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_日本生活论文

老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_日本生活论文

高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高龄论文,化与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日本已步入了“少子高龄化”社会。与此相伴,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具有重要作用的劳动人口比重,也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如何面对高龄化社会,挖掘女性劳动力资源潜力,保护、培育、引导日本女性走出家庭参加社会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为女性就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等,便成为摆在日本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这也是关系日本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就此作一剖析。

一、日本社会的高龄化

21世纪,日本将进入真正意义上的高龄化社会。从具体数字来看,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1995年为14.6%,而且今后还将不断增大。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测,到2010年该比例将达到22.0%,2025年更达27.4%。而7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例,将由1995年的9.5%,上升到2010年的15.8%、2025年的21.7%(注:本文数据除注明处外均引自日本《国民生活白皮书》,1997年。)。

伴随着这种高龄化倾向,生产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下降。一般说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生产性人口(劳动人口)占消费性人口(全部人口)的比重如果减少,则人均消费的增长将受到相应制约。进一步而言,整个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会受到制约。在现实中其具体表现就是,高龄人口增长使医疗等社会保障负担增加,而如果生产性人口减少,则承担这种负担的原有资本将难以增加,将使高龄人口的生活受到深刻影响。另外,由于生产性人口的减少,也会使原本为防老而进行的储蓄的收益率下降,动摇这种自助努力的基础、

从具体数字指标来看,如果将劳动人口的年龄区间设定为20-64岁,则这种日本“生产活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在1950年为49.4%,1970年上升为60.3%,其后缓慢升至1995年的62.6%。在此期间,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比例虽然有所增长,但由于20岁以下的少年人口比率较低,所以在总体上表现为生产活动年龄人口比例有所提高。由此,在此一期间,比起消费性人口,生产性人口有所增加。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龄人口的增长,生产活动年龄人口比例已表现出急剧下降的趋势。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推算,2010年日本的生产活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下降为59%,到2020年该比例更将降到55%以下。而且,这一比例还将不断降低,日本正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劳动力严重短缺的时代。

二、不断增加的日本女性就业人口

1.日本女性劳动力比率的增长

测算劳动人口比重的方法有很多,在日本一般采用劳动力人口(就业人口加上完全失业人口数)占有劳动能力人口(15岁以上者)的比例即劳动力率来反映。据日本的国势调查显示,日本的劳动力率在1920年男性为92.2%,女性为53.4%。至70年代中期,男女两方都呈下降趋势。从70年代中期开始,虽然男性劳动力率依然呈下降趋势,但日本女性的劳动力率已开始表现出上升势头,从1975年的46.1%上升到1995年的49.1%,增加了3%。在这一期间,由于15岁以下少年人口以及劳动力率比较低的高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导致了整体劳动力率的下降。但从20-59岁女性劳动力率来看,却从1975年的54.2%上升到1995年的64.4%,提高了10.2%。

2.日本女性的就业形态

日本女性就业人口,从70年代中期以来呈不断增长的势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此,日本女性就业的基本形态或基本就业领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第三产业。从历史上看,1920年,日本女性就业者的绝大多数在第一产业,其比重高达62%。战后以来,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日本女性急剧减少,而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女性人数则呈不断增加之势。由于女性就业者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特别是农业,而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上农业比重又比较低,也造成了整体的女性劳动力率水平的低下。这现象,导致70年代中期之前日本女性劳动力率偏低的结果。

(2)商业及事务性工作。据调查,1930年从事农、林业的日本女性就业者占全部女性就业者的60%。然而,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日本女性就业者的职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5年,从事一般事务性的日本女性就业者为最多,其次是在商业部门的女性就业者。除此以外,日本女性就业比例较高的部门还包括社会福利、医疗保健等部门。

(3)企业短工。从日本女性就业的总体趋势看,一方面从事农业劳动的女性数量大幅减少,另一方面,在工业部门就业的女性比例在不断上升。而在这些就业于工业企业的女工中,以临时雇佣即所谓短工形式者为最多,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已婚女性在不断增加。

再从女性就业与企业规模的关系来看,在职工数1000人以上的日本大企业中,以短工形式就业的女工为16.6%,而男工为22.8%。可见,在大企业中工作的女性的比重还是较低的,而且这种情况随着女性就业者年龄的增大而更为突出。

三、影响日本女性就业的因素

如前所述,由于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和日本女性劳动力资源潜在优势亟待挖掘,使日本社会如何更好地解决女性就业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从总体看来,影响日本女性就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女性强烈的就业愿望与持续就业时间过短的矛盾

从现实情况来看,无论日本女性本身还是用人企业,都对女性就业抱有很大希望。据日本企划厅国民生活局“97年度国民生活偏好度调查”结果,对于“结婚有孩子后仍继续工作”一项,1992到1997年,希望如此和实际如此的比例都在大幅上升,希望者已达31.6%,实际已在工作者为23.2%。前者比后者高8.4%;“生完孩子将孩子带大后再去工作”一项,希望方比实际方高6.8%(注:日本企划厅,《97年度国民生活偏好度调查》。)。这表明,日本女性希望重新就业的愿望强烈,但现实中尚有许多因素制约,才导致了这种局面。

而从企业方面对女性就业的态度看,据日本劳动省1995年“女性雇佣管理基本调查”结果,“对女性结婚和生育后仍继续就业持何态度”一项,近90%的企业希望女性能继续就业。然而若再深究其原因,则各个企业因其规模不同观点有所不一,企业规模越大,则越有较大比例的企业持“女性的就业意识和能持续工作的可能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希望有此愿望的女性在结婚生育后仍继续工作”的观点;而企业规模越小,则越有较多企业持“为了保证拥有技术和经验的人材的稳定,希望女性在结婚生育后能继续工作”的观点。

从现实中日本女性在结婚、生育后对重新就业的态度和意向来看,其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也很大。据1991年“女性职业财团”(现在的21世纪职业财团)进行的“关于女性就业者离职的实态调查”结果显示,因结婚、生育、养育子女等原因辞职的女性中,有90%以上的人希望在条件具备时能继续工作。但实际上,在问及退职后再重新就业时能否保证出全勤时,则大多数女性对出满勤的意向非常低。这主要是养育子女使工作时间受到制约的结果。尽管为数众多的日本女性,把“孩子出生即退职,子女长大后再重新工作”作为理想生活模式,但是退职时期越长,在再就业时希望做短工或出勤的女性比重就越低。而且,近年来,尽管许多日本企业导入了“再就业制度”,旨在重新雇佣因生育、养育子女而辞工的女性,但是,由于该制度的适用期间和再雇佣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前述因结婚、养育子女而退职的女性希望出全勤意向的偏低,使这一制度并未发挥真正原作用。

2.年功序列工资制度的制约

在日本,受雇于公司企业的员工工资在最初较低,而后随着工龄的增加而成比例地上升。这就是所谓的年功工资制度。这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除了强调工资随工龄的增长而增长以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强调员工在企业连续工作的年数。如果员工在进入企业后不能连续工作到退休,则其工资收入就不会享受到该制度的优待,相反对遭受较大损失。

通常,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的员工工资,尽管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有所差别,但相差程度并非很大。特别是,如果女性也能同男性一样持续在同一企业工作的话,总体上其工资也是随工龄增加而持续上升的。但是,在日本由于传统观念等的作用,女性在进入企业后往往因生育及养育子女等原因不能在同一企业持续工作直至退休。据日本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1995年、1996年)显示,在40-44岁年龄段,在同一企业持续工作的日本女性比率为4.8%,远低于男性的36.1%(注:日本劳动省,《工资结构基本统计调查》,1995年,1996年。)。正因如此,尽管日本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度也适用于女性,但由于女性能持续工作者比例的偏低,使享受到这一制度实惠的女性实在太少了。更何况,在日本男女同工不同酬以及同等条件下女工在收入上受到歧视等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这更使日本女性的收入较之男性差距极大,甚至不乏日本女工因收入不公而起诉公司的案例。这些因素都是日本女性就业中的严重障碍。

3.难于实现的就业目标

应当承认,日本女性在就业及“再就业”的问题上态度是积极的。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就业目标上日趋个性化,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1)注重经验累积的“专家”目标

从当前来看,日本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就业目标当属对“专家”目标的追求。但是,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途径,她们则更注重经验的积累。这里,这种经验并非只是原来意义上的在一家企业持续工作的积累结果,而是要争取机会更多地通过在多个不同企业工作的经历来获得。据日本企划厅“国民生活偏好度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在选择“通过长期在一家企业工作而成为专家”和“通过在数家企业工作锻炼而成为某行业专家”的问题上,大多偏向于后者。而且,从年龄层来看,越是年轻,这种倾向越显著。从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日本女性,特别是年轻一代,在就业目标上越来越注重通过在多家企业工作的经验积累,而非专注于长期雇佣条件下的一家企业来实现自己当专家的目标。

(2)重视“工作内容”

日本女性择业的重要特征,是重视工作的内容。据日本企划厅“国民生活偏好度调查”,在日本无论男性或女性在择业时,看重的都是“工作的内容”,甚至超过了“收入”。但从男女比较来看,男性重视工作内容的占74.1%,重视收入的占72.6%,两者相差无几;而女性重视工作内容的占79.6%,重视收入的占66.0%,两者相差10%以上,特别是在同是重视工作内容的情况下,女性的比率也高出男性5%(注:日本企划厅,《97年度国民生活偏好度调查》。)。

另外,从日本男性女性在择业时所考虑的因素来看,男性通常重视企业的发展性和未来性,而女性则更为重视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每天工作的小时数。这一差异的产生,主要在于男性择业的基本前提是终身雇佣制,其所选择的企业一定要具备使自己的未来发展得到保证的基础,而女性在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则是家庭及生活的相对稳定。

(3)偏爱工作效果较为直观的工作

日本女性在工作内容的选择上,其突出特点是喜爱工作效果较为直观的工作。据里库路特调查机构1992年的“工作女性调查”显示,多数日本女性偏爱“工作成果明显并易于明确评价的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推进工作而要求自身尽职尽责的工作”及“需要具备某项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工作”等。反过来,最令她们讨厌的是“遵从一定的旨意即可完成的工作”和“指令他人并进行管理、监督的工作”(注:日本里库路特调查机构,《工作女性调查》,1992年。)。

另据日本企划厅1997年度“国民生活白皮书”的资料,日本20岁左右的年轻女性,要求从过去的年功序列工资制度向能力主义工资制度转换的愿望十分强烈。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其说是欢迎能力主义,勿宁说是现代日本女性更注重自己专有能力的发挥,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了。

日本女性的上述三种择业目标,集中反映了现代日本女性就业的基本方向。这种以个性化、强调自我价值实现为特征的择业观念,客观上不能不说是与日本传统的企业经营模式相矛盾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这也正是这些目标难于实现、日本女性就业较为困难的根源所在。

21世纪,将是日本社会高龄化的时代,同时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一新世纪中,各国间的经济竞争将更加激烈,而由此带来的人材需求也将更为迫切。打破传统观念,对日本经营模式力行改革,引进以能力主义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和竞争机制,将是日本解决劳动力缺乏的根本出路所在。同时,在挖掘女性就业的潜力上,不断创造专门面向女性的就业机会,完善与之相关的社会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最后,日本女性自身适时调整自己的择业目标,努力争取和保护自身的权利,也是其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标签:;  

老龄化与日本女性就业_日本生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