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策略研究论文_张超宇

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策略研究论文_张超宇

呼兰区孟家中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信息技术无论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还是优化教学模式,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将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就是课堂教育信息化有效实现的奋斗目标和重要渠道。若想将深度地融合有效实现,必须要认识到融合中既有阻碍又有困难,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应该积极学习,将全面深度教育观树立起来,设计教学模式中,学生主体地位应突出,各种资源形式的教学内容,必须要合理地运用,从而使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发展得以促进,使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关键词:高校;学科教育;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策略

最近几年,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的实践活动,已经在一些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开展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既能够使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以及教育内容得以改变,又能够对教师知识素养和教育观念提出一些新的要求[1]。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和研究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的策略非常有必要。

一、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深度融合模糊

行动的动力和先导就是思想,如果思想认识的深度不足,落实行动的力度便会欠缺,只是盲目且形式化片面地融合。从当前的高等院校课堂上来看,许多教师认为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就是教学课堂上准备一些课件,将实物展台和计算机等相关电教学设备简单地应用,但是,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系统科学地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整合欠缺。只是原生态地把书本知识演变成多媒体的课件,教师的板书演绎成PPT进行演示,信息技术只是对教师教学进行辅助的工具,而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并没有具体地改变[2]。

(二)颠倒主体地位

高等院校基础学科教育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融入,信息技术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改变是主要的体现,无论是组织教学内容,还是组织教学活动,主要目的都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地促进。但是,真正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更多重视的却是书本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企图利用优化工具将教学内容展示,从而将学生学习效果很大程度地提升。但追求的过程中,对分析教学主体却忽视了。学生只能被动地由教师摆布,完全听教师安排。在主观意义上,教师将自主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使学生上网搜索和分组讨论以及汇报成果等相关活动不断地开展,但没有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和考虑,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创新型思维很难得到培养[3]。

二、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策略

(一)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对于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许多高校教师认识比较模糊,认为电子教学就是运用电子器件将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无需在黑析上板书,其实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内涵并不只是这些。有效运用多媒体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对于学生辩证、发散、直觉以及形象等相关思维的培养都非常有利,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4]。教师若想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必须要进行言传身教,说的每句话都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示范。基础学科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可能,并且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取长补短,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人与计算机之间立体化的交互学习形成,既能够将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又能够把学生主体作用展现出来,在新课程改革中,能够将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结合教学教育,协助学生信息素养成长

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若想有效地实现,教师是重要的因素。教师无论是理解信息技术的水平,还是实践的水平,对于教学成效和深度融合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无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加强培训教师的技能,还是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都至关重要。教育信息致使学生型社会和终身教育诞生了。大力地发展信息,将几何级增长带给教学内容,传统教学理念已经很难满足,高等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加强学习,将新的教育观建立健全,自身信息素养不断地提高,才能够与改革教育信息化的趋势相适应。并且教师自身将终身学习理念实行,具有表率的作用,能够协助学生信息素养不断地成长[5]。

(三)教育观全面融合

僵化思想认识和片面融合必须要突破,对于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必须正确进行认识。针对于深度融合的内涵,高校教师应该深刻地领悟,在学科教育中让信息技术能够将最大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在基础学科教育中,信息技术将新的活力注入,时空地域界限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实现处处可学和时时能学以及人人皆学,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出来。因此,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中,信息是学习和生存的环境,而不只是一种学习工具。其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教学模式必须要现代化,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要求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和课堂教学结构;其二,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是促进学生认知自主学习的工具,既是激励情感的催化剂,又是信息化教学环境创设的主力,从而使最大开发信息技术教学价值得以有效地实现。

(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就是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的各不相同,科学地分成几个小组,运用共同讨论和互相合作以及集思广益等相关方式,将教学中的问题有效地解决。合作学习倡导交流和讨论,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和充分发挥,让学生集思广益,以便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致使同一小组的各个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于同一个复杂的问题,都能够将各方面认识获取。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们共同进行交流和讨论。将学习群体共同构建起来。在建立起的这个群体中,学生们对各种观点、理论、假说以及信仰共同进行考察,并且辩论和协商。学生在这种合作学习环境中,智慧和思维都能够被整个群体共享,在各种不同的看法中,各个学生都能够对世界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进行认识,致使学生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得以有效地培训,能够去更好的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6]。

(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致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得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针对于学生而言,最好的兴趣就是最好的教师,其对于学生获取能力和探求知识的促进都是一种动力。学生产生了兴趣在学习上才能够有意志和毅力,深切地思考和感知以及意会才能够具备,从而具有创造的动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将一些网站提供给学生,引导和帮助学生上网进行查询,学生在网中能够将需要的素材寻找到,充满个性地进行创作,对学生协作的探索和自主学习进行支持,为学生辩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创造更好地条件,从而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参考文献:

[1]徐战平.学科教育效能视域下信息技术对教育功能阈值的重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8(03):3-6+12.

[2]夏君.浅谈信息技术对教师传统学科教育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7(50):172-173.

[3]王百灵,刘亚利,孙刚.信息技术学科无纸化考试的现状及作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6):16-18.

[4]谢贻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5(05):156.

[5]王子苓.信息技术、TPCK和高师学科教育类课程的改革——以化学学科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4,32(06):111-114.

[6]罗艳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的优势[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237-238.

论文作者:张超宇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9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4

标签:;  ;  ;  ;  ;  ;  ;  ;  

高校基础学科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策略研究论文_张超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