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论文_①崔 琳 ②肖志强 ③李钦曾

小学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论文_①崔 琳 ②肖志强 ③李钦曾

——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小学美术教材为例

①崔 琳 ②肖志强 ③李钦曾

摘要:对教材进行正确分析,对其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对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主要参考,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2006年)为例,从小学美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美术课程的性质、美术教材的内容组织、美术课程的总目标、美术教材的内涵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美术;课标;教材分析;内涵挖掘

一、小学美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美术作品艺术风格的理解与儿童生活体验的脱节是小学美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相似的艺术风格,不同的思维逻辑造成学生对美术知识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的理解产生认知困境。人美版第1册第17课《谁画的鱼最大》选用了安塞农民画《戏鱼》,但接下来却向学生提供了一幅“海底公园中种类繁多的鱼”的摄影图片,最后让学生完成一张有关鱼的作品。安塞农民画具有成熟的程式化语言,缺乏相关生活经验的儿童要想理解这些程式化语言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摄影图片的生活气息非常浓郁,尽管用摄影图片来弥补儿童生活经验的不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儿童画“鱼”是否必须经过安塞农民画这一程式化语言的引导?肯定不是,因为儿童习惯于画“所想到”而非画“所知道”、“所看到” [1],可见,儿童的认知思维特性决定了其无法借鉴程式化的画鱼方法,同样,对摄影图片内容的模仿也无法为儿童画鱼提供足够的素材与直接的经验。

二、由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来看教材内容组织的功能诉求

美术教材应该超越单纯的感官享受,成为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人美版第1册第1课《让大家认识我》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画树的枝叶”这一作业来理解班级的构成以及班级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掌握用直观的美术语言来表现理性知识、情感与价值观的能力。寓意、象征成为本课教材内容组织的主要逻辑结构。于此,教材、教师就成为连通直观与抽象,感性与理性的媒介。

美术教材应该超越玩耍和愉悦,成为儿童学习美术技法、美术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人教版第1册第5课《剪剪撕撕画画贴贴》要求学生通过剪、撕、画、贴来掌握纸艺的主要造型方法,要求学生在掌握纸艺方法的同时了解具有鲜明的儿童绘画风格作品《爵士》(马蒂斯)的内涵和造型方法。通过欣赏经典美术作品,掌握经典作品的创作方法,进而创作具有类似风格的作品成为本节课教材内容组织的主要逻辑结构。于此,教材、教师就成为连通欣赏与创作,审美体验与审美表达的媒介。

三、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来看小学美术教材的内涵

教材内容根据新课标编写,因此把握小学美术教材的内涵也即把握义务教育美术新课标的内涵,而且相对于种类繁多的教材版本而言,新课标反而呈现出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特性,于此新课标的内涵对于美术教材的内涵来说反而具有一种更大的普遍性。

从美术课程的总目标来看,小学美术教材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传授知识、技能掌握、实践过程、精神功能四个方面。《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美术知识主要指对造型元素、形式原理的认识与理解,美术(设计)作品的意义、价值、特征、思想以及美术作品题材、主题、风格、流派、形式等的审美,美术家,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其存在形态侧重于理论,主要依靠文本的学习才能获得。“美术技能”主要指造型元素、形式原理的运用,艺术感知能力,造型表现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审美判断能力;“过程”主要指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欣赏与审美的过程;“方法”主要指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合理使用工具的方法,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方法,美术技能、过程、方法的存在形态侧重于实践,三者都需要依靠动手练习才能获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情感”主要指对美术学习过程以及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的兴趣,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以及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态度”主要指“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 [3],“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主要指“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 [6]”。

四、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的性质来看小学美术教材的内涵

《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因此对小学美术教材内涵的把握也必须从这四个性质来切入。技能目标和术科性决定了美术课的实践性,审美性、兴趣、情感等目标决定了美术课的愉悦性。本论文主要从视觉性和人文性这两个角度来阐释小学美术教材的内涵。一方面有利于厘清课程性质与教材内涵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廓清美术教学中对视觉性和人文性理解的诸多误区。

1.小学美术教材内涵的视觉性

视觉属性是美术教学材料遴选的首要属性。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材料类型非常丰富,既包含美术作品、生活场景、现成品等图片格式的视觉材料,又包含美术作品、雕塑、工艺美术、设计等复制艺术品,还包含现成品、纸张、泥块、刀剪等教具,以及文字说明等多种类型。美术课程的视觉性要求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视觉性的教学材料,例如美术作品图片、美术作品挂图,雕塑、工艺、设计等复制品,生活场景图片、现成品图片等应尽量排斥在美术课程的教学材料之外,因为任何具体的、现成的视觉材料都是成人概括和提取的结果,一方面它与儿童认识的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它所产生的思维定势也破坏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可向学生展示丰富的视觉、触觉、听觉等知觉形式的材料,通过通感、联觉等方式来激发和提升儿童的视知觉能力,让视觉成为联系各个教学要素,贯穿各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媒介。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提供视觉性的材料,还要向学生提供视觉性的知识及其展示过程。

2.小学美术教材内涵的人文性

小学美术教材内涵的人文性主要通过美术史知识的人文学科视角,美术课的人文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两方面体现出来。“欣赏?评述”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基础,这与“欣赏?评述”对人文性的侧重有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欣赏?评述”的知识基础是中外美术史知识和美术常识。“美术史(艺术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8]”这一理论在学术界已深入人心,因此“欣赏?评述”的内容应该充分借鉴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最大程度地保证“知识”的正确性。笔者以美术史家巫鸿的研究成果来说明这一问题:“欧洲的大教堂高耸入云,教堂内部天顶上的雕像和画像虽然极其美妙,但从地面上几不可见。我们今日可以在精致的画册中仔细欣赏敦煌石窟中的辉煌壁画,但是在千年以前的点点烛光之下,进香者能够看到的只是烛光所及的隐约一片。中国的墓葬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虽然墓中的壁画、雕塑和器物可以在入葬仪式过程中被人看到,但一旦墓门关闭,他们的观者就只能是想象中的死者灵魂。”巫鸿的观点跟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美术史知识存在一定的差距,他用古人强调“制作”而非“观看 ”,强调积累功德,强调“欲人之弗得见也 ”这一观点来解释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他的学术观点受到美术史学术界的认可,但却没有影响到小学美术教学中,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学美术教材知识更新的滞后性。笔者认为小学美术教材应该主动吸收这些观点,尽可能地反映和传播人文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材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美术教材内容组织的功能诉求,小学美术教材在传授知识、技能掌握、实践过程、精神功能方面的实现方式,小学美术教材的视觉性、人文性是小学美术教材内涵构成的主要要素。对教材进行正确分析,对其内涵进行准确把握对于提升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质量,小学生的学习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崔 琳(1980—),女,在新疆石河子第三小学从事小学美术教育。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第三小学 832000)

论文作者:①崔 琳 ②肖志强 ③李钦曾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6月上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15

标签:;  ;  ;  ;  ;  ;  ;  ;  

小学美术教材的分析与内涵挖掘论文_①崔 琳 ②肖志强 ③李钦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