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论文

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论文

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

赵本燕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 “丧文化”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青年群体当中的一种亚文化现象,带有明显的颓废、麻木、悲观、绝望等负面色彩。通过“丧”文和“丧”图的解构重塑、“丧”曲和“丧”剧的巧妙结合以及“丧”类商品等表现形式,青年“丧文化”得到了一定发展,这其中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与商业营销的助力,互联网时代情绪感染与共鸣效应的升华,也有当代青年寻求自我保护与价值实现的需要。为克服“丧文化”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青年健康成长,需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主流价值观;大力宣传“燃文化”,推进青年主流文化回归;加强人文关怀,优化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关键词: 当代青年;“丧文化”;引导

“‘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1]青年群体是社会中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群体,青年亚文化具备一定的时代特色和群体特征,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以呈现。“丧文化”借助“丧”文、“丧”、图“丧”视频,以娱乐化、戏谑化、碎片化的形式广受青年群体追捧。“丧”文化带有悲伤绝望、无能为力之感,比较形象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的心理诉求和精神需求。面对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许多青年或是望而生畏,或是无计可施,“丧文化”正是这一群体内心的真实写照,为青年群体宣泄情绪,获得他人的认同与安慰提供了一种途径。然而,“丧文化”的长期熏染,必然会对青年群体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不利于当代青年健康成长。因此,分析“丧文化”的表现形式、生成机理,并设法寻求引导路径是当下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

一、当代青年“丧文化”的表现形式

“丧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迎合了当代青年求新求异、时尚新颖的基本特征,并且满足了青年群体对自身不确定性发展进行提前防御的心理需求。总体上说,“丧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丧”文和 “丧”图的解构重塑

文字和图片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基本的方式,“丧”文化首先就通过“丧”文和“丧”图加以表现。其中,“丧”文是指一系列带有自嘲、颓废、消极、麻痹等色彩的语言文字,包括文学作品。当代青年对于传统的心灵鸡汤早已厌倦,热衷于将励志性的心灵鸡汤加以改编,形成“丧”味十足的“毒心灵鸡汤”。诸如“天下无难事,只要肯放弃”“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会很轻松”“母猪也有美丑,你又何必自卑”这类犀利的搞笑段子,以其新意十足广受青年群体的追捧。除此之外,像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文学作品也具有很强的“丧”感,无时不透露出无奈与麻木。

实质上,“丧文化”这一概念的流行源于 2016 年“葛优躺”“熊猫瘫”等饱含着“丧”气质的网络表情包的走红。表情包作为“丧文化”的传播载体之一,是“丧”文和“丧”图的解构重塑。“丧文化”惯用各种拼接手法,将图片和文字进行解构,脱离图片、文字语段原有的意义领域,通过多样化的插编和拼接,“丧文化”中的“丧”感得到形象而直接的表达。图片相较于文字,更加直观,表现力更强,配以一定的文字语言,能够达到单一文字或单一图片所不能达到的效果。诸如,“葛优躺”图片被配以“躺尸到死亡”、 四肢咸鱼配以“这里没有我这条咸鱼的容身之处”、 “马男波杰克”配以“生活就是到处碰壁,对吧”等消极文字,形象地表达出了一种生无可恋、灵魂出窍的慵懒抑郁之感。

(二)“丧”曲和“丧”剧的巧妙结合

影视音乐由于融合了多媒体技术,即文字、图片、音频于一身,具备更强的视觉与听觉冲击,加入丧元素的歌曲,影视作品更是“丧”味十足,“丧”感强烈。歌曲《感觉身体被掏空》中的歌词“月抛带了两年半、十八天都没有卸妆”以及不断重复的“不要加班”反映了青年上班族对于加班的抗拒;《我已差不多是个废人了》这首歌也强烈地表达了青年群体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时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悲伤心情。网络歌曲本身就具备了一定的流量效应,加之歌词、曲调的耳目一新和正中年轻人下怀,成为了当代青年负面情绪的一个宣泄口。

同时,“丧”剧以其人物塑造、情景模拟等形式更是达到了诠释“丧文化”的最佳效果。这里的丧“剧”既包括电影、电视,也包括时下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各类短视频。如《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由长篇小说拍成的电影,引发了广大观众的同情与思索。影片以一个毫无特点的极为普通的松子作为主角,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从而获得情感共振。松子的一生极尽悲哀,尽管她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和理想生和的向往,但命运总是一次次跟她开玩笑,她一生都无法逃脱悲剧命运的恶性循环。这部影片传达了十分丧气的主题:生而为人,就是一种悲哀,无论怎样挣扎,终是挣脱不出悲剧的命运。此外,诸如“鬼畜视频”等微视频以高度同步、快速重复的手法达到恶搞、洗脑等效果,也是“丧文化”一种新兴表现形式。

(三)“丧”类商品的繁茂杂生

评估方法:计算规划期末户均配变容量,并与上一年户均配变容量实绩值进行比对,对降低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提出解决建议和规划方案。

目前“丧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虚假的“丧文化”,一种是真实的“丧文化”。前者只是表面“丧”而内心“不丧”,不等同于负能量,不意味着绝望,只是广大青年面对困境时一种自嘲和排解压力的方式;后者是真实的“丧”,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奈、麻痹与绝望。但无论哪一种,“长期浸润在带有消极色彩的‘丧文化’当中会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需要引导青年人积极向上,彻底远离‘丧文化’的侵蚀。”[5]

氯氮平购自Sigma(美国),阿立哌唑购自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喹硫平、齐拉西酮、氯氮平-d3、喹硫平-d8和齐拉西酮-d8购自Toronto research chemicals Inc(加拿大),N-去甲基氯氮平、阿立哌唑-d8购自 cerilliant(美国),色谱甲醇、乙腈购自默克公司(德国),屈臣氏蒸馏水购自广州屈臣氏食品饮料有限公司。

二、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

“丧文化”是当代青年在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时,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能为力的内心呐喊和自嘲行为,反映出了青年群体面对现实困境的真实诉求和精神需要,是青年发泄情绪、排解压力的一种途径,也是反抗现实的一种温和态度。全面客观地分析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是引导青年群体确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

“丧文化”作为一种青年网络亚文化现象,只有采用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才能在青年群体中保持广泛的影响力。同时,营销行业只有把握住青年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喜好才能将商品更好地营销出去。因此,配合“丧文化”的流行,许多营销行业运用逆性思维,推出许多“丧”类商品。诸如“UCC负能量咖啡”以“每天来点负能量”为广告标语;“丧茶”以“世界充满恶意,请丧着活下去”为主题。此外,还有“没有希望酸奶”、520分手花店、“街头丧T”等繁茂杂生的网红商品。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与商业营销的助力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消费主义文化与营销行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大力宣传物质消费和物质占有,伴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盛宴时代的到来,人们享受到了极大的物质狂欢。与此同时,也促使一切被消费、一切能消费。为不断刺激消费者购物欲念,商品营销者需要根据消费者不同需求不断调适自身的营销策略。正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文化和商业营销的不断发展极大助力了青年“丧文化”的传播与流行。

青年群体是具有很大消费潜力的人群,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营销人员只有抓住青年群体的消费心理与消费习惯,推出广受青年追捧的商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丧文化”成为网络青年的一种亚文化现象时,商家媒体只有与“丧文化”直接或间接挂钩,才能博人眼球,得到关注。“当‘颓废’和‘玩酷’成为一种被时下青年所崇尚的‘亚文化资本’时,会催生出一系列与‘颓废’和‘玩酷’相关联的文化产业链和‘场景’”[2]

译本中,“班姑”“蔡女”这两个典故分别译为“Ban Zhao”与“Cai Yan”, 然后再辅以注释,言简意赅,有效减轻了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困难,基本传达了“班姑”“蔡女”的历史内涵。

时下,“丧文化”已然成为当代青年情感宣泄、情绪表达的一种方式,商家为了盈利便争先恐后打开了“丧营销”的大门,“丧”类商品层出不穷,饱含“丧”气息的影视作品深受追捧和热评。广大青年因为这些产品所代表的“丧”符号、“丧”烙印反而更加倾向于选择和消费。因此,消费文化和商业营销是青年“丧文化”的重要推手,很大化程度上推动了“丧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情绪感染与共鸣效应的升华

当然,青年“丧文化”不仅仅只是传播“丧”感,散发“丧”味,更重要的是作为当代青年减压释放的一种渠道,从而使青年群体更加努力,向死而生,逆“丧”而为。广大青年虽然以“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只想躺尸躺到死”等作为口头禅,但实际上这并非是他们的真实写照。通过变崇高为低俗,变庄严为幽默,用带有“丧”气质的话语、表情包等相互交流,达到共情效果,促进群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认同。当代青年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试图降低外界对自己的关注和期望,获得他人的安慰或谅解;另一方面也希望能缓解自身压力和重负,在吐槽和宣泄后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当下的工作,从而打破逆境。

“丧”类商品在广告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极致渲染下欣欣向荣,运用网络“大V”和明星效应,使网红明星成为青年群体的意见领袖,从而影响广大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使他们产生盲目追风的行为。越来越多的青年试图通过购买、消费“丧”类商品表征自己对他人“丧”感的共鸣之情,并表达出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焦急之感。

同时,互联网时代促进了信息传播主体的平民化,普通网民也可以通过网络载体发表自己的看法。广大青年作为主要的网络用户在互联网平台上积极发布言论,并以“点赞”“互粉”“撒花”等方式表明自己对于某种观点或某个人的认同与支持。青年群体间的“表情包”大战正是彼此之间情绪感染与共鸣效应的升华,这在无形中强化了“丧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了“丧文化”的影响域,越来越多的青年接触、了解并认同了“丧文化”,从而自发成为“丧文化”的实践与传播主体。

(三)当代青年寻求自我保护与价值实现的需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强、偶发性因素的迅速增多,特别是利益关系的不断调整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造成种种思想困惑。”[3]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上的新鲜血液,具有求新求异、突破传统的性格特点,对于社会转型、阶级固化、贫富差距拉大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解。由于日益面临着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压力,社会现实与其预设状况差距较大,广大青年内心容易产生沉重的压力感与焦虑感。“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存在较大差距且在短期内难以跨越时,作为一种自我保护策略,他们往往采用‘防御性悲观’的态度,即降低自我期待,回避因为可能失败或无法达成目标而产生的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否定。”[4]所以,以“自我降格”为突出标志的“丧文化”实质上是当代青年寻求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彼此陌生的人群相互了解、相互交流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大大加速了信息传播的速度,拓展了信息传播的范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可以同时处于现实与虚拟两个空间,现实中的许多不满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得到一定的倾诉和宣泄。“丧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网络青年群体的亚文化现象,其实践主体是互联网“原住民”。借助网络平台,各种昭示“丧文化”的表情包、短视频、内涵段子得以迅速走红。碎片化的传播手段恰恰符合了网络青年常态化的社交习惯,只要一张图片、一段短视频,就能迅速感知对方的处境,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效应。

“翠丝,你感觉还好吗?”艾尔打断了他们的话。他深棕色的眼睛和克里斯蒂娜的肤色有点相似,脸有些粗糙,看起来像没刮胡子。我敢保证,如果他不刮的话肯定能长一脸浓密的胡子。真的很难相信他其实只有十六岁。

三、当代青年“丧文化”的引导路径

不管街坊邻居们怎么喊,杨力生兀自匆匆向前奔去。回头道一声:“我没事,你们不用担心。我非制服她不可……”一边说,一边还是气哼哼地往前走去。这要是在杨力生刚结婚时,人们见他们夫妻吵得这样凶,一定会撵上杨力生,然后把他拉回家,给他们劝解一番,直到他们夫妻消了气方肯离开。可是,他们夫妻最近吵得太频,杨力生如刚才这样气恼的样子,大家已见过好多次了,料想也不会出什么事。再说,人们根据他们俩吵闹的口气和内容,再根据亲朋好友传说的有关他们闹别扭的一些秘密,知道赶上去劝也不起什么作用,也就不去劝他了。眼看着他的背影越走越远,走到街头拐弯转向另一个方向,不见了。

(一)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主流价值观

青年群体正处于走向成熟但尚未成熟的阶段,价值观尚未定型,极易受到错误言论和思潮的干扰。青年“丧文化”在刚刚产生的时候,受众并不多,但随之传播,受到越来越多青年的追捧,这其中既有“丧文化”传播内容形象阐释了部分青年内心的焦虑、无奈和彷徨,更为重要的是,在青年群体价值观引领方面还存有欠缺。为克服“丧文化”的负面影响,首先必须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群体的主流价值观,使广大青年牢固确立正确价值观念并以之指导自身行为,在面对“丧”文、“丧”图以及“丧”系商品时,能坚持主流价值观,用于克服困难。

要真正引领青年主流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在实处,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加强理论教育,坚定广大青年的理想信念,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使当代青年明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义;另一方面,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升青年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要引导当代青年找准角色定位,勇担历史重任,通过在青年群体中树立典型、奖励先进,组织青年进行理论宣讲,积极参与“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能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大力宣传“燃文化”,推进青年主流文化回归

“所谓燃文化,是指流行于年轻人中间的一种新兴的亚文化。它所呈现的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和热血的状态,包含的主动进取、热情踊跃、乐观果敢等正面健康的含义。不同于以往的网络亚文化,燃文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正能量,呈现出跟以往的网络亚文化完全不同的面貌,这表明网络亚文化正在向主流文化回归。”[6]因此,借助“燃文化”,让青年群体看到更多积极正面的东西,而不是对社会的无能为力,对困境的举手投降。另外,“燃文化”还有助于推进青年主流文化回归,缩小“丧文化”的影响范围,克服“丧文化”的消极影响。

“燃文化”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简单的文字、图片达到不同程度的宣传效果。在“燃文化”的宣传过程中,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将励志、积极、健康的元素通过不同载体展现出来。如影片《战狼》就将这种“燃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许多观众都深受感染和启发。此外,在宣传中要善于把握宣传对象的性格特点,运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加以宣传。当代青年惯用碎片化、娱乐化、戏谑化的网络话语进行交流,同时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宣传者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宣传手段和内容的创新。

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典型特征为高血糖,随着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控制血糖的药物也在不断增多,虽都有一定的效果,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复发率也相对较对,基于此,选择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对其病情控制较为重要,饮食控制为基础性的干预措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实施多存在依从性较差的问题,研究显示为患者提供饮食指导卡进行饮食干预有一定的效果,结合次研究背景,该次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选择136例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其干预效果,报道如下。

(三)加强人文关怀,优化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7]青年“亚文化”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正在于当代青年面临了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憧憬与社会现实的打压二者之间强烈的反差中,广大青年只能以“丧”聊以自慰。因此,要真正克服“丧文化”的不良影响,使青年群体面临压力时充满正面情绪,必须加强人文关怀,优化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青年群体处于更好的生存境遇,才能有更多途径和方式排解压力,抒发情感,而不是一味地传播“丧”味十足的话语、图片等。

优化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要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优化青年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环境。物质是精神的基础,优化物质环境是提升精神境界的物质基础。国家和社会要从多维度视角出发,关注青年群体的时代诉求,制定更多有益于广大青年大展拳脚的政策和措施,让当代青年甘于追梦,敢于追梦。另一方面,要优化青年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环境。当代青年处于社会改革、结构调整的新时代,面临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转型,有思想困惑和无所适从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要相互配合,形成优化当代青年精神环境的统一合力,促进青年群体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3.

[2] 孟登迎.“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外国文学,2008(6):93-102.

[3] 王仕民,徐丽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J].思想教育研究,2019(4):3.

[4] 程雪.当代青年“丧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9(5):145.

[5] 夏之焱.引导青年人远离“丧文化”侵蚀[N].光明日报,2016-09-30(10).

[6] 晓彬.“燃文化”助燃主流价值传播[N].光明日报,2017-07-13(12).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The Manifestation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Guiding Paths of Contemporary Youths ′“Depression Culture ”

ZHAO Ben-yan

(School of Marxism,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 “Depression Culture” is a kind of network subculture phenomenon, which has been popular among youth groups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with obvious negative colors such as decadence, numbness, pessimism and despair. Through a variety of manifestations, such as the deconstruction and remolding of words and pictures, the ingenious combination of music and videos, and relative commodities, “Depression Culture” has been developing in a certain way.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for such culture includes the power of consumer culture and commercial market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arket economy, the sublimation of emotional infection and resonance effects in the Internet era, and contemporary youths′ needs to seek self-protection and value realization.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Depression Culture” and guid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ntemporary youths,we need to us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o lead youths' mainstream values; vigorously publicize the “Passion Culture”; promote the return of youth mainstream culture; strengthen humanistic care; and optimiz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outh.

Key words :contemporary youths; “Depression Culture”; guiding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446(2019)03-0012-05

收稿日期 :2019-06-01

作者简介 :赵本燕(1994-),女,安徽芜湖人,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当代西方思潮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张 敏]

标签:;  ;  ;  ;  

当代青年“丧文化”的生成机理与引导路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