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优势和特点_联邦政府论文

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优势和特点_联邦政府论文

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优势和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特征论文,优势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国家。从建国到现在,无数美国人都在为实现所谓的美国梦想而奋斗,那就是不断创新,为开拓新的边疆,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20世纪,尤其是二次大战以后,美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实力上都已成为全球霸主,这与美国努力构筑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有着密切的关系。

也正是得益于适宜的科技政策、雄厚的科研条件和庞大的人力资源,以及特有的创新精神所构筑的科技创新体系,使得美国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保持了全球科技领先优势。

1.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和特点

(1)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美国人崇尚富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早在150年前,法国人托克维尔在对美国进行考察后形成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美国人:他们具有不顾一切积累财富的精神和渴望,每个人都能找到其它地方没有的工具去增加财富,并且整个社会都投身于工商业的发展之中。

美国人认识到科技也能积累财富,进而依靠科技推动经济发展,也经历了很长的时间。美国人最初认为,只要拥有土地,就能够带来财富,因此,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美国的农场主和庄园经济发展很快;欧洲产生工业革命后,美国人发现资本比土地更为重要,拥有资本方能购买机器和雇佣工人,这构成了美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时代的新特征;20世纪初,美国人认识到金融工具也能带来财富,银行和金融证券由此发展迅速;到20世纪中叶,发现知识是产生财富最为有效的手段,高技术行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美国的科技创新体系也与此相适应,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美国政府最初的科技政策以农业为主,鼓励传播有用的农业信息,收集、培育和分发新的种子和植物,并于1862年成立了农业部。机器工业时代,尤其是20世纪初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内部的研究机构开始形成,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主要在于推动建立技术标准,促进先进技术的发展。

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科技政策发生本质改变的时期。二战期间,曼哈顿工程使得美国在核技术上取得突破,原子弹的爆炸使得美国人认识到,依靠科技的力量可以取得战争的优势。美国政府开始大规模增加对科技的投入,1953年美国R&D占GDP比例,上升到1.36%,1964年高达2.87%,目前,非国防R&D占GDP比例仍保持在2.0%以上,建立起科技研发的国家队,以确保美国在未来的世界上确立竞争优势。从1945年至今,美国政府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最大的航天技术研发组织NASA;最大的医学和生物技术中心NIH,以及最有权势的研发管理机构NSF。美国企业内部研发机构逐步形成规模,企业R&D占据全社会R&D投入的2/3,例如:微软公司2005年度研发经费(预算)超过48亿美元。高等教育走出了传统学术研究的小圈子,积极与企业合作加速技术转移和知识扩散,研究型大学蔚然成风;政府积极推动与企业和大学的合作研究,美国经济步入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时代。

2005年美国“科学创新的未来”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称,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至少一半的经济增长来自科学创新的直接后果。

(2)美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特点

美国国家创新体系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联邦、政府、企业,大学和非营利组织,它们相互作用的环境是用户和市场,并力求为各自的目标创造最大的利益。

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有多个部门赋有科技管理的职能,并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牵头制定和实施联邦科技政策,其中较大的部委为国防部、能源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主要是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国家自然基金委(NSF)、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农业部等。

企业是美国科技研发的主要投资者。近20年来,美国企业在R&D的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2/3。大企业如:GE、IBM、波音、辉瑞制药等在R&D的投入在同行业中更是遥遥领先,知识产权形成的无形资产在企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过去20年中,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例发生了较大变化,无形资产由1980年38%上升到2002年的82%,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攀升迅速。

大学和非营利组织是基础科研的活跃力量。大学和非营利组织自身在R&D的投入虽然仅占全社会R&D投入的5%,就承担了联邦政府和企业委托的大量科研任务。大学和非营利组织实际使用的R&D支出比自身投入的R&D经费约高出5倍。

2.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三大优势

(1)资金

美国领先的科技优势与美国联邦政府对科技的巨大投入是分不开的。二次大战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企业、大学和非营利机构的R&D投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的投入较大。

①R&D投入占GDP比例持续超过2%

近50年来,美国R&D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一直在2.2%~2.8%,尽管有的年份R&D略有起伏,例如:在涉及航天、能源等特殊技术发展时期,但最终归于常态。庞大的R&D经费投入保证了美国研发的水平和实力。根据美国加特勒研究所和R&D杂志预测,2005年美国R&D投入预期将增长3.6%,达到3120亿美元,为新千年以来最高增长。大学研究机构和非营利机构2005年的R&D投入预计将增长8.6%,达到230亿美元,而实际执行的开支将达到740亿美元,增长7.4%。

即使是当今技术领先的国家,越是R&D投入占GDP比例较高的国家,该国的技术实力越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高。而R&D投入占GDP相对较少的国家,该国的技术优势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正在受到威胁。

②高技术在R&D投入中占主导地位

在美国R&D投入中,70%的经费用于航天、汽车、生物医药、化学、信息技术(IT)、半导体、软件和等八个高技术行业。

③政府的主导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非常重视对科技的投入,政府投入始终是推动美国R&D增长的主要力量。物理、生物、科学工程等基础研究R&D经费的60%靠联邦政府投入,而基础科学研究是保证长期科技发展具有后劲的根本,也是应用科学和技术开发的基本平台。尤其是在工业界当R&D投入不足和无能为力的时候,政府持续不断的经费支持,有效地补充和保证了全社会的R&D投入,确保了美国在高科技方面的全球竞争力。

④企业是R&D投入的主体

1980年以后,私营企业R&D投入增加,并逐渐成为全美R&D投入的主体,目前,企业R&D经费保持在联邦政府R&D投入2~3倍的水平,企业R&D实验室约15000家。1999年,美国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为247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9%,其中1690亿美元来自企业的投入,占69%。2000年,美国全国R&D经费为2642亿美元,企业的投入为1760亿美元,占66.6%。2001年企业R&D投入占全国R&D经费的66%。近年来,由于受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企业对R&D的投入增长缓慢,根据巴特勒研究所的预测,2005年工业界对R&D的投入增长1.9%,为1910亿美元,低于预期的通货膨胀值(2.5%),也是2000年以来第四个实际R&D投入减少的年份(较2000年减少6%)。但是,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对于高技术行业的R&D投入仍然占据首要位置。

⑤大学和非营利机构R&D投入稳定增长

大学和非营利机构是美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1998年以来,大学和非营利机构R&D经费来源稳定增长,占全国R&D经费的比例由1998年的5.4%预期增加到2005年的7.3%。实际完成的R&D经费则由1998年的398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740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

(2)人才

美国人很早就认识到,科学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科学家是R&D的核心,要想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培养和造就掌握和应用科学技术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们不难发现,每当美国面临重大挑战的时候,政府的主要对策中总是会提出加强人才的培养。

①加强国人的科学、工程与数学的教育

1957年10月,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引起举世瞩目,也刺痛了美国人的自尊心。为了迎头赶上,美国除了成立NASA外,在1958财年的国防授权法中,艾森豪威尔总统决定将教育经费增加一倍,用以增加高等教育助学贷款,为科学和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提供奖学金,提供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补助,为大学科学、工程和数学专业和学科发展提供基本建设资金。在该项法令的带动下,美国高校的科研投资大幅增长,促进了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数十年后的今天,在美国财富100强中60%的CEO都具有工程和技术背景。

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届美国总统都把提高教育投入作为竞选的亮点之一。9·11之后,布什总统在检讨美国政策时提出了改革教育体系,把提高中小学的科学和数学水平放在首要位置,并开始实施5年期10亿美元的“数学与科技伙伴计划”。

②技术移民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吸引全世界的科研人力资源,对于特殊人才和高技术人才,则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广为延揽,以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吸引了大批科学家落户美国。除此之外,美国还不惜一切手段接纳竞争对手的技术专家到美国安家,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将大批德国V2火箭专家迁到阿拉巴马州汉斯韦尔,成为美国阿波罗登月火箭以及其后的火箭研发的中坚力量。前苏联解体后,美国用同样的手段,抢先将大批的前苏联军工技术专家移民到美国,笔者见到的一位前苏联苏霍伊飞机设计局的老专家,就是因为美国为其提供免费心脏搭桥手术,携全家移民美国。

③留学生政策

美国大学数量众多、品质优良。联邦政府通过发放助学金等政策,每年吸引了国外大量的优秀学生来美读书,他们成为美国社会未来的人才宝库和重要资源。据了解,2001年,非美国居民在从美国大学毕业的硕士生中占了13%,在博士生中占了24%。这个数字在理工科还要高,仅在2002年美国大学共向留学生颁发了65000硕士和博士学位。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每年在美的外国留学生在技术方面的研究生比例占主导地位,其中数学和工程方面的博士占55%,工程和计算方面的硕士占50%。

为了加强对人才的争夺,近年来,美国进一步将人才开发的关口前移,如普林斯顿、康奈尔大学等开始对国外优秀的高中生发放助学贷款或奖学金,吸引他们来美国读书,使他们更早的融入美国社会,并最终为美国服务。

④特殊人才政策

美国凭借其科技和经济实力构筑的国家实验室、大学和企业研究中心,财力雄厚,资金充足,设备精良,待遇较高,常年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学者来美国进修和工作。1990年,美国国会为了解决商业界特殊人才短缺的困境,开始颁发HIB签证给外国技术人员,以满足美国高科技行业发展的需要。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国会在2001-2003年每年发放的HIB签证最高达19.5万个。尽管新经济泡沫消失和9.11以后,HIB签证数量锐减为每年6.5万个,但是随着美国经济的逐步恢复,美国国内各界对增加HIB签证的呼声日趋强烈,相信美国政府还会适当放宽数量限制。

⑤直接到海外争夺人才

近年来,美国公司纷纷到海外设立研究所,高薪聘请当地优秀人才为美国公司工作。在近年来的外包浪潮中,软件等高技术工作和产品研发的外包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也使得美国的人才争夺战的触角直接伸到海外。美国企业在海外廉价使用国外优秀的人才资源,不仅降低了产品成本,也提高了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⑥合理待遇与人才流动机制

人才资源作为劳动力资源的一部分,按照市场需要进行选择和调节,是美国人才资源政策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任职的各类人才,都由供需双方自由招聘。研究人员可以根据课题、经费和待遇等情况决定自己的去向,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形成了较好的人才流动机制,也形成了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这种人才自由流动机制的结果使得人才资源得到较好的配置和使用,人才的能力和作用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3)基础设施

①资助研究型大学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政府明确表达了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研究的需要,以促进科学技术更好的向全社会扩散。为此,联邦政府加大对传统大学的投入力度,支持大学的科研活动,促进大学向研究与教育并重,一批所谓研究型大学崛起,科研的发展同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跟踪和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我们看到,近50年来,研究型大学在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R&D活动活跃

根据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分类,一类研究型大学获得的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每年在4000万美元以上;二类研究型大学每年获得的联邦政府研发经费至少1250万美元。根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NSF)的统计表明,2000年以来,大学的R&D活动较为活跃,其R&D投入较90年代中后期增加了近两倍。而在大学研究机构中,80-20原则比较明显,在NSF对625所大学所作的调查中,前100名大学获得了联邦政府投入大学R&D经费的80%以上。

·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是美国科研的骨干力量。美国研究型大学每年至少能培养50个博士学位获得者。据统计,占高等院校3%的125所研究型大学中,授予了全美32%的学士学位,其中56%的学士学位获得者还得到了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1991-1995年)。

·学术成果显著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成果产出很大,这使得美国在《科学》和《自然》等一流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SCI引文数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获得诺贝尔和各类科学奖的科学家数名冠全球。据统计,1995-1996年16名美国国家奖获奖者中,14名来自于研究型大学,占到87.5%。1993-1996年诺贝尔各项奖35名获得者中,23名来自美国研究型大学,约占世界获奖者总数的66%。

·技术转移的核心

1980年“拜-杜法”以后,全美研究型大学均成立了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的科研成果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转化较为活跃,大学成为美国技术转移的核心。像硅谷、128公路等科技园区大多是依托研究型大学建立的。

②兴建国家实验室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劳伦斯实验室,洛斯阿拉莫斯的核武器实验室,NASA的喷气动力实验室等等都是世界闻名遐迩的研究机构,正是这些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构成了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队的主体。建设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是美国政府加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联邦政府有约700家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其中主要分布在国防部、能源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农业部和NASA等单位。

美国国防部拥有87家实验室和49家测试评估中心,1995年国防部用于研发、测试和评估的经费为360亿美元,占当年国防预算的14%。2005年国防部的研发经费已达703亿美元,占当年国防预算的比例超过了17.5%。

能源部拥有9家多学科实验室和14家专门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多数分布在全美的各个大学之中。1995年在这些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超过47500人,经费为85亿美元。近10年来经过改革,人员已精简为30000人,2005年的经费为89亿美元。

健康与人类服务部在医学方面的研究主要由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承担。NIH目前拥有28个研究所和中心,2005年的政府R&D预算达273亿美元,其中约20%的经费由院内的研究所和中心完成。NIH自成立以来,其直属研究机构产生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院外资助项目获得诺贝尔奖的90多个。

NASA除华盛顿总部外,在全国有10个研究中心和4个实验基地,2005年雇员人数超过28500人,预算为113亿美元,是全美最大的研究综合体。由于航天飞机事故频发,布什政府提出了新的航天发展计划,并敦促NASA进行改革,2005年NASA的雇员,R&D预算113.34亿美元。

③注重信息共享

美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统计的国家,同时也非常注重信息共享。19年,美国颁布了《信息权利法》,对于政府部门和政府资助的项目,纳税人有权索取有关信息。尤其是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以后,信息共享对于美国科研的环境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书馆

美国的图书馆是校园中头等重要的建筑。美国的大学教育强调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新生入学伊始便须接受如何利用图书馆的入门指导。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教授和学生们都需要利用图书馆完成课程作业或撰写研究报告,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教学或科研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有关。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特点明显:一是藏书量大,资料全。目前在美国,拥有藏书500万册以上的巨型图书馆的高等学府既不鲜见。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的总藏书量分别在1300万册和1300万册以上,分列全球大学图书馆的第一、二位。不少学校还专门收集特别的手稿、实物资料等供专门研究;二是管理人性化,任何在校的师生和工作人员都可以很方便的借阅图书,并可直接进入书库查阅资料和图书,手续简便,环境优美安静;三是校际之间的联合目录检索系统,可查阅到全美高校及国会图书馆等各类资料,并通过校际图书馆转借到所需的资料和图书,这对于科研人员无疑是一个非常有益的。

当然,美国各城市的社区图书馆也有丰富的馆藏图书和全市联合图书检索借阅系统,对于普及全民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据网络化

早在1981年,美国NSF就通过5个超级计算机中心建立了连接全国的许多大学和学术机构的NSFNET网络。截至2002年,美国家庭上网户数已达到46.7%。

如今,科研人员可以很方便的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和信息,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法令,还是各大学。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的网站上,美国网络资料的公开性、完整性和综合性都是最好的。

·公用基础信息

联邦政府力求使政府投资建立的信息资源成为公用资源,据统计,美国政府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基础设施的投资占年度GDP的8.22%。包括政府政策规章、全美地理信息系统、交通系统、健康、环境和大气预报等公用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咨询、展览和会议等服务信息,早已成为美国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科研人员可以很方便的找到关于美国的科技政策、会议、论文、专利以及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和历史资料等等。

④鼓励好奇心驱动的研究

长期以来,美国学术界认为,以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是科学发现的重要源泉,也是学术界的核心。好奇心驱动型基础研究产生的新知识最终会沿着线性的路径,通过应用研究和发展转换为技术创新,促使经济增长和带来其他社会福利。但是正如普林斯顿大学斯托克斯教授1997年在《巴斯德象限——基础科学与技术创新》一书中所说的那样,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基础和应用、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引发了为解决应用问题(创新技术)产生的基础研究(即巴斯德象限)。因此,基础研究可以同时是由好奇心和用途双重驱动的。

由于企业往往只投资于能够创造效益的研究,对于以好奇心驱动的研究支持较少,因此主要依靠政府的投入,尤其是在基础研究领域。在美国,尤其在大学以教授为中心开展的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受到NSF等政府资助较多,也较为活跃,是美国原始性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3.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方式和特点

(1)依法建设科技创新体系

除美国总统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外,农业部、卫生部、能源部、国防部以及国家自然基金会等16个政府部门涉及科技管理职能,他们通过各自的渠道和方式支持全国的科学研究。这些部门下辖700余家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构成了美国联邦政府科技创新体系国家队的主体。这些机构的成立都具有法律基础,有明确的任务,经费预算和人员编制,以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尽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机构的任务和目标等有所调整,经费和人员有增有减,但促进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没有改变。他们的经费预算也成了美国国家预算中科技投入的主要部分。

(2)思想库——美国科技政策发展的三个重要报告

美国重要科技计划和科技发展战略的思路与美国智库的研究报告关系密切。在近代美国科技政策发展史上,有三份报告影响巨大。

①《科学:无尽的边疆》

该报告提请美国政府在推动科技发展的责任,以确保美国拥有在战胜疾病。增进福利和国家安全方面所需的足够的科学知识,促使美国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加强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范妮弗.布什的报告是美国科技政策史中最重要的文件之一,她对美国后来的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其后的历届美国联邦政府加大了对R&D的投入,极大地促进了科研的发展和科学人才的培养,由此诞生的美国科学基金会已发展成为美国支持基础科研的“旗舰”。

②《美国制造》

早在70年代末,日本制造替代美国制造成为普通美国人心中的选择目标。面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对日货对美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许多专家对此进行了反思。一份美国国情研究报告《美国制造》在分析美国产品与日本产品比较缺乏竞争力时指出:美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劳动生产率下降,原因是美国重大关键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受到严重挑战。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必须不断发展高技术和技术创新来提高美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发展新兴行业来增加就业机会。

《美国制造》在当时的美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何促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转移的步伐,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当务之急。为此,美国颁布了一系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政府科研机构与民间企业合作研究的法令,是美国企业在其后的30年间不断创造出新的技术和产业,新兴的电子工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增加了新的就业机会,使美国制造向着更高的技术和更新的产品迈进。

③《科学与国家利益》

克林顿政府1994年8月发布了《科学与国家利益》的科技政策报告。该报告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无尽的边疆,更是无尽的资源。科学是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强大的科技力量是把握未来的宝藏。美国政府将把今天对领先科技的长期投入,视为对未来的“风险投资”,以确保美国在科学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面对世纪的挑战。为此,报告提出将美国R&D占GDP比率提高到3%,并确定了美国科技发展的五个目标:

·在科学技术的前沿保持领导地位;

·加强基础研究和国家目标之间的联系;

·为促进对基础科学、数学和工程的投资,提高对物资、人力与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建立伙伴关系;

·为对世纪培养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提高全体国民对科学的认识和了解。

从1994年至今,美国政府的R&D投入不断增长。

(3)鼓励科技创新的重要法律和政策

美国政府关于科技创新的法律和政策很多,形成了推动科技创新的良好政策环境,其中以《专利法》影响最大,也最久远,而《拜-杜法》等促进技术转让的系列法律,对近20年来的美国科技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①保护发明人权益的《专利法》(1790年)

美国专利制度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创建可以追溯到美利坚合众国创立之初。《专利法》是美国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发明人权益的最重要的法律之一,美国也是世界上的第一专利大国,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茅。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利的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8%,超过30万件。国际专利组织(WIPO)2004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美国商界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其他任何国家,为17278件。

正如林肯总统曾经说过的,专利制度是在天才的创造火焰中加入了利益的燃料。可以说,美国政府鼓励科技创新的基本思想是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以鼓励更多的人和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之中,为此许多科技发明人成为最大的受益人,并成为百万富翁。如今,以专利、商标和版权为主体的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扩大到美国的疆土之外,成为美国争夺国际市场,保护本国企业利益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法宝和武器。

②促进技术转让的《拜-杜法》

促进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是美国联邦政府科技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家实验室或者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还是科技人才的培养计划,始终贯穿着扩散技术和知识,促进经济发展的宗旨。

拜-杜法是美国80年代初期颁布的一系列科技转化法中的一个,也是最耀眼的一部法律。技术转移最早见于范妮弗·布什的《科学:无尽的边疆》,该报告建议将战时的科研成果尽快用于和平时期的美国经济发展。80年代以前,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及大学所属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和专利由于受专利授权的限制,无法有效的商业化。面对日本经济入侵的巨大压力,美国的科技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此,加速国家实验室科技成果的商业化,提高美国企业竞争力的呼声高涨,因此,美国出台了《拜-杜大学与小企业专利程序法,1980》(简称拜-杜法)等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

《拜-杜法》使得政府资助所得的研发成果可以通过专有或被专有的方式授权给产业界,以此促进美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技术转让、知识的扩散和传播。《拜-杜法》及其相关技术转让法实施后,带给美国两个巨大的变化:一是《拜-杜法》为国立高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带着专利和技术创办企业创造了条件,使得美国诞生了一大批新兴科技企业和高新区,如HP公司和著名的加州硅谷;二是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大量增加,包括风险资本的投入,使得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商品化进入快车道。1980年以后,企业R&D投入开始超过联邦政府,成为全美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资金与大学的科学智慧的结合为美国带来空前未有的经济繁荣期。

③重大科技计划促进产业发展和提高竞争力

·重人科技计划

美国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实施重大科技计划。2000年以来,美国联邦政府推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主要集中在3项可能改变未来经济形态的科技发展:生物、纳米和氢能源,对应着生物经济、纳米经济和氢经济。

美国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的特点:一是周期长,通常是10-15年,并能带动未来的经济发展。如布什的新航天飞机计划要求美国宇航员2015年重返月球,氢能技术计划规划到2040年过渡到氢经济时代;二是经费得到保证,一旦确定实施的科技计划,经费将在国会的预算和其它授权法案中得到保证,以确保计划的实施。三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如星球大战计划是为了争夺太空边疆的战略优势,氢能源计划是为了实现国家能源国家政策,发展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减少对石油依赖度的国家安全隐患等等;四是注重人才的培养。几乎每一个重大计划都有与人才培养有关的目标和条款,如国家纳米计划要求到2010年培养80万纳米人才,以保证美国在纳米技术的领先地位。有些甚至要求从中小学做起,在教材和教学中提高对重大科技发展的认识和兴趣培养。

·政府与企业携手科技开发

企业是美国经济力量的源泉。长期以来,美国联邦政府虽然奉行自出资本主义,弱化市场干预和鼓励竞争的政策,但是在推动美国企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方面,尤其是涉及对外竞争,联邦政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策引导,如:80年代的技术转化系列法规,就是政府鼓励国家实验室技术向企业转移的措施,还有布什的减税法案,鼓励企业对新技术研发的投入。其次,执行政府——企业伙伴计划,例如:商务部的“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能源部的“美国纺织合作伙伴关系计划”,国防部的“技术再投资计划”和中小企业局的“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再次,委托研究。联邦政府的科研项目,例如:波音、通用、洛克希德和麦道等公司承担了许多大型军事科技项目,增强了企业的科技力量,也刺激了军事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化。

当然,美国政府对企业的扶持还是尽量秉持“自由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对于政府参与的计划,都有企业的权利和义务条款,避免只有少数企业从政府计划中受益。

·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是美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孵化器。风险投资通过资本的纽带将技术、资本、企业和市场联结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美国风险投资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三个特点:一是政府政策引导。早在50年代中期,美国联邦储备局的调查表明,资金短缺是美国新创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为解决新创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企业投资法案》(SAIB),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和小企业投资公司(SBICS),允许小企业投资公司向美国政府的“小企业管理署”贷款到相当于自身资产3倍的款项,并可以享受税收的优惠和低息贷款的扶持。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减税法案,《小企业投资促进法》、《小企业创新发展法》以及技术转移系列法令,加速了风险投资的发展,尤其是向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市场配置资源。美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还得益于美国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和相对成熟资本市场,政府并不参与具体的运作,只是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调控资本市场上的发展,规范市场行为,资本资源主要通过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进行配置和调节。在资本运作上,美国劳工部和国会在法律上确认了有限合伙制企业的合法性,为专业管理人员与风险资本的结合创造了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再加上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的建立,使风险资本能够顺利的退出企业,从而实现了风险投资的良性循环。三是投资主要投向高新技术公司。美国风险投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投资主要对象是中小型高技术企业。据统计,美国3/4的风险资本集中在软件开发、通讯、计算机设备制造、生物制药、消费品等高技术领域。

(4)政治决策对创新型国家建设影响深远

我们可以看到,影响美国科技发展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都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二战以来美国对科学投巨资的主要理由,是希望在科学技术领域保持领先于纳粹德国和前苏联的地位,以赢得军事技术上的优势。

①曼哈顿计划

曼哈顿计划的目标不是发展核能,而是为了战争。1942年初的美国,原子弹研究的庞大工程已经超过了科学研究机构的能力,但是,为了抢在德国人之前制造出原子弹,罗斯福总统赋予这一计划以“高于一切行动的特别优先权”,集中了大批最优秀的核物理科学家,动员了15万人,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取得了圆满成功。然而,曼哈顿计划不仅造出了原子弹,也为美国留下了价值14亿美元的财产,包括一个具有9000人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核武器实验室;一个具有36000人、价值9亿美元的田纳西州橡树岭铀材料生产工厂和附带的实验室;一个具有17000人、价值3亿多美元的汉福特钚材料生产工厂,以及分布在纽约、伯克利和芝加哥等地的实验室,后来演变成芝加哥附近的阿贡国家实验室、纽约长岛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为高能物理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74年丁肇中教授就是利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的加速器AGS发现J粒子的,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②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为了与前苏联开展太空竞赛。阿波罗登月计划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6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在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阿波罗登月计划直接催生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如今,NASA在加州、弗吉尼亚、德州、佛罗里达和纽约等地建立了14个研究中心和试验工厂,现有公务员约1.8万人,合同雇员4.5万人,已经成为联邦政府所属的最大的科研机构,也是美国航天航空的知识产地。

③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只有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以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克林顿政府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作为美国科技战略的关键部分和国家最优先的任务,“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使美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速发展,劳动生产率10年内增长20%,为私营企业创造400万个就业机会,网络经济成为美国新经济的象征。据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2000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美国与因特网有关的企业1999年创造的产值将超过5070亿美元,大大高于1998年的3010亿美元。2000年美国总投入约为2000亿美元左右,而积累的总收入将达3万亿美元。因特网产业将首次超过其它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第一大产业。

(5)美国人的危机感与创新意识

美国尽管建国历史不长,在经济、军事和科技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却一直有很强的危机感。正如美国康乃尔大学曾经作过的“青蛙试验”那样,避免陶醉于以往的成绩,而当危机来临时丧失了对抗风险的能力。

百事可乐公司的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微软著名的口号“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这种危机意识的体现。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实质上也是这种危机感的体现。美国的大众文化,特别是影视作品把这种“忧患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好莱坞电影里,我们无数次看到美国人为自己设想的灾难,有战争,还有火山喷发、地震、水灾甚至是外星人入侵。在这些电影里,美国人一次又一次力挽狂澜,鼓舞了国民的斗志,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而原子弹的研制、登月飞船和星球大战计划,则是美国联邦政府应对危机的杰作。

强列的危机感和自省力,首先使得美国能够居安思危,时刻准备面对竞争对手的挑战,以保持美国的强盛和战略上的优势地位;其次是美国善于吸取教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务实的政策;再次是把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创新并战胜危机视为英雄壮举。

尽管美国的科技实力居全球之冠,但面对当今科技的迅猛发展,美国同样丝毫没有放松警惕。

正是因为强烈的危机感,激发了美国的创新意识。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的年度报告《创新美国》中指出,21世纪的科技创新面临新的发展:

·科技创新速度加快;

·交叉学科和技术的融合也越来越普遍;

·科学家与工程师之间,以及知识的创造者与用户之间的主动交流与合作增强;

·消费者热衷于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驱使更多的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出现;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创新中心国际化和创新经济时代的到来。

报告指出,如果说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资产是机械和体力,今天的创新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报告提出:只有在智力资源、投入和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加强美国国家创新体制,才能保持美国科技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

标签:;  ;  ;  ;  

美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优势和特点_联邦政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