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宝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_保山论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宝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_保山论文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云南省保山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保山论文,云南省论文,农业论文,增长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一个长期的、根本的、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亚洲金融危机对包括农业经济在内的我国经济提出尖锐挑战,云南亦在其中。云南农村支柱产业单一,结构趋同现象十分突出。当“两烟”发展成绩骄人,成为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引以自豪的成就时,支柱产业单一的风险也在逐渐聚集。国家在烤烟生产实行“双控”政策,又要实行统一定价、取消价外补贴和农特税降低税率的“双减”政策,加之农产品一直在低价位运行,云南农业于是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云南70%以上的财政收入来自“两烟”,云南农民的脱贫致富渠道虽多,但很多人还是依靠种烤烟。很明显,烤烟生产“双控”政策对全省GDP的增长、 财政的增收和农民增收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它给我们带来困难,也再次向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对云南农业产业结构重新进行思考,进行调整;必须面向市场,依托资源,依靠科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把云南农业经济推向一个新阶段。为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组成课题组,于1998年8月到保山地区进行调查研究。我们认为, 保山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指导思想正确,思路清晰,措施扎实,给人以启迪。

一、成就与问题

保山是云南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的主要产区,全区经济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悠久的开发历史,曾使保山成为滇西南的粮仓和经济文化重镇,为云南粮食产销平衡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全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前进的步伐不够快,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一直居全省中下水平。原因何在?地委、行署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支撑和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支柱产业,原有支柱不强、优势不优。

1996年以来、地委、行署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紧紧围绕省委制定的“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打基础,兴科教,调结构,建支柱,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方针,确立了以支柱产业建设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路。沿着这一思路,广大干部群众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拓宽视野,从各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确定主导产业,切实加快主导产业建设的步伐,有力地推动全区经济发展。1997年,全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9.06亿元,比1995年增长24.27 %, 年均增长11.48%;甘蔗产量为180万吨、烤烟5.01万吨、肉类9.59万吨、乡镇企业总收入39.36亿元,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1.15%、37%、17.04%和45.2%;完成财政收入6.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9亿元,与1995年相比平均分别增长22.9%、32.7%;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367元,年均增长25.1%;农民人均纯收入1210元,年均增长201元, 即增长24.8%;农民人均产粮414公斤,提前3年实现“九五”计划,比全省人均有粮高出百余公斤。可以说,“九五”前两年,保山农村经济突飞猛进,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199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国际市场出现了新的情况,给保山农村经济带来困难,使各级干部和群众面临新的挑战:1.多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供求基本平衡,有些产品出现结构性、区域性、暂时性的过剩,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部分农产品销售不畅,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1998年1~7月与1997年同期相比,粮食价格下降15.6%,蔬菜价格下降8.18%,蛋类价格下降7.14%。2.由于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户收入也相应减少。据500户农户的调查,1998 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均收入减少112元。这就对实现全年人均增收150元的目标增大压力。3.糖价下跌,财政收入减少2千万元;两烟“双控”, 又减少8千万元。仅此两项,财政减收1亿元,使本来就不富裕的地区财政更加捉襟见肘。烤烟面积减少将近一半,农业产值减少2亿多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给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都造成很大困难。4.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农产品竞争愈来愈烈。保山地区农产品加工滞后。从产品品种结构看,原料型、初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增值产品少;低档次产品多,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少;一般农产品多,名特优产品少。面对大量涌入的区外优质产品,区内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在新的挑战面前,从思想观念到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彰显,原有产业结构的缺陷也暴露出来:1.思想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同志仍然习惯于就生产抓生产,对搞活流通、开拓市场研究不够;更多的农户依旧保持“生产——销售”(以产定销)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逆向的“销售——生产”(以销定产)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忽视了市场需求,没有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进行产业结构调整。2.从资源配置情况看,农业产业结构仍然单一,传统农业的特征较为突出。以面积而论, 种植业中粮食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为67∶33,经济作物不足三分之一;以劳动力而论,88 %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林牧渔生产;以资金而论,国家、集体、个人的资金,绝大多数都投入在种植业。资源配置的特点,虽然比20年前有很大变化,但限于传统农业的框架之内。3.从产出情况,即从经济效益看,产业结构存在质的问题。1997年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占70%,林业占6.3%, 畜牧业占22.3%,渔业占1.6%。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种植业占51.5%, 林业占2.95%,畜牧业占12.8%,渔业占0.3%,工业占11.3%, 建筑业占9%,交通运输业占5.1%,商业服务业占3.8%,其他收入占3%。种植业占绝对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弱小,表明保山农村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状况并未发生根本变化。4.产业结构的开放度和技术密集度不高。近年来,随着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越来越高,1997年出售农产品的收入已占总收入的43%。但是,产业链不长,基本上是出售原料和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多年的“科技兴农”促进了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在增量方面成就显著,然而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当今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对优质农产品需求日益旺盛,而区内提供的无论是初级的农产品,还是加工过的农产品,多数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因此,没有农产品成为紧俏商品,没有名牌产品占领国内市场,打入国际市场。5.市场发育不健全。全区市场体系不够完善,规模小、数量少,缺少应有的专业化分工,这些都制约了产业结构的调整。龙头企业的不足和中介服务组织不发达,也使农产品流通不畅,使产业结构调整缺少正确的导向和强大的助推力。

二、意义和原则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是保山地区最重要的任务。经济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且反映在产业结构的提升上。经济的发展既要依靠增加资本和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更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而实现高度化,即结构不断升级,效益逐步提高。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十五届三中全会更具体地要求“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保山农村经济活动中,以往只注意资金、劳力的投入,忽视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一部分基层干部和农户,囿于自己在生产中的地位,注重追求产量增加,不懂得质量的提高和结构升级。因此,首先应该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深刻认识调整产业结构的意义。

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呢?第一,我们面临世界性的科技革命浪潮,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大力推动各国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产业方兴未艾,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改造也正在向纵深延展,一个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高潮正在展开。历史表明,每当产业结构国际性大调整,就会引起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实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把握和成功与否,是经济实力较量中孰胜孰败的关键因素。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保山也不可能例外,若别人调整结构,自己却固步自封,势必被动挨打。第二,199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消费结构类型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还有一部分向“宽裕型”转变。低档次产品需求不断下跌,高档次产品需求急速上升。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需求拉动,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对其产业结构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在当前,要适应人民群众对产品需求的变化,保山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第三,产业结构是动态的、发展的。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一定历史、社会经济条件下,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产业政策制定正确,实施有力,将促使产业结构向以高效益为特征的高度化演进,进而实现资源在产业间的优化配置,推动生产力快速发展。第四,农业产业结构在中国、在保山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12亿多人口,9亿多在农村;保山228万人口,207万在农村, 占9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将有力地推动农村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促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演进的速度,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这是事关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和全国实现小康的大事。

就普遍理论而言,产业结构意义重大,再结合前述保山经济面临的新挑战、保山农村经济中存在的矛盾进行考察,调整产业结构就成为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非解决无以图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调整?十五大报告提出,中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原则是: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

保山地委行署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1、坚持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开发相结合。 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这里,首先是加强对区内区外市场的调查、分析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再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加工。同时,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立足于本地资源,发展名特优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形成区域的特色经济。

2、坚持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相结合。农产品加工, 尤其是食品加工滞后,是保山农业效益低、农产品销售不畅的主要原因。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过程中,必须有计划地办好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狠抓质量,搞好包装,拓展销路,提高效益。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重点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3、坚持规模化发展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这决不是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体制。恰恰相反,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不侵犯农民的财产权益,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市场、运用现代科技和扩大规模等问题。这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化程度、使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之一。为实现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结合,要做到“户有主营项目,村有骨干产品,乡有经济强项,县有特色的主导产业”。

4、坚持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 调整产业结构时,既要满足目前生产生活需要,又不能急功近利,要考虑整个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大幅度提高农业和经济效益,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切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

这些原则已经贯彻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实践中,并初见成效。出现了一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典型:

贯彻坚持市场需求与本地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昌宁县在烤烟面积压缩之后,县、乡领导加强为农民服务的体系,积极从本县气候土地资源的优势出发,对省内省外市场进行调查,并与省外客商签订有关合同,确定以反季节蔬菜、药材、蓖麻为替代产品。采取这一调整方针后,新增以辣子、苦瓜为重点的蔬菜地2.8万亩,藏红花1万亩,蓖麻3 万亩,加上加强茶园管理,提高效益,农民年人均收入可增加188元, 达1380元。这一举措,既实践了本地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原则,又实践了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原则。

贯彻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相结合的原则,很关键的一环是办好龙头企业,促进千家万户的家庭经营。保山地区加快培植龙头企业的步伐,特别是加强扶持个体、私营经济的力度,涌现了一些推动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个体私营企业。保山市永坤饲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坤立是一个54岁的女能人。她原是县医院一般职工,1988年留职停薪,凑足8000元投身养猪事业。历经10年风霜,现已发展成集饲料生产、生猪饲养、商业贸易为一体,贸工农结合的私营企业。拥有固定员工30人,固定资产200万元,流动资金200多万元,年产值1000万元,年创税利40万元。该公司生产的“永坤”牌饲料成为保山的名牌产品,质量优,信誉高,十分畅销,对于推动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作用。为扶持带动贫困农民养猪,公司采取了3 条措施:①在保山地区的几个县和德宏州部分乡村,常年赊销80多万元的饲料,为此,公司每年承担银行利息10万元;②每年低价让利20多万元销售饲料给贫困农民;③扶持养猪大户,借给资金,赊销饲料,提供仔猪,帮助销售。保山市汉庄农民龚常民、马王农民赵万华在公司扶持下,改变了过去经营亏损的局面,养猪都在百头以上,成为有实力的养猪大户,当地勤劳致富的带头人。公司扶贫帮困虽然付出了很多,却带动了千家万户饲养业的发展,农民群众、养殖个体户给公司加倍回报。他们信赖“永坤”牌饲料,购买“永坤”牌饲料,使“永坤”牌饲料销量稳定上升,扩大了市场占有份额。最近公司在板桥租用20亩地,投入400万元,建设1个万头猪场,在此基础上,再建设肉类加工厂,生产香肠、火腿、腊肉,以高质量的产品打入市场,并在更大范围带动千家万户养殖业的发展。公司的工作得到保山市政府和各部门的支持。批租建盖养猪场的土地时,有关部门原拟作为商业用地批租,市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定为农业用地,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市工商联建立基金会,为公司扩大再生产注入了可贵的资金;市的新闻宣传部门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将公司作为先进典型宣传,使公司的“名牌”在保山地区深入人心。

贯彻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的原则。腾冲县在调整产业结构时,十分重视交通、电力、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具体是抓好“1112”工程:①打通一条国际大通道,即保山——腾冲——缅甸密支那的公路。目前,保山至腾冲公路,腾冲至南4号界桩公路的改建正在进行,腾冲至密支那段的中印公路1993 年已修复。这条路处于被学者们称为“亚洲西南大陆桥”的重要部位,是通向南亚次大陆孟加拉国吉达港和印度加尔各答港,联结我国与东南亚、南亚最经济的线路,对于实施面向印度洋发展的战略具有深远意义,对于发展腾冲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腾冲县提出这一工程,独具战略眼光。②建立一个个体私营经济园区,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更加灵活的政策,在计划、税收、信贷、土地批租、手续办理和市场等方面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③建设好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腾冲是第一批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县份之一。但近年来城市建设步伐缓慢。现在把城市建设列为重点,并确立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思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美化环境。同时,加快市场建设,完成农副产品市场、矿产品市场、废旧物资和工业生产资料市场、珠宝交易中心的改建和扩建,强化城镇的辐射和带动功能,推动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④抓好两个基地建设:a)、 旅游基地建设。腾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独具特色。全县有高温沸泉、喷泉、气泉、冒气地面80多处,有保存完整、规模庞大、排列有序的火山60余座,有驰名中外的地热奇观——“热海热田”。经国务院批准,地热火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还有“国殇墓园”(腾冲滇西抗日战争纪念馆)和“艾思奇故居”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再加上腾冲至密支那的跨国旅游,腾冲旅游业有望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县里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开始着手景点、景区建设和交通通讯设施建设。b)、 能源基地建设。腾冲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100多万千瓦,可开发的50 万千瓦,其中槟榔江可开发36万千瓦,在我国中型河流水电站建设中,投资小、见效快。县上把槟榔江电力开发作为重点工程,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思路和措施

在认真学习十五大精神的基础上,保山地委、行署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市场走向进行广泛的考察和缜密的思考,对区情进行再认识,对干部群众创造的经验、经历的挫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调整和优化保山农业产业结构的思路和措施。

1、强化粮食的基础地位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政治的头等大事。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稳定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基础和前提。即使是被称为“滇西粮仓”的保山,也绝不能因为人均有粮水平超过全省水平100 多公斤而放松粮食生产。强化粮食的基础地位,首先是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近二三年内,稳定在33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88万吨,农业产值15亿元, 分别比1997年增长2.6%和3.4%,保证农民人均生产粮食400公斤。同时,调整粮食生产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粮食加工转化步伐,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商品率和综合效益。其中在粮食品种结构方面,要实现多元化,即在满足口粮需要的前提下,种植包谷70万亩、薯类豆类70万亩、饲料大麦15万亩以满足畜牧业需要;种植啤酒大麦15万亩,为啤酒厂提供原料:种植硬粒小麦5万亩,为面粉厂提供原料。 粮食种植的多元化,将促进粮食的深加工和附加值提高,加快粮食转化步伐,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效益。

2、拓展提高烟草、蔗糖两大支柱产业

虽然“双控”给烤烟生产造成严峻的形势,但在近期和中期,尚无法找到能替代烤烟的支柱产业,因此要巩固、提高。具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择优布局,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走优质高产高效之路。具体措施是:烤烟面积稳定在25万亩,收购烟叶50万担;在低热河谷地区发展香料烟10万亩,烟叶产量20万担;开拓晾晒烟、白肋烟5万亩,烟叶产量10万担。 通过上述措施,逐步形成烤烟、香料烟、晾晒烟、白肋烟并举的格局,从而建成具有保山特色的混合型烟基地,从而以自己独具特色的高质量产品扩大市场份额。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和沿海走私糖的冲击,我省糖价下跌,保山深受其害。17个糖厂全面亏损,亏损总额近1亿元;产量虽然增加, 但销售困难,产销率仅为69%;农民收入下降,8000万元的甘蔗款未兑现,只得先贷款给农民应急。但考虑到市场对糖的需求,考虑到保山发展蔗糖的优势,考虑到蔗糖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带动作用,考虑到国家加大打击走私的力度对国内蔗糖业的积极影响,蔗糖业仍是保山的支柱产业。现在的重点是以糖厂为龙头,强化区域化种植,实现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提高糖价;密切糖厂与蔗农的利益关系,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依靠科技进步,改造蔗糖工业,对甘蔗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争取到2000年甘蔗总产235万吨,产糖26.5万吨,农业产值4.7亿元。

3、巩固发展茶、林、畜3项传统产业 前些年茶叶生产发展很快,现在的问题是稳定38万亩种植面积,在提高科技含量、改造低产低质茶园、创出名牌、开拓市场上下功夫。争取到2000年实现茶叶总产1.4 万吨,产值1亿元。

林业要在基本消灭宜林荒山成果的基础上,以调整和优化林种、树种、林产品加工、产品结构为重点,努力抓好以核桃、龙眼、银杏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加强速生丰产用材林、珍稀用材林、工业原料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争取到2000年人工造林50万亩,其中经济林30万亩,林业总产值达10亿元。

畜牧业也是带动千家万户致富的传统产业。为使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一是积极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一批养殖专业户、重点户,密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关系,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二是优化畜种、禽种结构,搞好瘦肉型猪、黄山羊、牛等基地建设;三是改变饲料结构,提高配合饲料、青贮饲料、氨化饲料的覆盖率;四是扩大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和营销能力,使之成为带动畜牧业发展的“龙头”;五是建立健全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加强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确保畜禽健康;六是扩大牧畜交易市场, 积极搞活畜产品流通。 争取到2000年全区肉类总产达12万吨,产值10亿元。

4、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上述粮食、烤烟、蔗糖、茶叶、 林业、畜牧六大产业,是全区干部群众多年辛勤努力培植起来的支柱产业。在新形势下调整结构,既要对六大支柱产业提出数量的要求,更应该注重素质的提高,即加大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和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同时,还要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市场需求关系的变化,从保山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培植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各县市的调查研究和实践, 保山地区确定以下项目可以启动, 并提出2000年的目标:1).咖啡,争取发展到6万亩,咖啡豆产量4000吨, 农业产值1200万元。2).油料,争取发展到25万亩,产量2.5万吨, 产值3600万元。3).水果和干果,新发展龙眼、荔枝、柚子、甜橙、香蕉、澳洲坚果等热带水果、干果10万亩,石榴、甜柿、银杏、核桃、板栗等温凉地区水果、干果40万亩,累计达110万亩,产量14万吨, 农业总产值5亿元。4).蔬菜,发展到25万亩,年产商品菜5万吨,农业产值1 亿元。5).积极发展各地特色产业,如:腾冲雪鸡、腾冲断木香菇、龙陵魔芋、保山花卉等。6).筹建水果和蔬菜冷藏、保鲜、周转、分级包装、批发的仓库。7).兴建活畜交易市场及中转畜舍、屠宰及肉类冷藏设施。建成后年成交肉猪5万头、肉牛1.5万头、肉羊5万只。

保山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有以下几个特点:1).跳出“就农论农”的狭隘圈子,以市场论农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结构,使农村产业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相匹配。2).从本地实际出发进行调整,使农业产业结构与本地资源结构相匹配,构建保山特色的农业产业群、能够较为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和发挥相应优势。3).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改变产业结构低度化的状况,加快高度化的步伐。4).充分考虑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满足保护生态环境、调动投资积极性等方面的要求。按照这样的思路调整,保山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是完全能实现的,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大大增强,农村经济将会上一个新台阶。

标签:;  ;  ;  ;  ;  ;  ;  ;  ;  ;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宝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研究_保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