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苑瀛散文的成就与艺术特色_散文论文

论苑瀛散文的成就与艺术特色_散文论文

论袁鹰散文的成就和艺术特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散文论文,成就论文,特色论文,艺术论文,论袁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本文论述了当代散文名家袁鹰半个世纪的散文创作的成就——出版了16部散文、随笔集,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有数十篇,分析了袁作继承并发扬了我国古代、现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呈现出三个艺术特色:一、诗意淳厚,质美情真;二、学识渊博,涉笔成趣;三、联想丰富,思路畅达。

【关键词】 散文名家 诗意淳厚 涉笔成趣 思路畅达 时代脉搏 人民呼声 风情画

在我国当代文坛上,袁鹰不仅是颇有成就的儿童文学家、诗人,也是一位成果丰硕的散文名家。从50年代至今,已陆续出版了16个散文、随笔集。他的散文不仅数量多,质量亦属上乘。袁鹰被当代散文研究者誉为是酿造生活诗意、撰写清新美文的散文大家。

袁鹰是从40年代开始他的散文创作的。他属于在光明与黑暗搏斗、新中国即将取代旧中国之际登上文坛的青年革命作家。他敏而好学,才情勃发,一边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一边奋笔从事抒情写意、释理明志的散文创作。诚如袁鹰自述的:“他们既继承了先秦以来的两千余年间悠远深厚的古典散文传统,而且更在我们民族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中,使散文的长河波浪翻涌,奇峰迭起,震人心弦,沁人肺腑。”袁鹰在其半个世纪的散文创作生涯中,有意赓续了我国散文的优良的民族传统。他的数以百计的散文,俊逸清新,诗意盎然,或怀人忆旧,或新事新描,或状物写景,或感事抒怀,或题序书跋……总之都是一种十分灵便的、无拘无束的综合的艺术品。这情形,正如当年杨振声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贡献时所说的:“现代散文的运用就在于它打破了过去的桎梏,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它写人物可以如小说,写紧张局面可以如戏剧,抒情写景又可以如诗。不,有些地方简直就是小说,就是戏剧,就是诗。它的方便处,在写小说而不必有结构,写戏剧而不必讲场面,写诗而不必用韵脚,所以它本体还是散文。”(《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杨振声讲的散文“成为一种综合的艺术”,是指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现代散文,打破了过去的散文创作的清规戒律,在构思上、写法上和技巧上,能够放开手脚,博取其他文学样式之长,从而使现代白话散文呈现出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及丰富性。

袁鹰早期散文,多为人物素描、生活速写、抒情小品。从这些略显稚嫩的作品里,已可见出作者的艺术才华。作于1941年春的《铁丝网上的春天》,借铁路边的铁丝网上挂了一只风筝,抒发了作者及弟妹们对春天的向往。原本是一只很不起眼的破风筝:“既不是燕子喜鹊,也不是老鹰蜈蚣,而是最常见的、最便宜的瓦爿风筝。不知什么时候吹落到铁丝网上来的,已经被铁丝网刮破了,只剩下一个骨架,半张破碎的纸,红红绿绿,看不清那上面画的是什么。”不论是什么时代,风筝这样的玩具,总会给儿童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放风筝是他们在春天里不可缺少的游戏。但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了作者和弟妹们的春天的快乐。文章虽短,立意颇新,构思亦巧。另外三篇袁鹰的早年作品《望春草》、《火》和《古城冬景》,不论是散文诗、抒情小品,还是咏物短章,都浸润了浓浓的诗意,表现了青年人对春天、对光明、对英雄、对野火、对明天的热切向往,对旧时代、旧社会的诅咒和对灾难深重的人民的热爱、关切。作者反复吟咏着雪莱的名句:“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遥远吗?”他愿意做一个普罗米修士那样的英雄,给人间盗来了火种,自己却受尽苦难、折磨。

袁鹰是从小品入手开始散文创作的,这与秦牧颇为相似。他们的小品,或凌厉峭拔,或义正辞严,善于谈论知识,长于抒情明理。在袁鹰笔下,雪莱的诗、曹禺的剧、希腊神话的人物、庄周的名言、关于扬州的史料……均能信手拈来,点染入文,以此类彼,翻出新意。

袁鹰之所以侧重散文创作,是因为他深刻地理解了郁达夫概括的现代散文的特征:“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与社会。”“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还因为他重视散文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多样性、灵活性和迅捷性。他谈到自己的创作体会时说:“祖国在前进,迈开健壮的、有时不免是蹒跚的步伐;生活在跳动,翻腾着汹涌、有时也夹杂着污浊的浪花。我俯仰其间,深受教育,也颇多感触,常常就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用文字记下来,主要是用散文、随笔这种形式。”“五四”以来的我国现、当代散文,作为新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一翼,其价值就在于它们留有时代的光彩,储有人民的心声。它们不是远离社会的山林隐士的喟叹,也不是脱离人民的消闲文士的呻吟。它们在描摹山川名胜、留下人物剪影之时,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记人咏绩,或缘事论理,都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改天换地的伟大斗争,展示出神州大地亘古未有的变贫穷落后为繁荣昌盛的壮丽图景,也抒发了多种风格的散文家们的人生体验、生活理趣。散文题材丰富,创作周期很短,给了散文家以再现生活的极多方便。袁鹰孜孜不倦地在散文园地精心耕耘,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史上留下了闪光的篇章。

袁鹰的散文创作实绩,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散文创作经验、成就和特色,也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深入研究的。在我国现当代文坛上,有一些人在步入文坛之前,是重视散文创作的。一经在小说、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方面出名后,很快就放弃了散文。在他们看来,散文不过是敲开文学殿堂之门的敲门砖。袁鹰则始终执着于散文创作,他的创作经验又一次证明,在我们这个散文的国度里,散文原是大有可为的辽阔无垠的文学原野,只要你有生活,有感受,有哲理,有诗意,有才学,有技巧,完全可以创作出万人传诵、千秋流响的佳作名篇。

不论浏览,亦或品读,只要是认真的读者,总会从他的几十篇代表性作品中,领略出袁鹰散文的如下三方面的艺术特色。

一、诗意淳厚,质美情真

朱自清先生对散文作的明确界说是:“那是与诗、小说、戏剧并举,而为新文学的一个独立部门的东西,或称白话散文,或称抒情文,或称小品文。”现代散文从语体上说,自然是白话散文,亦称美文。散文其实又是一种灵活、自由、最无拘束的文学体裁。人们喜爱的散文,常常是诗质的。杨朔在谈及他的散文创作经验时说:“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刘白羽也认为:“散文在某种意义上接近小说,但我觉得似乎更接近诗。散文用以激发读者感情,给人以思想启迪的艺术力量,在于美、诗意、意境,而这些都是从生活中来的。”所谓诗质的散文,乃是散文中的精品,这些作品有诗的意境,有生活的哲理,有真挚的感情,有奇特的想象,有瑰丽的词采。不少评论家之所以称袁鹰是“诗意派的散文家”,就因为他们抓住了袁鹰散文“诗意淳厚”这个艺术特色。袁鹰是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的作家,他能潜入生活激流中,发掘出生活美,展示出心灵美。袁鹰是用诗人的眼光、尺度来要求散文、特别是抒情散文的写作的。尽管散文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是可以只爪片鳞、以小见大的,但散文的构思、创作,同样需要生活实感和生活的启迪。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是难以捕捉到生活中的“灵感”、“诗意”的,更不要说把它提炼、醇化之后诉诸笔墨了。袁鹰散文中的诗意,首先是与他对时代的敏感分不开的。他对我们社会主义时代日新月异的新生活,观察得那么细致,感受得那么具体,反映得那么深入,表现得那么别致。1960年,正值三年暂时困难时期,作者有幸访问了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可写的东西真是比比皆是,应接不暇。在《井冈山记》里,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象诗歌那样高度集中地概括生活。在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里,他仅写了四样富有典型意义的东西:“茨坪灯火”、“红军路”、“青山翠竹”、“风雨狮子岩”。全文采用了类似组诗的结构,四个组成部分分别从斗争历史、革命文物、建设成果和人民风貌等不同角度,描绘了旧貌换新颜的井冈山。《井冈翠竹》是其中的一节,全文以“毛竹”作为物线,联缀成篇。文章起笔就点出:“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讲了在建立和保卫红色政权的年代里,井冈翠竹起的重要作用,又介绍了毛竹“二十年”的等待,还介绍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竹发挥的多种功效,最后,点出了全文中心——“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这样的构思,新颖别致,饱含诗意。什么是散文的诗意?可以理解为是鲜明的客观形象与充沛的主观感情的融合;是高质量的散文作品中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意与境的相谐;是内情与外物的结合。而这些又是需要通过精炼的语言来表现的。对于抒情散文来说,诗意也可以认为是作者对生活美的发现及加工,这里面需要经过艺术的提炼、生发及典型化。袁鹰曾经回顾了他创作散文《井冈山记》和诗《初谒井冈山》的体会:他访问了井冈山的红军战士、老赤卫队员、下放干部、知识青年,渐渐体会到、感受到井冈山的精神和井冈山人的性格。那就是在任何逆境中含辛茹苦、奋斗不息的战斗精神,那就是不畏风雨、傲然挺立的刚强性格。井冈山的山路、毛竹给作家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所以他通过联想、生发、熔铸、构思,写出了歌颂秀美、挺拔的井冈山毛竹的这篇诗意盎然的文字。大家知道,诗意的散文就应具有诗的本质,就应重在抒情,重在点染令人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作家写井冈翠竹穿云钻雾,呼啸而来,走上迢迢征途,到社会主义建设最需要它们的地方去,这也就是井冈人的心愿、行动,这也就是非常典型的借物陈情,借竹写人。散文中的诗意,不能架空表现,必定有所依托,也必定带有时代精神的光彩。象《井冈山记》这样的作品,即通过对生活图景的精心描绘,折射出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光辉。井冈翠竹,在袁鹰笔下,已经拟人化了,诗意化了,抒情化了,虚拟化了,归根结蒂,是被袁鹰这位才思敏捷、联想丰富的散文家的审美理想、生活志趣的光焰烛照过了,加工过了,改造过了。这情形又如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作者以比喻、拟人、联想、象征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深邃意境,给人以高层次的审美愉悦。《深深的怀念》里的银项圈、桔子树、红军草和纪念碑,《岚山花雪》里的周总理诗碑,《青山白铁之间》里的《重修岳飞墓记》碑石,《萧山杨梅》里金老师请小学生们吃的杨梅,《梧桐不寂寞》里的三棵梧桐,《井冈雕塑园》里的十七尊塑像,这些都是诗意的凝聚点、媒触物。袁鹰的散文,不少是今朝与往昔、现实与幻景的贯串、交织,作者有意把写景、叙事、抒情、明理融于一体,创造出优美动人的诗的意境。袁鹰自己也非常喜欢形散神聚、诗意沛然的散文。他说:“我比较喜爱这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的散文,胜于那些单纯绘景状物的旅游文章。”可以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意氛围”之有无、多少,可以成为判别抒情散文水平高低的一把重要尺度。

60年代以前,他的散文中小品、叙事散文、报告文学、速写、随笔占了相当大的比重。60年代以其名作集《风帆》问世为标志,他开始在散文的抒情化、哲理化、诗意化上狠下功夫、多方求索。十年内乱的风雨过去之后,当 社会主义的阳光洒满祖国大地之时,当改革开放的和煦春风荡漾人们心潮之际,袁鹰的散文创作又进入了一个纯净化、诗意化的新的时期。他的视野更为开阔了,他的情感更为丰富了,他的技巧更为娴熟了,他的体裁更为多样了,他的语言更为凝炼了,他的作品更为丰实了。如同何为所评价的,袁鹰近年的散文作品,“既给予读者以卧游之乐,又给人们审美层次上的享受。”

二、学识渊博,涉笔成趣

不论古今中外,优秀散文往往出自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学识渊博者之手。那种“非学者化”的散文作者,虽然可能偶有佳作,但创作的不稳定、后劲不足等缺憾,是显而易见的。散文家只有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创作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秦牧认为散文创作要有三个最基本的条件:先进的思想、深刻广泛的生活知识、储备丰富的词汇。他还补充说:“这里说的生活知识,包括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知识。”综览袁鹰半个世纪的散文创作,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三者结合得好,作品丰腴、新颖,引人入胜,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文化修养。读了他的作品,往往能够开阔视野,增长学识。把散文写得象诗一样优美动人,用散文来传播情趣丛生的文化知识,这本是我国民族散文古已形成的优良传统。袁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予以丰富、发展。比如,他的古典诗词造诣甚深,他的不少耐人寻味的散文佳作,就是在借用有关古典名诗词的基础上立意、谋篇、布局,收到了古今交融推陈出新的良好艺术效果。作于1958年的《夔州秋兴》,恰如杜甫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一样,是一组“依着杜甫的诗情”而写成的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夔州的见闻录,由八篇一脉相承、交相辉映的抒情散文组成。开篇《白帝城高》,先介绍了当年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秋兴八首》的时代背景,专门解释了杜甫眼中的白帝城会“抹上一层阴郁的色彩”的原因,接着,就表明自己“要为白帝城唱一支赞歌”,“唱的是白帝城下今天的豪杰,白帝城的英雄女儿们。”作品讲述了白帝城女子分销店几位姑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为了满足乡亲们需要,他们千方百计,找寻货源:“她们曾经爬上人迹罕至的高山,去找寻各种野生植物,自己动手制成粮果饼干。”当年,杜甫孤独地站在荒凉的城楼上,纵目眺望萧瑟的山川,吟出的只能是感伤、沉郁的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而袁鹰却用明朗,欢快的诗句,表彰了白帝城商业战线的巾帼英雄:“白帝名胜闻遐迩,故事流传千载遥。历史陈迹何足道,英雄人物数今朝!”作于1962年的《七里山塘》,是介绍苏州阊门外的一条河、街的新貌。这条河的特点是:“水上,也有莲荷荇藻,也有来往舟楫,浮光耀金,碧波粼粼;两岸却又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商店人家,一样地后门依水,前门临街。”这条街的特点是:“喧嚣的市声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丝毫没有损害它的自然美。走在石子路上,一样地能领略远山近水,闻到泥土的芬芳。街面不算宽,却也并不显得过分拥挤,人们可以从容地来去,偶尔还可能遇到谁家养的一只小白猪,慢吞吞地横踱过街心。”文中还穿插了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的政绩——白公堤。在介绍了有关七里塘的地理历史知识后,作品又描绘了船上满载工农业产品往来如梭的繁忙景象,还展示了山塘街行人摩肩接踵的热闹场面。作于1985年的《湖州八记》和《离宫思絮》,也是令人爱不释手的精美游记。前者展现了太湖边的一颗明珠湖州的美丽而欣欣向荣的英姿,后者描绘了清朝离宫——承德避暑山庄的名胜。两篇游记,抚今追昔,谈天说地,既旁征博引有关史料,又重点采访当代风流,内容充实,娓娓动人。比如,太湖四周名城环列,为什么独有湖州被誉为水晶宫呢?文中引了吴曾《能改斋漫录》的解释:“杨濮守湖州,赋诗云:‘溪水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其后遂以湖州为‘水晶宫’。”又引了程大昌的说明:“水晶宫之名,天下知之。而此邦图志,原不能主名见所。某尝思之:苕霅水清可鉴,屋邑之影入焉。而梦栋丹垩,悉能透视本象,有如水玉。”而作者自己的看法是:(湖州)“倘非‘水清可鉴’,而是浊水一潭,污河纵横,那是怎么也称不上‘水晶宫’的。”“既是水晶宫,则湖州地区的人以水为命脉、以湖为聚宝盆,自然是得天独厚、顺理成章。”此文重点在于描绘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湖州的繁荣昌盛。由于学识渊博,话题俯拾皆是,读来使人津津有味。又如,参观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时,作者联想翩跹:想到了清王朝的盛衰过程,想到了康熙皇帝的历史功绩,想到了咸丰皇帝和慈禧的丧权辱国……突出了作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价值。不少当代优秀散文家的创作实践表明,在注重思想性的前提下,讲究散文的知识性、趣味性,是提高散文创作质量关键环节。秦牧认为:“形象的描绘和记叙、生动的譬喻和形容、阐发道理的幽微、剖析事物的本质,只要总的方向是对的,都可以产生健康的情趣。如果笼统地反对知识性、趣味性,那么,请问:难道无知性和枯燥性倒是好的吗?或者,一味讲究‘庄重性’就行了吗?”当“左”的文艺思潮泛滥时,象秦牧、杨朔、刘白羽、何为、袁鹰等这样一些散文家,仍然注重他们散文的知识丰富、情趣健康,自然十分可贵。袁鹰说:“我比较喜爱这种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胜于那些虚泛的感喟和人云亦云、味同嚼蜡的空论。”袁鹰散文构思精巧、严密,也得力于他的博学。比如《戈壁水长流》篇前引了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作篇前语,全文采用了线串珍珠的结构,从“火洲”起笔,引用了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和《西游记》作为旁证,极言戈壁滩之瓜果香甜;接下去写吐鲁番人民向大自然索取水的斗争,引用了古书、传说,介绍了坎儿井的起源;又以哈西姆老人的经历为典型例证,讲述了只有到了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戈壁滩上修水渠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再写作者在肉孜同志带领下参观良田和人民大渠的感受;文章结束在维吾尔青年唱的颂歌,构思自然朴素。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阐发文章构思的原理时说:“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刘勰认为,写作的思维过程是“神”(主观)与“物”(客观)的沟通。他又认为,“志气”(思想感情、气质个性)是支配创作者内心活动的关键。外在事物通过感觉器官触动了心神,写作者才能选择只有加强创作者的自身修养,才能写出好文章。刘勰还指出了修养的内涵:“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袁鹰散文创作实践证明,由于他自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渊博的学识,他的散文创作总体水平高,其中又不乏光照文坛、耐人咀嚼的佳作。强调当今散文作者的知识化、学者化,乃是提高散文创作水平的一个关键。

三、联想丰富,思路畅达

“散”是散文创作规律和特点,散文需要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来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突破题材自身的局限,扩展作品的艺术境界。袁鹰散文的丰富联想,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作于80年代第一春的《岚山花雪》,集中体现了袁鹰联想丰富、思路畅达的艺术特色。作者访问日本,正值观赏樱花的季节。4月13日晨,日本朋友陪他到京都西郊的岚山去看周总理诗碑,“我们在龟山公园门前停下车。周总理诗碑,立在龟山南坡上,绿树丛中。脚下就是湍流不息的大堰川,走过长长的渡月桥,便是巍然耸立的岚山。”接着,作者驰骋了丰富的联想,具体再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总理三次游岚山的情景:

60多年前,1919年4月,23岁的周恩来同志雨中三次游岚山,沿着大堰川往西走,只见两岸苍松,夹着樱花,深邃的峡谷,清澈的碧流,并未使这位年轻的游子流连忘返。他迳直地往前走,往前走,探寻更美好的境界:

潇潇雨,雾蒙浓;

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

……

作者抚今追昔,引用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的诗句,剖析了他的志向,回顾了他的行踪:

那一天是四月五日,比今天要早八天,樱花正在盛开时节。因此他在同一天到圆山公园,又能看到“满园樱花灿烂;灯光四照”。岚山的不假人工的自然美,“万绿中拥出一丛樱,淡红娇嫩,惹得人心醉。”更激起青年革命者对丑恶腐败的旧制度的憎恨。此后不几天,他就离开京都,从神户乘船回到祖国。一到天津,正赶上“五四”的春潮,并且立即勇敢地投身进去,从此开始了他毕生为中华民族、为共产主义献身的万里征程。如今,历史车轮前转了60多年,面对岚山花雪,袁鹰睹物思人,浮想联翩。他想到了古往今来的落花诗,特别是想到我国近代思想先驱龚自珍的《西郊落花歌》,又反复吟咏、咀嚼周恩来同志的这两句诗:“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他认为美好的花雪正是周总理光辉一生的写照:“生前,满树生辉,红如明霞,绯如胭脂,白如碎玉,使人陶醉,使人振作,使人精神焕发,使人心旷神怡。待到随风而去,落英缤纷,留给人间的依然是美的升华,生之赞歌。”他思绪翻滚,情如潮涌,竟对岚山花雪提出要求说:“岚山的花雪,年年如此,请你铺在我们总理的诗碑上,陪伴他老人家魂游旧地,让大堰川的碧水照见他如霜的两鬓,让月渡桥的栏杆细数他凝重的步履,让他在无边的花雪中信步小憩吧。”多么富于诗意的畅想啊!岚山的花雪仿佛也懂得了人民热爱周总理的心意。花随人愿,铺碑,陪游,都是浪漫主义的联想。以此更加细腻、真切地表达了人民群众和作家对周总理的崇敬、缅怀。从艺术上说,使得文章形散神聚,情从景生,文思通达,诗意沛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里,论述过联想对创作的重要作用:“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联想作为一种思维活动,是包括散文在内的文学创作时所必不可少的。袁鹰认为:“时代的精神,作者真诚的思想感情,虽然是灵魂,但毕竟还不能构成一篇散文。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种种感受,由此得到的种种启迪,联想,思想感情上的升华,都需要凝聚在足以吸引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里。而这个艺术形象,并不是作者的主观臆造,它是生活中固有的。”不难理解,联想是塑造艺术形象所不可缺少的。当然,联想,并非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它必须以来自社会生活的恰当的、加工过的艺术形象作为核心和凝聚点。象《岚山花雪》的深刻主题,就是凝聚在龟山公园新建的周总理诗碑上,凝聚在一年一度逢春怒放的岚山花雪之中的,而这两者,乃是中日人民友谊的结晶、象征。

袁鹰的不少散文佳作,都具有联想丰富、能放能收的特点。《白茆歌会》先是由C同志回顾了“文革”前这里举行过的民歌盛会。作者由此联想到北京广德楼戏院里吴伟业写的楹联,又盼望着白茆歌会的早日恢复。显然,白茆歌会是全文的凝聚点。《京都秋韵》以“秋韵”为核心,写了作者在日本京都访问时感受最深的五个场景:洛城柳枝、岚山秋色、古树的风韵、今日庵茶道、街头布谷声,既表现了京都的民族特色、现代化设施,又讴歌了一衣带水的中日人民的传统友谊。《彩笔江湖焰黯然》是一篇悼念著名女记者、女作家子冈的回忆散文,全文是以黄仲则的诗句为标题、为感情的凝聚点,今昔交织,纵笔而谈,勾画出了子冈的音容笑貌,叙述了她的蒙冤受屈,刻画了她的才思敏捷、正直无私的性格特征。全文收束在艾青的挽诗诗句上:“你在冬天走了,为迎接春天。”这也是联类不穷、诗意浓厚的一篇好散文。

什么是思路?思路就是关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脉络、线索,它体现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思维活动的轨迹。袁鹰散文的畅达,说明他经过几十年的艺术实践,真正把握了散文作为文学战线轻骑兵的特点:题材广泛,以小见大;信手拈来,平中见奇。大至宏观世界,小至微观天地,散文都可以毫不费力地把它的触角伸进去。袁鹰散文题材颇为广泛,他关心天下大事,政治视野开阔。他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是新生活的热情讴歌者。考察袁鹰的数百篇散文作品,或记述山川人物,或撮录生活见闻,或介绍风俗人情,或序文集评佳著,或抒发战斗情怀,内容是新颖丰富的,笔法是多样灵活的。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肯于在开拓题材、展宽文路方面下功夫的严肃的优秀的散文作家。

在《巴金老人的启示》一文里,袁鹰盛赞巴金的《随想录》“是一部大书,一部蘸着心头流出的鲜血写成的大书,一部站在历史高度光照时代的大书。”“每一本、每一篇,字字句句,都浸透了作家对历史和时代、对国家和民族的真挚的爱和沉重的责任感。”而袁鹰自己从“少年时代起,就曾被《家》、《春》、《秋》中那高大墙门里浓重而腐朽的封建气息引起哀伤和愤恨,也曾被《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那种反抗旧社会、旧制度的勇敢作为所激动、所鼓舞。几十年来,对巴金同志和他的作品(包括他的小说和散文),我都常怀感激之情。”他可说是在巴金、冰心、朱自清、郁达夫、叶圣陶等老一辈散文作家直接影响下成长的当代优秀的、独具风格的散文作家。他在数以百计的散文作品里,表现了亿万人民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高昂热情,“记录了一些历史进程的姿影”,也缅怀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党立国的不朽功勋,还讴歌了巴金等老作家“为维护真理而不计安危荣辱的献身精神”,肯定了唐大笠《垅上堂散集》中的“揭示生活的美,鞭挞生活的丑”的趣味横生的人情练达的散文,记述了国际友人(《海滨故人》中的巴基斯坦作家肖克特·西迪基、《莱茵河畔的拙政园主》中的德国退休的外交官欧文·魏克特、《橄榄哨》中的阿尔及利亚的牧民等)对中国、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情。袁鹰的散文是我们这个社会主义东方大国40多年来的曲折前进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记录。时代的脉博,人民的呼声,作家的良知,都蕴含在一篇篇长短不同的散文里。

回顾袁鹰半个世纪的散文创作历程,以1963年《风帆》的出版为标志,而开始进入了他的成熟期。特别是在历经了十年动乱之后,我们明显地感到,袁鹰散文中的严峻、锋利、凝重、深沉的东西变多了。在1982年的《散文求索小记》里,他反思了自己以前作品中的失误:“世上不仅从来没有能够超越时间空间的神仙,也从来没有一贯正确的超人。连圣贤伟人都有他不能避免的失误,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1958年,我也曾热烈地、真心诚意地歌颂过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1959、60年,我也曾坚决地、满腔热忱地捍卫过‘三面红旗’。我也在不少散文中高兴地描绘我所见到的人民群众的豪情和干劲,也确实相信我们一穷二白的神州大地很快就能改变落后的面貌。当时许多散文作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音乐家、画家恐怕都是这么想的。对那些不切实际的做法和浮夸的作风,我们不少人都认真地为它们唱过赞歌。今天,党中央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三十年来的经验与教训、成功与失误,严肃地承担了责任。我觉得,个人在受到教育、受到感动之余,一样地需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回顾和小结一下经验与教训。”正因为他清醒地找出了以往作品中的“盲目的”、“头脑发热”的东西,新时期十几年来,他文思如潮,唱出了一曲又一曲励人奋进的正气歌,敲起了一声又一声反“左”防“左”的警钟。他的散文创作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有长足的推进,获得了令人歆羡的大丰收。袁鹰是一个后劲很足、永葆创作青春的当代散文名家。

应当看到,近些年来,袁鹰在开拓散文题材、增加散文美感、锤炼散文技巧、编纂散文专集、探讨散文理论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实绩。毋需讳言,他的散文亦有一些弱点及局限。他的几百篇散文作品并非都是精品,有少数作品缺乏深度,缺少新意;有个别篇章尚未做到淳朴自然,多少有点雕琢堆砌;有个别作品书卷气息似乎太浓了点,多少会妨碍向大众普及。

值得高兴的是,袁鹰在追求散文思想内容的深刻警策的同时,也在注意提高散文艺术形式的精湛丰富,因而自6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清新爽丽、敏捷严峻的艺术风格。袁鹰曾经赞扬俄国散文名家屠格涅夫说:“仿佛他在用一支芦笛信口吹几句,却奏出一支使人心弦颤抖的哀惋的乐曲;仿佛他在漫不经心地勾勒几笔,却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俄罗斯乡土风情画。”因为,屠格涅夫已经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他的艺术芦笛与画笔。今年,是袁鹰同志的七十寿辰,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袁鹰散文选集》,可以视为是为当代散文陈列馆增添一件精致的展品。我们期待着这位在散文园地里辛勤耕耘了半个世纪的散文家,继续用他得心应手的芦笛与画笔,吹奏出神州大地改革开放搞活的新乐曲,描绘出东方古国亿万人民共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风情画。

1994年12月定稿

标签:;  ;  ;  ;  ;  ;  ;  ;  ;  ;  

论苑瀛散文的成就与艺术特色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