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命题社会热点考的分析与思考_中考论文

2011年高考命题社会热点考的分析与思考_中考论文

2011年中考命题社会热点考查的分析与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热点论文,命题论文,年中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浏览2011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可以看出,中考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度非常高。命题者以近期社会热点为材料设题,让考生评判,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这种做法,我们该如何看待?现结合部分中考题,作一番分析与思考。

一、中考题中的社会热点扫描

中考对社会热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生热点

这是2011年中考关注最多的一项内容。考查特点是:选取社会民生热点,融入语文试题中。如湖北省襄阳市中考题:

今年3月中旬,由于日本发生地震核泄露,受社会传言,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食盐的现象。邻居王大爷也听信了传言,准备去超市抢购一大箱食盐,这时,你将如何劝说他呢?

你可以这样说:____________

此题涉及今年春天发生的全国性抢购食盐风潮,虽用口语交际的形式来考查,但这仅是表面现象,深层意图还是让考生关注社会热点,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

再如四川省遂宁市的一道中考题(图略):

201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瘦肉精”“西瓜膨胀剂”“染色馒头”“强制拆迁”“公共场所禁烟”“醉酒驾驶”“台湾塑化剂”……当这些词从我们脑海掠过时,我们不能“雁过无痕”,为此某班同学将开展以“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踊跃参加。

【活动一:关注民生之住房】

(1)近日,一张“强拆出的空中楼阁”照片在网上引发关注。四川××市主城区黄金地段一栋7层住宅楼,因为顶楼一户人家不肯搬迁,所以开发商将楼下5层楼梯用挖掘机拆掉。看了此图,请你根据上联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大楼有恨,难承拆底斯痛;

下联:____________

【活动二:关注民生之食品】

(2)食品卫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关注食品卫生,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请你为学校食堂拟写一条宣传食品卫生的标语。

(3)请用简洁的文字介绍中国绿色食品标志。

【活动三:关注民生之健康】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国家卫生部下发文件规定,从2011年5月1日起,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

(4)如果你作为某校的一名小记者,为宣传这项活动,需要采访遂宁市的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你将分别向他们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采访市长):____________

(采访卫生局局长):____________

此题是以“关注民生”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试题,所列举的民生热点,都曾引起全国媒体关注,社会反响强烈。三个小题分别涉及住房与强制拆迁、食品安全、大众健康等敏感问题。

此外,江苏省扬州市、四川省眉山市也以食品安全问题设题。北京市则涉及道路交通拥堵问题,这一问题不仅是地区性的,而且也是全国性的、国际性的。

(二)道德是非判断热点

道德是非判断,是一个引发争议最多也最为敏感的话题,它的内涵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民政等领域,可分为现实领域层面和精神领域层面两种。中考对这类内容的关注,多以现实领域为主,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赞扬社会上的道德行为,二是批判社会上的不道德行为。二者以前者居多。考查特点是:针对争议热点,让考生作出分析评判。例如江苏省无锡市中考题:

随着慈善活动在我国的不断开展,慈善家、慈善行为愈来愈赢得社会足够的敬意,也成为引导社会向善的重要力量。但最近由于个别行善人靠慈善活动捞取名声,为公司盈利服务,这样的“灰色慈善”引起大家的热议。有人认为应给“灰色慈善”多一点宽容,民营企业家行善的不纯动机抹杀不了他们的慈善行为;也有人认为社会不应该接受“灰色慈善”者的捐款,因为他们的行善动机有问题,有悖于行善的高尚。

请你就此发表看法,并作简要分析,不少于100字。此题中提到的两种观点孰是孰非,从社会道德层面去判断,很难界定;从法律层面去判断,则出现类似法也有情与法也无情的两难抉择。尤其是“灰色”这个词语的特殊意义,给问题的回答蒙上了一层迷雾,使得对此题的分析变得复杂起来。

再如四川省资阳市的考题以日本大地震为材料:

阅读下边两则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据报道:日本东北部海域3月11日下午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后调整为9.0级)。地震引起东京多处建筑物摇晃,引发10米高的海啸,并使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严重受损。15号上午,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爆炸,使压力控制池遭到损坏。反应堆散发出的辐射量超标万倍,截至目前已发现大约190人遭受核辐射污染。

【材料二】新华网东京4月21日电日本警察厅说,截至当地时间21日18时,3月11日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确认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在大地震及其余震中受到不同程度损坏的房屋超过30万栋。

(1)用简略的话概括上面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请你结合福岛核电站核反应堆爆炸事故,谈谈对于人类利用核能的看法。

(3)围绕要不要给日本灾区捐款捐物这一话题,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同学说:“日本人从清朝到抗日战争结束,杀害了我们无数同胞,掠夺了我们大量财富,他们从来没有给我们赔偿,我们为什么要捐助他们呢?”你如果同意捐款,请谈谈你的理由。

第(3)小题触及中国人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记忆,这一敏感神经决定着中国人对人道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在这里,家仇国恨的悲愤、灾难面前的人道、历史与现在的抉择、情感与理性的包容,都交汇在一起,是一道极不好回答的问题。

(三)教育热点

教育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涉及教学内容、职业道德、师资配备、学生成长等一系列具体问题。2011年中考也涉及此类热点,如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完成后面的问题。

2010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不可不加选择,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山东省教育厅表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内容的专题教育活动,要广泛征求意见,慎重选择学习诵读内容。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

①请为本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

②对山东省教育厅提出的要求,你是否赞成?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50字左右)

此题涉及的内容,《光明日报》曾在2011年1月5日刊出了题为“《三字经》要不要删着读”的记者调查,又在1月6日“观点新闻”中刊发了一些学者的讨论,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二、分析与思考

将社会热点融入口语交际、对联、图标识别、归纳概括、判断简答等题型中,让考生用日常积累的语文知识来灵活回答,遵循了语文的基本原则。但是,从所考查的内容来看,有些热点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出现的,政府部门还在研究解决,如北京的交通拥堵问题等;有些是政府职能部门监督无力或纵容,让一些人钻了空子,如食品安全问题、强制拆迁等;有些本身就存在着争议,如传统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这些复杂棘手的敏感问题,让涉世未深的初中生去分析、判断和评价,让人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因此,出现在考生试卷上的,只能是肤浅的文字,不可能有深度的思考。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鼓励考生撒谎,也给初中语文学习带来了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初中语文只是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它不是社会矛盾展现的舞台,不能承受过多的非语文内容。

中考命题者频频关注社会热点,笔者认为有如下原因:

1.语文学科的界限被混淆。现在我们都在倡导大语文教学,但是大语文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于是“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名言,成了大语文界限的最好注释。这本是相对的概括,而不是绝对的信条。但好多人把“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混淆在一起,把二者对等了起来,这是极大的错误。“生活”只有符合语文的性质,才能纳入语文的范畴,语文不能无限延伸、无限扩大。

2.学生的年龄特征被忽视。社会热点问题的产生有着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背景,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够说清楚和解释透的。初中生涉世少,思维基本上还处于感性认识阶段,还没有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面,还不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中考中让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是是非非作出评判,他们只能勉强为之,出现大人腔,甚至人云亦云。

3.语文“纯度”被稀释。实施新课程标准以来,强调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要把语文知识学活,这本是好事,而一些命题者的思维却出现了偏差,在平时的教研和考试分析中,动辄就谈语文生活化,开口闭口大语文,强调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在他们那里,语文“纯度”被稀释了,“语文养分”流失了,这就造成了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在考试中的权重加大。高考命题对社会热点的考查就比较理性,中考命题者应好好借鉴和反思一下。

标签:;  ;  ;  

2011年高考命题社会热点考的分析与思考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