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与“环境教育”的发展_环境教育论文

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与“环境教育”的发展_环境教育论文

浅论“持续发展”的推行与“环境教育”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发展论文,环境论文,浅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主要论及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内涵及其对发展社会经济的意义;阐述推行持续发展理论有赖于环境教育的发展;提出中国环境教育发展中师资培训的对策。

1、“持续发展”是人类认识的必然

为生存而求“发展”,是人类千百年来执着追求的伟大事业。“持续发展”的理论,源于发展理论,是发展理论研究的延续与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战争废墟中挣扎起的各国把发展工业作为富强之路,拼命地追求速度和产值,经济上的发展确实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提高了生活水准。在人们满怀着欣喜的心情注视着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光明灿烂的前景却蒙上了令人担忧的阴影。由于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反作用,其结果不仅使矿物资源迅速枯竭,而且引起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着人类自身,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研究有关“发展”问题,发展的理论应运而生。一些发达国家的学者除研究各自国度的发展问题外,也开始了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发达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的探讨。于是,对发展问题的研究逐步汇成一个世界性潮流,为“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理论基础。

80年代初,联合国针对当代人类面临的三大挑战:南北问题、裁军与安全、环境与发展,成立了由当时的西德总理勃兰特、瑞典首相帕尔梅和挪威首相布伦特兰为首的三个高级专家委员会。分别研究并发表了“共同的危机”、“共同的安全”、“共同的未来”三个纲领性文件。这三个著名的文件都一致地得出了“世界各国必须组织实施新的‘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同结论,他们一再强调“持续发展”是本世纪末,更是21世纪,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战略,是整个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唯一可选择的途径。

1989年8月在东京召开的国际人口、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上,我国国家环保局局长曲格平在论及“人类是否处在悬崖之边,世界未来是光明还是黑暗?”时说:“布朗先生(美国全球观察所所长)的发言描绘了一幅可怕的前景,但指出问题的严重性是很必要的。要让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的决策人都充分认识到这种严重性,并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措施,防止这种威胁。……如果各国政府的决策人对这个问题不重视,不采取行动,那么人类的前景是暗淡的;反之,重视了,采取了防治措施,人类的前景就是光明的。黑暗与光明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这不仅饱含着“持续发展”的思想,而且指出“持续发展”的可行。

20世纪90年代,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越发频繁,环境与生态的危机也日益严重,人类到了历史抉择的关头。许多有识之士接受了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在几年内的发展,而是为了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持续发展”;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当今“人类处于普遍关注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和时代的强音,并写进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人类最终明智地选择了持续发展,这是人类认识的必然,是人类文明进化中历史性的转折。

2、持续发展的内涵

持续发展是人类对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探求中得出的必然结论。它有着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如下几层含义:

2.1 持续发展首选强调的是“发展”。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尤其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正经受着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持续发展是把消除“贫穷”当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

2.2 持续发展认为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宣告:“为了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整体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这是因为:现代的发展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同时把为建设优美、清洁、安全、舒适的环境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环境保护不仅可为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向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和充分的资源。因此,在发展经济中,是否重视环境保护,成为持续发展与传统发展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2.3 持续发展认为,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即在发展中享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和清洁、安全、舒适环境的权利。而且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对的,即对别人是一种权利,对自己则是一种义务,人们的环境权利和义务是平等和统一的。

在国际事务中,环境权利和义务则表现为国家环境资源主权和环境责任的平等和统一。《里约宣言》:“根据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原则,各国拥有按照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权利,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责任”。这就是最好的诠释。

2.4 持续发展认为,人们必须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若想达到适当的发展,需要提高生产的效率,以及改变消费,以最高限度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弃物”。即人类在生产时要尽可能地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要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总之,持续发展的思想,饱含着丰富的内涵。它们是人类发展到今天形成的新观念、新思想。要使得这些新观念、新思想变成公众的实践,必须对不同阶层和年龄的人同时开展环境教育,促时环境教育全面发展。

3、发展“环境教育”是推行“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3.1 加强决策层的“环境教育”是推行“持续发展”的关键。

国家的决策者,决定着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以及大型工程建设的决策。1987年莫斯科国际环境教育和培训会议明确指出:“保护环境就意味着合理的开发,这个思想应作为环境教育和培训的前提。”“环境教育与培训应该扩大到更高层次的决策者中去。”中国在“十大对策中”也倡导:“各级党校与干校也要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各级干部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国际环境教育计划也强调:应“提高科学权威们的环境意识。”这些权威又是决策者们的智囊团,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高级参谋。另外,决策层环境意识的高低,对于各国环境教育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3.2 向公众普及“环境教育”是推行“持续发展”的基础

“持续发展”是社会发展中一项重大的“观念变革”,必须由广大公众参与。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提交联合国的报告中,指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出路:“取决于一个巨大的教育、辩论和公众参与的运动。要取得人类持久的进步,这个运动必须从现在开始。”“《21世纪议程》的建议强调将教育重新定向,以适应持续发展,增加公众意识并推广培训。”

由于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环境问题又涉及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因此,环境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性和全程性的特点。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许多领域;它涉及到社会各行各业及人生的全部历程——从幼儿到老年。因而,公众的环境教育,应是最广泛的教育。它包括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即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由于各种教育对象的差异,环境教育的任务、目的和内容也不尽相同。环境教育的任务有两个方面;一是普及环境教育,二是专业环境教育。前者在于使人们认清人与自然间平等和谐的关系;后者在于培养治理污染、创建优化的生态环境的各级专业人才。但无论哪类教育,在环境教育中都应把与“持续发展”相关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不同程度地贯穿其中。

随着教育的发展,公众将越来越多地通过学校接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其中又以义务的基础教育为公众受教育的最普遍的方式。因此,把环境教育纳入基本教育的轨道是发展环境教育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在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已经把环境保护的内容编进了修订的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这是把环境教育纳入义务基础教育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改革。这种改革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即由浅入深,简单到复杂,又有利于青少年幼儿确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等有关“持续发展”意识。

当今“人类处于普遍关注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对决策层与公众的环境教育,无疑将汇成一股巨大的推进持续发展的合力!

3.3 发展环境教育的基本对策

自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至今,召开了多次国际环境教育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环境教育的计划、原则和对策:环境教育与扫盲及妇女教育结合,环境教育的教材、方式、评估及交流和合作,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等。但我们认为:最基本的对策,应是师资培训。因为教师是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对处于变革时期的教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尤为突出。从国际环境教育及中国环境教育的现状分析来看,也是如此。1993年7月在澳大利亚召开了名为“通过师资培训来克服环境教育的障碍”的亚太地区专家会议建议:“把师资培训作为国家与国际战略与计划的重点,以此来促进持续发展的教育”。

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十分重视环境教育,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人口大国,基础教育师资的主渠道是各类师范院校。李铁映指出“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是教育战线的‘嫡系部队’,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深刻阐明了“师范”在教育中的地位。在环境教育中,“师范”当然也同样重要。“教育者必受教育。”1992年在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邹时炎要求:“各类师范院校应开设“环境科学”基础课,以适应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环境教育工作的需要。……办好环境科学知识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不断提高校长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环境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这是合乎中国国情的环境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对策。这对于有师范教育体制的其他国家也是适合的。

近年统计表明:中国各类师范院校每年毕业生约90万人。因此,在各类师范院校普及环境教育,增设《环境科学》基础课程,无需增加国家的较大投入,是环境教育教师职前培训最经济、最有效的方式和主渠道。如果有这样一支朝气蓬勃的环境教育教师队伍,那么,持续发展的观念就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灌输到广大公众之中。持续发展的推行就会奠定起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我们认为,占世界1/4人口的中国的经验,将是有益的。

“持续发展”已经向人们展示了通向繁荣与清洁、安全未来的坦途,环境教育的发展必将把持续发展的理论转化成人类执行持续发展的行动。世界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标签:;  ;  

论“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与“环境教育”的发展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