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论文_史晓红

史晓红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 山西 太原 030053

【摘要】 目的 研究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在我院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在我院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各项指标评分情况.结果 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两组患者感染情况、护理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各项指标评分对比,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品管圈活动; 手术室; 感染控制【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94-02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最容易受外界感染的科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手术室院内的感染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采取适当的管理办法,做好手术室院内抗感染工作成为医院中作中的重点内容.此次研究以在我院接受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现将有关研究做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在我院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年龄在20~75岁,平均年龄(45.7±2.1) 岁,其中骨科手术17例,肠胃手术20例,妇科手术20例,其他手术3例.另选取2014年4月~2015年4月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在我院进行手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年龄在20~78岁,平均年龄(47.2±2.6)岁,其中骨科手术19例, 肠胃手术19例,妇科手术18例,其他手术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 以护士长为活动小组组长,下属11名医护人员全员参加,包括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4名护士.品管圈活动实施时间为2014年4月~2015年4月.1.2.2 感染原因分析(1)手术室内空气质量细菌数过多,容易造成患者手术院内感染:(2)医护人员手卫生清理不到位,如清洗时间不到位,造成操作过程中的污染.(3)物品未经过消毒处理进入手术室,如未经消毒处理的医疗器械的包装箱等,手术器械的消毒程序不规范,尤其是患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手术器械消毒处理不干净,会造成术后患者免疫力低下;(4)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不严谨,不规范.如在手术过程中无菌包坠落地面,手术人员倚靠墙壁,佩戴首饰,手术人员经过未灭菌区域时未采取防护措施等.

1.2.3 抗感染对策(1)进行手术室空气质量控制,清洁后及时开窗通风30min,随后关窗用紫外线灯光消毒1h.每台手术的间隔时间应在25min.如果患者患有感染性疾病,手术间隔时间应>2h;保证手术室温度在20~25℃,空气湿度在45%~50%;严格限制手术室内的人数,例如甲状腺手术、眼内手术等人数限定在3人以内,阑尾、胃、肠等手术人数限定在4人内;禁止医生、护理人员将食物、衣物带入手术室,对需要带入的影像、病例等应该进行及时的消毒处理;保证手术室的洁净手术间空气细菌数达标.术前护士要对手术器械、手术物品进行检查,保证物品准备整齐,减少人员走动,防止造成颗粒物沉落在手术台,造成手术室院内感染.(2)控制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保证洗手时间>3min,注意清除指甲中的微生物,保证消毒液已干.定期开展手卫生讲座,在清洗室放置指甲刀、吹风机等,加强对医护人员的监督力度,增强医护人员的卫生概念,降低手术室院内的感染发生率.(3)加强无菌检测,定期对无菌器械、高压灭菌器械进行检测,根据手术用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检测方法;加强一次性无菌物品管理,加强存放环境的管理; 如果发现物品存在污染,立即进行更换;做好手术器械的消毒工作,采取清洗、除锈、润滑步骤.及时清洗各种医疗器械尤其是内镜,清除器粘附物后进行消毒处理;(4)加强无菌操作,规范手术人员在手术过程中的行为,禁止倚靠墙壁,佩戴首饰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经过未灭菌区域时,采取防护措施,及时纠正医护人员在手术操作中可能存在的感染风险.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感染情况和护理人员的各项指标评分.自制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和护理人员各项评分表,护理满意度评分表总分100分,91~100分为满意,81~90分为基本满意,80分以下(含80)为不满意.护理人员各项指标评分表总分为5分,分数愈高表明护理人员行为能力愈强[1].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中全部数据都选择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选择(X±s)所表示,采用t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选择X2 检验,P<0.05为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感染情况对比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研究组有5例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有9例,感染发生率为15.00%,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对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 品管圈活动实施后,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n=60(%)]

3 讨论品管圈是由相同或者相近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也是最容易受外界感染的科室. 将品管圈引用到手术室院内抗感染控制中,实现了对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有效控制,消毒剂的使用规范明显提升.对手术室院内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因素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对不良的风险进行改进,促进了其系统化、标准化的工作[2]. 另外,随着品管圈活动应用到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有效地降低了患者的感染率,提高了患者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活动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提高,可见品管圈活动在控制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情况下也实现了对患者的高效、高质量的护理.品管圈活动还涉及护理人员的操作过程及操作流程,

随着活动的实施,护理人员的操作流程及各项业务技能也有所提高[3]. 在此次研究中,品管圈活动实施后,研究组感染发生率为8.33%,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15.00%,两组患者感染发生率对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76.7%,研究组护理总满意度91.7%,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人员解决问题能力评分(3.88±0.95)分,责任心评分(4.29±1.01)分,沟通能力评分(4.45±1.15)分,自信心评分(4.60±1.20)分,品管手法评分(5.10±1.80)分,工作积极性评分(4.55±1.10)分,与对照组对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诉,品管圈活动对手术室院内感染的控制效果明显,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1] 王海荣,王飞飞,陈宁,等.品管圈活动在预防手术室院内感染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5):728-731. [2] 刘庆兰,郑文龙.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6(18):46-49. [3] 吴玉霞,何瑞环,樊燕青.品管圈活动降低手术室感染率的效果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5,(9)17:119-122

论文作者:史晓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12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4

标签:;  ;  ;  ;  ;  ;  ;  ;  

浅析品管圈活动在手术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论文_史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