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新的建筑伦理--论卡利鲍特的生态建筑_建筑论文

寻找新的建筑伦理学——论卡勒鲍特的生态建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建筑论文,伦理学论文,生态论文,论卡勒鲍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森特·卡勒鲍特是近年来涌现出的一位青年天才,1977年出生于比利时。2000年23岁时,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布鲁塞尔的维克多·霍塔学院,因毕业设计“巴黎布兰里码头艺术与文明元博物馆”而获Ren Serrure建筑大奖。此后,他得到欧盟的达·芬奇奖学金的资助,并到巴黎发展。2001年,他因作品《灵活性,可容纳50000完全自给自足的居民的水城》(Elasticity,an aquatic city of 50 000 inhabitants entirely autonomous)获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授予的拿破仑·歌德恰尔建筑大奖(the Grand Architecture Prize Napoléon Godecharle)。2005年,他又获创新建筑大奖(奖给比利时的法国社区中最优秀的12位建筑师),同年应邀在韩国首尔举办建筑个展。自此,卡勒鲍特作为一位卓越的纸上建筑师受到全球的关注。

图1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卡勒鲍特设计的生态建筑或生态城市虽然多数属于概念设计,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他的那些富于想象力和艺术性、且具有科学前瞻性的设计,对生态设计的引领作用,却非那些已建的生态建筑可比。卡勒鲍特的作品很多,这里只能选取几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逐一评述。

卡勒鲍特2008年设计的“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Lilypad,A Floating Ecopolis for Climate Refugees)(图1、图2、图3、图4)和2010年设计的鲸鱼型的浮动花园(Physalia,A positive energy amphibious garden to clean European waterways)(图5、图6、图7)是两个极富艺术性且不乏警世和反讽意味的作品。

图2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图3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图4 睡莲,作为气候避难所的浮动的生态城

图5 鲸鱼型的浮动花园

这两个设计在技术的运用上颇有相通之处。前者将太阳、风和潮汐等自然能量巧妙地转换为生态城上的机构和居民所能利用的自足性能量,同时,生态城在漂浮过程中又可利用海水和城中的植物产生自然的生态效能,使城市实现无污染和零排放,成为真正的逃避生态灾难的气候避难所。后者则是利用太阳能薄膜电池板和船底的流水产生自足性能源,利用生物过滤实现自主性代谢,减少水污染和有害排放。同样是漂浮性生态仿生建筑,前者运用了睡莲意象,后者则运用了诺亚方舟意象;前者采取明哲保身的逃跑主义思路,自循环、自代谢、无污染、零排放;后者则是心忧天下的思路,在保持生态自主性和自足性的同时,还增加了一种去污清污功能——它不仅是一座在即将来临的生态灾变中可以救赎贪婪的人类的花园式方舟,还是一艘巨型的河水除污机,既拯救人类,同时还将拯救世界。

卡勒鲍特的许多设计都结合了信息技术、仿生学和生态疗法。他的设计既充满了诗意,也饱含着深刻的生态焦虑,同时,也暗含着对当代人类贪婪而残酷的欲望的嘲讽。

除了这类逃难式的生态建筑(包括为上海设计的“氢化酶”,Hydrogenase)外,卡勒鲍特更关注的主题,是城市空间的生态性重建问题。他在2005年为瑞士日内瓦设计的“大地叙事”(图8、图9)和两年后为香港设计的“香味丛林”(Perfumed Jungle)(图10)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图6 鲸鱼型的浮动花园

图7 鲸鱼型的浮动花园

图8 大地叙事,2005

图9 大地叙事,2005

“大地叙事”(Landscript,Geneve,2005)是卡勒鲍特的一个参赛作品①。根据主办方要求,参赛者须对日内瓦的一个老工业区进行改编和重构,通过对被人类的生产和建造行为所破坏的空间的二度创作,重新叙写自然的诗篇。卡勒鲍特和前辈生态建筑师们一样,依然是从两方面来进行设计的整体考量,但构思却极为新奇:一是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降低能耗,实现永续利用,如通过生物气、光电管和风能使改造后的居住区具备产生自足性能量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生物燃烧和细菌膜过滤的方式使废物得到循环利用,通过净水站和环礁湖的帮助使废水循环利用等;二是完成城市的自然化重建。

图10 香味丛林(中国香港)

图11 氢化酶,上海,2010

图12 氢化酶(底部的海藻农场与发电厂),上海,2010

如果说在科技层面的考量上还不足以显现卡勒鲍特设计的非凡之处的话,那么,在景观和建筑巧妙的结合方面,卡勒鲍特的想象力就不能不令人佩服了。卡勒鲍特利用分形学方法,建立了一个绿色山形建筑的巨观序列,这些可居住的植被之山,跨越了高速公路,遮蔽了水泥的丛林,连接了被斩断的自然,同时通过环湖礁的设计,贯通并活化了城市水体,使日内瓦变成了一座湖泊之城、森林之城、河水之城和风光无限的景观之城与生态之城。在卡勒鲍特这里,建筑被充分景观化了,而景观也被充分建筑化了,景观效益和居住效益获得共赢,相比而论,那种小打小闹的建筑绿化和景观修辞,就显得太局促太小气了。

“大地叙事”是通过起伏曲折的绿色建筑整体覆盖大地的方式,重建城市地形学和景观学;“香味丛林”不同,它是采用点式的垂直树塔建筑群,在维多利亚海湾中构建起一种绿色的丛林意象,既为这一人口密度居于世界前列的城市输入一种生态疗法,也为单调乏味的城市空间增添了满眼春色。这一座座大气循环树塔,深深地扎根于海底,随着时间而自然繁殖、生长。渔网式的绿色覆盖的外壳,构成建筑绿色的衣衫,既是城市空间的过滤器,也是建筑内部空间的调节器。树塔布置了两种空间形态:作为私人住宅的树干型内部空间和作为办公与休闲娱乐区的树枝型外部空间。香港中环商业区令人头疼的夜摊问题,通过这里的外部空间,被巧妙化解了。

在树塔周围,那些开放的空间,诸如游泳池、散步道、沼泽、海滨大道、码头泻湖、水剧场、瀑布和台地等,构成了一种新的交互为用的生态学矩阵;在这种新的生态学矩阵中,人、动物、植物与海洋生物,获得了一种对话和互渗的奇妙而友好的界面。

“氢化酶”(Hydrogenase)(图11、图12)是卡勒鲍特为上海设计的一个作品,其基本思路还是诺亚方舟似的危机与拯救,但是,比以前的作品增加了更多的现实感和忧患感。

卡勒鲍特的设计,来自于他对石油资源枯竭和温室排放加剧的深度忧虑。卡勒鲍特注意到,2010年原油价格已超75美元,而未来十年内,人类开采原油将达到哈伯特顶点(Hubbert Peak)②,除了石油能源无法继续任人类予取予求之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人类目前必须解决的主要课题。因此,全世界权威大学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第三代生质燃料的研究,朝向消灭工业产生之二氧化碳目标迈进。

正巧在1990年代,生物家发现了一种微型海藻,这种海藻可以从生产氧气(光合作用)转为生产氢气。因此,科学家建议,人类可以借重这种微型海藻的特性,生产出可作为能源使用的氢气,这不仅解决了能源供应,而且由于在生产过程中不排放二氧化碳,也同时解决了困扰人类的温室排放问题。

科学家们在下面的这套计算,让卡勒鲍特极为兴奋:微藻类每330克的叶绿素日平均可生产1000公升的氢气,远优于每公顷可生产1000公升油的油菜籽;由此类推,每公顷微型海藻生产出来的有机燃料量是每公顷油菜籽、黄豆、或向日葵的120倍。实在是太妙了!卡勒鲍特正是基于科学家们的这个乐观的生态故事,设计了“氢化酶”这座飞行建筑。

这个建筑上半部是一个螺旋花瓣飞行体,是人类居住的微城市,下半部基座则为能够产生氢气的微型海藻农场,同时又是一座电厂,可供应整个建筑体所需要的能源。而发电厂本身,则是依靠人类产生的废弃物作为燃料,吸收和分解二氧化碳成为氢气。

螺旋花瓣飞行体由四个巨大空间组成,各以螺旋形半刚性结构支撑,外壳通过填充氢气以提供浮力,内部功能多样,有居住单元、办公室、实验室、农田及休闲娱乐空间;农田内采用先进的生物分解技术,在回收人类废弃物的同时又提供食物(给人以垃圾变美食的恐怖!)。

这座将基地放在中国上海的飞行建筑,在基座释放出上半部螺旋花瓣飞行体后,可航行于大气层高度约两千米,飞航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175公里,飞行体总高度为400米,体积250,000立方米,载重量200吨。

其实,卡勒鲍特为我们设计了一个具有双重反讽意味的坚守和逃离故事:如果一切像科学家所料想和建筑师所期望的那样,人类将会在这个幸福的家园中坚守;反之,人类就只能御风而行,乘坐着这座螺旋性的花瓣飞行器逃离被污染的大地。

卡勒鲍特是一位新锐而又极具责任感的建筑师。200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环境和健康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刚刚提出垂直农业建筑的概念,卡勒鲍特就敏锐地感到了这种具有更实际效用和忧患意识的生态建筑的优势。在当前世界人口爆炸、气候恶化、能源枯竭、生态失衡、疾病流行、灾变频仍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城市大肆扩张与土地资源紧缺而人口又大大膨胀情况下,粮食的供应将会成为严重问题。因此,垂直农业建筑势在必行。于是卡勒鲍特很快就开始了垂直农业建筑的设计,而且大获成功。图13就是他在2009年为纽约罗斯福岛设计的“蜻蜓”。

从2008年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教授提出垂直农业的概念开始,到现在,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阿联酋……可以说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纷纷开始了这类建筑的探索,有些建筑已经建成。但是,在所有建成的或在建的建筑中,“蜻蜓”,可以说是同类建筑中最出彩的一个,这个项目现在正在加紧施工建设。

图13 蜻蜓(蝴蝶翅膀)600米,132层,纽约罗斯福岛,2009

与同类设计相比,卡勒鲍特的这个设计更加具有创新性。其创新性表现在:第一是外观造型的创新。外观采用他惯用的仿生学手法,将建筑设计为两片叠合着的蝴蝶的翅膀,使这座高达600米的建筑变成了岛上的一座极富艺术性的巨型雕塑;第二是生态技术的创新。在两个翅膀即两座中心塔楼内分布着大量的温室,处理建筑内空气的循环:冬季可由太阳能加热,夏季则通过自然通风和植物蒸发的水分调节楼内的温度;第三是种植的创新,卡勒鲍特在墙壁和天花板上都设定了栽培植物和农作物的营养床面,可栽种28种不同类型的农作物,同时还可以饲养牛畜和家禽。除此之外,大楼还能同时满足居住、办公、娱乐和休闲等多种功能。

卡勒鲍特的设计,无论是单纯的生态建筑设计,还是垂直农业建筑设计,都是在为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寻找新的道路。这是新时代的新人类寻找新的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可贵的努力。这是一种觉醒,也是一种自觉,它不止是一种城市美学或建筑美学,更是一种新的城市伦理学。

图14 蜻蜓内部,纽约罗斯福岛,2009

注释:

①Geneva 2020 Open urbanism competition for the refitting and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Praille-Vernets-Acacias quarters.

②指石油达到其出产之顶峰以后,石油出产缓慢地下降,一直到抽取石油、运输油桶、加工原油总计耗费的能量超越了抽取的石油能产生出的能量。

标签:;  ;  

寻找新的建筑伦理--论卡利鲍特的生态建筑_建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