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习题评点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习题论文,中学生论文,思维论文,品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些学生虽做了大量的习题,但解题的能力并没有显著的提高,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知识的内在联系的研究和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为了使解题教学成为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强有力的手段,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题目及其解答进行及时点评,及时总结。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通过对习题的评点,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目的。
一、通过评点题目的多变性,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教师在解题教学中,不应就题论题,而应通过对典型题目的一题多变的评点,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培养思维创造性的目的。
例1 pH=2的盐酸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____7(>、<、=、无法确定)。
解答此题后,根据所涉及的重点知识可以进行如下变换和引申以开阔思维。
变式一:pH=2的H[,2]SO[,4]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____7。
变式二:pH=2的盐酸与pH=12的氨水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____7。
变式三:pH=2的醋酸与pH=12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____7。
变式四:pH=2的某酸与pH=12的某碱液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____7。
评点 这种通过对习题的引申扩展或条件变换,使之变为更多、更有新意的问题,不但可沟通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不循常规,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二、通过评点题目解答的多样性,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定势”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习惯思维方式,对同一类题目,常沿模式化的思路机械地解答。由于思维定势产生的负效应,学生解题时往往墨守成规,缺乏灵活性。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应及时评点,启发学生灵活改变思路,从而获取较佳的解题途径。
例2 有一包FeSO[,4]和Fe(SO[,4])[,3]的固体混合物,已测得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则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是____。
评点 这是一道利用化学式计算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的常见题。学生熟知的解题模式是先分别求出两化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再相加得到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进而算出硫元素在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这种解答尽管思路正确,方向对头,但运算复杂,作为填空题,计算时一步不慎,满盘皆输。如果克服思维定势,开拓思路,把S和O组成的原子团(SO[,4])看成一个整体,由于铁元素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31%,则另一部分(即SO[,4])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69%,而原子团(SO[,4])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3.3%,故硫元素占混合物的质量分数为69%×33.3%=23%。
三、通过评点题目结论的应用性,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化学中有的题目其结论应用广泛,若教师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其应用功能,不但能迅速漂亮地解决一些化学问题,提高解题速度,而且也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其收获远远超出解题本身。
例3 有一放置在空气中的KOH固体,经测定,其中含KOH 84.9%,KHCO[,3]5.1%,K[,2]CO[,3]2.38%,H[,2]O 7.62%。将此样品若干克投入98g10%的盐酸中,待反应完全后,再需加入20g10%的KOH溶液方能恰好中和。求蒸发中和后的溶液可得固体多少克。
解析 此题信息量大,数据多。根据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逐一分步求解,计算繁杂,失分率高。如果抛开那些纷繁的数据和局部细节,将溶液看成一个整体,则无论是KOH、K[,2]CO[,3]还是KHCO[,3],与盐酸反应最终均生成KCI。由于KCI中的Cl[-]全部来自于盐酸,故可得关系式:n(HCl)=n(KCl),最后可根据m(KCl)=n(HCl)·M(KCl)求得。
对于这样的题目,应挖掘其应用价值,并及时选择一些针对性的习题让学生练习,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4 有镁、铝混合粉末10.2g溶于50mL4mol·L[-]。的盐酸中,若加入2mol·L[-]NaOH溶液,使得沉淀达到最大量,需加入此种NaOH溶液多少毫升?
评点 上例也根据最终产物和原子守恒结合起来进行计算,解答非常简捷快速。
四、通过评点题目解答的合理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有的学生平时解题往往不注意审题,缺乏周密思考和深入研究,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解答的合理性的评点,达到提高解题能力,深化思维过程,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例5 在某100mL混合溶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和0.1mol·L[-],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Cu[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错解 根据稀硝酸和铜的量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
评点 此题由于稀硫酸与铜不反应,许多同学就根据稀硝酸和铜的量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而导致错误。而实际上在稀硝酸和稀硫酸混合液中加入铜粉,NO[-][,3]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氧化性而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混合液中的H[+](包括稀H[,2]SO[,4]中的H[+])都参与了反应,故应根据离子方程式入手进行解答。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准确把握事物本质及规律性联系,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
五、通过评点题目解答的科学,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在习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布置一些特例,引导学生通过辩析,提出争议,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掌握题目的科学标准,养成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而且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全面性。
例6 乙醇发生不完全燃烧,可表示为:
假设得到燃烧产物CO,CO[,2],H[,2]O的总质量为27.6g,其中H[,2]O为10.8g,则产物中CO的质量是()。
A.1.40gB.6.53g
C.16.8gD.不确定
解析 该题给出了乙醇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既有物质的关系,也有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生成10.8g的水,由所给方程式可求出生成的CO为5.6g,而无此选择。该题所给的答案为A,A选项是如何得来的呢?显然不是由题给的乙醇不完全燃烧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来的。由10.8g的水可求得乙醇中碳的质量为4.8g,4.8g的碳生成的CO和CO[,2]的质量和为16.8g,从而求得CO的质量为1.40g,CO[,2]的质量为15.4g
评点 由计算结果可知,题目所给方程式是解题陷阱。可见充分挖掘有效信息,突破思维定势,对顺利解题至关重要。
一些特殊类型的习题,既可培养学生合理解题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达到创新教学的目的。
标签:思维品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