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思考_创造性思维论文

普通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新能力论文,学科教学论文,高中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培养创新能力呼唤教学创新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这就确立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学科教学仍然是主渠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通过学科教学的实践来实现。

传统的教学,对知识的传授,“双基”的落实,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乃至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等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曾给也将继续给我们大量的宝贵经验和启迪。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观念、新知识的涌现,却也暴露诸多的弊端。现实已经告诉我们,传统教学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肩上,它呼唤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呼唤着学科教学的改革,呼唤着学科教学的创新实践。

教育总是伴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发展,教育改革是对传统教育的扬弃。在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中,传统教学留给我们颇多的经验和精华,要给予继承和发扬。对抑制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要深刻反思。传统教学的弊端,究其原因,不在教育自身,而在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滞后。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仍跳不出“书本”,教师凭经验而教,学生靠教师而学。在教学的策略上,也过于简单化,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考什么。多以“题海”替代学生的“习”和“行”,以加重学生的负担为代价换取教学效果,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来实现教学目标,以同化人的个性的所谓统一规范来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倾向使学生处于被动,从而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失去了鲜明的个性,最终就失去了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必须抛弃传统教学中压抑、挫伤人的创造潜能和个性的发挥,窒息人的创造意识形成的种种因素,倡导创新能力培养并使之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教学创新,向传统教学挑战。就教学过程而言,核心的观念是学习观和教学观。为此:

一是学习观的转变。传统教学更多是被动学习、承接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是划一的全面发展。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教学过程没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很好地激发出来,即使是“领教”的知识也不一定是“习得”,并且很大程度上抑制学生潜在的创造潜能的发挥。全面发展是必需的,但传统教学往往使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创新所追求的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承接性学习为自主性学习,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二是教学观的转变。传统教学重在传授,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以教代学,教给知识重结论、轻过程,缺少教与学的互动,忽视学生充分的思维过程,使教学过程难以成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教学重经验、轻创新,教师凭经验教学,形成思维、行为定势,缺乏对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反思、研究、创新。传统教学还具有封闭性,只给学生“鱼”而未授予学生“渔”,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教学创新所要体现的就是要变传授式教学为启发性教学,变经验教学为反思性教学,变封闭性教学为开放性教学。

二、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能力培养要点

问题意识的养成。问题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人的主体意识之间的矛盾在思维过程中的反映。问题意识是指人类认识过程中,经常关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由此产生的怀疑、困惑、发现、探究的心理状态。“指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爱因斯坦)。“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组成部分,学生认识和发现了有价值的问题就等于确立了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究的目标,它是培养发现能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发散性、整体性、灵活性、敏锐性、突发性与批判性。其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任何发现和发明首先是建立在创造思维的基础上,因此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展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

实践的感悟。创造源于实践。问题的提出需要实践,问题的探究解决需要实践,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需要实践,对未知的认识或对已知的否定更需要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因此组织引导学生更多的参加课内、课外实践,让学生参与独立的实验,参与社会调查,下农村、去厂矿体验生活等,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成功的体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自觉探索、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教学必须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

创新人格的造就。坚强的毅力、顽强的意志、团队合作的精神是影响一个人事业成就大小的重要因素,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人格要素。为此,我们要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产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动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在实践的探索中,逐步养成创新型人才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要坚持主动性、发展性等原则外,最为关键的两个方面是要有科学的学科教学思想方法和学科教学模式以及合适的学科教学策略。

(二)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

以“问题的探究解决”为教学的主线。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内容,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到知识的理解应用,设计成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解决展开教与学。在落实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以“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为教学重点。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思维超前,让学生思维充分自由发挥。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培养训练学生创造思维,使学生善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善于从不同方面进行多向思维,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解决,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灵感思维和批判思维。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意见。引导学生提出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发展性学习”为教学目的。学生参与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点。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将知识和盘托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去解决,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问、讨论,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参与“挖掘、探索、创新”。学科教学既是让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知识积累的一种手段,更是一种让学生迅速形成自主学习、发展性学习能力的途径。教师要有为“不教”而“教”的理念,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展性学习能力作为自身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结合研究性课题,指导研究性学习、发展性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索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学创新的核心是教学方法模式的优化与师生互动关系的更好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通过多种媒体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精心组织教学内容,诱发问题意识。在此基础上采取引导、点拨、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指导学生深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的主体活动是通过模仿、观察、实验、类比、联想、想象、求异、批判等思维形式而实现的,从教师提出问题逐步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进而参与概念形成的探求过程,参与结论的证明、推导、归纳、概括过程,参与探究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积极探索,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发展良好的思维品质,最终提高以创新精神和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

1.创设问题情境,鼓励质疑问难

学生带着富有趣味和价值的疑难问题参与学习过程,怀着一定程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正是问题意识萌芽。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这应是一个由教师具体引导到学生独立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渐进过程。教学中要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学生由于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学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或所提问题的质量不高。为此,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提问学生,为学生质疑问难作出示范。精心安排提问的角度,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和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2.开放教学,诱发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创造能力的源头活水。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思维活动方式的信息反馈,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深化和总结提炼。通过教学问题的开放、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手段的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深化。

3.指导培养,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形成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说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铺路架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启发指导,让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探究,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注重知识结构,夯实创新基础

良好的知识结构能吸纳新知识,不断丰富个体的原有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越合理,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顾明远教授指出:“创新并非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之上掌握学科的前沿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注重基础是培养问题思维的基石。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性思维“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的教学是培养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主观的知识,再通过知识间的多种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废除注入式,运用启发式。无论是课堂上师生之间有问有答,还是教师经过创设情境将矛盾蕴含在问题之中,其目的都是唤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敞开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大门。我们既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对熟悉的情境作出快速反应,更要创造新的问题情境,认识问题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夯实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2)探索求异,发展创造思维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常常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都是其中的重要思维形式,任何发明创造首先是建立在“求异思维”的基础上,没有“求异”无所谓创新。

①通过问题教猜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属于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合情猜想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形象特征推理。教学中要运用探索性猜想、类比性猜想、归纳性猜想、审美性猜想、仿造性猜想等多种形式,以问题为依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猜想方法,进行学习和思考。“既教猜想,又教论证”。

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密切联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直觉和灵感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形象思维的作用主要通过想象发挥出发。因此教学中,我们要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假设、展开合理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捕捉一些偶尔出现的新异念头,打开想象力之门,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②寻求变异,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集中性思维是发散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散性思维以集中性思维为中心,拓宽思维面,通过不断的思想反馈,集中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上来。高度的集中和灵活的发散有机结合,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必备品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应从培养其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入手。而要培养这三种特征,很重要的一条是给学生提供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些能刺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情境,逐步培养学生多方向、多角度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学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问多答、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

4.加强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发展,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基础条件。创新能力最终还要通过创新成果体现出来,而探索、研究实践,完成创造过程并取得成果是创新的最高表现形式。学科教学要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得到充分展示。教学中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知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在落实基础型课程的基础上,开发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形成创新技能,实现创新成果,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5.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结构”展示:

(四)学科教学策略

教有万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理想的教学必须从实践出发,更好的教学既讲规律,又讲策略,以求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之一:教学开放。教师立足于学生发展而教,学生立足于自身发展而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学科教学要努力做到,为了不教而教,为了学生会学而教,因此,教学中要把教学问题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手段开放,使“教路”、“学路”解决问题的“思路”有机结合,在师生广泛交流中,让教与学的“创新”火花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中落实教学任务。

策略之二:博采众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索教学创新不是对历史和传统的全盘否定,而是要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也不是固步自封,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圈子里,而应放眼世界、关注时代,让更多新事物、新观念、新方法进入我们的视野。学生群体之间、教师群体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更要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建立良好的互动合作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更高的创新平台,在学习、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发展促进创新,以创新推动发展。继承是基础、创新是重点、发展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策略之三:有的放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科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教学设计与方法在适应学生承接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上应该有所侧重。下图给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策略、方法的选择,一是要根据课程的情况和内容而定。上图中表示随着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础型课程,向着知识面逐步拓宽的拓展型课程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从承接性学习逐步向着自主性学习发展。二是要根据不同个性发展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对基础欠扎实的学生,更多的是给予辅导性指导,促进原有基础的不断提高。对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更多的是要给予研究性指导,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发展。

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学习方式,在目前,确有必要大力推广和提倡。但从课程的科学分类意义上,它应该隶属于拓展型课程。目前对研究型课程的提倡与强调,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随着教师素质的逐步提高和教法的不断改革,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必将逐步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标签:;  ;  ;  ;  ;  ;  ;  ;  

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学科教学的思考_创造性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