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科学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读了《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2期李延明同志《关于革命方式问题的理论思考》一文,深感现行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研究亟须进一步深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该文所提出的观点是对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前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解释的严峻挑战。更有助于促使理论界对此问题的重新审视和研究。但该文有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特提出来就教于作者及理论界同仁。

一、误解了斯大林的“空地论”,否认十月革命后建成社会主义的事实,这是值得研究的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论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时指出:苏维埃政权不能像以往的革命那样以另一种剥削形式去代替一种剥削形式,而必须消灭任何剥削,由于国内没有任何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的萌芽,苏维埃政权必须在所谓“空地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并指出,苏维埃光荣地完成了这个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完成是依靠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个规律。因为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已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性,而所有制却是私人资本主义的。苏维埃政权依据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个规律,把生产资料公有化,消灭了剥削制度,创造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

从以上斯大林同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所谓“空地论”并不是指在不具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生产社会化的前提下单纯依靠政权力量来强制性地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恰恰相反,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顺应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客观规律,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与政权的力量而建立起来的,是有其客观经济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 页)又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马恩选集》第2卷第83页)。 斯大林所说的“空地”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不存在,可以说在十月革命前的苏联存在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空地”,因此,这个“空地”是就生产关系而言的,并非指社会生产力。在十月革命之前的俄国,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即生产的社会化。因此可以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虽然不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产生和确立,但是其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却可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产生。然而由于公有制作为一种与历史上各种公有制根本对立的所有制形式,不可能在私有制生产方式内部自发地产生,因此,只能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来促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对此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都曾经阐述过。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在阐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怎样建立时指出:“首先将根本剥夺相互竞争的个人对工业和一切生产部门的管理权。”对于如何废除私有制,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中指出:“资产阶级革命通常是在较为现成的资本主义经济形式已经具备时开始发生的,这种形式在公开革命以前就已在封建社会内部生长并成熟了;无产阶级革命却是在现成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没有具备或几乎没有具备时开始发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是夺取政权,并使这种政权适合于已有的资产阶级的经济,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任务却是在夺取政权以后建设新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列宁在领导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之后,十分重视发展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把其作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重要物质基础,认为“由于历史进程的曲折而不得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的那个国家愈落后,它由旧的资本主义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关系就愈困难。这里除破坏任务以外,还加上一些空前困难的新任务,即组织任务”(转引自《斯大林全集》第8卷第22页)。尽管如此, 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是在苏联不断成长和壮大并逐步趋于完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世所公认的。而决不是象作者所说的“在十月革命以后,不但马克思设想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特征从来没有出现过,而且连苏联式的准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制度也没有能站住脚。这个事实表明,暴力革命并没有能够在‘空地上’成功地创造出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二、应区分马恩设想的理想社会主义与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不能用理想社会主义的标准来否定现实中社会主义的存在

马克思、恩格斯针对空想社会主义者仅从道义上遣责资本主义的弊病,从而无助于推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助于消灭资本主义的错误,曾经指出:“这种诉诸道德和法的做法在科学上丝毫不能把我们推向前进,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做证据,而只能看作象征,相反地,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端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标志,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的、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9页)马克思正是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未来社会的一些根本特征。应该看到马、恩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提出这些科学预见和设想的。而且他们本人一再告诫后人,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而应该当作行动的指南。根据变化和发展了的实际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也应该是这样。马、恩之后的革命导师列宁、毛泽东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等都是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楷模。斯大林在《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一文中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从来不是马克思主义字句的奴隶,他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遵循着马克思再三说过的指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列宁认识这一点并严格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字句和实践区别开来,从不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教条,而竭力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基本方法应用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中。列宁的伟大,正在于他公开地、诚实地、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必须制定无产阶级革命可能在个别国家内胜利的新公式的问题,不怕各国机会主义者死抓住旧公式,拼命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来掩饰自己的机会主义勾当。”(《斯大林全集》第8 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220 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创造性地解决革命和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人口众多的大国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并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革命和建设中的问题,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走向胜利。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列宁领导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可以说包括前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奠定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技术基础,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虽然还存在非公有经济成分(即私有经济),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一定的调节作用,但仍然是社会主义。因为我们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不同于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高度发达的条件下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而是在生产的社会化、现代化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进入社会主义的。因此要经历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根据生产力的状况,只能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且要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应该说这不是对社会主义的否定,而正好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结果。这样做,更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苏联解体前,其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决不是象李文认为的那样“苏联等国向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挺进的努力没有成功”,并进一步认为“从60年代开始,在这些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下,这些社会还出现了同向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发展方向相反的进程”。其原因是李文认为苏联等国“陆续开始了以吸纳资本主义因素为特征的改革,即在所有制结构中,通过恢复私有经济成分从两种公有制并存变成包括私有经济成分在内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在此基础上从依据价值规律的计划调节变为让价值规律直接起主要作用的市场调节。”能够根据上述因素就得出不是社会主义的结论吗?显然不能。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经验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只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就仍然是社会主义。而苏联之所以演变为资本主义,就是因为后来放弃了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

三、如何看待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

根据李文的观点,似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无产阶级政党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只能等待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在旧社会制度内部自发地产生。如同该文所说的那样:“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像历史上一切新的生产关系一样,也应该从旧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解体使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要素得到解放。”“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只能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对此,我想提出如下几点不同看法:

1.根据上述李文的观点,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存在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为既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演变而来,而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性质,按逻辑推导,那么到目前为止的世界不会存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这显然与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实际不符,是荒唐的。

2.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能否超越?马、恩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指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而进入社会主义。近年来,“跨越”问题越来越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引发了争论和探讨。笔者十分赞同布成良、陈海涛同志《我国没有走出卡夫丁峡谷吗?》(《马克思主义研究》1996.6期)一文中提出的观点。即十月革命的胜利,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见,证明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可以跨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亚一些国家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跨越资本主义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不能把马、恩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预见,当作我们今天鉴别是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更不能把其当作是衡量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标准,否则必然会得出与事实不符的错误结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不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应当作我们行动的指南。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3.如何看待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李文重申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强调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忽略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会自然地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则需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在揭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时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减轻分娩的痛苦。”(《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人民出版社1975年6 月版)这就是说当我们认识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之后,虽然我们不能人为地取消某一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但是可以缩短旧社会向新社会的过渡时间,加速旧社会的灭亡,新社会的诞生。对于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就是要遵循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利用社会革命的手段,加速资本主义灭亡,赢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为什么社会生产关系的更替有时必须借助于社会革命。这是因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旧的上层建筑总是力图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统治,阻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生产关系只能在旧的上层建筑被打破之后才能确立,为此就需要借助社会革命,打破旧的上层建筑,建立新的上层建筑。在此前提下,解放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来讲,更是如此。

标签:;  ;  ;  ;  ;  ;  ;  ;  ;  ;  ;  ;  

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_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