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在水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阮立志

肇庆高新区粤海水务有限公司 526000

摘要:计算机技术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水务管理,对于提高设备效率、节约水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在水厂生产和城市供水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结合案例介绍了具体应用情况。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水务管理;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是实现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的基础。水务管理是城市供水、用水、排水、防洪、排涝、污水处理等涉水事物的管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水务管理,可以更高效地管理水资源,改善水资源不平衡问题,减少漏水、偷盗水现象,节约用水和保护水环境,提高供水企业效益,也是实现智能水务的保障[1],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计算机技术在水务管理中的应用概述

1.1 计算机技术在水厂生产中应用

水厂生产一般由取水、输水、净水3个环节组成,基本工艺流程为:原水→取水→混凝→沉淀→过滤→消毒→送水。每一个工艺单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就地采用PLC控制,然后再组合成分布式结构的计算机管理控制系统。系统结构可分为两层或三层,两层结构如现场控制层和中央管理层,三层结构如现场控制层、上位监控层和远程监控层。现场控制层是水厂生产控制的基础,通常包括取水泵房PLC控制、滤池PLC控制、加药PLC控制和送水泵房PLC控制,通过PLC装置对设备和监控点进行监测、信号采集和控制,并将信息数据上传到上一层,同时接收上一层的指令实时操作。每个单元的PLC对被控制设备,如电动机、各种阀门等,进行不间断的监测,监测参数包括电机的温度、用电量,被控介质的流量、压力、液位、水质参数等,以及加药泵状态参数。控制层的PLC通过现场总线与上位监控计算机进行通信和联系。上位计算机负责数据采集、状态监控、过程控制和故障报警处理等任务。当然硬件只是系统的物质基础,要让系统运行起来,必须有软件。软件也是分层次的,底层的PLC监控程序负责对各个PLC装置进行监控,内容包括PLC自动控制、数据处理和自我诊断。上位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脑程序,有windows操作系统以及专业的应用管理程序,提供包括数据库管理、检测数据处理、图形显示、菜单处理、报警等功能。

1.2 计算机技术在城市供水中的应用

城市供水系统是指更大范围的管理平台,范围包括原水、水库、水闸、泵站、水厂和供水管网。由于供水区域具有地理广域性、供水不间断性和用水量不稳定性等特点,过去供水管网的管理主要以人工经验为主,虽也能满足服务要求,但管网节点的压力一般都会超过最小服务压力,导致水泵耗能大;而且因为供水压力大漏水率也比较大,造成水资源浪费;供水配泵完全凭借人工经验,缺少必要的理论计算,管网压力不是偏高就是偏低。采用计算机技术,结合管网动态水力分析模型,就可以实现更加精确、合理的调度管理。该系统由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和应用平台组成,数据平台用来收集水务基础设施信息及水情信息,网络平台用于通信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平台用于办公、实时调度、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决策。由于管理范围较大,一般通过宽带和无线通信方式[2]将分布于各个控制点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在调度大厅采用DLP大屏系统(数字光处理投影显示系统)以及10几台监视计算机,这些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连接。各个子系统包括自来水生产数据管理系统、无线通信控制系统、水库水情测报系统、办公系统等。管网节点控制利用城市GIS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可提供空间信息采集、分析、管理和动态预测能力,可以编辑管网数据、查询管网信息、普查设备状况、空间统计、调度管理、事故管理、阀门状态管理、设备维修等,结合DMA技术(分区装表计量检漏技术)能够快速发现管网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例如查漏、查盗水、维护设施设备等,使水务管理更符合规范、精细、动态的要求[3]。

2 计算机技术在水务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2.1 总体架构

以计算机在水厂生产监控中的应用为例。图1为系统总体架构。从图中可以看到,这个系统分为现场控制层、上位监控层和远程控制层三个层次。其中控制层采用了LonWorks总线技术,该技术由美国Echelon公司开发,具有开放、灵活、互操作性强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LON智能节点是现场控制层的核心,用来控制现场前端设备,它可以利用LonTalk协议在各个智能节点之间进行通信。上位监控层计算机通过网络适配器与LON网络中的智能节点进行数据传输。上位计算机通过互联网与远程监控计算机进行联系。可见,总体架构采用了分层分布式的网络结构。

2.2 硬件组成

LON智能节点采用HLC-1回路控制器,它有多个输入、输出通道。输入信号为0~5V/4~20mA信号,4通道12位(A/D)模拟量信号,2通道数字量信号;输出0~5V/4~20mA信号,以及2通道12位(D/A)模拟量信号,2通道开关量信号。还可通过组合成为2通道PID调节器。HLC-1可接受上位计算机的控制,也可脱离上位计算机的控制而独立完成数据采集、处理以及对前端设备的控制。PLC采用西门子的S7-200,它有14个数字输入I/O,2个模拟量输入I/O,10个数字输出I/O,1个模拟量输出I/O,连接扩展模块后最大可获得168个数字I/O以及38个模拟量I/O。网络适配器采用PCLTA-10,插在计算机PCI插槽上。其他前端设备还有变频器(电动机调速用)、温度变送器、压力变送器、超声波液位计、余氯分析仪、电动调节阀、泥土界面仪(用于沉砂池和絮凝池中监测泥沙位置)、浊度测量仪、电磁流量计、漏氯报警仪、pH测量仪、超声波液位差计等。

2.3 软件平台与监控功能

上位计算机采用世纪星组态软件,可提供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图形界面,适合水厂多变量、多任务、多设备的复杂控制系统,人机交互性好,易学易用。通过实时通信实现数据采集、组态监控、前端控制等功能,还有实时报警、历史报警功能,对各控制参数提供实时趋势曲线与历史趋势曲线,生成数据报表功能,以及I/O设备驱动功能、安全管理功能等。

3 结语

水资源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水务管理面对的又是持续不断的水资源供应,非常适合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监控,但目前水厂的计算机控制水平并不太理想,而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是发展最快的一种技术,人工智能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技术有所了解,以便计算机技术能在水务管理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朱智勇.“智能水务”:供排水管网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以上海南汇水务(集团)综合管理系统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4(5):75-77.

[2]左丹.浅谈无线通讯与计算机在供水工程中的应用[J].吉林水利,2012(07):38-41.

[3]张叮叮.DMA技术在供水小区管网运营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给水排水,2013,23(29):60-63.

论文作者:阮立志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3

标签:;  ;  ;  ;  ;  ;  ;  ;  

计算机技术在水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_阮立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