包括:①自我觉察能力,②情绪洞察能力,③自我激励能力,④控制冲突能力,⑤人际公关能力。丹阳市江奎集团是从电唱机、激光唱机起步从事数字视频等微电子产品开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公司职工中各类专业人员占30%。调查中有8 位毕业于全国重点理工大学及综合大学毕业生参加座谈。其中除一名84年毕业外,其余均为94、95年毕业生。3名95年毕业生参加产品开发工作。94及以前毕业的3名已成为产品开发负责人。另有两名从事品质管理及新产品推广。一名光电精密仪器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在大学期间当过团委委员,当过学生记者,公关、人际交往能力较强,在公司担任新的推广工作,比较得力。实际是从事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销售工程师的工作。一位毕业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从事产品开发的毕业生在实践中深有体会。他说:要把握机遇更新知识,许多事情是不会做,问题不在会不会做,而是敢不敢做。他认为现在学校课程上得太多了,而做得太少了。他在校时课可以不上,实验不可不做。做了实验以后再去看书。一位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生,他学电磁场理论,考试得70分。但他积极参加学生科技开发中心活动,担任航模队队长,还参加数模竞赛活动。他认为一个人的能力要均衡一些,能力就是解决问题。一位从事品质管理的毕业生说:到一个单位起步很重要。上司赏识你就是人才。因此人际合作能力很重要。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很欠缺,应让他们多了解社会,了解本国的和外国的情况。还有一位94年毕业现已成为产品开发负责人的毕业生,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就和老师搞科研,不仅是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学做事、学做人,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总体思路和系统开发能力。他认为这种大学课程表之外的学习和锻炼使他颇多受益。因此,参加工作后搞产品开发上手快、进展顺利。

(4)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性、要转变观念、 增强现代意识和主动进取精神。在上海宝钢调查时,许多在这种特大型现代化企业中经受锻炼的毕业生对于提高社会适应性有较深的体会,增强适应性是和转变传统观念伴生的。据他们估计,工作几年之后转到非所学专业行当去工作的约占30%。华东冶金学院88届钢铁专业毕业13人,到1996年仅有3 人仍在炼铁厂工作,有10人转到其他行业部门去工作。有的毕业生说: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干4—5年不换地方,就说明你没有能力。换一个地方,会增加压力。让学生自己总结经验,认识的层次也就不一样了。一位宝钢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是学冶金机械的,由于整体素质较强,进厂不久就调到设备制造公司搞成套设备出口外贸工作。她说:专业不那么重要,基础很重要,能力很重要,素质要求很重要。过几年就要转岗位,可以扩大视野。开始做一项新工作有创造性,过几年还干那件事就成了熟练工。不断增强社会适应性而不拘泥于专业对口,这是时代发展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发展趋向。一位毕业生从切身体验中感到在工作中抓住机遇十分重要,认为竞争与机遇并存!有的毕业生认为要提高心理平衡能力,重视顺利和困难情况下的自我调节。工作时间较长的毕业生则感到管理学、辩证法太重要了,组织能力很重要。

(5)来自企业领导的忠告:大学生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 沉下去,才会有发展。丹阳市乡镇企业局一位负责人讲:要教育学生从事实际工作,要务实。现在学生生活好了,开始两年一般没有务实精神。丹阳市大亚集团是一个以现代化铝箔生产为主的大企业,一位领导说:学生不适应现场要求,缺乏经营、贸易概念。体会不到钱来之不易。学校要培养负责任的人,脚踏实地、吃苦耐劳。人的素质不好,什么大工程也干不了。丹阳化工集团的一位总工说:现在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很多急需的新技术学不进去。高中毕业经过挫折然后再上大学的就好得多。没有受过挫折的至少锻炼3—5年才能发挥作用。毕业生到现场,最好能从一个工程的调研、设计开始,到开工投产全过程跟下来。这样学来的东西是一辈子也不会忘掉的。要有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责任心强、社会责任感强。还要具有风险意识。苏州丝绸工业局的一位领导说:机械专业毕业生经过5年锻炼,能沉下去的,可以成才! 可惜现在许多工科毕业生不愿去工厂企业,去了工厂又不愿去基层生产第一线工作。

上述几点例证分析可以从某些侧面说明非智(非专业)因素对一个人成才、成就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这样分析并不排斥另一方面,认为智力因素不重要。非此即彼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我们不能因为进入工业社会就可以认为农业不重要,而应当在重点突出发展工业时使工农业协调发展。同样,在我们重点突出发展被忽视了的非智力(非专业)因素的同时,要使之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向着培养“完人”的方向迈进!

三、走向培养“完人”目标的基本思路

(1)对唯有改革才能改变旧有教育体系的形势应有深切的理解。 人文和道德教育的衰退是国际性现代高等教育危机的突出表现,这一危机和以技术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为特征的时代顽症物质主义互为表里〔4〕。 《学会生存》在论述培养完人中指出旧有的教育体系是造成“人的分裂”的重要因素之一。认为目前教育青年人的方式导致了人格的分裂。为了训练的目的,一个人的理智认识方面已经被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遗忘,就是被忽视;不是被还原到一种胚胎状态,就是随它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为从事某种内容分得很细或者某种效率不高的工作而进行的训练,过高地估计了提高技术才能的重要性而损害了其他更有人性的品质〔5〕。

(2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是从片面的专业技术教育转到全面素质教育。工程的本质内涵可以简要地概括为人对物的创新设计与营造。工程有两大类基础:一类是工程科学及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另一类是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工程创造物质文明包含着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础。党中央对我国新时期人才培养提出了“四有两热爱两精神”的要求,即“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两种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这是全面素质的基本内涵,也是我们高教改革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当然针对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需要加以具体化。

(3)培养完人、 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一本有关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的专著指出未来的趋势: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其要点是:科学主义是未来教育目的观的基础。人文主义是未来教育目的观的价值方向。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将融合〔6〕。我们认为,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首先在科学教育中,要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追求真善美的科学精神。同时要发掘科学发展过程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史、哲”,即人文精神、历史明鉴、哲理蕴涵。真善美是人类当代追求的理想的精神境界。而科学则是真善美三者“三位一体”的和谐统一体。因此科学的精神价值是最高意义上的价值。只有从文化学的视野看待科学,从人文学的角度理解科学,才能洞察科学,才能洞察到科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完善中的深层意义,从而充分认识到科学的不可估量的巨大精神价值。科学的巨大精神价值的存在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科学依据和认识论根由。另一方面,在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中提高教育科学性。人文教育的科学性在于为人们提供社会行为选择的标准。科学教育的科学性在于为人们提供思想认识到判断的标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就是培养大学生在对待自然、社会和自身发展上树立起认识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标准,也就是“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决不是两种教育的混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比例问题。其实质是两种教育的相互包容和相互渗透,两种教育的加强并不以削弱对方为前提或以部分牺牲对方为代价。

(4)必须明确,选择目的、明确方向不是唯一的问题。 重要的是,这些目的必须建立在社会广泛认同的基础上。英国著名科学家托·亨·赫胥黎在其名著《科学与教育》一书中引用康德的话说:“所有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回答三个问题:我能够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我可能期望得到什么?”他进一步引伸说:“实际生活就是这样一道运算题,你的责任乘上你的能力,再除以你的境遇,就得出第四项,那就是你应得的赏罚。”可见,人的能力、素质、价值是要在社会境遇的参与下体现的。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而决不能封闭或游离于社会系统之外。相反,可以凭借历史的社会舞台:英雄造时势或是时势造英雄。

注释:

〔1 〕《学会生存》第二部分“未来”中第六章“目的”提出了“培养完人”问题,即“为一个新世界培养新人!”。文中对培养完人的界说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09—216页)。

〔2〕调查结束后形成了“经济发展与工科人才需求背景”、 “问题分析与改革建议”、“调查工作方法总结”三个专题总结材料及以徐州、南京、镇江、苏州、常州、扬州、南通等市的单位的综合调查报告。本文作者所写“江苏高等工程教育社会调查启示”一文已在1996年10月14—17日在西北工大召开的“全国第四届部分工科院校课程建设研讨会上交流,《高等工程教育信息》1996年12期摘登,全文发表于《华东冶金学院高教研究》1996年第2期。

〔3〕〔5〕《学会生存》,第37—52页,第211页。

〔4〕王端庆:《人的革命与高等教育革命》、 《面向新纪元的思考与展望》,(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92—304页。

〔6〕扈中平、刘朝晖:《挑战与应答——20 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468—494页。

标签:;  ;  ;  ;  ;  

面向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对江苏高等工科教育社会调查的思考_社会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