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_学校文化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_学校文化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校园文化论文,形态论文,高职院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1)05-0036-03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达1215所,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与高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相比,高职校园文化及文化形态的研究与建设相对滞后。因此,加快高职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研究,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步伐,已成为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误区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高职校园文化形态的内涵及其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不明显。我国高职院校90%左右都属于地方性高职院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区域经济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责任,也是其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重要内涵。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过程中地方性和区域性特色不突出,模仿性和复制性比较明显,校园文化形态千篇一律。

二是忽视高等性和大学文化内涵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高等性,传承大学文化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技校、职工大学等合并升格而来,很多学校忽视高等性和大学文化的内涵建设,或是校园文化形态建设与中专、技校等同,或是攀比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表现为内涵不清,特色不明。

三是学校制度与企业制度融合不够。很多学校认为,由于学校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文化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不尽相同,当学校制度引入企业或企业制度引入学校时,两种不同的制度会产生冲突或者出现不协调性,因此校企文化融合深度不够。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作为人才供方的学校和作为人才用方的企业,在校企双方制度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找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和平衡点。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区域经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是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杭职院”)在坚持正确的办学定位、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形态建设,凸显地方性,融入区域文化;凸显职业性,融入企业文化;凸显高等性,传承大学文化,探索出一条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凸显“文化育人”功能的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新路子[1]。

(一)凸显地方性,融入区域文化

地方高职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要与地域经济、区域文化及区域自然环境等因素相匹配,形成个性化、多样化、区域化校园文化形态。杭职院作为杭州市主办的地方性高职院校,杭州市政府一次性投入近3亿元建设学校实训基地(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基地占地30亩,建筑面积39593平方米,基地内建有先进机械制造、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技术、汽车维修、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食品与药品检验、制冷技术等七大实训中心,同时可容纳2600余人实训。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开放,为社会人员提供技术培训与服务,为学校与社会搭建了良好的技术与文化互动平台。学校与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战略合作联盟,成立学院发展委员会,区校双方共同建立了高职学生创业园、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先进制造业人才培训中心、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下沙公共图书信息中心,构筑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校战略合作平台,促进了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从文化内涵与文化形态来看,学校承办了杭州市甚至浙江省的一些重大的技能比赛项目、文化活动项目,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失地农民培训、企业员工培训等一些重大的培训项目也由学校来承担;面向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的学校图书信息中心已经成为开发区民众汲取知识的理想场所;公共实训基地实行社会化管理,面向社会开放,基地内的七大实训中心每天都有来自区域内的上千名人员接受培训;学生创业园有来自在校学生、杭州市以及经济技术开发区等60多家创业企业,创业园成为学校文化融入区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创业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创新点。

(二)凸显职业性,融通企业文化

高职教育的核心属性是职业性,高职教育承担着为行业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坚持走“校企合作”之路,必须在校园文化形态建设过程中融入企业形态,融通企业文化。杭职院与主流企业建立了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金都管理学院、新通国际学院等6个校企共同体。构建“校企共融、文化共育、价值趋同”的文化交流平台和基于“情感与文化融合”的沟通机制,制订《校企共同体文化形态建设方案》,深入挖掘校企共同体的文化形态内涵及校企文化形态融合的内在契合点,为校园文化形态与企业文化形态的融合与融通搭建了平台。

从教学与学习的形态来看,企业文化形态走进了校园,融入了课堂。友嘉机电学院、达利女装学院、青年汽车学院的实训车间中,有企业先进的设备与设施、真实的生产场景和产品,企业的师傅与学校的学生穿着企业的服装,他们边交流、边生产、学做合一,乐学于其中。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都是校企共同制订,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管理、评价学生。企业环境与校园环境的空间互换,教师与师傅的角色互换,学校学生与企业员工的岗位互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学校的教学形态和学习形态与企业的生产形态融为一体,教师(师傅)乐教和学生乐学不再成为一个难题。

从校企双方制度文化的融合看,杭职院按照“校企合作双赢,以企业赢为先”的原则,制订《校企共同体管理办法》,明晰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权利,使企业的管理制度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制订《校企共同体内部运行管理办法》,校企共同体之二级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分别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和高职教育专家共同组成,企业选派中高层领导担任二级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理事会是学校和企业共同领导下的二级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实施“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校企文化制度相融,丰富了人才培养的内涵。

(三)凸显高等性,传承大学文化

专业性和学术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传承大学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应有之义,任何一所高职院校,无论建校时间长短,都有其自身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传统,蕴涵着学校的发展历程,凝结着学校的发展内涵。

杭职院在校园文化形态建设中,注重校园历史文化形态的建设,充分发掘学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和谐包容、个性彰显、奋发向上”的文化内涵。“和谐包容”是学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性张显”是学校不断进取的方向,“奋发向上”是学校向前发展的动力。编写校史,建设校史馆,校史入课堂,让师生共同了解学校的发展史,在历史中体验学校发展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精神。编撰校友录,建立校友联系处、校友网、知名校友墙,举办校友入校、校友进课堂、访谈校友、校友感恩等活动,开发丰富多彩的校友文化,让师生和校友共同感受“团结、感恩、沟通”的校友文化内涵。团结,体现情谊,促成和谐;感恩,体现和尊崇的是回报情怀,奉献思想;沟通,体现理解,促成共进。

杭职院在校园文化形态建设中,还注重以“三院”为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形态建设,挖掘院歌、院训、院徽的文化内涵。

“院歌”是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校特色、凝聚人心、激励师生开拓创新的精神旗帜。它能直接将学校精神、办学理念融入其中,会给全校师生以信念的支撑,并成为全院师生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强大力量源泉。

“院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学校精神和灵魂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2]。杭职院“院训”体现为真诚实意的合作精神、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玉汝于成的创业精神、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它是学校精神文化形态的精髓和核心,是衡量全体师生情操、行为、理念、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标志。

“院徽”是学校办学理念、人文精神的艺术体现,是宣传学校品牌最直接的载体,也是学生引以为豪的标识。它既能体现学校稳健、严肃的形象,又能体现团结、进取、热情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识别意识,可以代表学校的新形象[3]。

标签:;  ;  ;  ;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形态建设的实践探索_学校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