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发展的三维对接研究--中国可持续消费发展理论的地方验证与系统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发展的三维对接研究--中国可持续消费发展理论的地方验证与系统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发展之三维对接研究——中国可持续消费发展学说的局部验证与系统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论文,可持续论文,学说论文,产业发展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研究的理论前提与研究角度

1.理论前提

人类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各要素得以协调且能良性运行的过程。人类的生态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是可持续发展三维结构整体运行的综合推动力。从理论基础与逻辑关系看,可持续发展结构与人类需要结构→消费结构→生产力结构→总资本结构(经济或物质资本、精神文化资本、生态环境资本)→三种再生产结构(经济或物质再生产、人或社会文化再生产、生态环境再生产)不仅具有同要素线性对应性,而且具有函数相关性。以往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主要侧重于由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为逻辑起点讨论经济文化运行规律,且以讨论物质经济为主线,而忽略人类发展另一极为重要的方面,即由生态需要满足与否所推导出来的一系列生态经济社会问题,我们曾将这一学术现象归释为“在产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态需要尚处于潜伏期”。产业革命以后,生态需要的客观不满足使之由“潜伏”逐渐显性化,并在人类可持续发展截面的动力系统中上升到关键的地位,即生态需要→生态消费→生态生产力→生态资本→生态再生产→生态需要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从而反映出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代,人们提出并突出强调讨论“生态需要”、“生态消费”、“生态产业”、“生态旅游”等局部命题,但讨论局部问题时必须对该论域给出明确的前提规定,否则就会产生理论分析框架的逻辑不周延性。就研究可持续发展而论,生态、经济、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三维复合巨(母)系统,其中无论是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的问题,还是生态环境子系统的问题都与巨(母)系统具有密切相关性、内在矛盾同一性,不可偏废任何一个子系统。研究可持续旅游问题也不例外,因为可持续旅游系统是可持续发展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不仅具体规定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经济→社会→生态三维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为前提,而且还强调其现在与未来的统一性。

2.术语选择

“可持续旅游”(Sustainable tourism)一语源于温哥华“Globe’90 ”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行动草案》。 经考证,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LUCN)生态旅游特别规划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在文献中使用的,但在Metelka所编《旅游词典》(第三版,1990)中却查不到该词。 从生态学本义上理解,“生态”是“生物与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一定空间的统一”,习惯上所用“生态旅游”旨在强调人与环境的协调性;而“可持续旅游”作为规范用语,科学地规定了旅游“可持续”及其发展的三元特质,即它从整体观出发强调旅游的物质可持续发展、文化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三者的协调运行与综合发展,这在1995年UNEP与世界旅游组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中都有明确一致的表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二、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1.旅游消费行为的可持续发展准则

可持续旅游消费是对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消费生态学思想引导下的一种新型消费行为的高度概括,是可持续旅游理论与可持续消费实践相结合研究在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的理论升华。1997年6 月联合国大会正式散发的《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认为,“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生活的同时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如果一项活动是可持续性的,实际上它可以永远地延续下去”。这实质上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构成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这里把可持续旅游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紧密地联系起来,是与可持续消费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一致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思想有公平性、可持续性、共同性三个方面的实质含义,这是可持续旅游消费所应格守的基本准则。国际环境组织也提出了可持续消费的政策框架,1994年UNEP《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报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消费行为模式,要求:一要把人类消费活动置于一个时空坐标中,将其看作一个过程且是“可持续的”;二要突破传统的消费观,将人类消费置于“自然——社会——经济”的多维空间且使三者协调发展;三要以减少自然资源使用和不污染环境为前提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四要建立有赖于技术、社会心理、法律、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与创新。这也是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及其产业管理的基本准则。

2.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与“成本——收益”

传统的旅游消费是以旅游者个人的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其约束条件主要表现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与时间约束。而可持续旅游消费的目标函数中不仅包括个体意义上的效用最大化,还包括对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等非经济因子的关注,其约束条件应系统地包括政府的生态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厂商的生态保护措施、相关公众的评估与控制等因素。可持续旅游消费以各种生态景观(包括自然景观与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景观的天然性。就旅游消费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文化总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互动结果,为保持这种互动的长期性,也即人类自身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类必须保证其消费对象的可持续性。具体到旅游产业来说,它作为一种长存的生活方式,是以自然资源的多样性和区域、传统文化的完整性为前提的。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预计,随着可持续旅游实践的发展,国际旅游消费生态化正在趋向一条“旅游者个体约束条件增多→效用下降→消费者剩余减少→技术与市场创新→旅游资源存量与增量增加→约束条件减少→消费总量上升→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旅游消费结构是指各单项旅游产品如食、宿、行、娱、购等因子的绝对数值以及在整体旅游消费品中所占比例,可持续旅游消费结构必须考察生态消费对象在各单项及整体旅游消费品中的比重。“成本——收益”分析是将效益(E)与成本(C)的函数关系表示为E=F(C )。一般分析认为,可持续旅游消费行为可能会增加旅游者的消费成本,降低旅游产业的GDP.因为按可持续旅游的观点, 真正的旅游收入就是名义收入减去对自然和社会生态破坏的环境成本后的数值。从长期的观点和整个旅游产业局面上来看,可持续旅游消费最终会增加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收益。这种收益的增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对生态的保护可以增加长期的旅游资源可供给总量。在需求量不变或等比例变动的情况下,这种长期旅游资源量的增加会使均衡价格呈稳中趋降的态势;二是现期的保护可以使旅游目的地政府和居民增加对旅游发展战略的支持程度,同时也减少了旅游厂商的治理成本。这些都会成为降低后来旅游者的生态消费成本的直接动因。而在经济全球化所导致国际消费资源共享、人员高度流动的“旅游消费全球化”的今天,每位旅游者都可能是可持续旅游消费战略的最终受益者;三是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普遍深入人心,诸如旅游资源地的可持续发展、后代人的旅游消费需要的满足、对生态和文化的关注等非经济性因素都可以构成旅游者的旅游收益函数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1.可持续消费的“三化”功能

可持续消费的“三化”功能不仅与可持续旅游产业有内在的关联性,而且有力地导向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可持续消费“三化”指消费的社会化、生态化、文化化的三种国际性发展新趋势。其一,消费社会化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消费社会化是指人们的生活消费凭借社会服务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由此而增多闲暇时间,产生旅游消费的主观愿望。旅游消费活动的诸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是人们消费社会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国际社会发展实践证明,生态社会化程度越高,旅游消费就越发展;其二,消费生态化推动可持续旅游消费发展。消费生态化是国际生态经济化趋势在消费发展领域的突出反映,其源于西方由“绿色产品”设计向“绿色消费”观念逐渐延展,已极大地促进了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其三,消费文化化促进可持续旅游消费的发展。消费文化是消费领域中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消费生活方面各种创造性活动的升华和结晶。消费文化是通过消费载体反映国际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发展趋势。旅游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产品组合,以服务为中介的精神文化消费。

2.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突出表现在:其一,可持续旅游消费导向旅游者和旅游厂商。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旅游者不仅以自身的时间、精力与自然界交换审美体验,还要以货币与旅游厂商交换为中介;另一方面,旅游厂商的服务供给也必须以其服务对象的需求为导向。旅游资源是全人类不同代际之间的共同财产,而且并非所有旅游资源都是可再生的。那种以自然资源和社会历史文化的破坏性开发为代价的旅游产品生产观念,必然会遭到旅游者和相关公众的强力抵制,这种抵制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威胁旅游厂商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可持续旅游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旅游厂商的经营战略必须从单纯的“利润观念”和“消费者至上观念”向综合的“生态——经济——社会”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转变。可持续旅游消费观认为,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历史遗迹的文化环境,虽然在地理意义上属于各旅游目地,但它们同时又是全人类的财产。这就要求政府在开发旅游产业时,不能仅以经济利益为其目标导向,而是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影响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与延续、后代人的利益等多个目标导向。

3.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的传递机制梗阻

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的关联机制梗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决策者和投资者的思想意识偏差,如人们对旅游经济的错误认识、对“无烟产业”的片面理解严重地导致其决策失误,导致旅游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增强等;其二,社会行为者的行为误差,主要是宏观社会行为(原则、政策、组织形式)、微观人工行为(策略和具体规划)以及心理行为(旅游者与当地人的形象、态度、行为)等方面,导致其产生对旅游产业理解不够的误差行为,如视“旅游是无烟产业”而过度开发,忽略旅游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单纯考虑旅游者的需求而使一些在特定情境下发生的民间活动过于商业化等;其三,旅游流双向端点市场的错位分布,即分布在远离城市的自然风景区“端点”与向城市旅游的“端点”(目的地)旅游流动,由于旅游流的两端点不对称,导致两端点接收压力大、旅游流动中交通拥挤、供给短缺等。

四、旅游产业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分析

1.目标与原则

可持续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是要从满足人类可持续消费需要出发,整体上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有序的发展进程。这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要求我们在制订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强调对风光、野生动物、纪念物和建筑物以及文化多样性等“旅游业的决定因素”进行合理的保护,而且要促使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政府部门要以可持续观念为指导,按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对应统一原理,制定可持续旅游总体发展战略的政策框架、行动方案和进程控制策略。

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原则主要包括:其一,综合考虑介入可持续旅游的相关主体的实际关系和即期利益。这是公众广泛参与可持续旅游的激励机制之所在,离开这一原则,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将走上参与者与倡导者对抗博弈之路。其二,可持续旅游是制度和技术双重意义上的创新。随着方案的运作和推广,必然会出现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损者,在这种情况下,方案的实施者必须与各方协商,以尽可能地降低制度和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实施成本。其三,要特别考虑旅游资源所在社会的居民态度、当地传统文化及消费生活方式。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是旅游产业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成功的前提与保证。

2.管理政策

中国可持续旅游产业的管理政策体系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生态环境政策、产品与技术政策、社会文化政策、可持续消费法律政策。“经济政策”是以财政、货币、行政管理等政策工具对旅游规划与开发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干预。通过约束旅游者和旅游厂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可持续旅游的受益者。具体是以景区门票、饭店客房租金等为税基,开征旅游环境调节税来达到上述目标;“产品与技术政策”是依据现代旅游产品内涵属性(现代性、自然性、文化性、民族性)制定的。政府的技术政策和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必须指向上述现代旅游产品的内涵属性;“生态环境政策”是对旅游开发影响生态环境资源进行调控,政府要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努力消除旅游发展过程中的“负外部性”,做好“自然界的守夜人”,环境保护部门对于旅游区已经存在、在建、拟建的每一个项目都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持续消费法律政策”要求旅游必须与可持续消费政策相协调,制定宏观消费引导政策与可持续消费法律政策,旨在提高可持续旅游消费质量,导向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

3.方案制定及优化

具体包括5个方面:第一,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 把发展旅游产业的目标与立足点放在保证当代和后代人的旅游消费需要上,并以这种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制定可持续旅游方案的定位工作。第二,制定并按可持续旅游法规行事。《旅游法》的缺位使得中国可持续旅游的战略运作缺少一个能够调整旅游发展各个环节和各方面利益的最高准则。为了给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法律手段,中国必须加快旅游立法进程,使之形成体系。作为法规的补充,政府主管部门可通过与有关主体签订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书的方式来控制旅游开发中的生态环境建设。第三,建立可持续旅游的研究和咨询机构。关键要确立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观念,旅游主管部门要与相关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可持续旅游创新理论研究,推进旅游产业的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第四,建立旅游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施旅游可持续保护工程。坚持旅游区域的分类设计、分类管理,把旅游区域规划为核心保护区(暂不开发)、缓冲区(有限开发)、外围保护区(适度开发),以防止风景名胜区出现“城市化”、“人工化”的现象;运用可持续工程整治开发区域内旅游垃圾与旅游杂物,以达到生态环境利用与保护的双重目的。第五,加强可持续旅游项目的优先开发和示范区域与系统的衔接管理。要充分考虑旅游项目所在区域的资源(环境、人力、财政、技术)优势以及方案与国家旅游系统的对称性。

4.动态评估与控制

为了不断提升公众对可持续旅游意义的认识,让政府和公众了解当前旅游资源状况及预期目标,在决定优先发展的旅游项目,调整旅游战略规划时,要对可持续旅游产业战略运行实施全过程的、长期的评估与控制。该评估与控制和主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可持续旅游产业战略实施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另一种是独立的、非直接利益主体的“局外人”,前者是最基本的,由于他们可以在评估中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了解如何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旅游区域的民居应当充当中心角色;后者对评估的参与可以为规划的调整带来新的视角,因为“局外人”可以避免由自身利益影响而具有的偏见。对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的评估与控制还要解决三个难题:其一,旅游产业具有高度复合性,缺少产业领袖,这意味着它的发展要比其他产业领域付出更多的交易成本。其二,某些旅游活动具有无形性。在城镇,旅游系统往往和其它领域如商业、文化体育事业交织在一起;在乡村和一些人迹罕至的地区,旅游活动又多以个体的、非产业化的形式进行;而在另外一些地区,旅游开发与经营活动又与其商业活动相互包容。这些都为评估与控制可持续旅游产业发展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其三,经济中心论与生态中心论的“认识误区”有碍于旅游产业评估与控制的正确性。经济中心论者持资源掠夺式发展观,认为虽然旅游开发可能减少自然资源存量,但是只要资源利用利大于失,社会总财富和人类福利就会增加,从而有利于代际间的平等,并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在“可持续消费”全球化影响下已经有所修正;生态中心论者则是把可持续旅游理解为单纯的生态可持续性生存,过度强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环境变化的不可逆所带来的威胁等方面,主张推行各种限制性的绝对保护政策,这种“谨小慎微”的原则也最终会使可持续旅游成为纯观念的东西。

标签:;  ;  ;  ;  ;  ;  ;  ;  

旅游消费导向旅游产业发展的三维对接研究--中国可持续消费发展理论的地方验证与系统分析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