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_企业竞争力论文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_企业竞争力论文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企业竞争力论文,国内外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91.349,F091.3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24(2004)04-0005-06

1 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理论渊源

竞争力是一个复杂而又难以严格界定的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上并设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对于不同的研究层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而言,有不同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国家竞争力概念的界定还存在着很大分歧和争论[1]。在企业层次的研究中,对于企业竞争力概念的认识基本上一致,即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与竞争者相比长期经营绩效的反映,但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决定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有着不同的认识,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丰富了人们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深入理解,也对企业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在企业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年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有专家认为企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包括3个流派,即:强调国家环境、强调产业特性、强调企业组织特性和战略等3个流派[2]。根据本研究所掌握的文献资料分析,大体可以分为以下3个流派:

1)以新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在企业同质的假设前提下研究企业竞争力,强调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企业对产业竞争结构的适应,认为企业竞争力研究的重点在于产业竞争结构的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价格,成本及生产率等方面的竞争。

2)以企业管理理论特别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在企业异质性假设前提下,强调企业组织、战略、资源、能力等差异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从早期的强调战略与企业组织结构之间的匹配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战略-组织结构-绩效的分析逻辑,逐步发展到强调资源,能力-战略-绩效的分析逻辑,认为企业特有的、稀缺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和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3)以演化经济学特别是制度演化理论和创新演化理论为基础,在不确定条件下,从企业异质性、多样性的假设出发,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变异-选择的分析逻辑,建立了惯例-搜寻-环境选择的分析逻辑,强调制度、创新、学习的竞争过程和历史的因素所导致路径依赖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对企业竞争力问题的研究,不论是以哪种理论和假设为基础,所研究的重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的,即: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企业竞争力的源泉与主要影响因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演化机制、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实证与对策。因此,文中将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进行简要的回顾与分析。

2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进展

1)从新古典经济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的一种比较优势或企业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或素质,并建立了市场竞争结构的分析框架。

很久以来人们就从经济学的贸易理论阐述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比较优势的关系,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导致生产率差异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邓宁的内部化优势理论,都以要素的非完全流动为前提,阐述了一个企业之所以比其他企业有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其在生产率、生产要素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在战后的20多年中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就是充分利用了本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和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获得成功。L.Nachum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当今全球化和一体化日益深化及跨国公司影响不断扩大的条件下,虽然企业利用无形资产的优势提高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所处的特定地区和国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但企业所处的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仍然对企业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3]。

新古典经济学在完全竞争和企业同质的假设前提下研究企业的竞争行为和竞争力,把企业视为适应市场价格竞争的生产函数,强调企业通过资源配置实现均衡状态下的产出,并不存在经济利润,这实际上无法解释企业的竞争力。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产业组织理论在不完全竞争和企业非完全同质的、存在着规模差异及产品差异的前提下,建立了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绩效的分析范式,认为既定的产业技术与需求特性决定了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并进而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强调企业对产业竞争结构的适应,产业内不同企业的规模差异将导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产生垄断租金。因此企业竞争力表现在企业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优势,把企业竞争力归结为企业对所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反应,强调企业的价格/成本、规模化生产效率的竞争,其核心是效率的竞争,Philp Hardwick及 Wen Dou认为企业竞争力体现在企业产品的价格、产品线和产品质量上,企业的成本效率和经营效率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4]。金焙从产业组织理论角度提出了包括产业生命周期、市场结构及厂商策略行为,厂商博奕行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一个分析企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5]。

2)从企业战略理论出发,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的资源或能力,建立了以企业资源、能力为基础的分析框架。

企业战略理论是关于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如何形成与保持竞争优势的理论,彼特教授认为“竞争优势归根结底出自于一个企业能够为其他客户创造的价值,所采取的形式或是以低于其竞争厂商的价格而提供相同的收益,或是所提供的非同一般的收益足以抵消其高出的部分价格,并认为竞争优势是一个企业在竞争市场上行为效益的核心”。因此,从企业战略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是在“战略决策影响公司的竞争个性、即公司成员对如何在竞争性环境中成功的共同理解”[6]的前提下,把竞争主体的目标差异和认知差异引入企业竞争力分析,并认为企业竞争力来自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及维持其持续性的能力。

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及企业间绩效差异产生根源的探究过程中,由于钱得勒的战略—结构—绩效(SSP)分析逻辑强调企业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导致组织能力差异,从而形成企业间绩效的差异,没有充分考虑动态竞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波特的产业竞争结构—战略—绩效(SCP)的竞争战略分析逻辑强调产业选择和企业竞争定位的不同导致企业间绩效的差异,而忽视企业内在成长的因素和特性,不能解释为什么产业内企业间绩效比产业间绩效差异更大的现象。鉴于这二种战略思想的局限性,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和战略管理思想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尽管流派众多且存在着很多不同或差异很大,这些企业观和战略思想的共同之处在于:在要素(或资源)市场的不完全性,资源的非完全无成本流动、有限理性导致战略认知与决策的差异性等企业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企业异质性的前提下,与外部条件相比,企业自身的知识、能力的创造、积累和利用决定了企业的绩效差异。企业资源理论从企业组织内部特性、本质及目标出发探讨企业的成长和绩效差异的思想,推动了人们对企业本质和企业竞争行为认识的深化,为企业竞争力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思想基础。

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是根据企业资源、能力理论来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如Charles Corbett等从企业制造战略的角度研究了企业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7]。鉴于文献中有时把竞争优势看作是竞争力,有时又把竞争优势作为企业能力的体现的问题,他们认为竞争力与能力是企业二个不同侧面的反映。能力强调企业内部的制造可靠性、灵活性、成本、质量和创新,并集中体现在成本、时间和质量上。而竞争力则体现在价格、渠道、产品,企业竞争力取决于满足市场需求的程度,是市场及顾客导向的。长期而言,能力是企业竞争力持续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的问题不是我们如何降低成本,而是我们如何竞争。Charles Corbett将企业能力与企业竞争力联系起来,但他将企业能力只限定在企业制造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Feurer和Chaharbaghi等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表现为企业的产品与服务、企业的能力、企业发展潜力,它是由股东和客户价值共同决定的、与竞争者相比在竞争过程中所处的竞争地位,企业的股东和客户价值、决定企业竞争响应能力的财务实力、实施战略变革所必须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潜力三者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维持这三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平衡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并建立了由顾客价值、股东价值、企业的人力资源、技术潜力及财务实力构成的企业竞争力三维模型及相应的定性评价矩阵[8]。Thomas.W.Y.Man等人从企业能力,特别是企业家能力的视角出发,对中小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理论研究,他们认为企业竞争力是潜力、竞争过程和企业绩效3个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他们特别强调对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家能力比资源和明确有利的环境因素更重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企业竞争范围、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企业绩效共同决定的分析中小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模型[9]。

彭丽红认为: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为由企业资源、能力和环境3方面决定的,而且这3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不仅是不同企业的资源、能力和环境感知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不同的初始条件基础上不同的成长性所带来扩张的不同。并指出:企业竞争力的发展存在多优、单弱、单优及均衡等4种发展模式。在企业竞争力的评价中,利用改进的资产负债表,开发了与企业战略制定相关的企业竞争力矩阵分析工具如资源-能力矩阵、内部-外部矩阵等,并将IMD与WEF的数据结合起来,对中国与美国、日本的企业进行对比,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10]。周健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研究了企业战略联盟竞争力的问题,将企业竞争力研究融入核心能力的理论之中。他认为:企业竞争力不是简单的产品市场上价格/绩效的比率,而是企业在各个层面利用资源和能力的效率差异的总和。核心能力不仅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本,而且也是企业竞争力之源泉,企业竞争力实际上是一种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它可以较好地用企业的核心能力加以说明,并认为战略联盟作为企业的一种合作战略,在配置资源时,既是一种制度供给,又是一种组织能力的优势。因而在核心能力的思想框架中,战略联盟具有制度竞争力和组织竞争力[11]。

3)借鉴演化经济学的思想,从企业竞争过程出发,把企业竞争力理解为影响竞争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建立了以竞争过程为重点的分析框架。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借鉴生物进化的思想方法和自然科学多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经济现象和行为演变规律的学科。它将技术变迁看作众多经济现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术变迁和制度演化为核心研究对象,以动态的、演化的理念来分析和理解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和发展。它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完全理性、均衡、利润最大化以及偏好、技术、制度等给定不变的假设,重视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尼尔森和温特(1982)借鉴生物进化论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的思想,以惯例—搜寻—选择环境的演化逻辑分析企业的成长规律,把不确定性、时间过程的不可逆、初始条件的差异和路径依赖等观念引入企业竞争分析。这主要因为企业资源、能力理论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概念重复定义的问题(D J Collis,1994);②是以产品市场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为前提,没有考虑资源的价值取决于需求的变化(R L Priem和J E Butler 2001);③是基于“历史有效性”的假设,认为因果关系会自动达到稳定均衡,没有考虑演化的历史过程(W P Barnett和R A Burgelmen 1996);④是机械的企业观,缺乏内在的有机联系(M Farjoun 2002);⑤对企业的资源、能力在竞争的过程中是如何变化的所知甚少(C E Helfaf,2000)等等。因此,对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的研究从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差异转向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及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和绩效差异,出现了“企业动态能力论”(D.J.Teece与G.Pisano及A.Shuen,1997;K.M.Eisenhardt和J.A.Martin,2000)、“企业演化理论”(纳尔逊和温特1997,W.P.Barnett等1996)。这使人们认识到:竞争不是一种结构化的状态,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应关注竞争过程。因而促进了人们对企业竞争行为、竞争过程及企业绩效差异的形成原因的认识,推动了企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从竞争演化过程研究企业竞争力主要分4个方面:

①强调国家制度特性的演化过程等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Arthur Francis针对在竞争力理论研究中,管理学与经济学从各自的学科特点和缺少内在统一联系的分析思路的状况出发,分析了企业竞争力形成演化过程的制度特征及制度与认知在国家层次与产业、企业层次相互作用与变迁的过程中,对竞争力的影响[12]。他认为,一国经济成效取决于企业的行为,在企业中存在着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可识别的流程。这些流程是在企业内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起作用,这些制度是一国内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企业的制度的惰性及不易传播性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Francis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拥有的、通过长期管理活动建立的组织制度等一组特性决定的,它不是简单地购买正确的要素组合并做出恰当的战略安排,而是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正确地构建资源的过程,是使企业做出恰当战略选择和行动的管理能力而形成的社会过程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并强调组织知识和合作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C.O1iver认为企业所嵌入的制度背景对企业的资源选择和持续竞争优势有着深刻的影响,影响企业的经济租金。他认为资源获取的过程及竞争优势的形成不简单是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更根本地取决于资源决策的社会背景,社会压力(政府规制、公共利益)会降低企业结构和战略的多样性。认为经济理性的资源决策假设受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的制约,建立了以历史的、社会的规范理性的假设,并认为企业管理决策的规范理性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维持不仅取决于资源特性,还取决于资源如何被开发、管理和扩散[13]。

②强调一国或产业技术创新演化过程等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技术创新理论认为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信息是完全的,不受阻碍流动的及技术可以有效地扩散是不现实的,Lall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中,企业的学习受不同的市场失效(如资本市场不完全性、风险厌恶、外部性和协调的失效等)的影响,这会制约企业竞争力的发展,而且在技术发展中存在市场失效的条件下,政府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空间更大[14]。从技术创新的视角研究企业竞争力,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在技术和知识可以改变生产函数及其性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前提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技术创新、学习的影响因素、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政府如何制订有效的技术创新政策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Metcalfe认为影响创新的因素主要有机会、激励、资源、能力等4方面的因素[15]。机会取决于技术与市场需求设想的结合以识别新产品、新工艺和组织的新方法;激励因素是对可以补偿由于企业投资所带来风险的预期;资源不仅包括正式的研究与开发,还包括所有的实现创新的互补性的资产;能力是相关的知识、技能和管理创新过程的企业组织。创新能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包括知识的管理、变革的管理及与生产、投资相关的知识。获得和吸收外部知识为企业所用的能力是创新的关键。Lall认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而言,决定企业竞争力的技术能力的建立过程有以下5方面的特点:其一,技术能力的发展过程是难以预测的及处于非均衡状态;其二,技术能力的建立是一个连续积累的过程;其三,在一国创新体系中,组织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集体学习)是技术能力的基本特征;其四,成功地建立企业技术能力可以外溢导致一国企业出口的成功,企业学习过程的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其五,企业技术能力的建立受企业所在国的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K.Aiginger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提出了“动态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动态竞争力强调技术及其与先进国家的生产率有关,动态竞争力的演变取决于技术及资本的积累,而且这两个因素可以是外生的,也可以因受企业战略的影响是内生的,投资于人力资本、技术及信息技术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16]。Gustavsson等通过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德国企业的实证研究表明[17]:企业竞争力不但受企业R&D活动的影响,而且受其所在国R&D活动及整个经济的知识存量的影响。企业竞争力仍然受要素价格、资源禀赋、规模经济和干中学的影响。同时,企业内部R&D活动规模经济,对外开放程度决定的对全球知识溢出利用的能力,体现技术进步的投资的作用等对企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张华胜(2001)将企业竞争力等同于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从企业核心能力知识特性的角度出发,利用主成份分析、数据包络分析(DEA)及典则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制造业的知识特性,制造业国有企业的知识密度水平与企业产出水平的效率进行了分析,证实我国制造业国有企业从知识的角度看,知识含量低、自主技术少、技术主要依赖于外部、竞争力弱,而且还存在着企业研发投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不如引进技术对企业经济贡献大的问题。

③强调产业特性、企业间竞争过程关系和网络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M.Oral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战略选择的结果,或通过非公开的决策程序或心智模式形成的计划演化而来的,企业的成功程度是企业竞争力水平的表现,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所处的产业优势、投入成本优势及企业战略优势的函数,把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状况结合起来并强调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18]。M.oral通过产业竞争背景下的企业在产出决策、要素投入决策等战略选择导致企业绩效的状况分析,建立了通过企业在产业内相对定位、潜在定位及当前定位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随后,M.oral又证明了企业生产率与竞争力的关系[19]。

针对企业资源、能力理论从企业原子论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个体行动中资源、能力的差异是由于要素市场的不完全、资源流动壁垒、路径依赖、因果关系模糊及时间压缩的非经济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企业行动受其所嵌入的社会、经济网络对企业行动的影响,忽视了企业的“网络资源”“产业聚集”等对企业资源、能力的形成及企业竞争过程作用的。因此,从企业间网络的视角研究企业资源、能力的形成及对企业竞争过程的影响得到了重视。I.F.Wilkinson等从企业间竞争过程关系和网络的角度,分析了企业的竞争力。他们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自身特性如资源、比较成本及其影响企业竞争的能力等的反映[20]。企业竞争力不但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资源、技能等,还取决于其他企业的绩效及企业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分析了网络的区位及竞争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管理有二层含义:一是企业需建立和维持有效的网络以创造和获取有价值的投入,这需要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长期关系、有效的交流和协调、知识的创造和转移。二是关注企业在产业网络中的位置。由于企业在产业网络中的位置既能促进也能限制企业的行动,因此战略关注的焦点在于理解、建立、改变以及维持企业在产业网络中的位置。

④强调企业组织特性和企业竞争过程特性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一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并认为资产在一定的条件下成功地转换,以增加财富并为后人创造新资产是竞争力的核心。Buckley认为企业竞争力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由竞争潜力、竞争过程与企业绩效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相对于历史上不同时点、空间上不同地点及明确界定的尺度的比较,它包括了效率和有效性,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竞争潜力转化为绩效的过程。Buckley认为基于竞争优势必然导致成功而不考虑来实现潜力的可能性必然会导致扭曲的结果,并强调单一因素的评估难以充分反映竞争力的本质特征。应综合考虑投入的潜力,管理过程及产出的结果。因此,提出了一个由此3者相互作用的企业竞争力分析模型[21-22]。L.G.Georghiou及J.S.Metcalfe认为竞争是由企业多样化的行为所驱使的过程,是客户选择与企业选择两种机制作用的结果[23]。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企业通过生产优异的产品使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得市场地位的竞争过程,保持适当的技术变革的能力是维持企业竞争力的必要条件,技术包括知识、技能和人造产品等。

3 结论与建议

从以的回顾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是针对现实中企业间存在绩效差异这一事实,并在对这一差异产生的根源进行理论和实证的探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经验性命题。总体上来看,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是基于两个暗含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即:竞争力是在存在市场失效(非完全竞争、非完全信息等)及有限理性导致的不确定性条件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长期绩效的反映,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成长及长期绩效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是可比较的。存在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这些因素是动态演变的和可控的,并与企业的成长和长期绩效正相关。

在此基础上,人们从企业竞争绩效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机分析入手,分析企业竞争力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机制,形成了以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战略理论为基础的“市场结构决定论”、以企业资源、能力理论为基础的“企业决定论”和演化经济学及其与企业资源,能力理论相互融合的“竞争过程决定论”3种分析逻辑框架,推动了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深化并在企业竞争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综合分析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研究的现状,笔者认为目前企业竞争力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的问题,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众说纷纭,彼此之间差距较大,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理论分析框架。大多数研究把重点放在以企业市场状况和财务状况分析为主的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上,常缺乏应有的理论支撑,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脱节的现象。

2)缺乏对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核心能力等概念的关系及其内在逻辑的严格界定,常常把企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能力等同,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容易造成误导。

3)缺乏对企业竞争力的动态演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主要从企业组织本身或产业组织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常常把企业组织的内在特性与产业组织的特性分割开来,没有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对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动态演化缺乏应有的研究。

笔者认为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等种种不同的认识,往往是学者们主要关注于企业绩效的差异分析,缺乏对企业、竞争和战略本质的认识及其对企业多样化行为差异及其所导致企业竞争力不同的分析。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从这些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标签:;  ;  ;  ;  ;  ;  ;  ;  ;  ;  ;  ;  ;  ;  ;  ;  

国内外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现状分析_企业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