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技术标准在后发国家的超越?--以WAPI与Wi-Fi的纠纷为例_wapi论文

怎样实现后发国家在技术标准上超越?——以WAPI与Wi-Fi之争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之争论文,技术标准论文,国家论文,W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301(2013)01-0001-11

一、绪论

WAPI与Wi-Fi之争一开始就吸引了世界的关注,这主要是WAPI协议与Wi-Fi协议是WLAN(无线宽带网)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无线通信市场本身巨大诱惑外,其标准还关系到各国的信息安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宽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线宽带市场规模逐渐超过了有线宽带。以OECD国家为例,截至2010年12月,使用固定宽带的人数约为3亿左右,而无线宽带的使用人数则超过5亿①。从长期来看,无线宽带将成为宽带通讯中使用的主流方式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可以预见,未来的无线宽带市场将是宽带市场中炙手可热的“蛋糕”。

在无线宽带中,WLAN解决的是用户接入的问题,常见的包括家庭、咖啡店、机场中经常使用的无线上网路由的方式。WLAN与其他通信方式一样,需要通信协议来从上游的标准、研发到中游的设备制造商(芯片以及终端解决方案)、运营商以及下游的用户形成一系列完整的产业链。Wi-Fi与WAPI是WLAN的两个协议,Wi-Fi是目前国际上较为通行的WLAN协议,而WAPI是中国政府在2003年研发成功、2006年宣布为中国国家标准的协议,却在2006年的国际标准竞争中不敌Wi-Fi。

进一步研究发现,WAPI竞争国际标准失利并不仅仅是我国国家标准竞争国际标准失败的个案。凭借巨大市场规模的优势,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竞争,这些包括在EVD、IGRS、AVS、TD-SC-DMA等方面的尝试,然而成效并不显著[1]。截至2010年底,我国向ISO/IEC提交并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达224项,其中103项已经正式发布为ISO和IEC国际标准②。中国国家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比例仅占ISO/IEC标准总数的0.25%左右[2]。

传统的网络经济学研究认为,对于标准竞争而言,关键因素是用户安装基础,由于网络效应和市场正反馈机制的存在,使得不同产品之间安装基础的差异被市场放大,具有较弱优势的技术标准最终难以形成事实标准[3]。Dranove & Gandal[4]借助DVD与DIVX竞争的案例说明,DIVX作为DVD市场的后进入者,采取单向兼容的策略来弥补用户安装基础的劣势却最终失败。Farrell & Klemperer[5]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用户安装基础对于事实标准的重要性,由于网络外部性的存在,初始的安装基础使得用户一旦使用某一标准后转换其他标准的成本较高,形成了锁定效应(Lock-in effect)。

然而,韩国作为后发国家,近年来在国际标准竞争领域,特别是半导体产业和通信产业成功将多个自主标准推进为国际标准,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屏)、WiBro(移动无线宽带)、T-DMB(地面手机电视国家标准)等都是成功案例。此外,还包括与WAPI失败形成鲜明对比的WIPI标准(无线互联网交互平台),韩国通过发展新技术以及标准化逐渐从赶超者变成了领先者。韩国在国际标准领域的成功吸引了大量学者的关注:Jae-yong Choung,Illyong Ji and Tahir Hameed[6]通过对韩国标准竞争案例的研究认为,后发国家的标准竞争的策略,首先本国应该采用自己的技术,随着技术能力增强再考虑标准竞争以及兼容性,最后成为领先国家组织中一员之后再形成自己的独立标准。Lee & Oh[7]通过将WAPI与WIPI竞争国际标准的过程进行对比,研究认为技术的开放性对于后发国家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他们认为WAPI加入市场的时机选择得不当,其竞争对手Wi-Fi在此之前几乎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标准。

在标准竞争中关键因素的研究,也有学者认为质量更为重要。段文奇和陈忠[8]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建立了局部网络效应模型,认为存在临界内在质量,超过临界质量时后发技术将会成功,而初始用户安装基础的作用在于修正临界值。Zhu and Iansiti[9]通过构建一个后进入者平台与在位者平台竞争的模型,指出在一定的条件下,后进入者凭借质量的优势能够克服用户安装基础的劣势,从而成为事实标准,并使用视频游戏产业的数据进行了实证。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现质量、用户安装基础、开放性(兼容)都是标准竞争的影响因素,目前的研究都是重点考察其中一种因素对于竞争结果的最终影响。Shy[10]虽然在研究新技术如何被采用时考虑了网络规模效应、兼容性以及用户安装基础等因素,然而重点探讨的是用户偏好的结构对于先进技术采用的影响。与Shy[10]不同的是,本文基于用户偏好结构既定的假设,讨论后发技术如何权衡质量和兼容性等因素实现技术的超越,从而成为新的标准。本文延续了段文奇和陈忠[8]以及Zhu and Iansiti[9]的研究思路,进一步考虑在开放条件下技术的质量临界值对标准竞争的影响。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除第一部分绪论外,第二部分对WAPI与Wi-Fi的竞争过程进行简单的描述分析,得到相应命题;第三部分使用前文案例的假设条件构建模型对后发技术参与市场竞争的机理进行分析;第四部分对构建的模型进行仿真;最后一部分是政策与建议。

二、WAPI与Wi-Fi之争

WAPI与Wi-Fi的竞争可以大致分为下述四个阶段:

阶段一:WAPI尚未参与竞争。直到2003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WAPI安全协议,此时IEEE发展的Wi-Fi标准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无线设备通用的安全协议。Wi-Fi联盟成立于1999年,而早期1994年Wi-Fi就在校园中开始应用,并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匹兹堡校区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网络。WAPI作为后发技术面市时,其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已经在市场上运营近十年,几乎成为国际公认的事实标准。

显然Wi-Fi是先发(在位)技术,而WAPI作为后发(潜在)技术,从用户安装基础角度来看,当时 WAPI的用户安装基础几乎为0,而Wi-Fi已经有了几千万用户。所以,WAPI相对于Wi-Fi而言,初始安装用户基础上的劣势使其在竞争国际标准上没有获胜的可能性,以WAPI当时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参与竞争,几乎没有获胜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得到:

命题一:在质量相同情况下,后发技术在用户安装基础上劣势参与标准竞争没有获胜的可能性。

阶段二:在算法封闭情况下WAPI初步参与竞争。早在2001年6月,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将研发和颁布一项在无线宽带领域国家行业标准的计划。2002年底,BWIPS完成了标准的初始版本,标准中所采取的安全协议就是WAPI(W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也就是无线局域网鉴别和保密基础结构。WAPI采用的是椭圆曲线加密块密码机制,它比Wi-Fi采用的Wi-Fi访问受保护访问协议(WPA)更为安全。

中国政府希望凭借WAPI在安全性上的质量优势与Wi-Fi竞争国际标准,同时也意识到了WAPI在用户规模上与竞争对手相比处于劣势,期望采取相应限制措施来缩小与Wi-Fi的市场差距。在2003年12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第113号公告,宣布自2004年6月1日起,对无线局域网产品实施强制性认证,未获得强制性产品认证证书和未施加中国强制性认证标志的无线局域网产品将不得出厂、进口、销售或者在其他经营活动中使用③。

但是,最初WAPI协议表现出算法封闭的特点,其核心的加密算法仅仅提供给24家中国公司,外国的芯片制造商想在中国出售他们的产品,就需要支付拥有WAPI知识产权的公司专利费,并且和他们一起合作开发芯片。中国政府强制推行WAPI的做法及其封闭算法的行为并没有帮助WAPI在市场上取得优势,相反遭受包括Wi-Fi产业联盟、国际标准组织其他成员的诟病。

以上不难发现,WAPI相对于Wi-Fi而言,质量上的有限优势并没有帮助其在竞争国际标准上获胜,究其原因,我们得到:

命题二:后发技术只有在质量优势超过临界值时,才有可能成为事实标准。

阶段三:WAPI采取开放和兼容策略。2006年初就在国际标准组织开始对WLAN的国际标准进行投票过程中,2006年1月国家密码管理局适时地宣布将向社会公布WAPI加密算法。不久,WAPI加密算法可以在其网站上免费下载,这就意味着关联企业可以按照公布加密算法研发相应的产品。兼容性政策虽然没有直接帮助WAPI取得在国际标准竞争的胜利,但是,提高了后发技术成为事实标准的竞争力。

后发技术要成为事实标准,技术质量的临界值受开放性和用户安装基础等因素影响。2006年 WAPI并没有实现产业化,其本身仅为一个新的协议,尚未推出正式的商用。此时,WAPI采取兼容性策略之后,使其在安全性方面的质量优势明显提高,成为事实标准可能性迅速增加。由此,我们得到:

命题三:兼容性可以提高后发技术的质量优势,使其成为事实标准。

阶段四:WAPI不断提升质量。2006年WAPI参与竞争国际标准失利后,中国政府并没有放弃 WAPI的产业化。在仿照Wi-Fi联盟的形式组建了WAPI产业联盟,在国内积极打造产业链。产业联盟成员从创立之初的22家,到2011年6月30日增加到79家。目前在国内已经形成了WAPI完整产业链,覆盖“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芯片开发、系统设计、产品制造、系统集成、运营应用”各环节,已有百余家国内外企业能生产、销售上千种型号的WAPI产品。

WAPI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成功运用是迄今为止这一标准最大规模的商用案例,2008年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启动的“无线城市”计划时,在招标中明确要求无线网络设备必须兼容WAPI。与此同时,WAPI在国际标准竞争中也出现了转机。在2009年6月的国际标准组织ISO/IECJTC1/SC6会议上,WAPI也首次获美、英、法10余国家成员的一致同意,将以独立文本形式推进为国际标准。此时的WAPI与Wi-Fi相比,技术领先的优势已经较为明显,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有望最终成为事实标准。由此得到:

命题四:后发国家的后发技术实现技术超越,必须是在质量、兼容性和产业化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下超越临界值,才能成为事实标准。

上述案例清晰地描述了WAPI等中国标准成长的基本路径。本文第三部分将构建理论模型解释上述过程基本机理,阐述WAPI在各个阶段中表现的原因,寻求其理论解释的一般性。

三、机理与模型

本文模型借鉴了Zhu and Iansiti[9]的研究思路,研究技术质量和初始安装基础等因素影响后发技术成为事实标准的技术质量临界值的变化,之后讨论兼容性对该临界值的影响。

(一)技术质量对用户选择的影响

假设一:市场中存在两种不兼容的技术(平台)A和B。可以将技术(平台)A看作是Wi-Fi,而B作为后发技术WAPI。其中一种技术开发的软件或者设备并不适用于另一项技术。这与在阶段二WAPI推出时算法封闭的特点是一致的,此时它与Wi-Fi不兼容。

每一个软件或者设备的开发商选择加入一个平台,并且每一个用户也只能选择加入其中一个平台,新应用开发者与用户同时进行选择。当进入下一个时间点时,这两个选择的过程周而复始。简单起见,每一个用户在每个时间点时面临相同预算约束y。

假设二:参与者的效用函数是间接网络效应的模式。对于WAPI协议和Wi-Fi而言,用户仅仅选择它们其中的任意一个都不能产生效用,只有与这个协议相关的用品被开发出来时,它们才能为用户带来效用。这和硬件与软件的关系一样,当使用协议的用户越来越多时,也会增加兼容的产品数量,从而使得与之配套的产品多样性增强,这种产品的多样性也提高了用户的效用。

假设三:每个时间点两个平台定价相同。这个假设比较严格,但是,由于后发技术方一般都会使自己价格低于在位者,不会影响研究结论。假设定价相同能够帮助重点考虑用户安装基础,平台的质量和用户最终的选择之间的关系。

1.基础用户和应用开发商选择某一平台的短期均衡

每个应用开发商追求总收益最大化,假设每个平台开发软件的边际成本相同,则存在对称均衡,每个平台开发软件的价格相同。所以,用户的间接效用函数可以写为:

推论一:从短期均衡分析,对于后发技术而言,质量优势能够弥补用户安装基础的劣势。

以上讨论的是用户及应用开发商在每一个时间点上同时对平台进行选择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将考虑将上述的一期模型推广到多期模型,来研究长期均衡中平台A和平台B市场份额的变化。

2.在平台中基础用户和应用开发商的长期均衡

与上述短期均衡不同的是在长期均衡中,假设t时刻之前进入的用户或者应用开发商可以重新进行选择,重新分析用户和软件安装基础变化的影响。

研究长期均衡下的市场结构,可以得到平台B从0时刻起到市场出现均衡之间,市场份额的演变情况,以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占领市场,使得平台的发展能够从平台A的锁定中跳出来,我们得到:

结论二:从长期均衡分析存在临界值,使得Q≥时,后发技术的平台B的市场份额将最终超过先发技术平台A而取得优势的市场地位(证明略)。

进一步,临界值与e之间是函数关系,对于每一个而言,存在唯一的e*与之对应。这两个值的讨论实质是等价的,因而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方便起见,我们探讨e*的变化以及e不同时市场的均衡情况。

长期均衡市场中是否会出现平台A或平台B垄断,将在下一个模型讨论平台的兼容性选择之后对比研究。

(二)平台的兼容性选择

平台B选择增强技术来实现两个平台的兼容性。上述研究平台事先是不兼容的,事实上平台可以在事后通过增强设置实现部分或全部兼容。已有文献在对称兼容性研究都是单平台,网络收益却是两个平台共同分享,不同平台的用户定价不同,这与上述案例中开放WAPI的算法,使得制造商生产芯片同时支持WAPI与Wi-Fi两个协议形成的兼容性相同。

1.短期均衡

不失一般性,假设事先不兼容两个平台的固定成本相同,均为0。假设为实现兼容性程度γ,需要支付固定成本K(γ),产品的单位边际成本是c>0,这些与兼容性选择程度无关。假设市场的最终用户数一定,归一化为1,其余与上述模型相同。

先考虑平台B不选择兼容的情况下,用户选择平台A的效用为:

市场均衡后,所有选择平台A的用户都集中在A侧端,按照效用的大小进行均匀分布,所有选择平台B的用户都集中在B侧端,也均匀分布,在选择两边平台的交界点的用户,设点用户坐标为x,选择平台A和平台B的效用应该是相同的,那么就应该有④:

至此,可以直接得到:

结论三:随着兼容性程度的提高,两个平台的产品价格都会提高。

结论三与传统的网络经济理论不同。传统理论是从替代性角度,认为平台兼容性程度提高,产品之间的差异将会减小,两个平台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价格将下降。但是,从平台的互补性角度,当兼容性程度提高时,一方平台的收益依赖于自身市场份额的程度下降,而依赖对手市场份额的程度会提高,这意味着缓解了平台之间的竞争压力,同时提高价格来增加双方的利润。

2.长期均衡

前面的研究假设技术质量Q可以通过后发技术的努力而改变,但是,为方便研究与(一)中假定相同,Q在整个平台的生命周期中保持不变。延续上述假设,市场中两个平台彼此兼容的情况下两种技术的市场结构如何?讨论技术标准衰退率不同下长期均衡。

上述讨论基于相同衰退率γ下技术标准的竞争分析。不同衰退率时平台之间的竞争如何?如图1所示,从左图可以看出,平台A的衰退率大于平台B时,均衡点S2的位置上移,均衡点的稳定性并不受影响。当e<1时,该均衡点稳定。右图所示当e>1时,均衡点是一个拐点,并不稳定,衰退率不影响均衡点的稳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均衡时平台B获得的市场份额大于衰退率相同的时候,这与现实基本相符。

图1 平台不同衰退率下长期均衡分析

比较平台B在非兼容性和一定比例兼容性下市场均衡时占有的市场份额得到这一结论,在投入固定成本K(γ)之后,平台B的市场份额反而小于平台A的市场份额,考虑到固定成本K(γ)一般较大,因此,提高兼容性之后平台B的利润小于非兼容性时。另一方面,提高兼容性意味着市场竞争缓和,虽然两个平台的价格都会提高,平台B付出了K(γ)的代价,而平台A却未付出任何代价。

引入γ之后,对于平台B而言,并未改变其质量优势,而对于平台A而言,其相对的用户安装基础优势却受到了减弱。当兼容性程度提高时,一方平台的收益依赖于自身市场份额的程度会降低,而依赖于对手市场份额的程度会提高,换句话说,平台A相对的用户安装技术优势变小,引入γ之后,e*的位置将向右侧移动,变得更大。另一方面,尽管e*变大,但是并不影响市场长期均衡的情况,当市场人数足够多的时候,平台B仍然是市场的垄断者,因此能够支付固定成本K(γ)。随着γ的增加,e*将会变大。

求解发现,当e>1时,达到长期均衡时市场中仅有一个平台垄断,平台A还是平台B最终垄断市场,取决于e和e*的关系,当e<1<e*时平台B最终垄断市场,因此下面需要讨论的是γ的引入能否引起e*的变化,当且仅当γ的引入能够使e*变大时,平台B才有激励去单方面使用兼容性增强的技术实现两个平台之间的部分兼容。

结论四:在长期均衡中,当e<1的时候,平台A和平台B都将存在市场上;存在e*,当1<e<e*的时候,平台B将会垄断市场;当e>e*的时候,平台A将会垄断市场。

回顾一、二、三和四结论,平台A和平台B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用户的安装基础与平台的质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2所示,得到长期均衡的市场中两个平台市场份额分布。也就是说,平台B比较平台A有质量优势,而平台A的优势在于用户安装基础,在其余变量相同的情况下,当平台B的市场份额最终超过平台A时,可以认为质量因素在二者竞争中成为了更关键的因素,而当平台A的市场份额始终超过平台B时,用户安装基础在竞争中更为重要。无论是平台B的质量优势还是平台A的用户安装基础优势都是已经确定的,它们在长期均衡的演化中二者谁更重要完全依赖于市场的间接网络效应e的大小,因此可以认为在e*这一点上,是用户的安装基础与质量因素达到均衡的一个点,因此,e*的位置取决于用户安装基础与质量因素之间的相对关系。

图2 平台B的市场份额与e[*]的示意图

四、仿真与分析

囿于网络经济产业中数据的不可得性,特别是对后发技术相对于先发技术的质量优势刻画指标无法得到,使得上述模型无法依赖于传统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本文通过计算机仿真的结果来验证上述理论模型,采用的仿真软件是Matlab7.1。

验证命题一和命题二:

在市场份额较低的情况下,临界质量使得后发技术能够凭借质量优势最终市场份额超过先发技术。说明如何取得质量优势不是本文研究范围。

在仿真过程中,为系统设定了一系列的初始值,保证,这与WAPI最早与Wi-Fi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情况一致。如前文第二部分所述,WAPI作为后发技术在2003年面市时,其在竞争国际标准的对手是已经在市场上出现了近十年的Wi-Fi,因此无论是用户的安装基础还是与协议相匹配的应用开发商的数目都是WAPI处于劣势地位。随后,我们在非兼容性的情况下考虑市场份额随后发技术的质量的变化情况。质量Q是一个比值,衡量的是的平台之间经过应用价格调整之后的质量比率,也可以理解为它表示的是后发技术B(WAPI)与在位技术A(Wi-Fi)相比,在经过适合相关平台的应用价格调整之后的质量优势。仿真过程中令其变化区间从0到2,当Q<1时,意味着后发技术存在质量劣势,相对应的,当Q>1时,则说明后发技术存在质量优势。Q>2之后的数值并不会对仿真结果有任何影响,不难证明,市场份额在Q超过临界值之后是单调变化。

仿真结果如图3所示。可以看出,当质量Q值较小时,后发技术B(WAPI)的市场份额是逐渐下降的,而当Q值较大时,后发技术B(WAPI)的市场份额是逐渐上升的,并且这一变化是单调的,也就是说的确存在一个临界值,使得后发技术在面对用户安装基础劣势的情况下实现市场份额的赶超。这一仿真结果也在韩国作为后发国家逐渐实现技术领先,从而成为国际标准的进程中得到了侧面的证实。该结论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即当后发技术的质量不能超过该临界值时,其市场份额并不能上升,更不要说成为事实标准了,这与WAPI当时公布之后,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商用的事实也相一致。

图3 质量对于后发技术市场份额的影响

上述结论与传统理论中认为用户安装基础是两个不兼容技术竞争中决定性的因素[5]并不一致,本文认为对后发技术,即用户安装基础处于劣势的技术而言,质量的优势能够弥补这一劣势,支持了段文奇、陈忠[8]的研究结论,存在一个临界内在质量,超过质量时后发技术将会成功,而初始用户安装基础的作用在于修正临界值。与段文奇、陈忠[8]略有不同的是,本文中的质量因素Q是经过价格修正的。

考虑兼容性对上述质量临界值的影响。对命题三进行更进一步仿真,即兼容性是否能够降低该质量的临界值。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兼容性对平台市场份额的影响

在仿真过程中,为系统设定了一系列的初始值,保证,这与上一部分仿真是一致的,模拟的是WAPI参与市场竞争时面临的用户安装基础及应用开发商的劣势。与上一仿真不同的是,在图4的仿真中,我们给定了Q值为1.005⑤,即虽然WAPI存在一定的质量优势,但不明显。此外,我们引入了兼容性程度这一变量γ,这一变量在上一仿真中简单的设置为0,即非兼容性策略;在这一部分仿真中,重点考虑兼容性的变化,因此将其设定的变化区间在0到1之间,γ=0代表的是不兼容,与前一仿真一致,而当γ=1时代表的则是完全兼容。WAPI在2006年1月公开加密算法可以看作是采取兼容性策略的第一步,因此兼容性程度的考虑也是有意义的。

从仿真结果来看,当采取非兼容策略时,可以看到,由于质量设置时并没有超过临界值,因此后发技术的市场份额始终在下降,这也与上述仿真的结果一致,而当兼容性程度逐渐提高时,后发技术的市场份额从下降越来越慢到最后变为上升,当γ=1时,后发技术的市场份额是上升的,这一结论再结合上一仿真的结论,不难得到,在其他条件均不变的情况下,兼容性程度的上升使得质量的临界值下降了。这与现实生活中WAPI的市场份额的变化也是一致的。在2006年公布加密算法之后,我国又组建了产业联盟,与国内公司及国际公司开展合作,在经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大规模商用之后,市场份额与之前相比有明显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自身质量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很有可能也有兼容性使得质量的临界值下降的因素。

兼容性对于质量临界值的影响在段文奇、陈忠[8]以及Zhu and Iansiti[9]的文章中并没有进行考虑,这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事实上,兼容性程度越高,质量临界值越低也是可以理解的。后发技术与先发技术关于市场份额的竞争可以看作是用户安装基础优势与质量优势之间的竞争,在质量临界值时,这两种优势达到一个均衡点,而兼容性程度的提升,降低了用户安装基础的优势,因此两种优势达到均衡点的位置的质量临界值也就下降了。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探讨后发技术的技术领先并不必然导致其成为事实标准。而大多数理论已经证实用户安装基础对于在网络产业中形成事实标准至关重要[3]。然而本文认为技术领先可以弥补用户安装基础的劣势,当其质量领先超过临界时,在市场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其也可以成为事实标准。本文构建了网络外部性条件下后发技术在面对现有技术时能否凭借质量优势超越的模型,首先假设后发技术与现有技术并不兼容,得到结论是:对于后发技术而言,在面对用户安装基础劣势时,凭借质量以及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最终在市场均衡时成为事实标准是可行的,然而这需要后发技术的质量优势超过一个临界值,而该临界值的影响因素包括网络效应、用户安装基础等因素;成为事实标准还需要足够大的市场规模,以便后发技术能够成功实施超越。随后,研究了技术的开发性即兼容性策略对该临界值的影响,发现在实施兼容性策略之后,上述临界值将会进一步下降;此外,后发技术并不必然实施兼容性策略。当网络效应小于1时,由于市场均衡中两个技术将会共存,尽管市场中的均衡价格会提高,对后发技术而言,最终的市场份额将比实施不兼容性策略要小。

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自主创新,希望凭借技术优势能够在国际标准竞争中取得胜利,将更多的自主标准推行为国际标准,从而由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代工者成为价值链的“链主”[11]。特别是对于信息通信产业而言,一方面,“人均带宽”和“人均信息”的拥有量也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核心指标之一,信息通信产业也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互联网时代“数字鸿沟”,并通过各种政策和手段使其缩小,以实现本国与他国,本国各地区发展之间的均衡。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统计,包括美英德日韩在内,全球已有82个国家出台或计划出台国家宽带战略。而另一方面,信息通信产业中网络外部性的存在,使得一旦某国家的自主标准被推行为国际标准在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保证相关产业的安全,因此通信产业中标准的竞争愈发激烈。

中国作为一个技术后发的国家,若想能将标准成功地推进为国际标准,本文的理论论述了技术质量的提高必须超过相关的临界值才有可能成为事实标准,政府在鼓励技术提高的同时,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降低该临界值,政策主要包括:在本土质量提高不足的时候,适当对本国市场进行保护,采取暂缓开放的措施,例如TD-SCDMA,直到其产业化成熟之后,工信部才颁布了3G牌照,这一方面给本国技术的提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用户安装基础的劣势。

注释:

①资料来源:http://www.oecd.org/document/54/0,3746,en_2649_34225_38690102_1_1_1_1,00.html.

②资料来源:http://www.sac.gov.cn/gjbzhgz/gjbzhtzgg/201101/t20110126_84718,htm.

③资料来源:http://www.chinabaike.com/law/zy/bw/gwy/zl/1371704.html.

④我们假设市场足够大,应用开发商选择平台的比例与用户选择平台的比例大致相当。由于将市场总人数归一化为1,因此用户的坐标可以用来表征选择该平台用户的比例。

⑤该值的设定并没有特别的含义,主要刻画的是在非兼容性条件下,后发技术的质量优势并没有超过上述的质量临界值。

标签:;  ;  ;  ;  ;  ;  ;  ;  ;  ;  ;  

如何实现技术标准在后发国家的超越?--以WAPI与Wi-Fi的纠纷为例_wapi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