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否克服1998年的金融风暴_金融风暴论文

中国能否克服1998年的金融风暴_金融风暴论文

1998,中国能否战胜金融风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风暴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币会不会贬值?

最新一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发表文章认为,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人民币可能贬值。报道说,由于东南亚各国货币贬值,增加对手的竞争力,中国的出口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如果贸易收支恶化,人民币贬值的可能性会更为明显。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世界贸易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也说,尽管中国仍有其一些不让人民币贬值的本钱,例如中国拥有1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的外债中很少短期的贷款,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等,但不用多久,中国领导人将会让人民币贬值。

人民币真的会像西方的这些说法,走贬值的路吗?其实,目前事实是,人民币面对的是升值的压力,人民币眼下不可能贬值。对此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已明确表示,人民币不会贬值。

中国会不会再现东亚金融风暴?

这得从金融风暴会否影响中国说起。

如果说西方舆论“唱衰”中国经济,不是出于偏见,也是片面夸大了中国经济现存的“阴暗面”。事实上中国目前存在的经济问题,不仅与东南亚有很大的差别,就是与日、韩等国也很不相同。把中国经济,等同于东南亚及日、韩实在是一种误解。

《日本工业新闻》11月16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人不会发生金融危机?》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不会立即发生像泰国那样的货币危机,因为中国经济基本条件和外汇制度与泰国不同。

首先从国际收支方面看,泰铢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大幅度的经常收支亏损。1987年以后泰国经常收支一直保持亏损结构,经常亏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1996年达8.2%,超过了墨西哥货币危机发生前的7.2%。 而就中国来说,从1994年起经常收支和资本收支连续3年均为盈余,1997年仍然可望保持双重盈余结构。以超过1300亿美元的庞大外汇储备额为后盾,中国人民币当前是相当稳定的。短期内发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很小。

其次,经济不景气和出口不振是泰国货币危机的基本因素,但中国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1997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基本上同前一年持平,为9.5%,1997年的高速增长基本上已成定局。 在对外出口方面亦从1996年的低迷状态(增长1.5%)转为1997年上半年的旺盛(增长26.2%)。

第三可以指出,外国短期资本日益增多地流入泰国是泰铢危机的外部因素。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整个外资结构来看,贷款等占34%。而流入中国的主要是长期资本。而且直接投资占压倒优势,短期投机资本比率极小。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所说,在中国的外资总计3200亿美元当中,海外直接投资约为2200亿美元,占64%,在1200亿元外债中,88%是长期债务。

第四,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的货币,对于诸如直接投资和股票投资等资本项目以及外汇自由交易,依然实施严格的限制,西方投机者很难像泰国那样在中国造成货币不稳的局面。

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是坏事还是好事?

当今这场金融风暴对中国而言,未必就是坏事。

1997年11月30日,香港《亚洲周刊》发表一篇题为《北京改革万事莫如金融急》的文章指出:正是由于这场金融风暴,1997年,中国的全党、全国都开始高度关注金融问题,特别是密切关注防范金融风险。虽然中国大陆逐步开放金融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方向已定,但经此震荡,当局对金融业开放后如何加强防范风险必会作更全面的考虑。北京对外开放金融业步子慢一些,更加谨慎一点,未必不是好事。看到东南亚国家遍体鳞伤,经济深受重创,中国大陆岂能不生警觉?现在可以说从上到下,几乎所有的国民都形成了一种高度警觉。

从中国现状看,值得重视的是中国内部潜藏着的金融风险。令人担心的因素是金融机构不良债权的膨胀。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不良债权呢?虽然没有正式公布, 但据权威的中国经济杂志《经济研究》说,1995年国有商业银行不良债权在贷出款项中所占比率为22.3%,至今仍占约20%以上(据同一杂志1997年7月号)。截至1997年6月底,银行贷出余额为68169亿元,若以20%计算,不良债权为13600亿元。

法国《论坛报》11月26日文章指出,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使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了国有企业改革以及银行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北京方面已经意识到它正面临着一个错综复杂的难题。文章说,中国领导人在制订改革计划时,一直从亚洲国家的两种发展模式中寻求借鉴。然而,当前亚洲的金融危机使中国领导人看到了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局限性。第一种是日本和韩国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组建一些与银行关系极其密切的大工业集团。中国领导层对这一模式一直十分欣赏,认为这是进入世界经济强国的好办法。然而,目前日、韩两国的危机充分表明,对银行的过分依赖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将产生窒息性的后果。另外一种模式是像泰国和印度尼西亚那样全面开放资本市场。然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慢后,必将引起短期资本的撤离,这一模式就将产生动荡。这两个危险正是中国领导人想竭力避免的。中国外经贸部的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的专家们认为,经济转型国家存在的问题,在超越客观条件的过度开放中易为投机者利用。因此,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应持谨慎态度,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应在搞好经济、完善监督的基础上逐步地开放市场。

与此同时,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也指出,中国必须从东南亚的货币危机中吸取教训,把主要精力放在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上。他说,应该把银行系统当作一个私有企业来加以管理,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不这样,国有公司就有可能为了得到贷款而向银行施压,而其中许多贷款根本不可能偿还。这就会削弱银行系统和削弱整个经济,导致金融风险。

金融危机会使中国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吗?

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9月11 日发表一篇题为《货币危机可能使中国面临更强大的竞争对手》的署名文章。文章援引香港美林公司副总经理尼古拉斯·宽的话说:“中国从整个这件事中得不到什么好处。如果它不能作出正确的反应,它将会成为输家。”一些经济学家说,当货币市场平静下来时,至少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可能成为中国比较有竞争力的对手。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例如服装和鞋子,将同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生产的产品直接争夺出口市场。

对于东南亚金融风波对中国外贸进出口影响面有多大,中国经贸部的专家们存在分歧。有的认为,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三到四成,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有相似之处,中国初级产品出口竞争力将大受影响;有的则认为,出口竞争力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汇率仅是其中一个因素,目前不能指望通过人民币贬值来增强出口竞争力;还有的专家认为,中国加工贸易比重较大,进口原料和零件在总成本中占六到七成,近期中国降低关税、降低利率,有利于稳定加工贸易。而东南亚国家加工产品在本地化率较低,进口成本的增加会部分抵销其货币贬值带来的好处。

尽管许多人认为随着东亚地区投资和进口速度的减慢而使中国受到影响,但经济学家们说这个因素的影响预料不会很大,因为中国向东南亚的出口只占它全部出口的6.4%, 而香港和台湾在内地的投资合起来则占外商直接投资的大约60%。这两个地方尽管也受到了这次金融风暴的吹袭,但它们所受到的伤害,远远小于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

亚洲金融危机后,外界普遍认为1998年中国经济增长会放缓。不过,11月29日《香港经济日报》援引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师,现任亚洲高盛亚洲经济研究部执行董事胡祖六的话说,由于中国经过三年的紧缩政策后,通胀已不再是一个危险,现时有理由可以放松银根,如降低利率。因此,1998年中国的信贷和货币供应量将会增加。胡祖六认为,1997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进出口贸易,进出口贸易占GDP 的三分之一,也即是说,1997年1至9月GDP增长的九个百分点中, 三至四个百分点是来自进出口贸易。胡祖六认为,虽然受东南亚、日本、韩国所出现的金融危机和货币贬值的影响,中国1998年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下降12%。但他认为,1998年中国经济仍有9 %左右的增长,因国内消费需求及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分别大幅增加56%。因此,1998年的经济增长,将主要由国内消费需求和固定资产投资所带动。

最近一期《中国企业报》也引述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邱晓华指出,亚太地区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货币贬值将使东南亚地区的外贸出口成本下降。不过他指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仍比东南亚地区低,东南亚国家的年人均劳动成本在2000美元以上,但中国则在1000美元左右,再加上中国劳动力的素质较高,因此,中国外贸出口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邱晓华说,中国在10月23日降低利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降低亚太金融危机对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中国有能力成为亚洲的中流砥柱吗?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1月29日发表文章指出,在东亚一些国家的汇市、股市和经济急剧下滑之时,有一个国家迄今基本上还没有受到影响,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如果中国今后几年在其邻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急剧减慢或者停滞不前之时仍能继续蓬勃发展,作为这个地区仅次于日本的第二个经济大国,将比人们的预料更加迅速地成为一个具有支配力量的政治和经济大国。

那么中国能够保持继续繁荣发展吗?中国有能力成为亚洲的中流砥柱吗?

据透露,中国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秘书长郭树清在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国有企业和银行承受的坏帐数字虽然惊人,但是相当于6.5万亿元人民币的国家资产,加上不少于3万亿元人民币的公有住宅总值,已远超过任何其他资产或负债。国有银行和企业过多的债务主要都是发生在国家经济内,此一问题可以经由既有资产的资本重估和重新安排债务清偿时间表来解决。香港中旅集团常务董事郑洪庆也指出,中国本身是一个大的经济体系,内部回旋余地大,有些问题可在内部解决。如自然灾害一样,不大可能出现全局性的灾害。

11月29日的《香港经济日报》报道说,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李福祥在出席亚太财资市场会议时表示,虽然市场多番指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但事实上中国的外贸及资本账目上均出现盈余,人民币汇价因而出现升值压大。而东南亚近日出现的金融风暴,对中国而言并未构成重大影响。李福祥说,自从1994年中国透过市场制订汇价以来,过去三年人民币增值5.1%,若连同通胀率计算在内,估计其已升值40%。 他又指出,尽管东南亚货币相继贬值,将对中国出口造成压力,但情况并不严重。中国的经济基础仍相当强健,货物出口也保持稳定,虽然利率可能因应商业市场的运作而出现调整,但除了汇价外,国内本身的生产能力及竞争力不弱,故此单单一个汇价因素不会构成重大影响。

12月2日的《香港经济日报》披露, 虽然受东南亚货币大幅贬值的影响,市场近期不断传出中国人民币将会贬值的消息,但实际上人民币近期仍然屡创新高,在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日前表示人民币不会贬值后,12月1日人民币兑美元曾创下每美元兑8.2773 元人民币的高位,收市则报每美元兑8.2793元人民币,创下30个月来的新高。

在亚太经合组织召开第五次首脑会议时,法新社从温哥华发表消息说,中国是亚洲唯一感到高兴的国家。由于人民币还不是可兑换货币,因此它没有受到这场货币风波的直接冲击。由于人民币市值很低,一些年来中国政府成功地促进了中国产品的出口,1997年头9 个月的贸易顺差共达316亿美元。 出口给中国带来了大量外汇(中国的外汇储备估计达1320亿美元),从而使中国的经济增长率成了亚洲最高的增长率之一。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1996年的外国投资达423亿美元)。在1978年至1995年期间,中国的经济实力增加了三倍。这些都是人民币不会贬值的现实条件。

但这一切不等于中国没有面临挑战。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国有企业部门生产率低下的问题、失业问题、陈旧过时的金融体制实现现代化问题等等。

标签:;  ;  ;  ;  ;  ;  ;  

中国能否克服1998年的金融风暴_金融风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