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及启示论文_关媛媛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及启示论文_关媛媛

中共长沙市委党校 湖南长沙 410004

摘要:1961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回乡调研,在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蹲点18天,本文在详细记述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的背景、过程及细节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工作,以历史启迪现实,以伟人反照自身,从中体悟爱民为民、实事求是、负责担当的精神。

关键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爱民为民;负责担当

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为了找准问题、摆脱困境,毛主席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号召全党上下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同年3月,在广州会议上少奇主席强调:“调查研究是今后改进工作的最根本方法……我本人也要下决心搞调研,搞一个调查组,这比看报纸、听汇报要好得多。”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1961年4月1日,少奇主席带着中央新制定的《农业六十条》同夫人王光美一道,回到了家乡湖南农村开展了44天的深入调查研究,其中有18天是在长沙县广福公社的天华大队度过的。

一、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的十八个日夜

1、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坚持扎实蹲点

1961年4月12日,结束了在宁乡的调查之后,少奇主席来到了全省红旗单位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在宁乡调研时,少奇主席没有住在自家屋里,而是住在东湖塘公社王家湾大队“万头猪场”的饲料房里,其实整个猪场只有两头瘦得皮包骨头的老母猪。

四月的长沙,正值倒春寒,春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气温很低,回乡调研的刘少奇拒绝了省委原来安排好的小轿车,一身粗布衣、一双粗布鞋、一把油纸伞,坐了一辆破旧的卡斯69吉普车就到了天华。为了不影响大队干部和群众的工作,他让车子开过大队部门口,然后下车再沿路走回来。少奇主席强调:“这次我们是来蹲点调查的,采取过去老苏区的办法,直接到老乡家,睡门板,铺禾草,既不扰民,又可以深入群众。人要少,一切轻装简从,想住就住,想走就走,一定要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于是,他和王光美就在天华大队部所在地王家塘生产队两间低矮潮湿的土砖青瓦平房里一住就是18天。

来到天华大队当晚,王光美就像往常一样给少奇主席做起晚餐来,她在工作人员临时搭建的灶台上用清油煎蛋。清油入锅香味四溢,可能是这里的人们太久没有闻到过油的香味了,附近的社员都聚到大队部来看,眼巴巴的看着锅里的清油煎蛋直流口水。少奇主席看见来了这么多乡亲们说:“乡亲们,来,你们吃吧!”话音刚落,大家把煎蛋一抢而空,看到乡亲们狼吞虎咽的样子,少奇主席心痛地说:“乡亲们,莫抢,这里还有没煎的鸡蛋,你们都拿去吧!”于是,少奇主席把自带的干粮全分给了大队的社员群众……他就和随行的工作人员到大队的公共食堂去吃饭。

知道主席夫妇来天华搞调研,食堂事务长特地给刘主席加了个菜,找了两个社员在水田里盘了几条泥鳅,又费尽力气收集到一些黄豆,磨了几块豆腐,做成了一大碗泥鳅煮豆腐。少奇主席却说,决不能搞特殊化,要把菜留给病号吃。他还让随行的公安同志取消周边的“行车管制”,“如果按你们那样安排,怎么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呢?眼下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我们还穷讲究,摆阔气,高高在上,群众心里会怎么想?哪个还敢向我们讲真话啊!如果见不到群众,我们不成了瞎子吗?”

2、深入群众,有的放矢掌握一手资料

到天华的第二天,少奇主席就开始了紧张的调研,他先是邀请大队干部召开座谈会,但大家都像商量好似的,都说公共食堂好得很,人民群众衣食无忧。越是这样,少奇主席越是感到事态严重。

4月15日,少奇主席决定不用大队干部陪同,直接到田间地头,用“两工换一工”的方式将请正在春耕的社员邀请上来开座谈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来少奇主席想要从社员那里听到真话,掌握一手资料。二来,更为重要的是,他细致地考虑到,这些随行调研的机关干部,平时很少参与农业生产,一个人未必抵得上农村一个壮劳力,咱们开座谈会,不能耽误了社员劳动生产挣工分。所以就这样,从田间地头直接找来了8位社员召开座谈会。在会上,他给社员们发烟、点烟,每人一支大前门,一个诨名叫“彭五大汉”的社员不小心把烟卷儿掉在了地上,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少奇主席上前躬身捡了起来递到他手上,王光美随即划了一根火柴给他点燃。少奇主席还脱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给大家深深鞠了一躬。这可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啊!这一拜,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彭五大汉”首先打破了沉闷,直言老百姓缺衣少食,天华现在是“鸡婆不生蛋,猪婆不发情,人婆不生崽”“公共食堂惯蚀了懒汉,红薯芋头没有了,芝麻豆子搞绝了……”像这样对公共食堂直言不讳的批评,少奇主席还是第一次听到。就此,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农村生产生活的真实状况。

彭运珍,今年已经84岁,是天华村烟竹塘组村民,她是参加过刘少奇主持的座谈会的农民代表之一。已是耄耋之年的彭娭毑,尽管很多往事早已记忆模糊,但谈起刘少奇主席在天华调查的事,往事一幕幕清晰地从老人的脑海中蹦了出来。

彭娭毑当年是天华大队综合工厂的厂长,管理着60多人,负责全大队泥工、木工、铁匠、篾匠、绣女等10多个门类人员的生产生活安排。她受邀参加座谈会时,并不知道是谁来开会。会议的主题是谈公社大食堂的情况。彭运珍来到会场,只见一个高个、偏瘦、头发花白的老人在为参会人员发烟,旁边还有一位高个的“女服务员”在为参会人员端茶倒水。当年的公社大食堂是一个敏感话题,彭运珍开始和大家一样,不敢讲话。后来是“彭五大汉”那个小插曲打破了沉闷,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气氛才活跃起来。彭运珍如实说出了工人在工厂食堂吃不饱、食堂经常出现饭菜被偷盗等情况。主持会议的老人,将彭运珍讲的内容一一记录在本子上。

会后,那位出现在会议现场的“女服务员”又来到彭运珍管理的工厂了解情况,仔细问了天华这里“三调三不调”的政策(指女性生理期、怀孕期及哺乳期等特殊时间段,分配劳动任务时考虑远近、轻重、干湿等因素,给予女同志照顾)制度执行的怎么样?还就如何科学合理安排女性员工工作提了许多建议和办法。“那些建议和办法真的很管用。”彭娭毑至今还记得。直到那年4月30日,刘少奇主席即将离开天华,彭运珍才知道那位主持会议的老人和那位“女服务员”是刘少奇主席和夫人王光美!可想起光美到自己家,连杯茶都没有给主席夫人喝,心中懊悔不已。现在眼看刘主席就要离开天华了,她赶忙在家泡了一壶茶,提着茶壶拿着茶碗就往大队部跑,路上跑的太急不小心摔了一跤,茶壶碎了茶水洒了一地,她又赶紧回家重新泡了一壶,可当她赶到队部的时候,少奇主席他们已经离开走远了。听了这个消息后,彭运珍回到家里一个人偷偷哭了一场。她说,国家主席和夫人来了,她却一杯茶也没有泡,对不起人家啊!

这件事她老人家念了一辈子,每每想起,都禁不住热泪长流。2018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老人早早叮嘱身边的女儿,到了那天,一定要记得提醒她,要在家里泡上两杯茶,了却自己50多年来的一桩心愿……

座谈结束后,少奇主席继续走家串户,先后走访了几十户农家。他每到一户都会打开家里的油盐坛子看一看,可是里面却都只有盐,他打趣地说:“这油盐坛子名不副实呀!”他不顾腿疾缠身爬上天华山查看山林被毁的情况,途中看到一摊风干的人粪,看样子像是小孩子的,他便蹲下来用脚搓开仔细观察,想着不管多困难,大人总是把好吃的紧着孩子们先吃,仔细看看,便能知道人到底是吃了什么东西才有这样的粪便。望着砍伐殆尽光秃秃的天华山,少奇主席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仅要后继有人,还要后继有林啊!”

3、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做出果断决策

就这样,经过深入的走访调研,面对农村缺衣少食、生产落后、就医困难等现状,少奇主席的心情无比沉重,他多次同中南局和湖南省委的同志讨论分析、研究对策。针对人民公社公共大食堂难以为继的现状,少奇主席在天华大队召开全县三级干部工作会议,慎重作出了公共大食堂“办得好就办,办不好就散”的决定,并明确要给社员基本口粮加劳肥奖励的粮食分配制度,推进“三自一包”,“三自”就是给农民重新分配了自留地、自留山、自留房屋,并定权发证,“一包”就是可以承包到组,也可以到户,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饥荒的被动局面在短时间内得以扭转。天华大队成为了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大队。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在天华,当年与刘少奇、王光美面对面接触过的农民,至今健在的很少了。今年79岁的常美元老人便是当年天华调研的见证人之一。常美元老人的丈夫彭腾奎是天华大队秘书。三年前,丈夫过世了,丈夫在世时,讲得最多的便是刘少奇主席在天华调查的故事。这些故事中,出现得最多的是三个字:想不到!他想不到,作为国家主席,穿得那么“寒碜”。他想不到,刘少奇主席谢绝了住招待所的安排,在天华大队一间阴暗潮湿的房子里,架两条木凳,铺两块门板,垫上一些稻草,这便成了一位63岁老人18天的安身之所……许许多多的“想不到”记录了一位共和国主席的民本情怀。

对于常美元本人而言,天华调查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令她想不到的事情。当时,22岁的常美元刚刚生了大女儿,在家里坐月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有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位陌生的客人,这位个头高挑但显得有些清瘦的客人来到常美元床边,嘘寒问暖,临走时,还交给常美元一个纸包。客人走后,常美元打开一看,是一包红糖。后来,别人才告诉常美元,刚才来的那位客人是刘少奇主席的夫人王光美!

“我怎么那么不懂事呢,当年连一句请客人坐的客气话都没有讲啊。”直到今天老人回忆起这一幕,依然激动不已!

杨佑仁,1961年时,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那年4月的一天,他放学后去割牛草,一不小心,将左手食指割破了,鲜血直流。当时缺医少药,割破的食指只好用茶叶敷伤口的土办法来治。几天后,伤口红肿、化脓,疼痛难忍,小佑仁只好请假休息。一天,王光美受刘少奇主席委托,去天华学校了解学生上学的情况。王光美在去的路上,碰见了请假在家的小佑仁,了解事情原委后,王光美当即安排医生来诊治。为缓解小佑仁伤口清理时的疼痛,医生给小佑仁上药时,王光美还给小佑仁讲故事。“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讲的故事叫《小英雄雨来》。”现在,这位刚刚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身体仍十分硬朗,还能干地里的农活。老人常常跟身边的讲,如果没有当年的那次“偶遇”后的诊治,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说不定他干农活就不这么利索了!

除农村公共食堂问题外,少奇主席在天华还就社员住房问题,粮食定产和订购、分配问题,山林问题、公社工业和农村手工业问题,商业问题、民主和法制建设问题等作了一系列深入的调查研究。在他的关切下,湖南省公安厅复查天华大队“冯国全破坏耕牛案”,查清了真相:原来是小孩子好奇牛的牙齿究竟有多厉害,把一截铁丝裹在草料里给牛喂食,铁丝到了牛的肺部,最终导致牛死亡,为冯国全父子洗清了冤屈。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刘少奇指出:“要从根本上总结经验教训,就必须从政治上解决讲民主、讲法制的问题。现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法制不健全,有些事还无法可依,这是要由中央研究的;二是我们的执法机关都设在城里,群众要告状,就要跑到城里去。不但路远,交通不便,还要花路费,去一次很难。就是去了城里,东南西北那么大,也很难找到。因此,我建议,你们省、市、县考虑研究下,以区设公安派出所和人民法庭,这样路近易找。群众告状就方便多了。司法机关办案查明情况,处理案件也及时了。”

调查组根据少奇主席意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落实,于1961年4月底开始试点建立乡区人民法庭,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向全国推广。5月8日,省委批转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关于设置区人民法庭的报告,要求一区一庭。长沙县于1961年4月底开始试点建立区人民法庭,至6月4日,先后建立了13个法庭,配备了16名干部;同年8月,长沙县公安局增设10个派出所,将原有的镇派出所改为区派出所。6月9日,长沙县人民法院撰写了《关于人民法庭工作情况的报告》得到了少奇主席的批示。8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将刘少奇的批示与长沙县人民法院的报告转发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要求各地参照长沙具经验试办人民法庭。9月以后,各地按照刘少奇指示和最高人民法院要求,抓紧恢复和建立人民法庭。不久,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区人民法庭。人民法庭的恢复和建立,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有力地保护了农民合法权益、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

为了鼓励农民自力更生发展经济、艰苦奋斗共度难关,少奇主席还在天华提出了农民兴家立业“十个一”的设想:一栋好房屋;一套好用具;一栏好猪;一群好家畜;一园好蔬菜;一塘好鱼;一块好柴山;一天三餐有好饭菜;一人有几套好衣服、被帐;房前屋后一片好风景林。他强调一定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恢复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

二、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的启示

18天的时间,少奇主席的足迹踏遍了天华的山山水水,和干部群众召开大小座谈会15场,除了总支委员和大队干部外,面对面交谈过的公社社员就有59人之多,作为记录员的王光美写下了数万字的调研笔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的讲话中,用五个“光辉榜样”高度评价刘少奇。不忘初心、对党忠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勇于创造……这些关键词在天华蹲点调查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深入调查研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现实启示:

1、爱民为民是执政之本

在天华,一个个刘少奇天华调查的故事口口相传,50多年前的一次蹲点调查,乡亲们还记得那么清晰;一次工作调查,成了当地村民融入心底的情感寄托;一句朴素的“我欠少奇夫妇一杯茶”,让人泪眼模糊!这一切是因为什么?也许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条:谁将百姓放在眼里,百姓就会将谁记在心里!“天华调查”中的那些记忆,看似“小事”,却让老百姓铭记了几十年,感恩了几十年,而且会成为一种精神财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此,老百姓的“小事”,便是天地间的大事;将一件件小事情解决好,便可成就一个人的大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是我们干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不是对人民群众饱含真情,就不会有刘少奇天华调研18天的点点滴滴。63岁的国家主席不辞劳苦、不顾病痛,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地勘察,天华山上有他深深的足迹;走村串户,油盐坛子是他关注的焦点;高瞻远瞩,农民生活有他长远的思考。我们就是要学习少奇主席这种用权为民、心系民生、为民谋利的情怀。

2、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

追寻“天华调查”留下的足迹,便可发现“实事求是”的内涵是什么,便可知道“以人民为中心”的路径在哪里,更可知道“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如何才能用好。那便是贴群众近一点,才能与百姓亲一点,路子才能找准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我们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要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做过重要的调查研究,其宝贵成果在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一定要继承好这一优良传统。少奇主席在天华的18天,轻车简从、不搞特殊,注重细节、调研细致,为民解忧、果断决策。我们要学习他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学习他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作风,学习他有的放矢、善于引导的工作方法。

3、实干担当是兴业之道

少奇主席在天华的一言一行都集中体现了他对党和国家、人民的忠诚与情感。从主持解散公共食堂到实行“三自一包”,再到提出农村兴家立业“十个一”的远景蓝图,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我们向他学习,要能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要能够对工作极端负责,能够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他提出的农村兴家立业“十个一”远景谋划,从根本上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的远景谋划,在着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看来,依然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发生在天华村的一次蹲点调查,不但让许多人知道了这个长沙北部的小山村,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实地寻访和感受天华调查的足迹!今天的天华山到处郁郁葱葱,天华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农户成为了“十个一”示范户。秀美天华山,镌刻着少奇主席在这里深入调研的足迹;代代天华人,永远铭记着少奇主席天华调研的十八个日日夜夜。以史为镜、以史为鉴,感悟少奇主席深厚的为民情怀和非凡的工作智慧,我们可以更加深刻体会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改革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反复强调: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今天,中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望中国共产党一路走过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对“初心和使命”最好的践行方式,就是勇于做自我革命的战士,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站位新时代、展示新作为。惟有如此,才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我们的初心。

参考文献

[1]周进银.天华山下的坚守——记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档案员彭美群[J].档案时空,2014(12):16-17.

[2]罗雄.刘少奇在天华大队调查研究的启示[J].新湘评论,2010(02):30-31.

[3]高志中,罗平汉.1961年刘少奇在天华大队的十八天调查[J].党史博览,2009(08):9-13.

[4]刘伟.论刘少奇的调查艺术——以1961年湖南天华大队为例[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02):8-9.

作者简介

关媛媛,女,1981—,河南郑州人,管理学硕士,讲师,现任中共长沙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

论文作者:关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刘少奇天华蹲点调查及启示论文_关媛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