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

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

杨秀滨[1]1997年在《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目前,用于评价供体肺保护效果的动物模型较多,但那种模型好尚无统一意见。本研究建立一种能有效评价供体肺保护效果的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该模型的建立包括:取器官、保存、建立交差循环和再灌注等步骤。将低温保存后的兔供体心肺组织,结扎右肺门后,放入37℃加湿的有机玻璃容器中。持续通空气,并连续温静脉血灌注供体左肺30分钟,以评价供体肺保护效果。同时将供体左肺引流出的肺静脉血,泵入一只已麻醉的兔体内,通过交差循环使之静脉化,连续用于再灌注。评价指标包括:(1)血气分析,用于反映供体肺的气体交换功能。(2)连续监测mPAP,以反映供体肺循环阻力。(3)连续监测PAwP,间接反映供体肺顺应性。(4)供体肺再灌注后的W/D比率,可反映肺水肿程度。(5)形态学检查,包括肉眼观察和光、电镜检查。该模型应用范围广,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可靠,所需经费少。我们应用该模型研究供体肺保护,获得令人满意的实验结果。(第二部分)不同温度对供体兔肺保护影响的实验研究 低温技术是影响供体器官保护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目前常用的供体肺保护温度为0-4℃。我们在兔肺离体再灌注模型上,对比研究了0-4℃和10℃对供体兔肺保护效果的影响,并与正常组进行对照。实验分为三组,A组(n=6)为未经灌洗和保护的正常对照组。B组(n=7)为采用10℃保护组。C组(n=7)

谈震东[2]2008年在《乌司他丁对兔无心跳供体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兔无心跳供体(NHBDs)肺移植实验研究中乌司他丁(UTI)在对供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实验动物采用健康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UTI灌洗组,C组为UTI预处理组。每组10只,供、受体各5只。A组供体抽血造成失血性休克并维持30min后,静注氯化钾致心跳停止。供肺热缺血60min,原位表面冷却,同时经肺动脉灌洗4℃低钾右旋糖苷(LPD)肺保护液(60ml/kg),手术获取供肺,冷保存5h。然后建立NHBDs肺离体再灌注模型,再灌注90min。再灌注期间,分别于再灌注开始后1min、15min、30min、60min、90min五个时刻获取供肺氧合后的肺静脉血,血气分析氧分压(PO_2)。在相同时刻记录气道峰压(pAwP)。于再灌注结束后获取供肺组织块,秤量并计算湿重、干重比值(w/D)。检测供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MD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受体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RT-PCR法检测肺组织白介素-β(Ⅱ-8)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的表达;光镜观察再灌注后供肺组织结构的病理变化。B组在LPD液内加入UTI(500,000u/L)行肺动脉灌洗,其余处理与A组相同。C组除了在LPD液内加入UTI(500,000u/L)行肺动脉灌洗以外,在供体休克期间即静注UTI(50,000u/kg),其余处理与A组相同。结果:(1)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三组NHBDs肺静脉血PO_2均逐渐降低,但B、C两组PO_2明显高于A组(p<0.05);三组NHBDs肺pAwP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但B、C两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A组(p<0.05)。(2)B、C两组与A组相比,前二者供肺W/D、MPO活性、MDA水平明显较后者低(p<0.05),IL-8、ICAM-1mRNA的表达量降低(p<0.05),而且受体血清TNF-α含量也较A组低(p<0.05)。(3)光镜下可见A组损伤程度比B、C组重,肺泡壁明显增厚,肺组织可见肺泡腔内明显的出血、渗出、间质水肿,有大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见较多的肺泡巨噬细胞;B、C组肺小叶结构较为完整清晰,肺泡壁未见明显增厚,肺组织肺泡间隔清晰,肺泡腔内出血、渗出以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均较轻。(4)C组和B组相比,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虽然PO_2、pAw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PO_2的降低有减轻趋势,pAwP升高程度也较轻;C组供肺W/D、MPO活性、MDA水平明显较B组低;C组IL-8和ICAM-1的mRNA的表达水平和B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有减少趋势;C组组织学观察肺损伤较B组轻。结论:(1)休克30min、热缺血60min兔NHBD肺离体再灌注模型的成功建立,模拟了临床NHBD肺移植,具有手术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NHBD肺移植供肺保护的实验研究。(2)大剂量UTI肺灌注对兔NHBD肺有减轻IRI、保护移植肺功能的作用。在动物休克时预处理使用UTI,能进一步减轻NHBD肺IRI,可能通过减轻氧自由基损伤和抑制TNF-α释放,降低肺组织IL-8、ICAM-1mRNA表达,抑制PMN激活等炎症反应来实现。

祝冒善[3]2008年在《无心跳供体肺获取流程及热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模拟临床无心跳供体肺的获取过程,建立兔无心跳供体肺获取流程。该流程包括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热缺血期间胸腔内生理盐水冷灌、呼吸机机械通气、LPD液供肺灌注、充气冷藏等综合保护措施,并研究在该流程下无心跳供体肺的安全热缺血时间。方法:新西兰大白兔60只,按随机的原则分为HBD组(A组)、NHBD热缺血30min组(B组)、NHBD热缺血60min组(C组)和NHBD热缺血90min组(D组),每组15只(供体兔、受体兔和供血兔各5只)。HBD组气管切开接动物呼吸机,肝素化后直接开胸、灌注4℃改良的LPD液,灌注结束后肺充气致中度膨胀,切取心肺于4℃改良的LPD液保存5h;B、C、D组气管插管接动物呼吸机,静脉注射10%KCL 10ml致心跳停止,胸外心脏按压,维持循环,同时静脉推注肝素(3mg/kg)、甲基强的松龙(10mg/kg)后继续维持胸外按压,使药物达到全身。呼吸机机械通气,双侧胸腔4℃生理盐水冷灌,分别达实验设计的时间(30min、60min、90min)后,灌洗及保存同A组。供体肺与受体兔建立离体灌注模型,各组转流90min,转流期间测PaO_2、PaCO_2、pAwP和TNF-α;转流90min后获取供肺检测肺组织丙二醛(MDA)、髓过氧化酶(MPO)含量及湿/干重比,光镜及电镜下观察供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该灌注模型运转顺利。2、血气分析:各组再灌注后30min、60min、90min经供肺氧化的血液均有明显的PaO_2下降和PaCO2升高,D组最为显著,与A组相比较D组有显著性差异性(P<0.05),而B、C组与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气道峰压(pAwP)测定:各组灌注初始pAwP无明显差异,再灌注后pAwP均有明显升高,D组最为显著,与A组相比D组在30min、60min、90min、所测得的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C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4、受体兔血清FNF-α含量:各组再灌注后30min、60min、90min的FNF-α均有明显的升高,D组升高最为显著,与A组相比较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5、肺组织MDA含量、MPO活力及湿/干重比:各组再灌注后肺组织MDA和MPO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升高,D组升高最多,与A组相比D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C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6、肺组织的病理变化:4组均有不同的病理学损害,D组肺组织损伤严重,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肺饱腔内炎症细胞聚集、出血:A、B、C组病理改变轻微,炎症细胞浸润、炎性渗出不明显。结论:1、本离体肺灌注模型可以用于肺移植、供肺保护研究。2、在我们的无心跳供体肺获取流程中,通过甲基强的松龙预处理,胸腔内生理盐水冷灌注,热缺血期间供肺保持机械通气、LPD液供肺灌注、供肺充气至中度膨胀保存等综合保护措施下,可使NHBD兔肺的热缺血时限延长至60min左右。

陈兴澎[4]2003年在《供体肺保存方法及移植后供体肺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 离体肺移植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 [目的]:改进目前离体肺灌注模型,建立简单、可靠的肺移植实验动物模型,并应用于研究供体肺的保存。[方法]:取12只新西兰大白兔,每次实验随机取2只分别作为供体兔和受体兔;供体肺经肺动脉灌注低钾右旋糖酐液(LPD液)后保存16小时(4℃);左侧供体肺通气(潮气量25ml、呼吸频率40次/分钟、氧浓度100%),通过微量泵注入由受体兔右心房插管引出的静脉血,供体肺氧合后的动脉血注入受体兔颈动脉,模拟肺移植的循环灌注过程1小时;循环灌注过程中每隔10min测定流入、流出供体肺血液的血气指标(PvO_2、PvCO_2、PaO_2、PaCO_2、PHv、Hbv),每隔10min记录供体肺的肺动脉压(PaP)、气道峰压(PawP)。 [结果]:受体兔在整个循环灌注过程中可提供接近生理状态的静脉血(PvO_2=36.55~38.32mmHg,PHv=7.35~7.38);循环灌注供体肺1小时,在前30分钟供体肺可保持良好氧合功能(PaO_2=130.53~198.90mmHg)及顺应性(PaP=20.38~26.72mmHg,PawP-5.78~8.45mmHg),随着灌注时间的延长,供体肺出现明显的再灌注损伤;肺功能(PaO_2=63.75~92.18mmHg,PaCO2=50.96mmHg)及肺顺应性(PaP=41.95~80.07mmHg,PawP=12.95-18.64mmHg)明显降低(p<0.001)。[结论]:该离体肺移植实验动物模型能简单、可靠的模拟肺移植的循环过程,可用于肺移植及供体肺保存的研究。 二) 经左房逆行灌注对兔供体肺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目前对供体肺保护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改变保护液成份、保存温度、充气成份及状态等方面,对于保护液灌注方法的研究较少。传统的经肺动脉灌注保存液忽略了支气管动脉循环的重要性。本部分研究分别通过左房及肺动脉灌注供体肺,比较两种灌注方法对供体肺功能及结构的保护作用。[方法]:取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灌组(AF组供体肺经肺动脉灌注LPD液)与逆灌组(RF组供体肺经左房逆行灌注LPD液),保存16小时(4℃);循环灌注

何占锋[5]2006年在《猪肺动脉温缺血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 肺移植已经成为目前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的唯一有效手段,众所周知,目前阻碍器官移植开展的主要原因是供体的严重缺乏,相对于其它实体脏器,肺供体的缺乏更为显著,因为脑死亡后,肺通常是最早一个由于病情恶化而造成组织器官结构功能受累的器官,由于创伤、感染或炎性反应仅有约20~25%来自脑死亡的供体肺可用于肺移植,由于供体的严重缺乏,一个受体从决定可以接受肺移植开始,通常需要等待1.5~3年时间才能如愿,约有10~15%的患者则在等待的过程中遗憾地逝去。 寻找新的供体肺来源成为必须,2001年Stig Steen研究组报道了世界上第一例“无心跳供体”肺移植的成功,如果“无心跳供体”肺可以成功用于肺移植,这将大大缓解肺供体的严重缺乏问题。况且,我国还没有通过脑死亡立法,只能利用无心跳供体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温缺血1小时对“无心跳供体”肺动脉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无心跳供体”肺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论证“无心跳供体”肺应用于肺移植的可行性,为供体肺寻找新的来源。 材料与方法: 瑞典家猪16头,体重26.9±1.2kg(25~28kg),均去势,随机分为两组,即

朱逸[6]2009年在《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无心跳供体肺保护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套管法大鼠原位肺移植的模型,研究在无心跳供体肺移植中供体肺经过一段时间(30分钟)热缺血后,在灌注液中加入尿激酶能否溶解供肺微血栓,改善移植肺的功能;同时研究在供体循环停止15分钟后使用肝素,能否通过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使之到达肺部,与尿激酶联合作用进一步加强供体肺保护的效果。方法: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的原则分为四组,分别为肝素+尿激酶组(A组)、肝素组(B组)、尿激酶组(C组)、空白组(D组),每组10只(供、受体大鼠各5只)。供体大鼠经下腔静脉给与10%氯化钾处死,气管切开,插入16#静脉留置针套管,连接动物呼吸机,暂不辅助呼吸。A组15分钟后再经下腔静脉给予肝素(浓度为200U/ml)2,000U/kg,这时开始胸外按压辅助循环,同时机械通气。5分钟后剪断腹主动脉放血,正中剪开胸骨,左肺动脉、左肺静脉分别置入18#、16#静脉留置针套管,结扎固定,自左肺动脉灌注尿激酶15,000U/kg(生理盐水配成15ml),灌注压15-20cmH2O。灌注完毕后继续予4℃生理盐水正灌+逆灌直至流出液无血液,供肺颜色变苍白,然后切取左肺保存在4℃LPD液中。B组将尿激酶替换成等量的生理盐水,C组将肝素替换成等量的生理盐水,D组将肝素和尿激酶均换成等量的生理盐水,其他实验步骤基本同A组。受体肺移植后观察90分钟,期间测PaO2、PaCO2、pAwP;90分钟后处死受体,获取移植的左肺,肺组织检测ATPase活力、髓过氧化酶(MPO)、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NF-κB p65含量及湿/干重比,光镜下观察供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1、本实验流程进行顺利,各个受体存活时间均达到90分钟。2、血气分析:移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PaO2都有所降低,A组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B、C、D三组。在移植后30min时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0min时A组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90min时A组与B、C、D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PCO2都有所上升,B、C、D三组在各个时间点上均高于A组,在移植后30min时P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0min时B、C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90min时A组与B、C、D三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气道峰压(pAwP)测定:肺移植后pAwP均呈上升趋势,A组在各个时间点上均低于B、C、D三组。在移植后30min时pAw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60min时A组与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0min时A组与B、C、D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肺组织湿/干重比:与D组比,A、B、C三组湿/干重比均下降,A组降低最明显,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A组与B、C组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5、肺组织ATPase活力:与D组比,A、B、C三组ATPase均升高,A组上升最明显,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与B、C组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6、肺组织MPO活性、ICAM-1、NF-κB p65含量测定:与D组比,A、B、C三组MPO活性、ICAM-1、NF-κB p65均下降,A组降低最明显,与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组与B、C组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7、肺组织的病理变化:4组均有不同的病理学损害,D组肺组织损伤严重,肺间质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内红细胞蓄积严重;B、C组病理改变稍轻,但肺泡腔内仍有较多的红细胞蓄积;A组病理改变最轻,肺泡腔内无明显红细胞蓄积。结论:1.无心跳供体肺离体灌注期间,在灌注液中加入尿激酶,可通过溶解肺循环内的血栓,增加氧合,从而改善移植肺的功能。2.肝素能够减少供肺循环内血栓的形成,同时还有利于在离体灌注时尿激酶在微循环内的灌注,增强其溶栓作用,因而肝素和尿激酶的联合使用能够进一步提高移植肺的功能。

高爽[7]2006年在《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移植肺保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的建立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是一种可靠、重复性好、费用较低的异位肺移植模型。在国内外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应用离体兔肺再灌注模型来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在移植肺保护中的意义。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为应用LPD液组,取出心肺组织后单次肺动脉灌洗LPD液,浸于4℃的LPD液中保护16小时;B组为应用EC液组,取出心肺组织后单次肺动脉灌洗EC液,浸于4℃的EC液中保护16小时;C组为未经灌洗和保护的正常对照组。以上各组离体灌注供体左肺30分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结果:三组间供体兔体重相似(p>0.05)。A组和B组间肺灌洗时间,灌洗压力,器官摘取时间和供体肺保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各时点间pH值、PO_2、PCO_2和Hb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控制性交叉循环下受体兔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较长时间地提供符合生理状态的静脉化全血。可用于供体肺保存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第二部分不同肺保护液对供体肺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不同成分肺保护液,结合低温,吸氧等方法对肺进行保护,研究不同的保护策略对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各组成成分的影响。方法: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A组为应用LPD液组,取出心肺组织后单次肺动脉灌洗LPD液,浸于4℃的LPD液中保护16小时;B组为应用EC液组,取出心肺组织后单次肺动脉灌洗EC液,浸于4℃的EC液中保护16小时;C组为未经灌洗和保护的正常对照组。以上各组离体灌注供体左肺30分钟。检测各项监测指标。结果:1.三组间供体兔体重相似(p>0.05)。A组和B组间肺灌洗时间,灌洗压力,器官摘取时间和供体肺保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三组间流入供体肺的静脉血pH值,PO_2,PCO_2和血红蛋白(Hb)无显著性差异(p>0.05)。3.各时点C组PO_2均值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1),各时点A组PO_2均值显著高于B组(p<0.01)。各时点B组PCO_2均值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各时点A组PCO_2均值与C组相似(p>0.05)。4.各时点B组mPAP(mmHg)均值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各时点A组mPAP(mmHg)均值显著高于C组(p<0.01)。各时点B组PA_WP(mmHg)均值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各时点A组PA_WP(mmHg)均值与C组相似(p>0.05)。5.B组W/D比率显著高于A组和C组(p<0.01),A组W/D比率与C组相似(p>0.05)。6.光镜下B组肺损伤程度显著重于A组和C组(p<0.01),A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p>0.05)。电镜下B组肺损伤程度显著重于A组(p<0.01)。7.A组和B组IL-1β/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C组(p<0.01),B组IL-1β/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A组(p<0.01)。A组和B组IL-2/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C组(p<0.01),B组IL-2/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A组(p<0.01)。A组和B组IL-6/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C组(p<0.01),B组IL-6/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A组(p<0.01)。A组和B组IL-8/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C组(p<0.01),B组IL-8/总蛋白均值显著高于A组(p<0.01)。A组和B组DPPC/总磷脂均值显著低于C组(p<0.01),B组DPPC/总磷脂均值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在供体肺离体保存和再灌注期间,肺表面活性物质受到了显著影响,通过本研究可以看到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作为早期诊断肺损伤的重要监测指标,可以直观地反映肺损伤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通过本研究证实了LPD液的肺保护效果显著优于EC液。第三部分局部应用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移植肺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局部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来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移植肺保护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再灌注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组;B组为再灌注中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组;C组为未应刚肺表面活性物质再灌注组;D组为正常对照组。辅助通气下取出兔心肺组织,肺动脉灌洗肺保护液,4℃保存16小时。取另一只兔,主动脉上腔静脉插管,引流出的静脉血泵入低温保存后的供体肺,氧和后的血液泵回到受体兔主动脉内,建立交义循环后,灌注供体肺30分钟。A组于再灌注前经气管给入自制的肺表面活性物质;B组于再灌注后15分钟经气管给入自制的肺表面活性物质。检测各项监测指标。结果:1.四组间供体兔体重相似(p>0.05)。A组、B组和C组间肺灌洗时间,灌洗压力,器官摘取时间和供体肺保存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四组间流入供体肺的静脉血pH值,PO_2,PCO_2和血红蛋白(Hb)无显著性差异(p>0.05)。3.再灌注15分钟前AD两组PO_2均值显著高于BC两组(p<0.01),AD两组间,BC两组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再灌注15分钟后各组均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D组PO_2均值显著高于A组(p<0.01),A组PO_2均值显著高于B组(p<0.01),B组PO_2均值显著高于C组(p<0.01)。各时点四组PCO_2均值相似(p>0.05)。4.AB两组W/D比率显著高于CD两组(p<0.01),AB组间,CD两组间W/D比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给入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移植肺离体保护及再灌注所致的肺损伤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廖东山[8]2002年在《大白鼠无心跳供体(NHBD)肺移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对无心跳供体肺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进一步论证无心跳供体肺应用于肺移植的可能性。 方法:取30对健康Sprague-Dawley大白鼠,即供体和受体,分成3组,即有心跳供体(HBD)组、无心跳供体—热缺血30分钟(NHBD-30)组、无心跳供体—热缺血60分钟(NHBD-60)组。3组均给予气管切开,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吸气氧浓度50%。供体鼠处死的方法均为剪断腹主动脉放血,HBD组供体在处死的同时灌注4℃LPD液,NHBD-30组、NHBD组供体处死后维持辅助呼吸,分别放置室温中30分钟或60分钟,再灌注低钾右旋糖苷(LPD)液。供肺置于4℃LPD液中4小时,留取左肺。受体鼠切除左肺,行“原位左肺移植术”。术后维持辅助呼吸1小时,经右侧进胸,阻断右肺门,测定观测指标。 结果:1.阻断右肺门后,HBD组、NHBD-30组存活时间均超过30分钟,NHBD-60组有4只10分钟后心跳停止,3只20分钟后心跳停止。2.移植后NHBD-30组与HBD组相比,肺吸气末压、肺顺应性、LPD液灌注时间、PaO2、PaCO2、能量代谢、肺组织MPO和MDA含量、肺干/湿重比、超微结构的改变等指标的差别均无显著意义(P>0.05)。3.移植后NHBD-60组与HBD组和NHBD-30组相比,上述指标的差别都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热缺血30分钟的无心跳供体肺可以用于大白鼠的肺移植,其结构和功能均未发生显著的改变,热缺血60分钟的无心跳供体肺因结构破坏严重,功能基本丧失,不适于大白鼠的肺移植。

杨秀滨, 吴清玉, 唐承君, 唐棣, 刘小燕[9]2002年在《低钾右旋糖酐液与低钾右旋糖酐—组氨酸液对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在兔肺离体再灌注模型上 ,对比研究低钾右旋糖酐 (LPD)液与低钾右旋糖酐 组氨酸(LPDH)液的肺保护效果。方法 :实验分为 3组 (n =6 ) ,A组为未经灌洗和保存的正常对照组。B组为用LPD液灌洗和保护组。C组为用LPDH液灌洗和保护组。B、C 2组供体心肺均在 10℃下保存 18h后 ,离体灌注供体左肺 30min。结果 :C组流出血氧分压PO2 均值 (112 4 0± 4 4 3mmHg)显著高于B组 (78 4 3±5 4 1mmHg) ,P <0 0 0 1。C组流出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值 (2 6 76± 0 79mmHg)显著低于A组 (32 4 6± 1 2 3mmHg)和B组 (31 6 6± 1 0 8mmHg) ,P <0 0 0 1。C组再灌注后供体肺的湿 干比率 (5 4 8± 0 16 )显著低于B组 (6 32± 0 39)。结论 :供体兔肺采用LPDH液低温保护 18h后的效果 ,显著优于LPD液。

陈飞[10]2014年在《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DCD)肺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部疾病最为有效的方法,但一直受困于供体的匮乏。近年,来源于无心跳供体(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的肺移植病例逐年增多,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DCD又可分为可控制(或称有准备型)和不可控制(或称无准备型),在供肺的获取和植入过程中,供肺经历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IRI),此损伤可导致器官术后早期原发性移植物功能障碍(Primary graft failure,PGD),这一严重并发症,是导致肺移植术失败及术后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其病理机制错综复杂,现已经阐明,氧自由基大量产生及白细胞活化,参与了这一损伤病理机制中。围绕DCD肺的保护,出现了“常温体外供肺灌注”技术,即离体肺灌注(Ex vivolung perfusion,EVLP)。EVLP的应用,有助于降低PGD,提高DCD肺的利用率,减轻肺水肿,降低IRI对肺功能的损害,并可作为供肺评估和术前预处理的平台。已经有研究证明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在有心跳供体肺移植中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生成,从而抑制通过ROS/RNS通路激活的NF-kB,避免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引起的细胞调亡,同时,在体内激活鸟苷酸环化酶,升高血浆环磷酸鸟苷酸(cGMP)水平,增加体内NO的生物作用,对白细胞介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产生抑制作用,从而缓解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迄今为止,NAC对DCD供肺是否同样拥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通过建立兔离体肺灌注(Ex vivo lung perfusion,EVLP)模型,随后在该模型上,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兔DCD肺模型及EVLP灌注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可以长时间获取呼吸功能的参数,包括监测肺顺应性和动脉血气。不仅可对肺移植后的效果进行预评估(评估平台),还可为药物(NAC)对DCD肺保护的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NAC能显著提高肺的GSH含量,从而抑制肺氧自由基的升高;同时抑制炎性物质的释放,降低髓过氧化物酶、丙二醛、il-1β含量,降低气道阻力,对于dcd肺同样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兔evlp能够作为体外肺灌注研究的可靠模型,同时nac能够减轻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为无心跳供体肺保护提供了一种新的保护手段。第一部分兔无心跳供体(DCD)肺模型及离体肺灌注(EVLP)模型的建立目的:构建一个离体肺灌注(EVLP)模型,并将缺血诱导的兔DCD肺进行离体灌注和通气,探讨该EVLP模型效果。方法:成年(15-2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重2-2.5kg共6只,麻醉开胸后,兔的左心室心尖插入引流管,放血至储血袋中备用。心跳停止后静置1h,肺动脉与左心房分别灌注Perfadex保护液,灌注完毕后,4℃Perfadex液冷保存3h后取出,固定于EVLP装置上,同时,储血袋中血注入氧合器中,充95%N和5%CO2之混合气体,进行去氧合。蠕动泵将38℃去氧合血,泵至兔的主肺动脉进行灌注;经左心房溢出的回流之氧合血,流入储心肺罐中,蠕动泵将其重新泵至氧合器中,再次进行去氧合。结果:除1例因肺动脉肺动脉误伤撕裂后,出血量大,被迫中断实验外,其余动物均顺利完成实验。灌注90min后肺组织少许肿胀,均无肺梗死病灶出血,灌注结束后,肺气道峰压较灌注前上升,肺含水量无明显增多。光镜观察,肺组织细胞结构基本清晰完整。结论:本实验采用的方法,建立起来的动物模型稳定、可重复性好。第二部分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DCD)肺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目的:探讨NAC对DCD供肺能否进一步提供保护作用。方法:成年(15-20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雄性),体重2-2.5kg,根据灌洗液(F)、保存液(P)是否加入NA(C150mg/kg)将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组1为对照组(F+PerfadexP+Perfadex),组2(F+Perfadex+NAC P+Perfadex)、组3(F+Perfadex+NACP+Perfadex+NAC)为加入NAC实验组(每组n=6)。缺血诱导供心停跳,停跳后继续热缺血(室温下静置)60min之后阻断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经主肺动脉顺行及左心房逆行灌注灌洗液(F)。灌注完毕后,切取供心肺,4℃保存液(P)保存3小时后取出将其固定在EVLP装置上,去氧合38℃血持续灌注肺动脉,呼吸机通气,观察90min,结束灌注。灌注结束后,切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含水率, MDA、MPO水平,IL-1β检测,蛋白浓度检测,肺组织光镜下观察。结果:对照组在肺组织含水率、气道峰压、MDA、MPO、IL-1β等检测中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氧分压、GSH检测中低于实验组(P<0.05),蛋白浓度检测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观察对照组较实验组存在更明显结构组织破坏及炎性细胞浸润。实验组之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NAC对DCD供肺具有保护作用,可降低肺组织的移植炎症细胞反应,减轻肺的氧自由基破坏,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为DCD供肺的保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D]. 杨秀滨.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1997

[2]. 乌司他丁对兔无心跳供体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D]. 谈震东. 苏州大学. 2008

[3]. 无心跳供体肺获取流程及热缺血时限的实验研究[D]. 祝冒善. 苏州大学. 2008

[4]. 供体肺保存方法及移植后供体肺损伤机制的初步研究[D]. 陈兴澎.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3

[5]. 猪肺动脉温缺血实验研究[D]. 何占锋. 郑州大学. 2006

[6]. 肝素联合尿激酶对无心跳供体肺保护的作用研究[D]. 朱逸. 苏州大学. 2009

[7]. 肺表面活性物质与肺移植肺保护的实验研究[D]. 高爽.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6

[8]. 大白鼠无心跳供体(NHBD)肺移植的实验研究[D]. 廖东山. 福建医科大学. 2002

[9]. 低钾右旋糖酐液与低钾右旋糖酐—组氨酸液对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J]. 杨秀滨, 吴清玉, 唐承君, 唐棣, 刘小燕.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2

[10]. N-乙酰半胱氨酸对无心跳供体(DCD)肺的保护作用[D]. 陈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供体肺保护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