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雷伟杰[1]2017年在《肺癌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保护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放射治疗已经成为治疗各分期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如何减少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或对其受照剂量进行准确评估是当今肺癌放射治疗中的重要研究内容。肺部肿瘤放疗过程中依旧存在较多导致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增加或难以准确评估的问题,如外放临床靶区产生的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增加问题、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问题以及中心型肺癌立体定向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或身体解剖结构等变化问题。本文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包括:(1)研究阐释了基于几何不确定性的肺部危及器官剂量学特征。在分析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特点的基础上,对基于几何不确定性的危及器官剂量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用临床靶区几何不确定性模型代替对临床靶区外放,并将其作为目标函数放在优化阶段考虑。通过比较该方法同传统外放方式剂量学的差异,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肺癌放疗中可有效减少危及器官辐射剂量且简单快捷,具有一定应用潜力。同时,通过分析随机和系统两种误差对肿瘤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容积旋转调强计划执行过程中肺等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对两类几何不确定性均较敏感。(2)提出了肺瘤比的评价指标,给出了多种典型治疗技术下肺瘤比同肺部剂量之间的幂函数关系。为解决因肺癌患者之间肺部体积、肿瘤体积及位置等个体差异较大造成的最佳治疗方案选择难题,提出了肺瘤比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多种典型治疗技术下肺瘤比同肺部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评估比较发现在不同放疗技术中肺瘤比同肺部平均剂量之间具有不同的幂函数关系。同时,通过自适应放疗过程中的肿瘤体积变化同肺部平均剂量变化特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试验证。结果表明,肺癌患者的肺瘤比大小对治疗方案选择具有参考意义。(3)研究发现中心型肺癌自适应SBRT治疗中混合形变配准可以有效减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散射的影响。中心型肺癌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过程中常存在肿瘤体积或身体结构的变化,会造成危及器官受照剂量难以精确评估的问题。通过对基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及混合形变配准的剂量跟踪技术进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混合形变配准可以有效减小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图像散射的影响,耦合混合形变配准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的剂量追踪技术可以对危及器官和靶区剂量进行精确评估,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损伤及靶区漏照射。

侯宁农[2]2002年在《肺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文中认为目的 利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开辟肺癌治疗新途径。方法 27例病人采用CT定位2mm层厚连续扫描并通过图像重建,计算出临床靶体积(CTV),计划靶体积(PTV)及受累器官体积的照射量-体积直方图。应用德国Leibinger的立体定向系统和Varian 600c加速器进行治疗。结果 本组27例肺癌病人在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过程中无一例死亡。患者一般评分标准采用Karnofsky(KPS)标准,术前KPS评分20~80分,平均59分,术后KPS评分20~100分,平均87分。随访患者按实体瘤疗效标准:完全缓解(CR)4例,部分缓解(PR)17例,无变化(NC)2例,进展(PD)4例。肿瘤控制有效率85%。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近期疗效良好,且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必将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郭跃信, 樊锐太[3]2003年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X刀 )肺癌的近期疗效和避免肿瘤遗漏的方法。方法 对 32例 2 0 0 1年 1~1 2月收治的肺癌病人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肿瘤直径最小者为 1cm× 1cm ,最大者为 6 .4cm×7.0cm。肿瘤直径≤ 5cm者直接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方法 ,而对于直径 >6cm者则先用常规外照射的方法 ,剂量 40~ 45Gy/ 2 0~ 2 3F ,然后对残留的病灶再施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周边单次剂量 5~ 8Gy/次 ,每周 3次 ,共6~ 1 0次。结果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后的 2~ 3个月CT复查 ,客观有效率 (CR +PR)为 93 .75 % (30 / 32 ) ,MR为6 .2 5 % (2 / 32 )。生存时间≤ 6个月者 8例 ,余 2 4例至今仍存活。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可以起到良好的根治性或姑息性的作用

李德志, 蒲萍, 傅尚志, 李启明, 张玉萍[4]2001年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X线刀 )肺癌的适应症、禁忌症和近期疗效。方法 用体部X线刀治疗计划系统和立体定位框架 ,结合SL 75直线加速器对 5 6例肺癌患者进行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治疗组 )。以同期 5 3例常规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肺癌为对照。治疗组中 42例为外照射上纵隔、同侧肺门、隆突下及原发灶 5 0Gy/ 2 5F后加用X线刀治疗原发灶 5Gy/次× 5次 ;14例为肺转移癌或手术后外周孤立性复发病灶行单纯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8~ 12Gy/次× 5次。结果  5 6例患者共 78个病灶 ,X线刀治疗后 1、3、6、12个月复查有效率 (病灶消失、病灶缩小 )分别为 79.5 % (62 / 78)、89.8% (70 / 78)、87.2 % (68/ 78)和 78.2 % (61/ 78) ,3个月以后出现病灶复发 ,3、6、12个月病灶增大比率分别为 2 .6% (2 / 78)、5 .1% (4/ 78)和 9% (7/ 78)。 2个治疗后无变化的病灶 (肾癌术后肺转移 )又行第 2次X线刀治疗。治疗组原发性肺癌初次治疗 3 6例 ,1年生存率 89.1% ,2年生存率 5 3 .9% ,显著高于对照组 (77.4%和 3 9.6% ,P <0 .0 5 )。结论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适应症包括 :①用于初次病例外照射后原发灶缩小在 5cm以下者补量 ,以减少肺组织受量和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②用于放疗后、手术后肺内复发的?

陈鑫[5]2018年在《EGFR突变阳性NSCLC伴脑转移EGFR-TKI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EGFR突变阳性的初治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EGFR-TKI联合伽玛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简称伽玛刀或γ-刀)与单药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探讨EGFR-TKI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患者获益及相关风险。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14年0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EGFR突变阳性的初治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53例,经筛选后排除12例,共入组41例。入组患者TNM分期为IVA期或者IVB期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治疗组患者口服EGFR-TKI三个月后评估疗效,颅内及颅外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的病灶定期观察,同时继续口服EGFR-TKI,部分缓解(PR)、稳定(SD)、进展(PD)的肿瘤病灶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续患者继续口服EGFR-TKI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对照组口服EGFR-TKI单药治疗,直至病情进展。分别于三个月、六个月(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时分析两组患者的局部病灶控制情况,从而进一步进行生存分析EGFR-TKI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患者生存获益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口服EGFR-TKI三个月后疗效评价,两组患者ORR:52%vs.57%,DCR:81%vs.85%,经统计学分析,均未见差异(P>0.05)。六个月后疗效评价(治疗组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两组患者ORR:84%vs.60%,DCR:96%vs.8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生存分析提示入组患者的年龄、性别、KPS评分,EGFR突变类型,EGFR-TKI药物类型与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无关(P>0.05)。转移部位、治疗方式、脑转移灶数目与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3.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治疗方式、转移部位、脑转移灶数目是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独立预后因素,即EGFR-TKI联合立体定向放疗较单药EGFR-TKI治疗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延长;颅内转移灶数目<3个较颅内转移灶≥3个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延长;单独颅内转移较颅内+颅外转移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延长。结论1.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对EGFR-TKI治疗期间疗效评价PR、SD、PD肿瘤病灶行立体定向放疗及时干预,减轻患者全身肿瘤负荷,EGFR-TKI治疗期间患者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延长。2.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伴脑转移患者,对EGFR-TKI治疗期间疗效评价PR、SD、PD肿瘤病灶行立体定向放疗及时干预,EGFR-TKI耐药时间延长,联合治疗可能降低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的风险。3.转移部位、脑转移灶数目是患者病情的独立危险因素,转移部位越多、脑转移灶数目越多,患者的预后越差。4.EGFR-TKI联合立体定向放疗不良反应轻。

练建平, 邹园华[6]2016年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改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改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预后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6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放疗治疗,剂量为1.5~2.5 Gy/次,1次/d,5次/周,放疗总剂量不超过75 Gy。观察组患者给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为4.5~6Gy/次,1次/d,5次/周,放疗总剂量不超过60 Gy。应用肺功能检测仪评估患者放疗前后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0)、1秒峰值流速(PFR)。治疗后随访3年,统计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肺功能和3年生存率。结果放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VC、FEV1.0、PFR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1、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可有效提高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效果,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癌患者肺功能和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陈子印[7]2016年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首。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约占全部NSCLC的30%,对于早期NSCLC来说手术是首选,但是由于年龄、肿瘤的位置或者个人原因等一些患者无法手术,对于这些患者来说放射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基于现代放射治疗技术的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具有疗程短、单次剂量高、生物有效剂量(BED)高、局控率高等特点。由于SBRT单次剂量和生物有效剂量都很高,所以对这种较为特殊的放射治疗技术要严格限制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来降低相关放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论文研究了呼吸门控技术和非共面野技术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特性。首先给患者做呼吸门控定位和自由呼吸定位并在模拟机下观察患者的呼吸运动幅度。通过靶区体积、危及器官照射剂量和靶区剂量参数的比较发现,呼吸门控定位勾画的靶区在GTV和CTV方面大于自由呼吸定位,但是PTV体积明显被缩小了(P=0.000);应用相同条件制定的SBRT治疗计划在危及器官受量方面,呼吸门控定位降低大部分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在患侧肺和全肺的V2.5、V5、V20、V25、Dmean及健侧肺Dmean方面呼吸门控计划(Plan-RPM)都小于自由呼吸计划(Plan-FB),其他危及器官受量方面除脊髓和胸壁最大照射剂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靶区参数(HI、CI)方面两种定位方式制定的计划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论文进一步比较了共面野SBRT计划(Plan-CO)和非共面野SBRT计划(Plan-Non)的剂量学特性,非共面野虽然增加了患侧肺和全肺的V2.5、V5及患侧肺Dmean,但是缩小了患侧肺和全肺的V20、V25和健侧肺的Dmean,增加了SBRT计划的剂量梯度,同时也降低了脊髓、食道、气管、胸壁危及器官的照射剂量,只有心脏的照射剂量方面两者无统计学差异。靶区剂量学参数的比较发现,非共面野提高了靶区的适型性,均匀性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技术的结合在剂量学方面有明显优势,在早期NSCLC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值得被推广运用。

黑月林[8]2000年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要求严格地定位靶器官。而肺肿瘤存在着呼吸动度,目前关于肺内肿物随呼吸的动度报道各不相同;患者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前的肿瘤定位与接受治疗时的状态相同,都是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那么CT扫描定位靶器官时扫描时间与呼吸周期保持怎样的关系才能不丢失扫描信号,目前尚没有文献报道这方面的内容;目前文献报道增加安全边界的方法以弥补呼吸动度对定位的影响,实际都是在已包含运动因素的定位影像中再增加安全边界,那么如何确定PTV更加合理,保证不漏掉对肿瘤组织的照射,同时又不增加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进行了下述的工作。 一 肺内肿物及膈肌的呼吸动度的测定及呼吸动度对肿瘤最大径测量结果的影响 我们对49例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患者逐一进行肺内肿物在X轴、Y轴、Z轴三个方向的动度测定,膈肌在Z轴方向的动度测定及肿瘤在三个方向的最大径测定以及比较了三个方向的活动度对肿瘤最大径测定结果的影响。各有关呼吸动度的文献报道中均未有详细测量方法的介绍,本实验的测量方法是我们自行设计的。观测结果显示,不同部位的肿瘤在X轴、Y轴方向的动度不大且相近,平均在0.19~0.31cm。但在Z轴方向动度明显不同。肺上野平均为0.37cm,肺中野平均为0.93cm,而肺下野平均为1.70cm。膈肌动度平均为1.96cm。各肺野的肿瘤在X轴、Y轴方向动度之间的差别不显著,但都与Z轴方向动度存在显著差别。肺上野各方向的动度对肺上野肿瘤的最大径测量结果没有影响,肺中野和肺下野X轴、Y轴方向的动度对最大径测量结果也没有影响,但在Z轴方向,肿瘤最大径与加上动度因素后的数值之间的差别都具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39和0.001,这表明X轴、Y轴方向的动度对肿瘤在动态中成像时最大径的变化影响不大,而

韩林君[9]2017年在《1、大分割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与生存分析 2、肿瘤干细胞标记物GD133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肺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且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居于首位。肺癌主要包括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两种类型。非小细胞肺癌占全部肺癌的80%,目前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由于早期肺癌症状不明显,因此,就诊时仅20%患者为早期患者,80%患者已为局部晚期或远处转移。每年,Ⅲ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非小细胞肺癌新发病例的30%,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肺癌的治疗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即使给予积极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5年生存率仍仅为15%-20%,我们要做的是提高这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延长生存期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标准治疗方案为常规分割放疗同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然而,大部分局部晚期NSCLC患者高龄、内科合并症多,一般状况差、往往不能耐受标准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研究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大分割放射治疗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探索与长期生存相关的因素。对2009年8月至2013年3月就诊于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大分割放疗符合入组标准的7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57例,女性18例,中位年龄66.5岁(范围:44-85岁);Ⅲa期患者32例,Ⅲb期患者43例;单纯放疗者56例,序贯放化疗者19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6例,调强放射治疗39例;全组中位生物剂量为59.64Gy(范围:39~82.5Gy)。患者取仰卧位,双手抱肘,向上举于前额,用胸部热塑膜及碳纤维板进行体位固定,运用CT模拟定位机进行CT扫描,将获得的CT影像通过PACS系统传输至治疗计划系统,进行三维图像重建并勾画靶区。由临床医师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ross tumor volume,GTV)、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CTV)、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以及危及器官(Organ at Risk,OAR)并保证危及器官的受量低于其耐受剂量。接受治疗后3个月复查胸部CT并参照RECIST1.1标准评价近期疗效。随访至2016年4月1日,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进行显著性检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认为存在统计学差异。参照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TOG)诊断分级标准对放疗后的毒副反应进行分级评价。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接受大分割放疗后,CR8例,PR52例,SD12例,PD3例,总有效率为80%;全组中位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为2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2个月,1、2年及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0%、38.9%和24.9%。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性别、瘤体最大直径、疗前KPS评分、肿瘤分期、BED及近期疗效;多因素分析提示:性别、BED及近期疗效为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因素;放疗过程没有治疗相关死亡。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28%,其中1级11例、2级8例、3级2例,未观察到4级毒性反应;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38.67%,其中1级22例、2级7例,未观察到3级及以上损伤;4例患者出现早期皮肤改变,其中1、2级皮肤损伤各2例;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胸痛;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13.34%,1级4例,2级6例;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为16%,1级9例、2级3例。大分割放射治疗疗程明显缩短,这就避免了肿瘤干细胞后程的加速增殖,同时也提高生物效应剂量,获得较高的治疗增益比。大分割放射治疗运用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较为满意的生存获益,毒副反应可耐受。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女性患者、BED高、近期疗效好者,接受放疗后长期生存较好。总的来说,大分割放射治疗可以提高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局控率,延长生存期,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大分割放疗治疗时间短,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乳腺癌是世界范围内女性最常见的肿瘤,也是女性肿瘤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乳腺癌的治疗手段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乳腺癌的预后却不尽人意。在临床中人们提出了一系列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例如TNM分期,雌激素受体,病理组织分级。不幸的是这些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具有局限性且缺乏准确性,因此,需要更可靠且有效的预后因素来对乳腺癌高危人群进行分层。近年来,一类肿瘤细胞亚群—肿瘤干细胞,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是肿瘤发生、增殖生长、转移和复发的根源。肿瘤干细胞的发现为肿瘤形成和进展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CD133(又名prominin-1)是一种5-跨膜糖蛋白,作为肿瘤干细胞表面特异标记分子,已有研究证实CD133在多种实体肿瘤组织中表达,如乳腺癌,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胃癌等,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CD133通常作为乳腺癌肿瘤干细胞的特异标记物,然而其表达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存在争议。本研究目的在于通过荟萃分析探究CD133的表达是否与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并探索CD133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科学网,Embase和Pubmed数据库进行全面的检索,文献检索时间截至2016年10月21日。根据纳入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排除,最终将符合标准的文献纳入研究,用NOS评分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选取高质量的文献提取相关数据,利用Stata12.0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综合比值比,综合危险比及95%的置信区间(95%CI)。用Begg’s法和Egger’s法对发表偏倚进行分析研究。共计纳入十一项研究,收集1447例研究对象的相关数据。运用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CD133的表达与乳腺癌病理分级G3级低分化相关(OR=1.82,95%CI=1.4-2.36,p<0.001),CD133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相关(OR=2.21,95%CI=1.75-2.79,p<0.001),CD133的表达与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阴性状态相关(OR=0.62,95%CI=0.47-0.81,p=0.001),CD133的表达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阴性状态相关(OR=0.4,95%CI=0.19-0.86,p=0.018),CD133的表达与乳腺癌较晚的TNM分期相关(OR=2.74,95%CI=2.05-3.66,p<0.001),CD133的表达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基因阳性状态相关(OR=2.00,95%CI=1.04-3.85,p=0.039),CD133的表达与乳腺癌较差的生存时间相关(HR=2.04,95%CI=1.32-3.14,p<0.001)。运用Begg’s法和Egger’s法对此系统分析进行检测并没有明显的发表偏倚。我们的研究表明CD133的表达与乳腺癌G3等级、淋巴结转移、孕激素受体(-)、雌激素受体(-)、HER2(+)、较晚的TNM分期这几种临床病理特征相关,且与较差的预后相关。CD133将成为乳腺癌病理诊断和预测预后中有效指标。

周宁, 欧阳志勇, 张佳宁[10]2018年在《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及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39例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中晚期及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7月在我院伽玛刀中心接受治疗的失去手术时机或术后、化疗后复发的39例中晚期NSCLC临床资料,病情评估后给予SBRT治疗,对计划靶区体积(PTV)<3 cm者采用孔径适当的单靶点照射,对PTV>3 cm者采用孔径不同的多靶点组合照射。治疗平均总剂量42 Gy,分4~13次治疗,每周5次。治疗3个月后采用WHO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治疗后6个月采用行为状态量表(KPS)评估患者生活质量,观察治疗期间放射性损伤发生情况。结果 39例治疗后3个月完全缓解10例(25. 64%),部分缓解26例(66. 67%),总有效率为92. 31%。治疗后患者KPS评分改善,KPS评分≥70分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χ~2=12. 745,P=0. 025),且随访2年病情稳定。治疗期间发生Ⅱ级以下消化道反应8例(20. 51%),Ⅱ级以下放射性肺损伤及放射性食管炎各3例(7. 69%),经对症处理症状消失,均无严重放射性损伤及心脏、脊髓等部位损伤发生。结论 SBRT治疗中晚期及复发性NSCLC的局部控制率优于常规放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 肺癌放射治疗中危及器官保护关键问题研究[D]. 雷伟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

[2]. 肺癌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J]. 侯宁农. 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2

[3].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J]. 郭跃信, 樊锐太. 医师进修杂志. 2003

[4].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临床应用[J]. 李德志, 蒲萍, 傅尚志, 李启明, 张玉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1

[5]. EGFR突变阳性NSCLC伴脑转移EGFR-TKI联合立体定向放疗后预后分析[D]. 陈鑫. 郑州大学. 2018

[6].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改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功能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J]. 练建平, 邹园华. 实用癌症杂志. 2016

[7].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学特性研究[D]. 陈子印. 清华大学. 2016

[8].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黑月林.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0

[9]. 1、大分割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不良反应与生存分析 2、肿瘤干细胞标记物GD133表达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D]. 韩林君. 河北北方学院. 2017

[10]. γ射线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晚期及复发性非小细胞肺癌39例临床观察[J]. 周宁, 欧阳志勇, 张佳宁. 临床误诊误治. 2018

标签:;  ;  ;  ;  ;  ;  ;  ;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肺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