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27例的麻醉处理体会论文_沈继红,朱红(通讯作者)

沈继红 朱红(通讯作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麻醉科 上海 2017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方法,提取经验并解决相应问题。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7例,均给予器官插管联合静脉给药全身麻醉。分析对比麻醉前后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状况,以及麻醉中患者的临床表现。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患者经对症及有效治疗后,休克得到及时纠正,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动脉氧分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者原发病情较重,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和嵌顿疝腹膜炎,经积极治疗抢救后患者休克状态未改变,继而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术后3天内3例患者均死亡。27例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后的血压、心率、氧饱和等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证患者的预后,另外对患者的休克状况做好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取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积极抢救病人,因此,麻醉处理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也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键,合理的选择药物和麻醉方法能帮助患者尽早改善临床症状,从而保障患者机体脏器功能稳定,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关键词】麻醉处理;感染性休克;生命体征;手术指征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2-0104-02

感染性休克也称为脓毒性休克,临床表现为意识和精神状态、呼吸频率和呼吸幅度、皮肤色泽、湿度和温度、颈静脉和外周静脉以及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上的异常[1]。患者体内微生物或其他毒素原因引起脓毒病综合征,同时伴有休克,昌盛一系列组织学及血流动力的病变,而导致患者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等灌注量大大减少,引起缺氧,继而引发机体代谢功能紊乱、各脏器功能障碍,提示患者已进入感染性休克期[2]。本文选取2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对其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和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5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27例,其中女12例,男15例,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9.23±6.54岁。所有患者均为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腹股沟嵌顿疝、腹膜炎、坏疽性阑尾炎、肠梗阻等。并且所有患者均符合感染性休克的诊断标准[3]:患者在脓毒血症的情况下(1)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者正常血压的同时表现出低灌高阻的现象。(2)患者在补充血容量的同时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持续降低>40mmHg。

1.2 方法

1.2.1麻醉方法:所有患者均采取器官插管联合静脉给药全身麻醉,开放患者静脉通路并予以补充血容量,选用乳酸林格溶液,如有严重低血压患者可进行桡动脉穿刺,监测患者动脉氧分压。并监测患者中心静脉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等体征。给予患者静脉推注采用芬太尼2-4μg/kg,咪唑安定0.1~0.2mg/kg,阿曲库0.5~0.8mg/kg诱导插管,术中机械通气、阿曲库铵间断给药,瑞芬太尼0.08~0.2g.kg-1?min-1和丙泊酚40~80μg?kg-1?min-1持续微泵推注。

1.2.2治疗方法:患者静注10%低分子右旋酐500~1500ml,严密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持续扩充血容量采用乳酸钠林格晶体溶液,纠正患者酸中毒,扩充要求(1)组织灌注良好:患者神情安宁、口唇红润、肢端温暖、紫绀消失;(2)收缩压>12kPa(90mmHg)、脉压>4.0kPa、脉率<100次/min、尿量>30ml/h;(3)血红蛋白回复基础水平,血液浓缩现象消失。微血管痉挛和微循环瘀滞患者选用酚妥拉明5mg以葡萄糖液500~100ml稀释后静滴, 缓慢滴住,1h后根据患者情况酌情加快滴注速度。情况紧急时,可先以小剂量加入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10~20ml中缓注,继以静滴,0.1~0.3mg/min。心衰或心律异常患者给予异丙肾上腺素0.1~0.2mg,滴速为2~4μg,患者出现无尿或少年时立即给予甘露醇静脉滴注,或静推速尿。

1.3 观察指标

术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尿量、氧分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对比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的一般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效果

27例患者中24例患者经对症及有效治疗后,休克得到及时纠正,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动脉氧分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者原发病情较重,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和嵌顿疝腹膜炎,经积极治疗抢救后患者休克状态未改变,继而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术后3天内3例患者均死亡。

2.2 麻醉效果

27例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后的血压、心率、氧饱和等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下表。

3.讨论

感染性休克为发病率及死亡率偏高的微循环障碍综合征[4]。休克所引发的一系列机体病变及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所以一旦发现尽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现临床研究表示,微生物和毒素等在感染性休克的发病中作用重大,感染性休克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在机体上而表现出来的综合征,在患者缺血缺氧期内,表现为心脑血管以及皮肤和脏器微血管紧张,从而导致微循环灌注量减少,患者毛细血管缺血缺氧,继而引发大面积的淤血和缺氧,患者在此期间乳酸代谢增多,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但在此时微静脉循环血管持续收缩,患者表现为回心血量减少,血压下降,严重缺氧及酸中毒。后期患者因血液的不断堆积,血管内细胞的凝聚,导致DIC,微循环血栓,出血导致患者多功能脏器衰竭,继而死亡[5]。

对于感染性休克患者,在抗感染的同时,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时对于患者病情治疗的重要环节,因此,麻醉的相关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麻醉前准备,选择何种麻醉方式及麻醉药物,麻醉中患者可能出现或出现的并发症都是现阶段临床上所面对的问题[6]。感染性休克所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及缺氧问题需尽早给予治疗和纠正,同时支持患者微循环,保证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扩充患者血容量。在麻醉处理重要注意,吸入全麻药MAC明显降低,需进行低浓度稀释后患者吸入结果较为满意,另一方面,在应用肌松药前应降低速尿用量以免其对微循环造成严重影响,同时还要注意患者有无高血钾情况,严重感染患者应用肌松药时虚假慎重,另外,感染性休克比人对于肌松药的敏感性较大,所以药物作用在机体上的时间会较长,应妥善选用[7]。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7例患者中24例患者经对症及有效治疗后,休克得到及时纠正,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及动脉氧分压,中心静脉压等情况维持在正常范围内,3例患者原发病情较重,分别为坏疽性阑尾炎穿孔和嵌顿疝腹膜炎,经积极治疗抢救后患者休克状态未改变,继而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及DIC,术后3天内3例患者均死亡。27例患者麻醉前与麻醉后的血压、心率、氧饱和等情况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说明,在患者进行麻醉处理并予以手术的同时合并治疗纠正患者休克表现。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最好方法。

综上所述,感染性休克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保证患者的预后,另外对患者的休克状况做好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采取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法,积极抢救病人,因此,麻醉处理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关键,也是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键,合理的选择药物和麻醉方法能帮助患者尽早改善临床症状,从而保障患者机体脏器功能稳定,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杨光,朱莉莉.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J].临床医药实践,2010,19(12):958-959.

[2]宋俊刚.麻醉处理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药,2014,2(25):12-13,14.

[3]杨拔贤.感染性休克病人的麻醉处理[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7):445.

[4]于晓玲.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13(24):182-183.

[5]孟令仁.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15(6):122-123.

[6]张应祥,熊贤俊,崔晓等.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5,24(22):217-218.

[7]唐小桂.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麻醉处理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0):2043-2044.

论文作者:沈继红,朱红(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7

标签:;  ;  ;  ;  ;  ;  ;  ;  

感染性休克27例的麻醉处理体会论文_沈继红,朱红(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