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论文_谢石发

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论文_谢石发

(赣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中西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中国孝文化为统治者利用后,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对后世影响深远;西方孝文化却因“孝”的理解不同、个人主义思想、社保制度的建立而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当今中国社会对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缺乏充分的认识。通过本文,笔者叙述了中西方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了中西孝文化的发展差异及其背后原因,从而在中西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认识误区;差异;儒家;基督教

引言

孝道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首要道德。[1]早在西汉就出现了系统论述孝道理论的《孝经》。孝文化历经两千多年历史一直传承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孝文化,传统中国社会就是奠定于 “孝道”之上的社会。[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弘扬孝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十分重要。然而,越来越多的新晋父母肩负着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的双重义务,经受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生存现状。日益频繁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父母羡慕西方人:既不要承担子女成年后的抚养义务,又不要承担父母的养老责任。明显的文化差异导致有人认为中国孝文化只是一种负担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这样的认识误区不利于处理家庭关系与构建和谐社会。梳理中西方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分析导致两者发展差异的不同原因十分必要。

二、中西孝文化的渊源

人类历史有其发展规律,孝文化的产生也不例外。文化的产生由生产力决定。在原始社会,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生产力十分低下,个人能力有限,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防御外族侵略、抵抗各种自然灾害。“孝”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人们对与自己相关的血缘亲族关系的认识逐步得到提高而慢慢产生的。[3]父母决定着或决定过家中的物质来源,是或曾是家中的支柱,他们的地位自然而然受到晚辈的敬重。因此,中西方历史早期的经典著作都出现了有关孝敬父母的内容。

(一)中国孝文化的渊源

中国关于“孝”的言说先秦时期就已经很常见,如《尚书》,《论语》,《礼记》,《大戴礼记·曾子大孝》篇,以及《孝经》等儒家经典。[4]众所周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殊不知,“孝”则是“仁”的根基(同上)。《论语·学而》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说明,没有“孝”,就没有儒家思想,也就没有如今丰富灿烂的中国文化。

(二)西方孝文化的渊源

西方的孝文化属于宗教文化,源于基督教教义。《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在著名的“摩西十诫”中,前四诫主要论及神人关系,后六诫是人伦关系。第五条,即人伦关系中的第一条诫命,就是:“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第20章)另外,在《申命记》《利未记》《以弗所书》和《箴言》等多处也可看见类似的教导和诫命。可见,孝文化也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一部分文化没能够像中国的孝文化一样,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三、中西孝文化差异对比

如前所述,中西方都有深远的孝文化渊源,而且被放到突出的位置。可是,为什么西方孝文化没能够成为当代西方的主流文化呢?笔者主要从中西方“孝”文化的根本内涵,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差异,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三方面来解答。

(一)中西方孝文化的根本内涵不同

中国孝文化的“孝”更多的是“敬”,是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敬重,乃至敬畏”。孝顺父母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绝对的家庭义务。父代与子代之间,出现了极大的利益失衡,代际之间失去公正。[5]孝不仅是家庭伦理,更是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孝”为统治者利用之后,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尽忠于君王那才是大孝,所以尽孝父母又让位于尽忠君王,孝之社会、政治地位的确立,是孝文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延续的根本所在。[6]

由于“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权意识根植于西方人的思想中,“孝敬父母”的前提是平等,不是像在中国一样具有上下等级尊卑差异的非对称关系。西方的“孝”不是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而是以神人关系为前提和基础。当对上帝的信仰和孝敬父母发生冲突时,抉择的天平应该毫不犹豫地倾向于上帝。基督教徒对父母的一切行为(包括孝敬父母)都是以上帝的标准来评判的。在我们中国人看来西方人的亲情观显得过于单薄了,但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上帝给了他们精神,父母亲只是给了他们一个肉身而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7]

所以,美国人明恩溥在他的名作《中国人的素质》[8]中说:“‘孝心’一词,与我们曾经不得不使用的许多词一样,给中国人的感觉,与我们习惯赋予它们的意思之间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无论怎样准确的翻译成英语,却还有许多词语及其意义为汉语所特有,是无法翻译传达的。”

(二)集体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差异

中国传统孝文化,是在西周宗法制度基础上形成的。[5]中国古代的集体主义,也称宗法集体主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履行自己特定伦理义务,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宗法集体利益,即孝敬父母长辈。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进一步加深了集体主义思想下的家庭、家族观念。家庭身世决定了一个人的经济和身份地位。所以个人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庭。因为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他们在外地遇到本家,也往往抱团取暖,以更易于安身立命,心理上也更有归属感。这种对家庭或家族的物质和精神上的依赖导致个人独立性和冒险精神不足,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西方文明源于地中海海岸,商业贸易得到有利发展,形成了重商主义,而重商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温床。个人主义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西方人认为社会价值在于每个个体价值的实现,任何个人利益不受他人侵犯。这种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力量,使西方人少有依赖他人,哪怕是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相反,他们勇于海外冒险、寻求财富。所以,考虑到个人物质和精神上的损失,他们不仅觉得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也认为没有依赖子女养老的必要。这种个人主义思想使得家庭代际关系疏远、淡化,使“孝敬父母”失去了现实基础。

(三)中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不同步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一直是个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文化落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在养老问题上,国家现时的经济力量还相对薄弱,城市农村之间的福利制度也还不平衡”,[6]中国国情决定了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地位,家庭养老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弘扬孝文化的必要性。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还比较落后,保障覆盖面不广、保障力度不够,使得家庭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尤其是在农村,我国传统农村家庭养老的突出特点是以孝养老,孝文化在巩固家庭养老功能、发展养老事业上的现实作用不容忽视。[9]一方面,家庭养老体现了中国孝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家庭养老缓解了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财政压力,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不可少的养老手段。

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优先建立以发达的经济为基础。“平等”的权利观念和个人主义思想,使得西方哲学家们关心的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会养老。这导致了西方孝文化发展缓慢,却使社会养老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2]西方人年老后主要依靠社会保障来实现养老。所以像疗养院这种社会服务需求很大。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了社会服务机构的有序发展。西方人可以放心地在医疗服务机构安度晚年。子女没有各种医疗费用的经济负担,更没有外在的社会道德舆论要求自己必须时常去陪护老人。

四、正确看待中西方孝文化的价值

认识中西孝文化的渊源和现实差异是为了能够正确看待中西孝文化的时代意义。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中西方的孝文化也在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两种文化各自都有优点和缺点,所以要求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价值,对于传统孝道,我们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实事求是、古为今用;还要把握尺度、辩证对待,去其糟粕,存其精华。[10]要继承和发扬中国孝文化中契合时代需求的部分,学习和借鉴西方孝文化中符合时代精神的部分;同时,摒弃中国孝文化中迂腐陈旧的部分,慎重对待西方孝文化中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中国孝文化的现代转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道德,提升现代中国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重建中华“礼仪之邦”,是极具价值意义的。[11]

结语

在全球化日益频繁的今天,跨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在中国文化 “走出去”已是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中国首先要清楚认识“什么是中国文化?”。在中国孝文化问题上,中国应了解其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来全面认清它的优点和不足,这样才能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现实来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点以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同时借着全球化的东风加强跨文化交流,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文化来弥补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不足。这样,中西方孝文化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各国人民受益,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肖群忠. 传统孝道的当代意义与多元对话——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述评[J]. 天津:道德与文明,2013.

[2]胡元江,陈海涛.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J].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

[3]林钟锦. 儒家“孝”道观念的时代价值[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

[4]陈治国. 儒学和基督教孝伦理观之比较[J]. 石家庄:河北学刊,2005.

[5]马尽举. 关于孝文化批判的在思考[J]. 长沙:伦理学研究,2003.

[6]李慈慈,王全权. “孝”文化的当代伦理困境研究[J]. 呼和哈特:前沿.2014

[7]陶燕. 从不同文化根源看中西孝文化的发展特点[J]. 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8]明恩溥. 中国人的素质[M].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9]林清哲.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文化视角——以孝文化破解农村养老困境[J]. 北京:科学社会主义,2013.

[10]钟健雄. 论新的历史时期孝的革新[J]. 呼和浩特:前沿,2013.

[11]余玉花,张秀红. 论孝文化的现代价值[J]. 长沙:伦理学研究,2007.

作者简介:谢石发(1991年—)男,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在读,就读于赣南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为文学文化与翻译。

论文作者:谢石发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5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6/6

标签:;  ;  ;  ;  ;  ;  ;  ;  

中西孝文化差异的原因初探论文_谢石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