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100米比赛放松技术分析_刘易斯论文

刘易斯百米跑放松技术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刘易斯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在广泛阅读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合当今运动科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刘易斯在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百米决赛中的速度节奏和步态节奏的分析,认为对快速跑放松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在比赛中的合理运用,是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关键词 放松技术,速度节奏,步态节奏,步长,步频,最高速度

从8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短跑比赛的竞争日趋激烈,运动成绩不断提高,世界纪录屡屡被打破。纵观取得优异成绩的短跑好手,虽然他们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技术风格和流派各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快速跑放松技术具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最近几年内连续不断创造世界新纪录的短跑好手刘易斯和伯勒尔及其他世界级的优秀百米选手在谈到他们比赛获得成功的时候,无不认为是得益于放松技术的提高。这方面的杰出代表当数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创造者卡尔·刘易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短跑运动,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认为缺乏对放松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在比赛中的合理运用,是我国短跑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似乎并没有引起我们对它的足够重视。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刘易斯在1991年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刘易斯如何在激烈的比赛中合理地运用放松技术,加深我们对快速放松跑这一当代短跑技术精华的理解,同时为我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男子百米的崛起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前男子百米世界纪录创造者美国短跑运动员卡尔·刘易斯。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对有关研究对象在1991 年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与研究对象在1987年第二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百米决赛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研究。

1.2.2 数理统计法

对研究对象的有关数据和参数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速度节奏特点

从图1和表1看出,刘易斯在两项重大比赛中所表现出的全程速度曲线基本是一致的。世界其他优秀短跑选手所表现出的全程速度曲线的变化规律,也越来越趋向于这种“双高峰”或“三高峰”的速度曲线变化[3]。刘易斯的百米跑速度曲线具有以下特点:

2.1.1 加速跑节奏明显,加速距离长。 第二届世锦赛刘易斯在40米处达到速度曲线的第一个峰值,用时4.77秒,速度为11.76米/秒,达到最大速度的97.6%;而在1991年第三届世锦赛上第一个速度峰值出现在50米处,用时5.61秒,速度为11.90米/秒,达到最大速度的98.8%。这表明刘易斯起跑后不是拼命地加速,而是按照一定的速度节奏逐渐提高速度,且呈现出加速阶段距离延长的趋势。

表1 刘易斯两次百米比赛的有关数据

备注:A:平当时的世界纪录 B.破当时的世界纪录

图1 刘易斯两次百米比赛的速度曲线

2.1.2 最高速度出现得晚,维持高速度能力强。 第二届世锦赛刘易斯的第一速度峰值出现在40米处,第二速度峰值(最高速度)出现在70米处,这段距离内的平均速度为11.74米/秒,达到最高速度的97.45%。1991年第三届世锦赛其第一速度峰值出现在50米处,第二速度峰值(最高速度)出现在80米处,都比1987年向后推迟出现了10米。这段距离内平均速度达到11.90米/秒,为最高速度的98.77%。 两次比赛相比,最高速度都为12.05米/秒,但1991年不仅最高速度出现得晚,且两速度峰值间的平均速度也比1987年的要高,表现出了良好的速度耐力水平。

2.1.3 速度曲线逐渐平滑。在第一个速度峰值出现以后,1987 年速度曲线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差值为0.94米/秒,曲线波动较大; 而1991年的速度曲线上这一差值则为0.41米/秒, 表明其速度节奏趋于稳定。

2.2 全程步态特征(数据仅为第三届世锦赛参数)

从图2和表2看出,刘易斯步长、步频的变化曲线与速度曲线相似,都呈现双高峰特征。在加速阶段,速度随步频的提高而逐渐升高,途中阶段,速度则随步长的增大而升高,是在保持高步频的基础上(50米~80米段的平均步频占最高步频的96.5%),以靠增大步长来达到最高速度的。

2.2.1 步频特征 起跑后速度随步频的急剧加快而迅速升高, 在20米步频曲线出现第一峰值4.81步/秒,占最大步频的98.9%, 然后稍有下降,其最高步频出现在60米处,并形成第二个曲线峰值。整个曲线变化具有双高峰的特点,但步频的两个峰值分别比速度的两个峰值早出现30米和20米。(见图2)

表2 刘易斯在第三届世锦赛百米决赛中的步态参数

注:本资料引自文献[2]

图2 刘易斯在第三届世锦赛的速度、步频、步长曲线

2.2.2 步长特征 步长曲线也出现了两个峰值, 且第一峰值出现时速度曲线也形成了第一峰值,随后在80米处步长达到最大值2.71米,速度也达到最高值12.05米/秒,都形成了曲线的第二峰值。步长的变化曲线同速度曲线的变化基本一致。

2.3

刘易斯百米全程速度曲线的变化和步态节奏的变化同快速跑放松技术的关系。

刘易斯百米跑全程的速度节奏和步态节奏同快速跑放松技术有密切的关系。

2.3.1 快速放松跑的作用及意义

1)能改善人体在高速运动中神经系统的功能, 使其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减少多余动作,相应地减少附加传入神经冲动的数量,减轻大脑皮质的负担,利于神经系统较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机能状态,加快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对改善步频的变化有积极意义。

2)能提高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初,协调主动肌对抗肌之间的关系,提高肌肉收缩的速度和工作效率,增加肌引力,增大步幅。同时使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配合协调,防止肌肉损伤。

3)能改善肌肉内的血液流量,给参加运动的肌肉输送大量的氧,并带走肌肉工作时产生的代谢产物,使能源物质的再合成速度得到提高,同时减少多余的肌肉动作,使能源物质的利用更加经济合理。

4)降低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焦虑程度,稳定情绪, 减少过多的心理负荷,使其能更加集中注意力,全力地投入比赛。

2.3.2 从全程速度曲线的变化分析刘易斯放松技术的运用

从图1看速度曲线,有三个上升段和二个下降段, 且下降的时机均在达到速度曲线的峰值之后。本文认为这两段下降曲线是刘易斯放松跑技术合理运用的结果。

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主要依靠运动员快速的反应,良好的爆发力及快速的步频来完成。这几种素质既需要消费巨大的能量又极易导致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的疲劳。因此在完成起跑后的加速跑之后,积极地放松跑对机体能量物质的补充,重新调整以及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疲劳和恢复的调节,即非常必要又十分重要。这是刘易斯速度曲线上第一个降段的原因。

最高速度是人体调动各种能力并使其充分集中发挥的体现,它对人体能量的消耗以及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频率的要求是很高的。因此刘易斯在跑出最大速度(在1987年的比赛中还维持了近20米)之后,再次主动积极地跑进,以对其机体进行第二次调节,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第一次调节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这种调节的结果促使他的速度曲线在最后20米(80~100米段)再次获得上升。

2.3.3 快速放松跑技术与刘易斯的步态节奏

决定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步长和步频,提高和改进其中任何一个变量都可能达到提高跑速的目的,而这两个变量之间又存在着一种非常“敏感”的关系[4]。合理的放松技术则是协调步长和步频的有效方法。刘易斯在起跑后随着步频步长的提高速度迅速提高,在20米处,当步频达到最大值的98.9%时,通过协调步长、步频之间的关系,降低步频增大步长,使速度继续提高。在后序赛程中他的步频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速度则随步长的逐渐增加而提高,正是通过放松技术的协调,使其步长、步频始终保持了适宜的比例关系,保证了神经中枢始终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不至因疲劳而降低神经肌肉的协调配合。而那种认为他起跑后速度若能早些发挥出来,将会取得更好成绩的看法,不仅不懂得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而且对放松技术的理解也是片面的和肤浅的。由于刘易斯对放松技术的合理运用,协调了步长、步频间的关系,使得其加速段延长,维持最高速度的能力和距离也随之增长。这才是他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高步频的短跑选手,前30米步频急剧增加,最高速度出现得早,步频的最大值出现得也早。从生理学角度来看,必然使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疲劳,使能量消耗增大,从而导致疲劳的过早出现,影响最高速度和速度耐力的正常发挥。因此,高水平的运动员不光具有超人的绝对速度,还具有高超的放松能力。这一点很值得我国短跑运动员借鉴[5]。

2.3.4

刘易斯放松技术的合理运用符合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规律

无氧供能是人体在百米跑时的主要供能形式。肌肉中可供运动的能源物质主要有三磷酸腺苷(ATP)、磷酸肌酸(CP)和肌糖元等。 这三种能源物质在人体运动时有一定的供能顺序。ATP是直接的能量来源,随着ATP的耗尽,CP供能迅速接替,并促使ATP的再合成。但ATP—CP 在人体内的储备可能在6—8秒内完全消耗,然后的能源供应主要由糖元的无氧酵解提供[6]。而在高速运动中只有良好的放松能力, 才能更好地促使能源物质的消耗与再合成的迅速平衡,促进能源物质发挥其最大的功效,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因此从能量供应的角度出发,刘易斯在比赛中合理的放松技术适应了人体供能系统的变化规律,使肌体不因能源供应顺序的变化而影响速度的发挥。

2.3.4 从图1的对比看出,刘易斯1991年的速度曲线更富有弹性和节奏性,保持了较小的速度落差,显示刘易斯在整个百米跑过程中的放松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整体效果达到了最佳。正如刘易斯本人所说:“在50米以前我加速,然后只要放松,愈放松,速度下降就愈慢,因此我自70米至终点比其它任何人都快得多。”由于对放松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在比赛中的合理运用,使刘易斯在1991年第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将当时的世界纪录提高了0.04秒之多。

3 结论和建议

3.1 刘易斯百米跑的特点是加速过程长,绝对速度高, 维持高速度时间长。属于在保持较高步频基础上,以提高步长来取得优异成绩的短跑选手。

3.2 速度和节奏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 刘易斯通过放松技术的合理运用,协调了各种关系,形成了具有最佳效果的速度节奏和步态节奏,从而表现了杰出的放松能力。

3.3 对快速跑放松技术的深刻理解和合理运用, 是刘易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3.4

建议我们在今后的训练中在注意提高运动员最高速度的基础上,加强他们对快速跑放松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合理地运用快速跑放松技术的能力,使我国短跑项目早日走出低谷。

(收稿日期:1995—11—27)

标签:;  ;  ;  ;  

刘易斯100米比赛放松技术分析_刘易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