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师傅”之辨-汉语词汇误用辨析数则论文

“师父”与“师傅”之辨-汉语词汇误用辨析数则论文

“师父”与“师傅”之辨
——汉语词汇误用辨析数则

陈志伟1,徐 旭2

(1.吉林大学 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昆明医科大学 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 汉语词汇在日常应用中存在错误及不当用法,文章选取几组词汇进行辨析,如有师生关系者为“师父”,不可以“师傅”代之;“演讲”是含有感情、带有宣传鼓动性的讲话,不可滥用;“不好意思”与“对不起”含义截然不同,不可用“不好意思”表示“对不起”之意;汉语中“折扣”的表达与算法也属错误,应与国际统一;表达倍数时,“一倍”不成立,应称“二倍”。出现这些错误用法的原因一方面是生活中以错为对相沿成俗,另一方面也与语言辞书编纂不严谨、屈从习俗不无关系。汉语辞书应加强扩大对常用词的收录;辞书修订再版时应与时俱进,吸收借鉴新成果;辞书编纂要严谨科学,不能无原则从俗。

关键词: 师父;师傅;演讲;折扣;《辞海》

语言是有生命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词汇的含义也在发生着变化。语言的使用也是严谨的,需要对词汇有清晰的界定、解释,由此清楚表情达意,避免歧义,更好地实现语言的交流传播功能,同时确保语言向着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本文选取生活中常见的数则词汇不当用法试作辨析探讨,以就教于业内方家,并期对实践有所指正。

一、“师父”与“师傅”之辨

进入 21世纪,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电子媒体渐成主流。先是在一些网络武侠(玄幻)小说中常见到“师傅”一词,以为是作者年轻粗疏,不能计较;但继之却发现“师傅”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甚有普及之势。心下疑窦渐增,《西游记》中孙悟空称唐僧为“师父”,岂能是“师傅”?遂求解于字书。《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分别注解如下:

师父:①师傅。②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1](P1138)

师傅:①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②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1](P1138)

师父:①旧时老师的通称。《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这早晚就下学了么?师父给你定了工课没有?”②对有技艺者的尊称。《金瓶梅词话》第十九回:“家中有紧病,请师父就去罢。”③对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红楼梦》第七回:“你师父那秃歪剌那里去了?”[2](P3998)

师傅:①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通称。或指王府师傅及三公。《史记·儒林列传》:“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②老师的通称。《谷梁传·昭公十九年》:“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后常用为学徒对传授技艺的业师的尊称。③对各种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如:老师傅;木匠师傅。[2](P3998)

10月18日,北京市商务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城管委、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公安局消防局等七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便利店发展的若干措施》。措施从“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网点布局”、“加大资金支持,降低经营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简化注册流程”、“改革经营许可,创新监管模式”、“规范执法检查,提高服务水平”、“促进规范提升,培育品牌优势”等六个方面提出了19条创新举措。未来北京将按照每千人10-20平方米的标准在居住项目规划中预留便利店业态空间。未来三年左右,全市连锁便利店门店数量将达到6000家以上,实现每个社区有2个连锁便利店的目标。

系统工程助推新时代的强国梦....................................................................................................................................................薛惠锋(1)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向以“尊师重教”“师道尊严”著称;封建社会中以“天地君亲师”为伦理大序,“师”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民间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事师如父”“师徒如父子”等说法。因此,对于有“师徒”“师生”关系之“师”,须以“师父”称之,一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之称唐僧“师父”。而若以“师傅”相称,则显然敬意大减,含义迥别。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是指每年11月11日的网络促销日,源于淘宝商城(天猫)2009年11月11日举办的网络促销活动。下面我将列举从2009年至2017年“双十一”天猫和淘宝的总销售额以及各年销售额的增长率,如表所示:

讲演:演讲;演说。

时代在发展,价值观念也在变化,进而影响到词汇的含义与使用。“师傅”过去表尊称,但现在其使用范围有所减小,如现在一些访谈节目中,称呼一些明星、艺人,多以“老师”称之,而不称“师傅”。此外,由于语境的不同、对象的不同,“师傅”的含义、寓意也会发生变化,有时甚至有贬义的效果。

显而易见,关于“折扣”的使用与表达方法,其他国家都是对的,而只有我国是错误的。以致在与外国语言交流时,冒天下之大不韪,强行对接,将外国正确的表达方式“转换”成我们错误的使用习惯。这又是一则典型的指鹿为马案例,他国分明皆为“鹿”,奈何独我强称“马”。

二、慎用“演讲”

“演讲”或“讲演”也是常用词,现在常用于称领导讲话及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如此用法亦有不当及可商榷之处。

1.2.3 数理统计法 为了获得更多信息,先用Excel进行数据整理和转换,如:根据班级编号换算为学院代码、根据出生日期换算为2017年12月时的年龄、根据家庭地址换算为各省份代码、根据学生1000m或800m成绩(包含分秒数值)转换为秒数计算等。然后再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探寻各变量间的相关性大小及是否显著。男女生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差别较大,测试指标也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分别对男女生进行分析。具体方法是在控制年级、生源地2个变量下,进行男女生体质测试各指标间的偏相关分析方法。

笔者“初识”“演讲”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期间,当时学校每逢“一二·九”、“五·四”都组织纪念活动,学校演讲社团的学生们登台演讲,或慷慨激昂,或声泪俱下,缅怀纪念前辈忧国忧民、敢为革命先锋。当时有本刊物《演讲与口才》,在社会及高校中甚为流行。因此,在笔者的印象中,“演讲”应该是饱含感情,或慷慨激昂义愤填膺,或热情洋溢神采飞扬,并常伴有大幅度的夸张性肢体动作。

演讲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其悠久的历史,古今中外曾涌现出众多的“演讲家”──中国的先秦诸子,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列宁、丘吉尔、卡耐基……,他们的讲话才叫演讲。演讲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是很多成功人物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因素,更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迈入社会职场的基本技能。

什么是演讲?演讲是需要激情,是带有鼓动性、宣传性的。普通的、平淡的讲话绝不是演讲。“演讲”与“讲演”“演说”同义,而“演说”似乎更具“演讲”意味。

而观之当下,现实中“演讲”一词的使用确实有点“滥”,举凡领导的讲话、学者的讲座似乎都可以冠之“演讲”之名。甚至还用于出家人身上,如弘一法师(李叔同)的《晚晴老人讲演录》,是否应该称《晚晴老人讲法录》更为贴切合适?弘一法师在《谈写字的方法》中也说:“这一次,也许可以说是我‘最后的演讲’”[3](P104),显然这是把普通的讲话、讲课当作演讲了。此外如南怀瑾讲法、净空法师讲法等也常被称为“演讲”;有激情方为“演讲”,出家之人本就追求六根清净,无欲淡泊,心如古井,少有情绪波动,岂可以“演讲”名之。

检诸《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得到相关解释如下:

演讲:演说;讲演。[1](P1451)

讲演:对听众讲述有关某一事物的知识或对某一问题的见解:登台讲演∣他的讲演很生动。[1](P627)

演说:①根据原意,加以阐说。《北史·熊安生传》:“公正(尹公正)于是问所疑,安生皆为一一演说,咸究其根本。”②亦称“演讲”、“讲演”。在听众面前就某一问题表示自己的意见或阐说事理。《老残游记》第一回:“谁知道除那管船的人搜括众人外,又有一种人在那里高谈阔论的演说。”[2](P5188)

《辞海》中竟然没有收录“演讲(讲演)”,而代之以“演说”。两部辞书中对“演讲(演说)”的定义,显然偏离“演讲”本义。“演讲”遭到如此误用、滥用应与辞书定义的不够精确严密有一定关系。

《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是汉语言领域常用的权威工具书,汉语的使用要以这两部辞书为轨范。而难怪“师傅”与“师父”存在混用现象,原来是其来有自,在这两部辞书里就没有加以区别。《现代汉语词典》毕竟两个词条都收录,释义也还差强人意;而《辞海》在1999年版本之前,对于“师父”这么重要且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竟未收录,只是在最新的2009年版《辞海》才开始增加“师父”词条。

搜之百度,亦有对“演讲”的定义: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4]

显然,百度百科对“演讲”的释义竟然是较为准确、充分地概括了“演讲”的内涵,而作为传统的纸本工具书已然落后于网络。参考百度百科,《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也应与时俱进,取长补短,再版之时作出调整,对“演讲”进行重新界定释义。试修改如下:

伴随着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与经济形势紧张,毕业大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着供求失衡的情况,作为卫管毕业的大学生既希望谋求理想的工作,但又对自身专业普遍不自信,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心中担忧焦虑。卫管专业自90年代末期开设至今,被设置成宽口径的专业,与卫生行政机构、医药相关机构等的窄口径需求存在着矛盾。这导致有部分学生选择继续读研,以期研究生学历能达到以上单位机构的专业素质要求。在随访中,毕业生告知笔者,在选择工作类型、工作地点、笔试与面试这些过程中均表示有较大的压力,具体为焦虑、紧张、不安。

《现代汉语词典》:

如前所引,“师傅”一词,一个含义是“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现代汉语词典》),但这应该是他人对这些传授技艺人的尊称,而不应是各行业生徒对授业老师的称呼。正是由这个含义又推广延伸出“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现代汉语词典》)和“对各种有生产技能的工人的尊称”(《辞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毛泽东语)的年代里,称“工人师傅”更是对工人的极大尊重。此外“师傅”还有一处用法就是在与陌生人交流(如招呼、问询等)时会用到。

演讲:对听众就某一问题阐说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一般带有感情、激情,具有宣传性、鼓动性。又称讲演或演说。

《辞海》:

后在民国十年前后,创制一类被称作“饭贝”,的由盖、碗、托三件组成的盖碗茶具。是“民国10年前后景德镇创烧,称之为三头饭贝,为饮茶用具,民国时期极为畅销,……清代虽有盖碗,但无此三件器。上层社会饮茶多用官盖,民间则为渣胎碗。[ 8 ] ” 也就是说在民国时期,我们现在称作的盖碗的器物,实则名为“饭贝”。

讲演:演讲;演说。

将课程的教学与课程负责人的科研工作结合起来,课程的一些内容也是课程负责人科研工作的成果。例如: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内容中讲授课程负责人的研究成果——基于立体视觉的障碍物检测方法;表1中的模块8是参观课程负责人建立的汽车电子仿真实验室,并了解实际汽车制造企业如何使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汽车电子系统的开发与测试。

演讲:对听众就某一问题阐说自己的见解或主张,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一般带有感情、激情,具有宣传性、鼓动性。又称讲演或演说。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学生们走上街头,发表演讲,痛陈时弊,大声疾呼。

因“演讲”的使用频率要高于“讲演”“演说”,所以将之作为主要词条加以释义,与其他两词条作互见。

“演讲”绝不等于“讲座”,专家、学者之学术讲座不可擅称“演讲”。《辞海》对讲座释义如下:

讲座:①同“讲席”。《朱子语类》卷七十九:“于是日入道观,设讲座。”②就某一专题所作的讲授。如:法律知识讲座。[2](P2138)

汉语中“打折”也是一种误用。如“8折、9折”等,给人第一感觉以为折扣很大,折去80%、90%,实则不然,而是按照原价的80%、90%出售。《辞海》中对“折扣”的解释是:

讲席:亦作“讲座”。学者讲学或高僧讲经的座位。孟浩然《题融公兰若》诗:“芰荷薰讲席”。后在书信中用作对师长或对学者的尊称。如:某某先生讲席。[2](P2138)

《辞海》对“讲座”的释义还是准确合适的。然而,感觉两词条在释义顺序上还是略有不妥。《辞海》在释义顺序上采取先述本义、古义,再述发展义(引申义)、今义。这样的顺序有其不合理处,因为读者检词,首先是最想知道它的当今义,之后再顺带了解其古义、起初义。因此释义时先今后古似乎更为合理。从以上“讲座”“讲席”释义可以看出,显然“讲席”属旧有词汇,后被“讲座”所取代。而在解释“讲座”时,应该先说其现在的含义与理解,再说其起初的或其他的含义。因此《辞海》对这两个词条的解释应作如下调整方更为合适严谨:

讲座:①某种专门学科或某一专题的讲授。如:科学讲座;专题讲座。②同“讲席”。

讲席:学者讲学或高僧讲经的座位。孟浩然《题融公兰若》诗:“芰荷薰讲席”。也用作对师长或对学者的尊称。亦作“讲座”。

学术讲座多为科学知识的讲授,而科学是冷静理性客观的,用“演讲”名之显然难以名副其实。因此,明白理解清楚了演讲的含义,就要慎用“演讲”。讲话就是讲话,讲座就是讲座,不应为抬高档次装点门面强冠以“演讲”之名。

质量评估包括对水泥浆的黏稠、河砂含沙量、砂浆配合比例、砌体孔隙率。建立严格的质量评估体系,能够保证工程的质量,从而保证工程有效抵御洪水侵袭,达到防洪标准。

三、“对不起”与“不好意思”

将“不好意思”等同、甚至取代“对不起”,这大概是汉语词汇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误用。经常在一些场合(主要是服务业)听到有人在向别人表示抱歉、道歉时说“不好意思”。然而如若仔细品味推敲,“不好意思”是什么意思呢?“不好意思”能等于“对不起”吗?二者之间有关系吗?求诸字书:

竟然发现,英语国家的折扣计算与表达和我们也是不同的。英语的折扣10%,句中无数字9,本应译为一折,被我们按汉语算法习惯译成九折;折去40%,句中无数字6,本应译为四折,被译成六折;折去5%,句中无数字95,本应译为零点五折,被译成打九五折。

对不起:对人有愧,常用为表示抱歉的套语:对不起,让您久等了。也说对不住。[1](P317)

词典的解释是很清楚的,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不好意思”的原始意义是害羞,引申为碍于情面不好做某事。“不好意思”岂能等于“对不起”?当对人有错、有愧而表示抱歉时,不说“对不起”而说“不好意思”,与指鹿为马何异?可以说是错上加错,是对对方更大的“对不起”。

“不好意思”的误用、滥用与词典无关,是生活中的相沿成习,积重难返,人们不假思索,以错为对,习以为常。同时也是没有引起教育界学术界的重视,从而发挥应有的纠正教育导向作用。

因此,当向别人表示歉意时,一定要说“对不起”。

四、打折

再看《辞海》对“讲席”的解释:

折扣:商业用语。商品按原订价格扣除百分之几出售。如按原价八折出售,即扣除原价的20%,按原订价格的80%出售。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银钱业的抵押放款,对借款人的抵押品的估价压低到市价以下,亦称折扣。[2](P5692)

解释得颇感别扭,如无举例说明则易让人费解。虽然是说明清楚了,也能让人理解了,但此种解法却是不正确的。何谓“折”,折乃断也;既称“八折”,则理应“折八”,即“断八”“去八”,也就是应折去原价的十分之八或百分之八十,如此理解方顺理成章名实相符。

曾经接触到来华的朝鲜、韩国留学生,他们就对中国的“打折”表示费解,因为他们国家的“折扣”与我国正相反,“八折”就是折去原价的百分之八十,“九折”就是折去百分之九十,这种理解与算法才是正确的。

那么,英语国家的折扣是怎样计算的呢?检诸英语词典,得到相关释义如下:

discount 折扣/We give (a)10% discount on cash purchases.本店对现款购货给予九折优待。

at a discount 打折扣/I bought the TV at a 40% discount.我以六折买了那台电视机。/The store discounts all its goods at 5%.那家商店把全部商品都打九五折销售。[5](P421)

称取5.0 g的刺葡萄皮各3份,加入0.4%盐酸溶液100 mL,于恒温40℃下水浴浸提40 min后过滤。滤渣在相同浸提条件下再进行多次浸提。确定完全浸提花青素所需次数。

不好意思:①害羞:他被大伙笑得不好意思了。②碍于情面而不便或不肯:虽然不大情愿,又不好意思回绝。[1](P104)

“师傅”绝不可等同于“师父”。如《辞海》所引,古人有“师父”“师傅”不分的现象,那是古人之粗疏不严谨,绝不能用作解词释义的根据和参考。而作为社会大众取法遵循的工具书,应该判明是非,清晰定义。《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对“师父”“师傅”二词释义是不严谨的,应清楚分别,不可混淆。

汉语中“折扣”这一用法不知起于何时,但推究其产生的原因,初衷应是一种商业陷阱,欲以此吸引招徕顾客,待商品交易之时,扭曲颠倒词义,以高价成交。后竟约定俗成以错为对、相沿成习普遍推广,工具书也从众从俗,迁就错误,曲解词汇。然此种用法实有引诱欺诈之嫌,有愧“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谓也。

五、“一倍”与“二倍”

“倍数”关系在生活中常有用到,其中“一倍”与“二倍”如稍加思索,就会感觉不妥。一方面,“一倍”与“二倍”皆用来表示比原数量多出一倍,故二者应该是相等的;另一方面,如单从字面分析,“二倍”要比“一倍”多出一倍,故二者又是不等的;第三,严格按数学算法,“一倍”等于自身乘一仍等自身,如此则“一倍”成为没有意义不该存在,故“一倍”不能等于“二倍”。考诸《辞海》,相关解释为:

倍:照原数增加。《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诒让《间诂》引毕沅云:“倍之是为二。”又引杨保彝云:“即加一倍算法。”按加一倍算法即照原数加一次,三以上的倍数则为原数的乘数。

倍数:当整数a能被整数b所整除时,a称为b的“倍数”,b称为a的“约数”或“因数”。例如,10是5的倍数,5是10的约数。

倍蓰:倍,一倍;蓰,五倍。倍蓰,谓数倍。《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2](P250)

本装置整体为钢结构组成,单列底架及活动小车承载总重70.4吨,底架、轨道梁、上层活动小车框架承载强度及变形量需经有限元分析计算。经分析计算,下层底架的最大应力小于150MPa,变形量为0.80mm。活动小车框架最大应力220MPa,变形量为1.06mm。整体结构应用有限元分析进行了优化改进,刚度、强度均满足钢结构承载要求。

852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technology in disease diagnosis

其次,中华门城堡城墙上上下下的旅游项目十分丰富——游客既可以在箭场射箭,也可以在书店小憩;喜欢军事的还可以在藏兵洞探险,在城墙上观赏名目多样的攻城守城用具;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看到石锁表演。当然,如果游客对城墙文化了解不多的话,可以雇个导游好好为其讲解一番。

看来关于这个倍数的问题也曾引起古代大师们的注意与重视。还是《墨子》说得清楚,“倍”就是“二倍”。也就是说在古代,只要“倍”出现,就默认是“二倍”,不存在“一倍”的说法。

因此,在表达按原数加一次算法时,只能说“二倍”,不可称“一倍”;就是说,“二倍”方乃合理,“一倍”则为荒谬。也因此,《辞海》“倍蓰”条释义是不严谨的,而应该是:“倍蓰:倍,二倍;蓰,五倍。倍蓰,谓数倍。”

关于“一倍”的错误说法应该是起源于生活,“一倍”与“二倍”共存沿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人们也都互相理解不加区别。而工具书也含混释之,没有加以明确的限定规范。

六、结论

汉语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这一工具又是鲜活的具有生命的,有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当甚至错误用法也是不可避免的。汉语中词汇误用现象当不乏其例,本文仅选择几条生活中常见、较有代表性者作了辨析。通过辨析,发现有以下几点需要引起注意:

1.汉语辞书应加强对常用词的收录

工具书的目的与作用在于规范标准、释疑解惑。《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作为汉语言领域的权威工具书,在收释词汇方面显然有所疏漏。如前所论,对“师父”“演讲”这样的常用词竟有未录现象,其他笔者未能发现与举出的必然仍有存在。尤其《辞海》 应加强日常用词的收录,勿以词汇“简易”而不录。只要是生活交际中存在并经常使用,皆应予以收入。因为作为汉语的规范、汉语的标准,读者需要藉此求得答案。

敦礼睁开眼,仍然靠着靠背,先把右脚从被子里挪出来垂到床边,然后坐直身子,右手撑着床,左手把被角掀开,挪动了一下屁股,坐到床沿上,将双脚伸进床边摆放的一双灰色有暗花的棉拖鞋里。虽然一切动作都是极缓慢的,敦礼却感到力气被抽空了一样,他不得不停了一下,好使自己缓过劲儿来,然后,站在地上。敦礼觉得从头到脚都轻飘飘的,像一片纸,甚至是一缕风,举手投足完全没有一丝质感。脑子里的空洞又出现了。敦礼这次听到的不是草籽花的低吟浅唱,而是一首钢琴曲,感觉非常熟悉,一时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到底是什么曲子。

2.与时俱进,吸收借鉴新成果

进入21世纪后,网络在生活中越来越重要,传统图书之外,电子文献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另一重要渠道。如前所引,百度百科的释词水平甚至已经超过了纸本工具书,网络的解释已经比权威的词典更先进正确,这应该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与重视。《现代汉语词典》与《辞海》于修订再版之时,就要与时俱进,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之外,同时不耻“下学”,学习借鉴网络上的先进成果。

3.辞书编纂要严谨科学,不能一味从俗

语言固然来源于生活,然而语言工具书的编纂绝不是对生活语言的原封不动的记录,而要对生活语言具有规范指引功能。本文所举的几例词汇多为生活中所误用,而工具书也没有加以阐明纠正,反而是含糊从俗。科学研究需要严谨,因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作为权威的、使用广泛的语言类工具书,解词释义也要从科学的角度出发,严谨客观,不可一味从俗,将错就错,迁就错误。

当然,汉语中的一些误用现象,在汉语中流传既久,相沿成习,或已难改变。但我们要有认识错误的能力和改正错误的勇气,首先在工具书编纂时注意清除错误,恢复正见;其次从孩子抓起,由教育界将正确用法灌输下去。如此以往,我们的语言才能向着健康、规范、科学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3版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第六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李叔同.李叔同全集(第六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4.

[4] 演讲.百度百科:ttps:∥baike.baidu.com/item/%E6%BC%94%E8%AE%B2/2116219?fr=aladdin.

[5] 简清国.外研社建宏英汉多功能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中图分类号: H1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1331( 2019) 09-0063-05

收稿日期: 2019-06-07

作者简介: 陈志伟(1965-),男,吉林舒兰人,历史学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育及秦汉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徐旭(1990-),女,河北邢台人,教育学硕士,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语文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安正发]

标签:;  ;  ;  ;  ;  ;  ;  

“师父”与“师傅”之辨-汉语词汇误用辨析数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