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论文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论文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

黄永林 罗 忻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我国根据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实际和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努力探索中国农村文化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坚持共产党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宗旨,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发展理念,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文化建设观念,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发展规律。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现代性;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加强农村政治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在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历史探索中,农村文化现代化建设也在曲折中前行。我国努力探索中国农村文化现代化发展路径,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坚持共产党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2019年初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农村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1)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9年1月11日。 201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会议认为:“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优良传统、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对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确保新时代农村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人民日报》2019年6月25日。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文化的领导地位是做好我国文化工作的重要原则,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也是党的优良传统,是我国文化工作不断进步和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保障。

首先,重视农村文化建设是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早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把大众文化与农民文化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认为“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92页。 。他在党的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民——这是现阶段中国文化运动的主要对象。”(4)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8页。 为此,他还特别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5)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7页。 “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6) 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的两次谈话》,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117页。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7)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近年来,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8) 《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 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3-11-28/183328839122.shtml,发表时间:2013年11月28日,浏览时间:2019年5月20日。 关于乡村文化建设,习近平特别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9) 《习近平要求乡村要培育这“三风”》,中国青年网,https://news.youth.cn/sz/201803/t20180318_11517053.htm,发表时间:2018年3月8日,浏览时间:2019年5月22日。 为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发布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近些年出台的主要文件有《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农业部关于深入开展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等。此外,近15年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几乎每个文件都强调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其内容包括: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文化建设、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工作等方面,这对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其次,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是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的教育和农村文化建设,并将其作为农民继续解放的一个政治任务来对待、来完成。邓小平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国际主义、爱国主义都属于精神文明的范畴。”(10)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转变成为巩固政权而执政的党,为使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新中国的主导文化,党更加重视提高农民思想政治文化水平。1954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了《关于加强党在农村中的宣传工作的指示》,会后经中央批准下发。中央提出要在广大农村有系统地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健全党在农村中的宣传网和经常的宣传活动,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到社会主义水平,以便为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1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77页。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强调:“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要以集镇为重点,以镇带村,制定规划,逐步推进。文明村镇建设要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基层政权结合起来,同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功能结合起来,同计划生育、节约土地、环境建设结合起来。”(1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1996年)》,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ziliao/wenjian/jigou/zhonggongzhongyang/201602/t20160215_3144989.shtml,发表时间:2016年2月15日,浏览时间:2019年5月22日。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公民道徳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1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2页。 总之,充分发挥文化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功能,加强对农民进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其三,激发农村文化组织活力。在农村有一些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的文化活动团队,它们的主体成员主要是乡村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这些民间文化活动组织按照农民的文化需求,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深受农民广泛认可和喜爱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很多时候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新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这些农村文化自组织的作用,大力扶持这些民间文化组织,调动其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利用这些组织把农村文化活动活跃起来、繁荣起来,努力做到群众文化群众办,为当地的文化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建设宗旨

为人民大众服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8)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57页。 1944年10月,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毛泽东作了《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讲演,他提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必须有为人民服务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要联系群众,就要按群众的需要和自愿。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19) 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12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之中。2013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20) 习近平:《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3页。 这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建设宗旨的重申。

今后,在发展战略上,要坚持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联动发展机制,切实改变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实行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并向农村倾斜的原则,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走城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文化发展上,要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公共资源要更多地向农村配置;加快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农民群众也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获得更好的精神文化享受。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通过城市文化支持农村文化,形成城乡文化协同发展的格局。在经费投入方向上,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如文化活动室、图书馆、电影院、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等的建设,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可持续发展。

其次,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公民文化权利实现的程度,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组织文化工作绩效的基本指标之一。我们的党是执政为民的党,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保证公民的文化权利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进行文化建设,积极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无论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较以前能更为平等地享受文化和教育的权利。《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2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求是》2006年第5期。 依法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充分彰显了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优越性。

其一,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农村建设重点在“村”和“民”,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农民既是农村文化的享用者和拥有者,更是创造者和建设者,必须切实尊重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解放与回归农民的文化权利,让他们在建设自己的家园文化时具有发言权和决定权;激发农民的聪明才智,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文化权利为自身的文化生活做出贡献,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农村文化管理机构必须从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际出发,开展符合农民生活需要的切实可行的文化活动,通过群众喜闻乐见又易于接受的各种文化形式,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激发农民改变生活现状、追求新生活的信心,达到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

三、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发展理念

受西方思想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史上,中国精英阶层多把农民看成是落后阶级,是被改造的对象。诚如吴高泉所言:“在传统与现代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话语的参照系下,农民作为不是那么现代化的人群,合乎逻辑地成为了带有落后(相对于‘先进’)、愚昧(相对于‘文明’)、守旧(相对于‘进取’)等传统社会性质的标志。基于中国社会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的自卑心理,现代化的要求变得迫切,但传统农业社会的很多事实在现代化的眼光下都显得那么的不可救药,而最大的障碍就是传统的文化积习和非常不现代的民众,他们占多数的是农民。可以说,对‘农民’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一种身份认识,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农民的批判和关注显示了我们内心的焦虑和隐痛。”(25) 吴高泉:《现代性语境中“农民”一词的话语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在他看来,“现代广泛使用的‘农民’一词包含了愚昧、落后、狭隘、浅薄、自私等一系列基于文化分层的贬义色彩”(26) 吴高泉:《现代性语境中“农民”一词的话语探析》,《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3期。 。目前政界乃至学界部分人对农民仍抱有传统偏见,认为农民是封闭保守的,自由散漫的,愚昧落后的,小农意识浓厚,是要被教育、改造的对象。以这样的观念看待农民,要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不可能的。因此,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理论参考》2018年第4期。 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再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近些年,我国提出要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双轮驱动”平衡发展,努力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第一,要面向基层、面向广大群众,推动建立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服务标准,加快推进农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文化资源配置和项目建设上重点向乡村倾斜。第二,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开展文化结对帮扶,引导社会各界人士投身农村文化建设,打造人人参与文化创造、人人享受文化成果的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共享发展。第三,依托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特别是要重点发展适应城乡居民所需要的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餐饮和文化体验等产业。第四,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在污染控制问题上,在体现高水平的污染控制技术运营服务上略显不足,特别是“作业面积最小化、工艺分液少产量”。在作业面控制上,原则上按照≤1 m2/t确定每日作业面积,在垃圾量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围堰与地膜的组合铺设,减少作业面积,做好雨污分流。

利用拟合优度指数(GFI, AGFI)、规范拟合指数(NFI, NNFI)、残差均方根(RMR)、比较拟合指数(CFI)及近似误差的均方根(RMSEA)评价两模型的拟合情况。BA量表验证性因素拟合指数见表2,结果表明,二因素模型优于一因素模型。

农村文化振兴的主体是农民,其核心要义是立足文化民生。农村文化是一个由各种文化要素构成的复杂的综合体,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体现,这些文化活动必须通过农民来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重要价值和建设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继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秉承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的原则,找回农村文化之根,铸就乡风文明,打造“有灵魂”“有风骨”和“有活力”的新农村。

其二,尊重农民文化创造精神。在宏观上,尊重农民作为文化持有人的权益,保护他们的一切创新成果,形成引导有力、激励有效、活跃有序、宽松和谐的有利于文化创造创新的机制和环境,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微观层面,重视开掘农民所创造的文化的生命力。我国农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绚丽多姿,民间故事、诗歌、戏曲、美术、舞蹈、音乐等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来自于农民的生产生活,反映了农民的审美心理,体现了农民的文化精神。保护和培植具有本土特点的文化活动形式,并予以改造和创新,为农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进一步增强农民的家园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

再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推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早在1940年1月,毛泽东就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当作国民文化的方针来说,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并且我们应当努力在工人阶级中宣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并适当地有步骤地用社会主义教育农民及其他群众。”(1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04页。 1986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作为工人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全人类精神文明的伟大成果的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领导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精神文明建设起着重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理想建设、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民主法制观念建设,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15)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1986年)》,中国文明网,http://www.wenming.cn/ziliao/wenjian/jigou/zhonggongzhongyang/201602/t20160215_3144911_1.shtml,发表时间:2016年2月15日,浏览时间:2019年5月22日。 江泽民曾指出:“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16)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43-1644页。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民夜校等渠道,组织农民群众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宣传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牢牢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1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23/c_1124660587.htm,发表时间:2019年6月23日,浏览时间:2019年6月29日。 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最根本的就是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MY沥青砂添加剂对基质沥青的性能改善,最终体现道路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指标上。以《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和《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GE20-2011的内容为依据,采用AC-16型混合料级配,对改性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进行综合评价[15,16]。

其四,调动乡土文化人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把农民劳动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农村有一批具有一定艺术专长、有声望、能吃苦的“乡土艺术家”,他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天然的情感,他们的艺术滋养和灵感来自农村生活。他们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往往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参与者,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下,大力开展农村文化建设,他们将是最重要的依靠力量,最积极和最有号召力的组织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是加强农村文化文化建设的关键。

四、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文化建设观念

再次,在产业发展上,重视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现代发展模式具有鲜明的经济功利特征,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背景下,出现了农村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过度商业化、市场化和媚俗化开发问题,导致为攫取文化利润而不惜损害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情况相当普遍。以各地普遍推崇的乡村文化旅游为例,那些在乡村特定时空中开展的极具文化内涵和价值的民俗节日文化、宗教祭祀文化、生产生活仪式文化等都以表演的形式搬上舞台,被开发成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这些经过人工再造后的“伪乡村文化”的确带来了经济效益,但却造成了乡村文化自身价值的丧失,农民的乡土文化情结在追逐经济效益中日益淡化,许多乡土文化在产业开发中遭到严重破坏。

并发症情况:A组出现10例(33.33%)并发症,其中7例为切口愈合不良,2例为神经根损伤,1例为椎板关节突螺钉完全进入椎管致马尾神经损伤;B组出现2例(6.67%)并发症,其中1例为硬膜囊破裂,1例为椎弓根骨折;C组出现1例(3.33%)并发症,为硬膜囊破裂;D组出现3例(2.94%)并发症,1例为发生迟发性椎管内血肿,1例为迟发性切口感染,1例为终板损伤。置钉失败例数A组为6.66%,B组、C组均为3.33%,D组为0.98%。

报告数据显示,第三季度,科技应用领域的黄金需求同比上升1%,至85t。这是连续第8个季度实现需求增长,主要受到智能手机、服务器和汽车等电子产品中黄金使用需求的推动。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西方文化发展理念认为城市代表着文明和先进,乡村则代表着愚昧和落后,现代化发展就是农村城市化,即用城市消灭农村,这种错误的发展理念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2019年6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7次报告》指出,中国正处在迈向现代化关键期,“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城镇化过程,也是从传统一元乡村社会,到转型的二元城乡社会,再到现代一元城市社会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城乡收入从不均到均衡、产业从排斥到融合、基础设施从分割到一体、公共服务从差异到均等,多种因素决定中国城乡关系及其演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城乡基本一体远未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落差巨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较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法律规定和赋予的公民基本权利在城乡之间还存在差别”(30) 倪鹏飞、李超:《总报告摘要:中国正处在迈向现代化关键期》,《经济日报》2019年6月24日。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3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 “中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这是中国最基本的现实国情,按照现有的人口增长速度,即便未来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但仍然有将近5亿人口生活在农村。”(32) 张慧鹏:《城乡关系:以人为本还是以资为本?——毛泽东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探索与启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6期。 因此,在未来的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必须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首先,在发展理念上,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重要价值,尊重农村的主体性。工业化与城市化打破了传统农村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当今,城乡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对自己的家乡失去信心,不少农民想方设法离开原来的居住村落,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丧失了建设家乡的自信和动力,如民间表演艺人离开孕育其传统手艺的乡村,减少了对传统手艺传承的自发性和积极性;农村社会的“文化精英”远离家乡,这就使得支撑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及文明传承的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大量流失,导致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后继乏力。(33) 郑芳:《产业化:中国乡村文化振兴的模式及路径》,《农业展望》2019年5月28日。 曾经丰富活跃的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由礼俗礼节、乡贤尊孝、农耕技艺等基因构成的乡村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碎片化瓦解,许多地方出现乡村凋落、乡土文化凋敝的窘境”(34) 高静、王志章:《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农业经济问题》2019年第3期。 ,农民陷入物质和文化上的双重贫困。

会计集中核算要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处理好会计监督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处理好原则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关系;第三,处理好会计工作与相关改革之间的配套关系;第四,处理好外在形象与工作形象之间的关系;第五,处理好上级会计核算中心与下级会计核算中心的关系;第六,处理好执行制度与完善政策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六项之间的关系,才可以确保每一项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

其次,在政策导向上,建立城乡统筹发展机制,促进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不仅造成了农民与市民泾渭分明的身份差别,而且造成了城乡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在发展模式上,中国现代农村文化建设基本上是按照城市文化模式进行的,这使农村文化异化为城市文化的模仿者,农村文化被生硬改造失去了文化内核,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农村传统文化的生存力。在文化供给上,往往更多地体现为精英文化思维,把农村文化当作被改造的对象,把重点放在“送文化”和教育农民上,由于忽视了农民作为农村文化主体的真实需求,违背了农村文化发展内在规律,往往难以在农村社会扎根,难以形成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在经费投入上,长期以来,我国用于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经费十分有限,导致文化活动基础设施陈旧,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无法建设完备,农村文化发展受到制约。

假设边缘像素点坐标为(xi,yj),目标物的中心坐标为(x0,y0),则每个边缘像素点到中心的距离为:

首先,努力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国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2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他还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2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加强基层文化产品供给、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和文化人才培养。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结合传统节日、民间特色节庆、农民丰收节等,因地制宜广泛开展乡村文化体育活动。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培育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演出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2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9-06/23/c_1124660587.htm,发表时间:2019年6月23日,浏览时间:2019年6月29日。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植根人民生活的沃土,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在“双百”方针推动下,不断提高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使文化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以提供更丰富、更高质的文化产品与服务,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提出:“将来还要有几千万农民进入城市,进入工厂。如果中国需要建设强大的民族工业,建设很多的近代的大城市,就要有一个变农村人口为城市人口的长过程。”(28)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77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我国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在很短时间内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试图通过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来提高城市化率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国城镇化特点是早期发展慢、后期发展较快。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长达30年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1949年的10.64%上升到1978年的17.92%,仅提高了7.2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4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8年的59.58%,提高了41.66个百分点。另外,2018年全国农民工数量已经突破2.8亿。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率确实大大提高了,但城乡差距不但没有因此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29) 黄永林:《乡村文化振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基于乡村发展相关数据的分析》,《文化遗产》2019年第3期。

农村发展关键在于产业,发展产业应立足自身的资源禀赋和优势,将农村民间文化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挖掘农村文化作为无形资产的经济效益,利用农村文化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民间工艺产业、特色饮食产业等等,无疑将是农村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但一定要处理好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之间的关系。笔者曾在《农村文化建设》一书中谈及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关系时特别强调:“在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要在继承传统、立足乡土、保护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生产性保护……我们既要从整个人类的角度考虑农村文化的建设和优秀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要从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民众切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只有将这两方面协调起来,才算得上是真正地、完整地体现了当今时代的乡村文化发展方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创新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实现传承发展和开发利用相结合,尽可能地将可开发利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和经济价值,为发展农村经济服务。”(35) 罗忻、黄永林:《农村文化建设》,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10-112页。

(2) 崩塌发生机制。构成陡崖的岩体在片理面、结构面组合切割和差异风化的作用下,形成多处凹腔,造成坠落式、滑移式危岩多有掉落,落石块径最大可达4 m×5 m×3 m。尤其是工程施工期间,由于隧道开挖扰动,危岩掉落频率加剧,直接威胁下部隧道口的工程施工安全,若不采取措施,在降雨、地震等作用下,必然会对下部隧道和相连的克枯特大桥形成重大安全隐患。

五、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文化发展规律

农村传统文化在特定的历史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形成,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变化,传承与变异、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是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遵循这一规律。

新中国成立初30年,一方面,国家通过建立初级合作社、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实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个体所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转变,把农民纳入巨大的以集体化和计划经济为基础的国家体制,这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也为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条件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建立起村级的准政府组织——村级基层政权,使国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文化以组织和制度的形式在乡村中确立起来,并形成乡村的大政治文化与小传统文化的二元结构形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政权改变的主要是国家大政治文化,而乡村小传统文化暂时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其后,为了使乡村小传统文化适应大政治文化,国家通过一系列文化政策对农民的传统文化信仰、风俗和习惯进行改造。最为极端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破四旧,立四新”,在农村主要是通过破除农村宗族组织,传统风俗、习惯、信仰和伦理观念等“旧”文化,以及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新人、新风、新思想与新文化,达到农村思想意识形态上的社会主义主流化。这一期间我国试图改变农村传统文化的政策从表面上看似乎获得了较大成功,农村传统文化确实因此而大大减少,但实质上只是由显性存在转变为隐性存在,一些传统信仰习俗仍在不断流传,传统价值观念仍根深蒂固。这种不遵循文化规律的失败教训为其后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警示。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同步发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上来,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被逐步提出。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36)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页。 据此,党的十三大首次明确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6年,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页。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8)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文化则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与使命。习近平明确提出“兴文化”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9) 张洋:《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就是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提高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乡村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经济增长,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不是全面发展的社会;没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经济社会的发展缺乏智力和道德的支撑,是缺乏生命力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只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使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整体推进、共同发展,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实力,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40) 《走向发展 走向繁荣——新中国成立60年文化建设与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test/2012-04/11/content_2110564.htm,发表时间:2012年4月11日,浏览时间:2019年6月2日。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基因和精神灵魂。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根脉,而且还包含着许多具有普世价值和现代文明的因素。要坚定乡村文化的自信,充分认识农村文化的现代性,发挥它对现代社会的价值。比如要深入挖掘和阐发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守诚信、崇正义、讲孝道、尚和谐等丰富的精神内涵,让广大农民群众重树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继承、发扬传统农村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乡村社会文化的现代性转变。

其次,以优秀农村文化为滋养,加强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立足实际,尊重传统,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因素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中的精神传承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和社会推动的价值体系塑造工程,其对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价值重塑具有引领作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结合,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来教育农民群众。一是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社会的具体体现之一,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增强农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的伟大志向;二是加强集体主义的宣传教育,营造团结互助融洽的邻里关系和平等和谐共进的乡村氛围,使农民对乡村集体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是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扬正气的宣传活动,教育广大村民发扬讲正气、树新风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正能量和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推进农村的健康、文明和谐发展和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大力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强调:“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ldhd/2014-02/25/content_2621669.htm,发表时间:2014年2月25日,浏览时间:2019年5月28日。 首先,应积极挖掘和整理乡村文化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独特文化价值的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乡村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结合新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并处理好“守”和“变”、“中”和“外”的关系,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时代元素、时代风尚,促进中国传统乡土文化的有机再生和现代性转变。其次,要全面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更为繁荣多样以及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基础上,传播思想文化,培育人的价值观,塑造时代精神。

作者简介: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罗忻,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湖北武汉 430079)。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16JJD860009)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李海云]

标签:;  ;  ;  ;  ;  ;  

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文化的现代性探求及历史经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