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生理心理问题初探_巴甫洛夫论文

人格生理心理问题初探_巴甫洛夫论文

关于人格的生理心理学问题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理心理学论文,人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家对于人格是什么曾做过大量的探讨,他们进行概括,提出过众多的定义。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曾综述过50个定义。由此也可以想到各家意见的不一致是十分明显的。最简单的说法是,人格是人的特点的一种组织,是一种心理现象。也即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全部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性格、兴趣、爱好、特长、智力技能和社会价值观与处世原则等许多人格特质。一个有别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往往突出的表现在某一方面。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各种人格特质都由其特殊组合格调和突出的表现形式而形成特定的气质和个性。

关于气质和个性的生理基础问题,自古以来就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但由于其是心理学中最复杂问题之一,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究领域。苏联的巴甫洛夫较早地开拓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但其研究成果至今未能得到各家的公认。英国的艾森克引用了巴甫洛夫学说的某些概念,又加入许多病理心理学的概念,提出了他自己的人格理论。在变态心理研究中也涉及到一些个性生理心理学问题。

一、气质与个性的经典假说

(一)柏尔曼的气质激素理论

根据许多研究表明:内分泌腺分泌的不同激素激活着身体的不同机能。内分泌腺素的缺乏或过剩对人的情绪和行为确有影响。例如:一个肾上腺特别发达的人,情绪易激动,表现出神经质特征;一个甲状腺素分泌过多的人会表现出感觉灵敏,意志力强的气质特征。由此,内分泌学家断定,激素分泌的差异是人们气质互不相同的原因。柏尔曼根据人的某种腺体及分泌激素的差异,把人分成各种类型。第一,甲状腺型:如果分泌物过多,表现为精神饱满、感知灵敏、意志力强;分泌物少则可发生痴呆症。第二,肾上腺型:皮肤干黑、毛发浓密、精神健旺、雄壮有力,情绪易激动、好斗。第三,脑下垂体型:如分泌增加,表现为骨骼粗大,生殖器官发达、性欲强、脑力发达、有自制力。反之,则身材矮小、肌肉萎缩。第四,副甲状腺型:分泌物多,表现为易激动、缺乏控制力;分泌物少则肌肉无力,精力不足,缺乏生活兴趣。第五,性腺型:分泌过多表现为进攻行为猛烈。如果性腺分泌不足,则进攻行为很少,而对艺术及音乐感兴趣。

从神经——体液调节来看,内分泌腺活动对气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但激素说过分强调激素的重要性,忽视神经系统,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特征对气质更为直接的影响。这也是激素说片面性的一面。

古希腊时代,医学兼哲学家希波克拉特提出了气质概念。他设想:体内液体的混合以血液占优势,为多血质;以粘液占优势者,为粘液质;以黄胆汁占优势者,为胆汁质;以黑胆汁占优势者,为抑郁质。人的气质是由这4种特征所决定的。尽管这一假说始终未能得到精确的自然科学证据的支持,但这4种描述人类个性差异的气质,却一直沿用至今。

(二)巴甫洛夫神经活动类型说

应用生理心理学实验研究的途径是检查和判定人与动物个体差异的神经动力学基础,在科学发展史上,应首推巴甫洛夫学派。巴甫洛夫在1909-1910年期间,在进行狗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了明显的个体差异现象。1927年,他明确提出了神经系统类型的生理学说,1935年他在《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一般类型》中指出:确定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应从一般行为表现、条件反射特长和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征等三个方面统一考虑,其中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征是主要生理基础。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兴奋与抑制的强度;兴奋与抑制的均衡性和两者相互转化的灵活性。这些特点都是可以通过实验加以测定的。例如使用咖啡因能提高皮质细胞的兴奋性;如果给予一定量的咖啡碱仍不破坏原先形成的条件反射,则认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过强;相反,如果给一定量的咖啡碱而引起条件反射的破坏,则认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较弱。利用分化抑制的强度为指标也可进行抑制过程的强度的实验测定。在建立分化抑制以后,延长分化相作用的时间,从平时的30秒延长到5分钟,在这种条件下分化抑制仍不破坏或减弱,则认为皮层的抑制过程较强。此外,还可采用溴化钠加强抑制过程的效果,客观地测定抑制过程的强度。一般情况下,也可按建立阳性条件反射和形成分化抑制的速度,对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进行评定。经过较少次数的强化刺激或分化相作用之后,就能形成阳性条件反射或分化抑制,则认为这类个体的基本神经过程较强;相反,需要较多次数的训练才能形成条件反射及其分化抑制,则认为这类个体的神经过程较弱。

对两种神经过程强度进行客观测定时,就可以同时确定两种过程之间的均衡性。两种过程都较强或较弱,则认为该个体大脑皮层的两种神经过程是均衡的;反之则认为是不均衡的。对于两种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可以通过条件反射改造的方法加以确定。把已建立好的阳性条件反射的信号及其分化相之间的信号意义加以改造时,能够迅速完成改造任务的个体,其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灵活性较大;反之,则认为灵活性较小。

巴甫洛夫根据这三种特性的独特的结合,把动物的高级神经系统分成四种类型:第一,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阳性条件反射比阴性条件反射易于形成。这是一种易兴奋,奔放不羁的类型,所以称之为“不可遏制型”。第二,强、平衡、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特点表现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较快地适应迅速变化了的外界环境。它也称之为“活泼型”。第三,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它的特点是:较易形成条件反射,但不容易改造,是一种坚毅而行动迟缓的类型,也称之为“安静型”。第四,弱型。兴奋和抑制都很弱,不论是阳性条件反射还是阴性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表现为胆小怕事,在艰难的工作任务面前,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易受破坏而产生神经症。

巴甫洛夫认为,从狗身上所确定的四种神经类型可以应用于人类。这种一般类型的外部表现恰恰是相当于古希腊学者对气质的分类。因此,他认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气质类型的生理基础。他把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拉特的四种气质联系起来,两者一一对应。

强而不平衡型(兴奋型)相对于胆汁质的气质,易激动、热情、好斗;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的气质,精力充沛,均衡稳定;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沉静稳重;抑制型或弱型相当于抑郁质,忧虑、暗淡,对生活缺乏乐观精神。此外,巴甫洛夫学派还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还应该考虑到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即以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这样,对人类气质而言,除以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为基础,还有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之间的关系作为另一重要基础。第二信号系统优于第一信号系统者为思想型;第一信号系统优于第二信号系统者为艺术型;两个信号系统均等者为中间型。每种类型的人中,均存在着上述四种气质。

总之,关于个性的生理心理学问题,虽自古以来引起学者们的兴趣,但科学理论并不多,尤其是缺少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自然科学理论。相反,把巴甫洛夫的经典理论与社会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向社会心理学方向发展,出现了一些人格理论、它们大多远离心理学范畴。在这些人格理论中,唯有英国的艾森克人格理论还有一些生理心理学的气息。

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与变态人格

(一)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艾森克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60年代中期,他在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心理测验技术和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之间架起桥梁,并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从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生理学中,他引用了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能力和神经症理论中的某些概念,作为人格的生理心理学基础。他认为遗传因素造成的人们大脑生理特性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

脑生理的差异首先表现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或称之为神经系统唤醒水平。皮层兴奋性水平制约脑子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功能特性,这种功能特性又是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他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低者,表现为外向型人格特质,主动活跃地寻求刺激,以提高皮层的唤醒水平弥补先天之不足。相反,皮层兴奋性水平较高的人表现为内向性个性特征,沉静稳重,与外界接触少,以避免过多刺激而导致更高的皮层兴奋性水平。简言之,艾森克认为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外向人格维度的生理基础。

条件反射能力是艾森克人格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他认为在形成条件反射的速度、强度和维持时间等方面存在着先天的个体差异。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艾森克赋予条件反射能力概念以较强的社会因素。他认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良心、法制观念等都是通过社会化条件反射机制形成的。条件反射能力强的人,形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社会道德感;而条件反射能力弱的人,则表现出相反的个性特点。为了克服先天决定论的后果,他还对条件反射能力概念附加了两个条件: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的次数和社会化刺激的具体内容。对于一个先天条件反射能力低的人,可以由增多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结合次数加以弥补,也可以由良好的社会教养加以弥补。条件反射能力也是个性差异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能力强者多为内向型人格,其神经质人格维度较低;条件反射能力弱者多为外向型人格,其神经质人格维度较高。

在艾森克人格理论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驱力或称为情绪性,它制约于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系统的功能平衡。大多数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是平衡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占优势者,其个性特征具有神经质的特点,表现为焦虑、易激动。这种过敏的情绪反应类似一种驱力,促使人们产生过多的行为反应。因此,情绪性或驱力的概念不仅与神经质人格维度有关,也与内—外向人格维度有关。

皮层兴奋性水平、条件反射能力和驱力等三个概念是艾森克从生理心理学中借用的,但又赋予它们以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化含义。他认为这正是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社会存在的统一。

艾森克的犯罪人格理论与精神分析学派那种思辩人格动力学理论不同,他的上述概念可以通过客观的实验室检查和人格测验加以验证。从神经生理学中,他应用了脑电描记技术,皮肤电记录,条件反射训练等方法,从心理学中,应用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视觉后效、螺旋后效、知觉恒常性和感觉剥夺等实验方法,可以对人们的上述三个基本特征加以分析。此外,他还设计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用于正常人或变态人格的测验。

(二)变态人格的生物遗传学基础

变态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人格类型。这是由于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自幼形成的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影响正常人际关系,使自己和社会蒙受损失。1984年,中国医学会精神疾病分类,将人格障碍分为八类型,有强迫型、暴发型、分裂型、情感型、偏执型、癔症型、悖德型和未定型。此外,还有一些人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性冲动的主要形式,从而取代了正常性生活。这种人并不表现出其他的行为异常,故称之为性心理障碍。无论是变态人格,还是性心理障碍都属于异常的人格类型。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这里只从生理心理角度对有关的生物遗传因素和脑功能不足的证据加以探讨。

从生物医学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科学事实,表明变态人格可能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不利,从而导致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迟缓。

首先看遗传。所谓遗传是指受精作用个体生命开始之初,父母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过程。个体生命开始即携带着父母的遗传因子从而在生存的环境中生长,发展终其一生。

人体的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其细胞内的染色体变成23条,受精卵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为23对,每对之中其一来自精细胞,另一来自卵细胞本身。其间配对的组合,纯属机遇,无法控制。按数学的或概率来计算,总的可能组合数为16777216种不同形式。再者,受精作用之后受精卵细胞核内染色体中基因(DNA)的组合,也是成对的形成。至于原来精细胞中的哪一个基因与卵细胞中哪一个基因相结合,也纯属机遇,无法控制。在这种多层机遇的情况下,构成某一特殊个体独特遗传的生理基础,是三亿亿万分之一的机会。此即构成个别差异现象的基本原因。

在受精作用时,由于遗传基因的特殊组合,因而在个体生命开始,就决定了以下三件事:(1)基本特征。包括心理与生理方面。在心理方面,遗传所决定的不象生理方面那样明显,但由亲子间关系的研究,一般认为个人的智力(尤其智力特高与特低者)、知觉、动作等特征,均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2)决定男女性别。(3)单复胎。包括单胎、异卵双胎和同卵双胎。

研究者卡尔曼在考察了精神分裂症与亲族的关系中发现:(1)父母双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68.1%。(2)父母一方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子女发病率为16.4%。(3)家庭无病史的,发病率为0.85%。(4)兄弟姐妹有患者,其他有关系的人发病率为14.2%。(5)一般人口中发病率为0.85%。可见,血缘相接近的,精神病发病率也高。

再看生理特征的影响。生理的成熟对人格有重大的影响。婴儿的人格是婴儿的生理所构成的。年龄的发展,生理有着显著的变化,这虽然可以说是经验和环境改变的反映,但生理成熟也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所以,一个正常发展的儿童,生理的成熟也是常态的,而变态的人格,多因生理成熟不正常。

畸形的身体,不论是先天的或是后天的,象跛者、盲者、聋哑、兔唇、癞头等生理缺陷,都影响人格的发展。有了这种种缺陷,容易为人所讥笑或怜悯,因此不免自惭形秽而设法掩饰或躲避。他们的忌讳也特别多,形成自己的中心人格,保护特别周密,对攻击者也极力反对。他们多是极端内倾的人。

体态的健康与衰弱、高大与矮小、肥胖与消瘦、美好与丑陋,都足以影响人格。内分泌腺、身体的新陈代谢,与人格也有密切的关系。人格若发育不全,如同智能发育不全一样,是终生难以弥补的。人格发育不全,制约于脑的唤醒水平低下,边缘脑功能低下和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不足。给15名变态人格者注射50mg肾上腺素后,其中13名血压的吸缩压上升,而对照的15名神经症病人中,只有5名血压上升;对照的85名精神病患者中,只有19名血压升高。另对15名男性变态人格注射肾上腺素后,其心率比其他15名正常人增加得更显著。对比21名变态人格的少年与21名正常少年的皮肤电反应,结果表明,变态人格的少年在安静状态下的皮肤电低于对照组;让两组被试进行某项操作活动时,变态人格组皮肤电活动增加的不明显;操作活动结束后,变态人格组的皮肤电活动下降得比安静时的水平还低;重复刺激时,变态人格组的皮肤电反应适应得较快。进一步发现变态人格者皮肤电反应、心血管反应和对刺激的朝向反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均可说明变态人格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低下。

关于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的理论,不少学者作了大量的研究:19世纪隆布罗索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即罪犯具有明显的身体特征(如前额很低),但这种理论已为现代科学家所怀疑。现代的一些研究(梅德尼克和克里斯琴森)认为:遗传因素可以构成反社会人格的基础。其可能性包括缺乏一般智能,包括某一特定学习的缺陷,包括脑机能障碍等。不少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个也许是很重要的现象:反社会人格者表现出来的变态颞颥叶慢波活动要比另一些犯罪者所表现出来的变态颞颥叶慢波活动更多。根据这一研究及类似的研究,黑尔从理论上认为,至少在有些反社会者中基本的机能障碍是处于颞颥叶和大脑的边缘系统之中。黑尔概括性的总结了反社会人格的生物医学发现:(1)某些变态人格的脑电图类似于儿童期的脑电,有较多的慢波成分,是脑电唤醒水平较低的脑电类型。这可能说明这些变态人格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成熟的不完全,发育迟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双亲也有类似的异常脑电活动。(2)这种脑电异常的慢波活动,似乎还表明变态人格者大脑边缘系统功能低下。(3)变态人格皮层兴奋性低下,感觉传入减弱。(4)某些变态人格者对刺激表现出病理性的需要,说明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特点。这些反社会变态人格者尽量避免服抗精神病药,可能是其唤醒水平较低的缘故。(5)变态人格者不仅表现为低的唤醒水平,并且也象感觉剥夺者一样的改变。例如:感觉剥夺的被试在使用巴比妥类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酒精类物质时,均可促使感觉剥夺状态的恶化,促进被动性的增强。变态人格者应用这些药物后,也会出现攻击性和情感活动的发作性增强。(6)某些变态人格表现出刻板行为,这表明时间——空间聚合能力贫乏,在刻板行为中,也涉及到大脑基底神经节的功能紊乱。(7)罗宾斯研究发现了反社会变态人格的男、女两性差异。男孩在7岁时就可以发现其行为紊乱;女孩则一般在13岁以后才发现其行为紊乱,且不如男孩那样严重。这种两性的差异可能不只是社会文化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生物学因素与之共同作用的结果。(8)某种变态人格者的行为随年龄增加而逐渐有所改善,有力地支持了成熟延缓的观点。然而,只有部分变态人格才会改善,其他人则终生不会改善。

对于性心理障碍的人格类型,多年来许多学者从两方面研究其形成中的生物遗传因素,即遗传学和神经内分泌学。首先,遗传学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儿成年后,同性恋行为发生的一致率显著大于双卵双生儿的同性恋行为发生的一致率。虽然这类研究表明遗传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但遗传因素怎样发挥作用,通过什么方式发生作用却很不明确。其次神经内分泌学家发现,胎儿期性腺和肾上腺分泌作用的性激素随血液作用于脑组织,刺激脑发育中的性别形成机制,从而决定其出生后的行为类型。有人发现胎儿期性激素分泌不足的雄鼠,出生后可能会出现雌性行为。人类的性行为比较复杂,这种胎儿期决定论的神经内分泌理论,无法解释一部分性心理障碍的个体,这些人并不是从青少年起就有异常性行为,而是在成年或中年时才表现出明显的性心理障碍。

综上所述,无论是对变态人格还是对性心理障碍,当代神经科学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理论解释。科学事实只能说明了人格类型的异常有着极复杂的生理心理因素,需要生理心理学家们更努力的研究。

标签:;  ;  ;  ;  ;  ;  

人格生理心理问题初探_巴甫洛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