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_数学论文

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新课程改革理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改革论文,学中论文,理念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新课标教材应该怎样教,和原教材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是教师们最为关心的话题.根据新教材的特点,笔者认为,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点是突出了探究精神.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新教材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由于实践常常也是为了探索,所以“探究”处于核心地位,从一定程度上说,抓住“探究”这个龙头,就掌握了新教材教学的主要命脉.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以期望和教师们进一步探讨.

一、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做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究性的问题.探究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力气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探究,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该做哪些方面的探究,要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究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的效果.所以,本学期从我第一节数学课起,就以教材内容为基点,认真翻阅查看相关资料,拟出预习提纲,让学生用纸条记下,带着问题提前看书预习,提出质疑,寻求答案.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课前动手、动脑环节.这样,上课时,学生对教师所要讲述的问题已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可以带着自己还未弄懂的疑难有针对性地听课,将过去的“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形成了施教的最佳情境.

二、要为学生的探究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了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究的机会.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给学生留出了探究的余地,作为教师,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正视个体间的差异,并给以同样的关注,以深情唤起学生的真情回报,努力营造一个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并让他们体会到参与和创造带来的乐趣.

三、对学生的探究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还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究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究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究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究,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究,不要放任自流.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新课程对学生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发表的不同看法,并及时地进行鼓励和帮助,这可以让学生心情舒畅、信心十足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和解决中,通过评价,学生也容易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牛顿讲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自己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已知定义在R上的偶函数f(x)满足关系式f(a+x)=f(a-x)(a≠0),问f(x)是否周期函数.

学生分析:联想到函数f(x)=cosx(x∈R)适合题目条件,且满足f(π+x)=f(π-x),π相当于a,就可以猜想f(x)是以2a为周期的周期函数.

四、在问题的解决中求创新

对一个数学问题,教师不仅要讲清原问题的思想,讲清思路,还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与研究,将原命题进一步延伸,推广成新的命题.在教学中,若教师只就题论题地讲解,学生兴趣不大,甚至有的学生还会认为教师不讲,他们自己也能看懂,故而感到枯燥无味;若教师针对例题内容适时推广,延伸,创造几道新题,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例如,求直线y=x+(3/2)被曲线y=(1/2)x[2]截得的线段长.

这一问题可延伸、拓宽成下面的新问题.

变换1:直线y=x+b被曲线y=(1/2)x[2]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b的值.

变换2:直线y=kx+(3/2)被曲线y=(1/2)x[2]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k的值.

变换3:直线y=x+(3/2)被曲线y=ax[2]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a的值.

变换4:直线y=x+(3/2)被曲线y-a=(1/2)(x-b)[2]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动点(a,b)所在的曲线方程.

变换5:直线y=kx+b被曲线y=(1/2)x[2]截得的线段长为4,求线段中点的轨迹方程.

除了一题多变,还可以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这些训练,无疑会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作用.

五、给学生充当教师角色的机会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体现在认识活动的主动参与上.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四给”上:给时间、给机会、给材料、给方法.这可以为学生建构一个认识活动的良好“环境”.

提倡以下做法.

1.让学生评改部分作业.在进行这一活动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修改同学的作业,从中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也可以从中学习同学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2.让学生登台讲课.在平时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总结与收集解题方法和解题中出现的典型错误,每学完一单元,可安排一节习题课,让学生登台给大家展示收集到的信息.另外,对于课本中的部分习题和较简单的内容,也可以让学生讲.让学生走上讲台,可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胆子大了,自信心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还能注意数学术语的运用,培养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科学性等.

由于每一个学生讲课风格不同,学生都用好奇且欣赏的眼光去听课,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学生讲课后,教师要进行恰当的评价,及时指出讲课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做适当启发,因势利导,做突出重点的精讲、简单明了的分析、归纳和概括总结,这个关键时的点拨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取知识.

3.让学生编拟数学考试题.教师可教给学生编拟数学考试题的方法,并在学完一章或一单元后,让学生编拟出考查这部分内容的数学试题,然后把全体学生的试题作为试题库,选出一份较好的试题对学生进行检测,这样做可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复习,掌握所学知识.同时,学生通过自己出题,可以逐步知道课程中主要的、关键的东西,找到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如何去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阵地.教师要多给学生探究的条件、机遇、氛围.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保证切切实实地落实以培养探究精神、探究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标签:;  ;  

数学新课程改革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