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塞尔、富尔达谷地与《中导条约》论文

卡塞尔、富尔达谷地与《中导条约》

Kassel,Fulda Valley and Middle Range Guided Missile Treaty

白家峰(Bai Jiafeng)

当大多数的中国人欢度着一个没有爆竹声的祥和春节之际,“退群”成瘾的特朗普不出所料地点着了一个“大炮仗”,2019年的2月2日,美国暂停履行《中导条约》相关义务。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签订的《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规定双方销毁射程介乎500至1000公里的短程导弹,以及射程介乎10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导弹,包括搭载常规与核弹头的导弹以及导弹的陆基发射器。对于退约的动机,坊间的分析汗牛充栋,但是当年美国为什么会动议提出《中导条约》?我们不妨从一个微小的地理切入点谈起。

对来华留学生博士生与中国籍学生一视同仁,加强其博士论文撰写、授予、提交、保存等管理。在博士论文提交上,与中国籍博士生一样,不提交论文不授予学位。考虑到学位论文数字化快速发展,除了纸本博士论文,留学生也要提交电子版博士论文。同时,与留学博士生明确博士论文授权范围、授权期限、授权内容。由于来华留学生与中国籍博士生文化背景不同,对其博士论文利用的看法可能也与本国学生有着较大差异。在留学生离校前,与之明确对其博士论文利用的授权范围、内容、期限等,有利于在尊重作者本人意愿和权益基础上实现对留学生博士论文的合理利用。此外,对留学生博士论文中的涉密论文同样也要按照授予单位保密论文管理办法严格管理。

全息眼镜、智能手机、3D打印、机器人……三十年前一部《回到未来》电影中的科幻装配引起人们热议,在当时看来似乎不可能出现的场景,如今已经变成了现实。世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三十年后又会是什么样子?在未来人类将会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常说的未来工厂将会如何呈现?2018年岁末,笔者受邀参加Festo在荷兰Delft体验中心召开的2018年Festo全球媒体大会(IPC),并造访Festo总部及Scharnhausen技术工厂,从德国Esslingen到斯图加特再到Delft,一路感受Festo散发的工业4.0的魅力,探寻关于数字化未来的答案。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签署《中导协议》现场 1987年

任何一个有着一定冷战军事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富尔达谷地,一如任何一个有着一定当代艺术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卡塞尔文献展。但是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卡塞尔小城就在富尔达谷地西端出口的不远处,二者是不折不扣的邻居。

富尔达谷地是冷战时期欧洲对峙的焦点,如果说横跨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的上千公里“铁幕”是一道弓背的话,那夹在图林根山地和黑森林之间的富尔达谷地就是那架着离弦之箭的槽,是中欧地区华约集团上万辆坦克组成的装甲洪流喷涌而出的最主要出口。可以说,整体实力上处于弱势的华约集团,其基本策略就是以攻代守,在美英做出有效反应之前武装夺取西欧,奠定胜局。而无论冷战时期军事技术取得了怎样突飞猛进的发展,阿尔巴特军区(苏联国防部和总参谋部所在地)具体的战役计划的核心都是一个,那就是在远程航空兵、战术航空兵、火箭兵、炮兵、陆军航空兵动用各种手段,包括战术核武器的掩护下,在最短的时间内,让精锐的苏军驻德集群装甲部队突破富尔达谷地。富尔达谷地一失,则吉森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就会暴露在苏军装甲部队面前,而假设作为美国第五军指挥部所在地的法兰克福再失陷,则西德的腰部将会被华约军队掐断,北约中央集团军群也会被一斩为二,北约在西德南线将面临总失败。而在端了法兰克福,度过莱茵河之后,华约军队最终会在一月之内抵达比利时的安特卫普,用冰凉的北大西洋海水去洗刷坦克兵们的马靴,把未及登陆的美国援军堵在海上。所以说,自1955年以恢复被纳粹中止的现代主义为初衷的第一届卡塞尔文献展问世以来,直至冷战结束,这个当代艺术的前沿盛事是一直活跃于核阴影下冷战对峙的最前沿的,一旦冷战转热,一切将灰飞烟灭。

而整个北约对此的军事应对策略,自1963年开始确立坚守两德边境线的基本原则以来,从20世纪60年代的“绊线”策略,到跨越整个70年代的“主动防御”乃至冷战结束前的近10年间的“接续部队打击”,其底线也都是不惜一切代价堵住富尔达谷地,进而用远程火力,以及同样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打击手段瓦解华约军队的攻势,把战争拖入对手所不愿意的持久战。无论是那些脑洞大开的核动力坦克、核大炮、核地雷甚至单兵作战使用的核无座力炮,还是《真实的谎言》中大出风头的鹞式战机,都是这一战略下的一颗颗螺丝钉。而这些具体的战役策略,一个总的特征是,伴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北约逐渐在高技术含量装备上取得了优势,使得设想的战役区间在空间上越来越向东德转移。换言之,即便是最精锐的驻德苏军集群的空军与地面防空部队,都越来越不足以在美军“空地一体”的打击下掩护富尔达谷地突击的装甲洪流,更遑论突击整个战役地域里的重要节点、空军基地、集结地域等纵深目标了。于是,华约攻势战略的成功,便越来越仰仗于无论是技术还是数量上都尚处于优势地位的中近程地对地战术导弹,在第一波打击中拔掉那些纵深目标,打开通路。

冷战期间华约军队推进计划示意图

“西方81”演习结束后接受检阅的苏军驻德集群部队

后来解密的冷战前线的布防示意图

由此,从军事上看《中导条约》对美国乃至北约的价值可见一斑。可以说它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对手先发制人的动手能力,也同时扼杀了他们取得最终胜利的可能。

责任编辑:孟 尧

标签:;  ;  ;  ;  ;  

卡塞尔、富尔达谷地与《中导条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