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

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

刘淑芬[1]2004年在《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文中提出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a rhossiliensis是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二龄幼虫(J2)的两种内生寄生物。在实验室,温室,和明尼苏达大豆田对两种真菌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调查。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是最近分离的大豆孢囊线虫的病原菌,该菌在接种后7天开始产孢,接种后13或14天在菌丝体上的孢子数量达到高峰,平均39/J2。产孢高峰后,在菌丝体上的孢子数量很快降低,接种后38天观察仅几个或无任何孢子。用琼脂平板测定,分生孢子从孢子梗上脱落后显然失去侵染性。然而,当脱落的孢子和二龄幼虫被培育在土壤两天,有7.5%到9.7%的J2被真菌孢子附着。真菌孢子转移到J2的百分比与起初加到土壤的真菌定殖的J2的数成正相关。每25克土壤中,以4,800真菌定殖的J2接种水平,在加定殖的J2后9天,孢子的转移率可达75%。此菌在土壤有弱的腐生生长能力。菌丝或孢子加入土壤,最初能产生侵染孢子,但寄生性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衰弱,在加真菌后35天,对测定J2仅有有限的寄生性。当真菌定殖的J2加到微波处理的土壤后367天,可检测到孢子的侵染性,但在450天,观察无任何侵染性。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的线虫寄主范围比较宽,包括植物寄生线虫,食昆虫线虫,食真菌线虫和食细菌线虫。 在温室研究测定,与土壤对照和玉米渣空白对照相比,无论用液体培养物以每盆0.2,0.4和0.8克菌丝体接种水平还是以1%玉米渣固体培养物接种水平,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在灭菌的和未处理的土壤,均能有效地减少线虫群体密度。土壤pH,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均影响H.minnesotensis和H.rhossiliensis对J2的寄生性,这取决于真菌种,真菌接种水平和接种天数。土壤pH,土壤结构和有机质也影响两个真菌对大豆孢囊线虫的生防效果,这取决于真菌种和真菌接种水平。琼脂平板测定pH对H.minnesotensis和H.rhossiliensis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真菌的菌落直径与pH的关系符合立方模型。两个真菌的菌落生长的最适pH为6.2。当pH降低到4,两个真菌的菌落生长显着受抑制。当pH逐渐增加从最适pH到pH10,生长逐渐受抑制。两个真菌的最适产孢pH类似于最适生长pH。当pH降低到4或pH高为9和10,产孢量会减少。 于2002和2003年,在玉米和大豆田调查了耕地处理是否影响H.minnesotensis和H.rhossiliensis对J2的寄生性。两年的数据表明,在不同的样品日在玉米田或大豆田,在2002年,耕地处理与免耕相比,无任何差异对两种菌的寄生性。然而在2003年的春季和收获季节,大豆田的J2被Hirsutella spp.寄生的百分比在免耕处理显着高于在常规耕作处理。Hirsutella spp.寄生二龄幼虫的百分比,大豆田显着高于玉米田。季节影响真菌的寄生性,Hirsutella spp.寄生二龄幼虫的百分比在中期季节高于种植和收获季节。 用真菌悬浮液处理大豆种子,营养菌落接种土壤,在温室条件下,H.minnesotensis和H.rhossiliensis均能侵染和定殖根,但不引起根部病害。用营养菌落接种土壤,H.rhossiliensis能促进大豆根生长在灭菌和自然土壤,然而,H.minnesotensis仅促进大豆根生长在灭菌土壤。

王瑞珍[2]2017年在《伊氏线虫真菌比较基因组及其内生细菌的研究》文中指出由松材线虫(Pine Wood Nematode,PWN)引起的松树枯萎病在亚洲造成毁灭性的生态危害和经济损失。食线虫真菌能够捕杀线虫,是自然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组成部分。伊氏杀线真菌(Esteya vermicola,Ev)是1995年发现的内寄生PWN的食线虫真菌,Ev能够在短时间内侵染并杀死PWN,其对PWN的高感染性和致死性使得Ev成为高潜力的生防菌株,但其进化历史和寄生适应机制尚不清楚,对食线虫真菌生活方式的分子基础知之甚少,不同食线虫真菌间的相似性和差异也是未知的。本研究中首次发现生防菌株Ev胞内存在内生细菌。共生在生物、生态和进化多样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共生细菌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宿主的生物学。对Ev的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及内生细菌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其致病机制,为PWN的生物防治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Ev叁代基因组测序和注释的主要结果如下:测序深度为104.66′,组装为50个contigs,并进一步装配为42个scaffolds,平均覆盖度为68.59′。该基因组的大小为34.2Mb,GC含量为49.26%,蛋白编码基因为8424个。8144个基因被注释,占总基因的96.68%。共鉴定到329个t RNA,27个5.8S rRNA、6个28S rRNA、7个18S rRNA。重复结构分析表明该基因组共有12,778个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47,282bp,GC含量为24.85%。被注释的基因包括14个保守的蛋白编码基因,1个大rRNA亚基和1个小r RNA亚基,27个t RNAs。比较基因组分析表明叁组病原真菌与它们入侵宿主的能力即生态适应性一致:食线虫真菌编码最高数量的粘附蛋白、参与入侵和致死活性的subtilases酶、锚定重复蛋白、亮氨酸重复蛋白、酪氨酸酶等相关蛋白;昆虫病原真菌编码更多的几丁质酶、肽酶、蛋白激酶和毒素等;植物病原真菌则编码较多的碳水化合物酶和过氧化物酶,特别是半纤维素酶、果胶裂解酶、角质酶和P450。特别地,内寄生真菌Ev突出地编码最高数量的铁转运蛋白、维生素转运蛋白和尿囊素转运蛋白,其潜在的转运尿素和铵的能力也很强,表明与其它食线虫真菌微观致病机制的不同。21株致病真菌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广泛存在表明了致病真菌在生态竞争中的适应性,有利于其在宿主中的定植。次级代谢分析表明2株内寄生真菌Ev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拥有更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其合成的次级代谢产物将有助于在宿主线虫内定植。进一步的分泌蛋白预测表明,食线虫真菌含有丰富的与致病相关的胞外分泌蛋白,如subtilisin-like蛋白酶、lectin凝集素、几丁质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和酪氨酸蛋白酶。Ev基因组编码天冬氨酸蛋白酶、葡聚糖酶、内切葡聚糖酶、漆酶、纤维二糖脱氢酶、P450和尿素转运蛋白等胞外分泌蛋白的能力更强。基于基因组水平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表明,Ev与其姊妹枝的植物病原真菌Grosmannia clavigera大约分化于1.3亿年前。基因家族收缩扩张分析结果证明了Ev许多转运蛋白家族经历了扩张,占总扩张基因家族的13.2%,远高于其他致病真菌。Ev与H.minnesotensis的种专一的基因家族比例(分别为17.6%和21.0%)和种专一的扩张基因家族比例(分别为84.0%和89.7%)在食线虫真菌组中是最高的,表明内寄生真菌未知的功能多样性值得更深入的研究。食线虫真菌中,一些重要的致病相关基因经历了扩张,如Subtilisin-like,蛋白酶S41、天冬氨酸肽酶和几丁质酶等。重要的致病相关的直系同源基因如氮调控基因、枯草杆菌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和P450在食线虫真菌中经历了正向选择。食线虫真菌在攻击线虫方面具有进化趋同性,但其遗传结构和扩张基因家族不同。16S rRNA PCR扩增和细菌内毒素检测均发现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4株Ev胞内均存在内生细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进一步证实了存在内生细菌的事实。基于16S rRN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4株Ev真菌的内生细菌全部聚簇在单系进化枝中,且该内生细菌隶属于γ-变形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与施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亲缘关系最近。内生细菌的培养和消除试验表明该细菌不可人工培养,亦不可通过抗生素去除而获得单一的、非共生态的Ev真菌,该结果表明二者紧密的共生关系。FISH、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等超微结构观察展示了该内生细菌是球状的。内生细菌的细胞直径大小约在50nm-2μm之间,并且不同大小的该细菌的细胞壁厚度差异很大。超微结构和核酸的荧光染色表明生长前期和后期的细菌在细胞大小、细胞壁厚度和繁殖程度不同。对内生细菌基本生物学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内生细菌在生防真菌宿主进化和生态学作用的研究。

马妮, 杨雪伟, 甄政毅, 郑雅情, 杨乐[3]2018年在《食线虫真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食线虫真菌作为线虫的天敌,是一种潜在的线虫病害的生防制剂。食线虫真菌通过形成特殊的捕食器官或产生粘性孢子和毒素等方式捕捉和侵染线虫。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和生物信息学的应用,越来越多真菌基因组已经被测定和报道。目前,已经有7种食线虫真菌的基因组被报道,包括捕食线虫真菌寡孢节丛孢(Arthrobotrys oligospora)、线虫卵寄生真菌厚垣普可尼亚菌(Pochonia chlamydosporia)和内寄生真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等。本文对食线虫真菌的基因组特点、毒力相关基因家族的扩张、捕食器官形成调控和进化机制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对组学时代食线虫真菌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评述。

孙敬祖[4]2010年在《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及寄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是重要的植物寄生线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重要的模式生物。洛斯里被毛孢(Hirsutella rhossiliensis Minter & Brady)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 Chen, Liu & Chen)是典型的线虫内寄生真菌,具有极高的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价值。本研究以洛斯里被毛孢,明尼苏达被毛孢,大豆胞囊线虫及模式线虫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材料,比较了两种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和秀丽隐杆线虫四个龄期幼虫(L1-L4)寄生性,观察了被毛孢侵染线虫的生物学过程,初步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和洛斯里被毛孢在侵染过程中的竞争关系。与野生型菌株相比,荧光标记对明尼苏达被毛孢和洛斯里被毛孢形态特征、生长速率均无明显影响,对寄生率无明显副作用。用gfp标记的明尼苏达被毛孢AS3G1及荧光显微照相技术,观察了被毛孢侵染线虫的生物学过程及特征,并将侵染过程划分为8个阶段:粘附期,侵染钉形成期,吸附胞形成期,菌丝生长初期,菌丝生长中期,菌丝充满虫体,菌丝长出虫体,分生孢子形成期。尽管被毛孢侵染大豆胞囊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过程相似,但所需时间不同,从被毛孢的分生孢子对秀丽隐杆线虫二龄幼虫粘附,侵入线虫到线虫被降解及新的分生孢子形成需要144小时,而184小时后,从大豆胞囊线虫体内长出的菌丝仍未产孢。这些结果将为从基因水平阐明被毛孢侵染线虫的机制及线虫抗真菌机制提供生物学基础。被毛孢对线虫的寄生性与菌株自身致病性及线虫种类有关。汤普森被毛孢(Hirsutella thompsonii Fisher)H.t216不寄生供试线虫,19株被毛孢能寄生供试线虫,但寄生率差异显着(F = 22.720; df = 19, P<0.01)。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的寄生率高于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寄生率,且对秀丽隐杆线虫四个龄期幼虫(L1, L2, L3, L4)的寄生率与线虫的龄期、大小及运动能力呈负相关,推测与线虫体表凝集素受体正相关。这些结果将为以后从分子水平研究被毛孢和线虫互作,揭示被毛孢与线虫的协同进化机制提供生物学依据。物种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生态关系。明尼苏达被毛孢和洛斯里被毛的种间生态学关系目前尚不清楚,研究通过寄生试验发现两种被毛孢间存在竞争关系。明尼苏达被毛孢发酵液强烈抑洛斯里被毛孢的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这种竞争关系是基于次级代谢产物相互干扰的种间竞争关系,其中明尼苏达被毛孢产生的抑制洛斯里被毛孢的产物作用更强烈。这为研究被毛孢的系统分化及区域适应性提供了新的一个突破口。

向梅春[5]2006年在《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相关种分类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寄生线虫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生物防治是控制植物寄生线虫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植物寄生线虫生防菌剂的研发和应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原因是缺乏高效的生防资源、对生防菌剂的生态学缺乏了解等。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造成的损失几乎等于其它病害损失之和,洛斯里被毛孢(Hirsutella rhossiliensis)和明尼苏达被毛孢(H.minnesotensis)是目前发现的两种重要的线虫内寄生菌,不仅在自然条件下对大豆胞囊线虫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且是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生防资源。本研究对食线虫被毛孢及其相关种进行了分类研究;建立了明尼苏达被毛孢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将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应用于田间土样明尼苏达被毛孢的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结合寄生率测定方法,研究土壤因子对明尼苏达被毛孢在土壤中的定殖和寄生活性。 线虫内寄生被毛孢及其相关种的分类。线虫内寄生被毛孢不同种及菌株间存在着形态、致病性和遗传多样性,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寄生螨类的汤普森被毛孢(H.thompsonii)在形态上极为相似,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rDNA ITS和MAPK基因分析研究,发现寄生腐生线虫的被毛孢新种--线虫被毛孢(Hirsutella vermicola sp.nov.)。该新种与洛斯里被毛孢的区别主要是产孢细胞顶部呈螺旋状,对植物寄生线虫不寄生或寄生性很弱。同时证明汤普森被毛孢的叁个变种划分不成立,修订了汤普森被毛孢种的特征,进一步证明明尼苏达被毛孢与汤普森被毛孢是完全不同的种。 明尼苏达被毛孢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明尼苏达被毛孢是我国大豆胞囊线虫幼虫最重要的寄生菌,可能是我国大豆胞囊线虫自然衰退的主要生防因子,通过对明尼苏达被毛孢rDNA ITS区分析,设计出特异性的上游引物5’-GGGAGGCCCGGTGGA-3’和下游引物5’-TGATCCGAGGTCAACTTCTGAA-3’以及TaqMan探针5’-CGTCCGCCGTAAAACGCCCAAC-3’,通过PCR反应体系优化、专化性和孢子灵敏度测定,建立了特异性的对土壤中明尼苏达被毛孢定量测定的实时荧光定量PCR体系,并且理论上能够检测到4个孢子/g土。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田间土样的检测。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结合幼虫寄生率分析,对采自黑龙江省大豆田的20份土样进行了研究,在9份土样中分离到明尼苏达被毛孢,3份土样既没有幼虫寄生也没有检测到明尼苏达被毛孢的DNA,在有真菌寄生的17份土样中,6份土样能够检测到明尼苏达被毛孢,包括了所有幼虫寄生率大于10%的5份土样。这些结果证明实时荧光定量PCR能够定量检测自然土壤样品中的明尼苏达被毛孢,与寄生率分析存在

郭倩楠[6]2016年在《食线虫真菌圆锥掘氏梅里霉进化与侵染机制的组学分析》文中指出全球每年因植物寄生线虫造成的农业损失高达1 570亿美元。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线虫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利用食线虫真菌控制植物寄生线虫低毒、环保,是实现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依据侵染方式,食线虫真菌分为捕食型真菌、卵寄生真菌和内寄生真菌叁大类。较其他两种真菌相比,内寄生真菌作用更加专一,但是,该类真菌的研究报道极少,侵染线虫相关的分子机制仍有待阐明。圆锥掘氏梅里霉(Drechmeria coniospora)是典型的专性内寄生食线虫真菌,特异地侵染包括植物寄生线虫、昆虫寄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在内的多种线虫,具有防治线虫病害的潜力。本研究通过分析圆锥掘氏梅里霉的进化和适应机制,揭示其侵染线虫的相关基因,系统分析侵染过程中重要的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取得如下结果:1.利用Solexa、Roche 454、PacBio RS II测序平台和光学图谱技术,对D.coniospora的全基因组进行了深度测序和辅助拼接,获得了高质量的全基因组完成图谱,基因组测序深度达457.9倍,scaffold N50为4.14 Mb。结果显示,D.coniospora共3条染色体,基因组大小为32.5 Mb,编码8 281个蛋白质,含有活跃的重复序列诱导的点突变系统。与其他23种已测序真菌的直系同源蛋白进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D.coniospora起源于昆虫病原菌。在进化过程中,该菌通过从昆虫病原菌中获得侵染元件,扩张有利于在线虫中寄生的转运蛋白基因,同时逐渐丢失和减少用于腐生生活的降解基因、某些信号转导基因和次级代谢物合成基因,以适应其专性内寄生生活方式。2.以侵染线虫过程为基础,综合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D.coniospora共编码312个SSP,其中,有210个SSP在侵染线虫时表达;共编码1 129个病原菌-宿主互作蛋白,占基因组编码序列的14.3%;D.coniospora中的致病相关基因通过逐步积累获得,而不像镰刀菌属真菌直接获得毒力岛。此外,孢子表面的类凝集素表面蛋白、疏水蛋白、粘附蛋白和含有CFEM结构域或GLEYA结构域蛋白等可能识别和介导线虫表面的蛋白质,完成吸附。枯草杆菌蛋白酶、金属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在D.coniospora降解线虫体壁过程及侵入线虫体内发挥重要作用。D.coniospora基因组中共有17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通过质谱鉴定发现,梅里霉素是含有非常规氨基酸类似物AIB、AHMOD和AMD的非核糖体多肽次级代谢产物,表现出杀线虫活性。3.D.coniospora共有26个具有降解线虫体壁功能的枯草杆菌蛋白酶,其中13个为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通过结构域预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真菌中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的分类学地位属于枯草杆菌蛋白酶pyrolysin家族。结果发现,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除具有枯草杆菌蛋白酶共有的peptidase_S8结构域外,还具有fn3_5结构域。此外,其蛋白质序列C端约50 aa也较保守,与fn3_5结构域共同为Pr1C的特征序列。以特征序列为基础,建立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的HMM模型,这一模型有助于今后枯草杆菌蛋白酶Pr1C的精确基因组注释。本研究通过对圆锥掘氏梅里霉遗传信息的基因组水平分析,初步揭示了D.coniospora侵染线虫的机制,为进一步研究该菌侵染线虫分子机理及开发高效生防线虫制剂奠定了工作基础。

汪斌[7]2002年在《被毛孢OWVT-1丝氨酸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性质研究及基因克隆》文中研究表明洛斯里被毛孢(Hirsutella rhossiliensis)是通过黏性孢子黏着于线虫并侵染和消解线虫的线虫内寄生真菌。由于在自然界中对线虫寄生率高、寄生性强、与线虫抑制性土壤有关、自然条件下为专性寄生菌,因而极具生防应用潜力。OWVT-1是本实验室筛选出的一株洛斯里被毛孢高效生防菌株。通过对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中类枯草杆菌蛋白酶(Pr1)研究已经证明丝氨酸蛋白酶是真菌侵染无脊椎动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酶,是致病性决定因子。食线虫真菌丝氨酸蛋白酶的研究,为真菌侵染线虫的分子机理提供理理论基础,同时对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分离,为改良及构建工程菌株提供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利用线虫诱导下OWVT-1菌株液体发酵,通过粗分级分离、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分离提纯了一个分子量为31kDa的丝氨酸蛋白酶,生物学测定表明其对大豆胞囊线虫二龄幼虫具有致死作用,同时测定了该酶理化特性,酶活力在75℃附近酶活力最高,随着pH的增加酶的稳定性升高,与胆碱酯酶具有相似的pH曲线,对特异性底物AAPE(Suc-Ala-Ala-Pro-Glu-PNA)具有作用,SSI和CI-2抑制该酶的活性。该酶分子N-端的氨基酸序列为AVIDTGVEASHPEF,通过N-端氨基酸序列设计简并引物,提取被毛孢OWVT-1的总RNA,RT-PCR克隆了该酶的成熟肽编码基因(1000bp),序列分析表明,丝氨酸含量高达12%以上。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基因序列比较表明,与其他线虫卵寄生性真菌如Paecilomyces lilacinus、Verticillium chlamydosporium及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同源性较高,而与捕食线虫真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同源性较低(45%)。

向梅春[8]2003年在《食线虫菌物被毛孢种内形态、致病性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植物寄生线虫是重要的植物病原物,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线虫的生物防治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食线虫被毛孢是重要的线虫内寄生真菌,因其在自然条件下对线虫寄生率高,是线虫生物防治的重要资源。目前发现寄生线虫的被毛孢包括洛斯里被毛孢(Hirsutella rhossiliensis)和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2个种,洛斯里被毛孢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不同来源的被毛孢菌株在形态学和致病性上都有一定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利用被毛孢防治有害线虫,有必要对被毛孢的种内形态、致病性及遗传变异进行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16个洛斯里被毛孢菌株、5个明尼苏达被毛孢菌株、2个未鉴定菌株以及1个汤普森被毛孢菌株进行了比较形态学研究以及对大豆孢囊线虫、燕麦胞囊线虫、根结线虫、松材线虫和昆虫病原线虫(2个种)的致病性测定,并对19株洛斯里被毛孢、7株明尼苏达被毛孢、2个未鉴定菌株以及1株汤普森被毛孢进行了ITS序列分析。 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种的被毛孢形态区别明显,而种内菌株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洛斯里被毛孢各菌株分生孢子梗的长度有较大的差异,与寄主来源和地理分布关系不明显,而来源于甜菜胞囊线虫的ARSEF2789菌株的菌落为白色,与洛斯里被毛孢相同,但分生孢子梗较短,分生孢子近球形,与明尼苏达被毛孢接近,ITS序列分析表明该菌株与洛斯里被毛孢聚类在一起,但单独一支。 寄主专化性研究结果表明,洛斯里被毛孢中来自腐生线虫的WT29-2、来自Heterodera humili的ARSEF2894、来自短体线虫的ARSEF3755以及明尼苏达被毛孢中来源于弹尾目昆虫的ARSEF2799和汤普森被毛孢对所有供试的6种线虫寄生率较低或不寄生;来源于大豆胞囊线虫的明尼苏达被毛孢对胞囊线虫寄生性强,对根结线虫及其它线虫寄生性很弱。其它菌株对6种线虫均有一定的寄生性,表明同一来源的菌株对不同线虫的寄生性有差异,同一菌株对不同线虫的寄生性也有很大差异,说明不同来源的被毛孢菌株对不同线虫有不同的致病性分化,但未能找出明显的分化趋势。 对不同来源供试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学研究结果表明,3个种分别聚为了3类,洛斯里被毛孢来自腐生线虫的2个菌株WT29-2和JA16-1聚为一类,与其它菌株明显区分,形态比较特殊的ARSEF2789也单独聚为一类,其余菌株没有明显规律;明尼苏达被毛孢则与地理分布有关,来自中国的菌株和来自美国的菌株分别各聚为1类, 表明被毛泡菌株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和地理分化。 2个未鉴定菌株ARS2799和 ARS2795的形态分别与明尼苏达被毛抱、洛斯里被 毛抱形态特征相似。ITS序列分析结果ARS2799 与明尼苏达被毛抱聚在一起, ARS2795与洛斯里被毛抱聚在一起。尽管ARSEF2795在形态上与来自线虫上的洛斯 里被毛抱存在一些差异,ARS2799对6种线虫的寄生率不高或不寄生与明尼苏达被 毛抱有一定的差异,但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结果综合分析,将ARS2795鉴定为 洛斯里被毛抱,ARSEF2799鉴定为明尼苏达被毛抱。

钱洪利[9]2009年在《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明尼苏达被毛孢是大豆胞囊线虫幼虫专性寄生真菌,是一类具有潜力的线虫生防资源。为了探讨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的生防作用机制,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1-10代谢物原液及不同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和二龄幼虫(J2)活性的影响,研究了J2对1-10代谢物、大豆根浸出液和大豆根的趋性;温室条件下,研究了明尼苏达被毛孢不同菌株及不同接菌量对大豆胞囊线虫数量及分布的影响和大豆生长的影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代谢物对大豆胞囊线虫卵的9呼化和J2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1-10代谢物原液对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最高,达到100%;5×、10×、20×和50×代谢物稀释液对大豆胞囊线虫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下降至45.2%、26.6%、21.7%和17.7%。24h后1-10代谢物原液、5×、10×、20×和50×对J2致死率分别为91%、75%、50%、36%和31%,远高于无菌水对照致死率7.2%,且差异显着,说明1-10代谢物具有很强的杀虫活性;尤其是原液在48h后J2致死率达到100%,强烈地抑杀了J2。J2在距1-10代谢物原液最近处0~1cm区间分布率最低,最远处2~3cm区间分布率最高,表明J2朝1-10代谢物方向运动缓慢,对1-10代谢物存在显着的趋避性;J2在距根浸出液原液0~1cm区间分布率最高,最远处2~3cm区间分布率最低,表明J2朝大豆根浸出液方向运动迅速,对根浸出液存在着一定的趋向性;J2在根浸出液/1-10代谢物混合液的0~1cm区间分布率低于无菌水对照,2~3cm区间分布率高于无菌水对照,表明J2对混合液的趋避性仍然十分明显。大豆幼根蘸1-10代谢物的处理与根浸出液处理结果相同,表明1-10代谢物能够降低大豆胞囊线虫对大豆的亲和性。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每盆湿热灭菌土中分别接种0.4g明尼苏达被毛孢菌丝体和9000个大豆胞囊线虫卵。接种35d后调查结果表明,与灭菌土壤对照相比,在灭菌土中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1-10和HLJ07-21-3均能显着促进大豆生长,地上、地下鲜重均有所增加,鲜重总增重率分别为30.90%和27.72%;与灭菌土壤接种SCN相比,在接种SCN的灭菌土壤中接种明尼苏达被毛孢,能有效地减少SCN群体数量,尤其是卵的数量;明尼苏达被毛孢显着影响SCN的分布,尤其是根上雌虫和土中胞囊数量分布;与HLJ07-21-3相比,1-10对SCN群体数量影响更为显着,降低线虫总数达43.6%。在温室条件下进行盆栽试验,每盆湿热灭菌土中明尼苏达被毛孢1-10接种水平分别为0.2、0.4和0.8g菌丝体,接种35d后进行调查。与灭菌土壤对照相比,1-10叁个接种水平均能显着促进大豆生长,鲜重总增重率分别为21.12%、29.20%和27.27%,大豆株高增长达到显着水平;与灭菌土接种SCN对照相比,只有接种SCN和0.8g 1-10处理鲜重总重增加达到显着水平。与灭菌土壤接种SCN相比,在接种SCN的灭菌土壤中1-10叁个接种水平能有效地减少SCN群体数量,尤其是卵的数量;而且显着影响SCN的分布,尤其是根上雌虫和土中胞囊数量分布;与SCN对照相比,接种SCN和0.2、0.4和0.8g 1-10均显着降低线虫总数分别达30.2%,40.9%和39.2%;接种SCN和0.4g1-10对SCN群体数量影响最为显着。

刘珅坤[10]2008年在《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对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真菌的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供试的五个捕食性菌株Dactylellina cionopaga、Dactylellina tibetensis、Dactylellina haptotyla、Drechslerella stenobrocha和Arthrobotrys oligospore ,一个内寄生真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为研究对象,在培养纯化得到四个不同龄期的秀丽隐杆线虫幼虫后,研究了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幼虫对不同菌株的不同捕食器官的诱导能力,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幼虫对同一菌株的捕食器官的诱导作用,并测定了供试菌株对不同龄期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寄生率,研究了各个菌株的侵染过程,分析了菌株诱导器官产生,捕食/寄生能力与线虫龄期的关系。研究表明供试的五个菌株Dactylellina cionopaga、Dactylellina tibetensis、Dactylellina haptotyla、Drechslerella stenobrocha和Arthrobotrys oligospore分别产生黏性分枝、无柄黏球、短柄黏球、收缩环和叁维菌网作为捕食器官。其中Dactylellina cionopaga和Dactylellina tibetensis产生的捕食器官黏性分枝和无柄黏球不需要线虫诱导。秀丽隐杆线虫能明显诱导这五种捕食器官数量的增加,不同龄期的秀丽隐杆线虫幼虫对不同捕食器官的诱导能力有很大差异,对同一菌株的捕食器官诱导产生的时间,诱导产生的捕食器官的数量也有差异。而测定了5个供试的捕食性真菌对不同龄期的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效力,发现同一个菌株对不同龄期的秀丽隐杆线虫的捕食能力有明显差异,菌株对线虫的捕食过程,反应速度,捕食过程的时间都存在差异,同时产生不同捕食器官的菌株对同一个龄期的幼虫捕食效力也有很大差异。内寄生真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以往只对植物寄生线虫做过寄生率研究,本研究中发现该菌株对秀丽隐杆线虫也有寄生作用,可以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对该菌株进行进一步的寄生作用研究及高毒力菌株构建等研究。该菌株对不同龄期的秀丽隐杆线虫寄生能力也有所差异。

参考文献:

[1]. 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D]. 刘淑芬.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2]. 伊氏线虫真菌比较基因组及其内生细菌的研究[D]. 王瑞珍.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7

[3]. 食线虫真菌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研究进展[J]. 马妮, 杨雪伟, 甄政毅, 郑雅情, 杨乐. 微生物学通报. 2018

[4]. 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和秀丽隐杆线虫的致病性及寄生性研究[D]. 孙敬祖. 福建农林大学. 2010

[5]. 明尼苏达被毛孢(Hirsutella minnesotensis)相关种分类及其分子生态学研究[D]. 向梅春. 湖南农业大学. 2006

[6]. 食线虫真菌圆锥掘氏梅里霉进化与侵染机制的组学分析[D]. 郭倩楠.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

[7]. 被毛孢OWVT-1丝氨酸蛋白酶的分离纯化、性质研究及基因克隆[D]. 汪斌.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8]. 食线虫菌物被毛孢种内形态、致病性及遗传变异研究[D]. 向梅春. 湖南农业大学. 2003

[9]. 明尼苏达被毛孢对大豆胞囊线虫作用的研究[D]. 钱洪利. 东北林业大学. 2009

[10]. 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对植物寄生线虫生防真菌的研究[D]. 刘珅坤. 山东农业大学. 2008

标签:;  ;  ;  ;  ;  ;  ;  ;  ;  ;  

食线虫真菌Hirsutella minnesotensis和Hirsutella rhossiliensis的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