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

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

魏璠[1]2008年在《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城市发展建设中清洁的能源,天然气的消费比例近年来快速增长。天然气成分中85-90%为甲烷(CH_4),燃烧后产生大量水蒸汽,汽化潜热可观。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对潜热加以回收利用,不但能提高天燃气的利用效率,满足节能降耗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实现水的回收。尤其对于以加湿来提高效率的湿化燃气轮机循环,潜热及水回收更能提高系统的可行性和经济性。现有烟气直接和间接冷凝法用于燃气潜热的回收方式不但受烟气露点影响显著,而且很难实现水及热同时回收,缺陷明显。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采用吸收式热泵开式循环的方式。开式循环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将闭式循环的热泵系统与液体干燥减湿原理进行结合,是用于燃气潜热及水回收的新型技术手段。本文以供暖型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为基础,构建了第二类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该系统以CaCl_2溶液为吸收剂,烟气中的水为工质,通过吸收—再生—冷凝过程,实现潜热及水的回收。针对该系统,本文开展了系统模拟分析及关键部件实验研究。具体工作及结果如下:(1)以回收潜热用于供暖为典型应用背景,分别对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及冷凝方式的潜热及水回收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冷凝法受烟气露点影响显著,而开式吸收式热泵不受露点影响,潜热回收量及水回收量均大大高于冷凝法。(2)对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了热力学评价。设计条件下系统性能系数(COP)为0.65,不低于同类闭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系统的总(火用)效率为51.1%。对各部件的(火用)分析表明,冷凝器不具备促进系统效率提高的潜力,仅具有回收冷凝水的作用,总(火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需要通过减小吸收器及再生器的(火用)损来实现。(3)针对带冷却的降膜式吸收器,建立了沿吸收器高度的一维模型。计算得到的气侧传质系数合理。参数分析表明,进口参数变化对气侧温度影响较小,而对溶液及冷却水温度影响较大。增大降膜管径及增加降膜管长度均利于热量及水的回收利用。(4)建立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变工况模型,在系统确定条件下,就外界参数变化对系统运行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选则参数范围内,系统性能系数(COP)变化不大,变工矿性能较好。相同供热范围内,烟气湿度变化时,系统性能最稳定;烟气温度及流量,冷却水温度及流量可以作为互相调节的参数,保证系统稳定运行。(5)以实现湿空气透平(HAT)循环的烟气余热及水同时回收为目的,针对HAT循环优化流程,根据不同应用背景,构建了多类型吸收式热泵系统并与HAT循环进行了集成。对集成系统的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的热泵配置和与HAT循环的集成方式可不同程度实现供热、解决水回收及烟气排放等问题。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水回收效果优于闭式循环;输出高温热量的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系统对集成系统的综合效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输出中温热量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可实现高效热电联供。(6)搭建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实验台,分别进行了溶液再生及吸收的实验研究。溶液再生实验验证了压力、溶液浓度及溶液沸点之间的关系;溶液再生热负荷实验与理论值的相对误差在2%左右。在溶液吸收实验中,通过切向进气孔实现了传质效果强化。实验结果验证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理论可信,流程概念可实现。本文的研究证实了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系统用于燃气潜热及水回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实用价值,并为该方向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刘锋[2]2017年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品位提升机理与系统集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分布式能源和工业用能领域,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升温型热泵)技术可以提升热能品位并使其得到高效利用,是解决低温热利用难题的一种有效手段。本学位论文深入研究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实现热能品位提升的机理与系统集成方法。基于能的品位概念,建立了与溶液温度和浓度相关联的溶液(?)和溶液品位的表达式。运用品位分析的方法,对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关键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变化现象进行分析,剖析了过程热(?)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机制,揭示了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品位提升机理,为第二类热泵循环创新和集成高效分布式能源系统提供理论依据。针对传统第二类热泵因低温排热难以利用所造成的总体热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新型复合热泵循环。该循环将通过蒸发/发生过程耦合,将第二类热泵和第一类热泵有机结合,利用中温输入热产生高温热的同时,提高低温热的排放温度,使之也能满足采暖或工艺过程对低品位热的需求,大幅度提高对中温热的总体利用水平。建立新型复合热泵模型,对复合热泵进行关键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包括温度、循环倍率、系统温升等参数对能比、(?)损失和(?)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存在最佳循环倍率和最佳系统温升,使得系统(?)效率最高,提高系统温升以降低能比为代价。研制了有用输出热量为20 kW的立式降膜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分别开展了热源水、冷却水、热媒水的温度或流量变化对系统温升和性能系数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热源水入口温度,降低冷却水入口温度,降低热媒水入口温度,均有助于系统性能的提高;提高热源水流量、冷却水流量、热媒水流量,均可以提高系统性能,但是要考虑由液体高速流动引起的冲刷腐蚀对系统寿命的影响。开展了热泵系统在直接产蒸汽工况条件下,热源水温度、流量和输出蒸汽压力对系统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发现在相同的热源水入口温度或流量条件下,热泵输出蒸汽时可以达到与输出高温热水时相同的输出热量。为提高系统变工况运行性能,提出恒定倍率法的变工况运行的调节手段,并且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提出了三种集成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用能系统。提出利用第二类热泵回收工厂显热余热进行海水淡化的系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性能的影响;提出采用第二类热泵回收食品行业杀菌工艺潜热余热用于制取蒸汽返回工艺再利用过程的系统,并进行了性能分析;建立了第二类热泵提升太阳能集热品位用于制取低压蒸汽的系统模型,开展了四季典型日性能分析,并提出了该系统在变辐照条件下的混合调节法。进一步对集成第二类热泵的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综合评价了余热类型、燃料价格、燃料种类、运行时长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总的来说,在上述过程中,第二类热泵可以大幅度提高系统的热利用水平,同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本论文研究表明,第二类热泵技术在分布式能源和工业用能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马常胜[3]2015年在《多热源联合循环的性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燃气机热泵是一种高效节能、经济环保的空调供暖装置,能够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一次能源,在供热制冷的同时起到缓解用电压力的作用,对环境污染少,而且方便控制,是一种在未来可以被广泛推广和应用的绿色节能设备。本文以燃气机热泵为基础,对燃气机热泵性能进行测试的同时,着重分析了发动机较高的烟气余热利用价值,提出了一种利用内燃机烟气与太阳能联合驱动的氨水吸收式热泵循环,建立了燃气压缩式热泵与氨水吸收式系统联合的供能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首先介绍了燃气机热泵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能量平衡关系,合理评估了发动机排烟所携带的热量,指出了对于小型燃气内燃机,由于其烟气余热量有限,导致直接利用吸收式系统回收烟气余热经济性差的问题。然后结合中高温太阳能集热技术的应用,提出了利用烟气余热作为第一热源,以抛物面槽式聚焦系统(PTC)作为第二热源,由发动机烟气余热和聚焦型太阳能共同驱动吸收式热泵循环。建立了烟气换热模型和槽式聚焦集热模型,对两种热源的耦合情况进行了数值分析,指出了不同条件对输出驱动热的影响。接着利用Aspen Plus软件建立了氨水吸收式热泵的工艺流程,通过模拟计算,分析了热源温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对吸收式系统性能的影响,指出了系统高效的原因。结果表明:氨水吸收式热泵存在最佳的热源温度工作范围,需要控制在范围以内才能使系统性能达到最佳,同时在满足负荷的情况下,应尽量提高蒸发温度,降低冷凝温度。最后指出新型联合循环的一次能源利用率是随着发动机转速和太阳能辐射强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太阳能辐射强度越高,联合系统的PER越高;在一定转速范围内,发动机转速越低,系统的PER越高,随着辐射强度的增加,PER的提高也会越来越明显。通过对一次能源利用率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太阳辐射强度从0W/m2到800W/m2,联合系统的PER较过去的燃气机热泵独立供能时的PER提高幅度明显,冬季的一次能源提高率在16.9%~38.7%之间;春秋季的一次能源提高率在21.7%~43.5%;夏季的一次能源提高率可以达到27%~42.4%。

钟理[4]1990年在《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提出了水/乙二醇,水/二甘醇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一、二定律,从理论上建立了描述该类热泵的数学模型。从热力学不可逆性原理出发,分析了热泵循环过程的热力学不可逆性引起的(火用)损失。分析了热泵系统的主要部件、发生器和吸收器的传质过程,描述了其传质模型,传质分离效率以及它们与热力学不可逆性的关系。通过对制冷剂,吸收剂流体在管内的对流传热及其溶液换热器冷热流体间传热过程的分析,推导出描述流体对流传热(火用)损表达式,并将(火用)损与换热器传热效率一起分析,描述了冷热流体传热温差大小与换热器传热效率及(火用)损间的关系。从热力学观点出发,指出了目前普遍使用的描述热泵性能参数的不足之处,提出了评价热泵性能的新判据。 用计算机对数学模型模拟计算,得出了系统性能系数cop,(火用)效率η,(火用)指标EI,溶液循环比CR及cop·ΔT与不同操作参数:热源温度、热阱温度、吸收器工作温度、稀浓溶液浓度差,回流比发生器及吸收器传质效率,溶液换热器传热效率的变化规律。比较了水/乙二醇,水/二甘醇两种热泵性能,水/乙二醇热泵的cop较高,而水/二甘醇热泵温升幅度较大。 用实验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两者基本吻合。在实验中发现,吸收塔吸收过程采用并流绝热流程,其温升比传统的逆流吸收方法可提高3~5℃,其它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分析了引起实验结果偏离理论计算值的因素,提出了如何提高热泵性能的措施。

闫晓娜[5]2014年在《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蒸气压缩式热泵系统需要消耗珍贵的电能,且常用制冷剂还会严重破坏臭氧层并产生全球变暖效应,以热能为驱动动力且使用环境友好型工质对的吸收式热泵系统可以极大缓解城市电力紧张和保护环境而受到人们的欢迎。传统的吸收式系统以及一些改进型的吸收式系统大都是由单一热源驱动,且对热源温度的要求也不同,很难同时利用低温太阳能热和地热以及工业生产中存在的大量动力余热。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高低压发生器通过喷射器相互耦合,在能够以较简单结构高效利用动力余热的基础上,将传统单效吸收式系统无法利用的低品位太阳能热作为联合驱动热源。开展了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循环的理论研究,分析发生压力对系统制冷/制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了得到最优的性能,高压发生器发生压力和低压发生器发生压力以及喷射系数均需要优化,并分析了循环在变工况下的优化性能参数。制冷工况下,高压发生器发生压力在最优值正负偏离5K.Pa的范围内,循环COP都保持在0.9以上,说明该循环的可用性能较好。动力余热与太阳能负荷之比在3.5以上时,多热源驱动吸收式循环的COP都在0.9以上,较传统单效吸收式循环效率高20%左右,节能效果显著。分析了输入相同动力余热与低温太阳能热负荷的条件下,采用多热源驱动吸收式循环所产生的制冷量/制热量远大于一套传统单效循环与一套传统两级循环所产生的制冷量/制热量和,采用多热源循环可以大大简化系统设备,大大减小了设备制造成本。将整个循环看作由动力余热驱动子循环与太阳能驱动子循环组成,理论计算出太阳能负荷与动力余热负荷之比最大值,负荷比最大值随工况变化而变化。设计并搭建了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实验台,实验研究了装置的制冷及制热性能,主要包括以高压发生器烟气入口温度、低压发生器Ⅱ太阳能热水入口温度、蒸发器冷媒水出口温度(制冷工况)、冷凝器空调热水出口温度(制热工况)为自变量,研究这些自变量与系统内部参数如:发生温度、蒸发温度、冷凝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对系统制冷量/制热量和性能系数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系统制冷量/制热量理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当烟气温度213℃时,系统提供6℃的冷媒水,制冷量可以达到12.5kW,制冷系数达到了0.78。系统提供43.5℃的空调末端热水,制热量可以达到26.6kW,制热系数超过了1.7,实现了低品位能源高效和充分利用,为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的设计以及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郭培军[6]2012年在《立式降膜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设计与变工况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使得节能减排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升温型吸收式热泵(AHT)以其在余热利用领域的独特优势而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但余热的利用受上游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为了更好地设计和运行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系统,对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变工况的模拟和研究势在必行。本学位论文依托973项目,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开展了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循环和部件的模拟和设计工作。并基于此进一步对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变工况的运行状况进行了模拟研究和深入的分析,找出影响机组变工况性能的关键过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剖析,提出有效的调控方法来改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变工况性能。为了进行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变工况研究,首先需要设计一台机组。为此,本文对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循环进行了数学建模,模拟设计了一台热源串联连接的,输出功率为10kW的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机组。另外,为了更好地分析升温型吸收式热泵的性能,本文定义并深入探讨了理想性能系数,(?)效率,性能系数和(?)损失率等参数和评价指标,并对其作适当分解和推导以获得深入理解并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为了将热媒和循环工质之间建立关联,对溴化锂水溶液垂直管外降膜发生和吸收水蒸汽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液膜单位面积上吸收或者发生出水蒸汽的平均流量,即面积传质量。并对发生器、吸收器、冷凝器和蒸发器作初步的设计。得到各部件换热管的根数和管长等结构参数。对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的模型进行调整,结合机组的结构参数和降膜过程的模型,建立系统变工况模拟计算的模型。对(?)效率,性能系数和输出负荷等随热源水和冷却水入口参数的变化进行模拟和深入分析。模拟并分析了升温型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损失分布随热源水和冷却水入口参数的变化,找出影响机组(?)效率的关键过程,并深入剖析此关键过程的(?)损失率,进而提出改进升温型吸收式热泵变工况性能的调控方法。

李化淼[7]2016年在《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回收湿热废气余热的实现及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湿热废气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终端废热,广泛存在于石化、造纸、染整等行业。实现高效回收湿热废气余热可大幅减少生产过程热量排放损失,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常规冷凝换热法回收废气中潜热需将其冷却至露点以下,造成能量贬值,回用能量品位无法满足生产需要。传统闭式吸收热泵回收废热提温幅度有限、系统性能系数较低。在此研究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高效回收湿热废气潜热,并输出高温蒸汽回用生产。为此,开展了以下工作:(1)以将烘干湿热排气转化为工艺蒸汽为目的,将喷射器与两级的开式吸收式热泵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在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EES(Engineering Equation Solver)软件对该新型热泵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理论上研究了吸收器进口溶液浓度、液气比、喷射系数等对系统COP的影响。(2)通过流程改进、材质优选等手段,将提出的新型热泵系统用于宁波市某化纤厂后纺定型机的排风余热回收项目。首先对系统进行热力、传热等计算,参与完成主要设备的结构设计与安装,并且协助课题组制作了应用于化纤厂的实验样机,最后针对溴化锂溶液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吸收工质的优化选择加以解决。(3)采用色谱法测定了多种新型工质(CHO_2K/H_2O、C_2H_3O_2K/H_2O、Li Br/H2O与三甘醇溶液混合工质等)蒸汽压的数据,并进行了数据关联,以期为工质对的优选和开式吸收热泵工程推广提供参考数据。

贾伯会[8]2016年在《污水厂中烟气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优化研究》文中认为污水处理厂通常是余热资源较为丰富的场所,尤其是“热电联产”概念提出以后,其在污水厂中便得到了迅速推广应用,相对于过去的能源效率,可以说是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但是在余热利用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程度的浪费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如何合理、充分的利用污水厂余热资源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并最终提出了利用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技术对污水厂余热资源进行回收利用的方案。首先,通过对机组各换热部件进行传热、传质分析,并基于Aspen Plus软件及传热、传质的理论基础分别建立了各换热部件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其次,利用Aspen Plus软件对某一具体实例进行了建模、模拟和分析,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基本吻合,以此证明了该软件模拟的准确性;然后,基于Aspen Plus及SPSS软件得到的正交表对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系统在某污水厂中的应用进行模拟优化分析,分析出各不同因素及因素不同水平数组合情况下的机组总的传热面积及系统性能参数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烟气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机组全生命周期成本数学模型,以机组均值全年费用EUAC为优化目标函数,利用机组总传热面积和机组性能参数计算结果,对机组进行优化分析,进而确定出利用“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污水厂余热的最佳传热温差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热源价格、传热铜管价格和折现率情况下,当蒸发器传热温差0(35)t为2℃、冷凝器传热温差k(35)t为3.5℃、吸收器传热温差2(35)t为2℃、烟气出口温度pt为150℃机组均值全年运行费用EUAC最低。

戴楠楠[9]2012年在《高温吸收式热泵热质传递强化与系统热力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降低工业生产的成本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作为一种可以回收工业余热,吸收低温热源并将其升温重新利用的装置,在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第二类吸收式热泵中,吸收器是关键部件,而其内部的换热管又是吸收器的核心。换热管的性能直接决定了吸收器乃至整个系统的效率与性能。降膜吸收由于其效率高、易操作、结构简单等优势,成为吸收器换热管的主要设计方式,所以各国学者都在积极的研究提高溴化锂降膜效率的方式,如今最主流的方法还是改进换热管的性能。本文在铜管表面喷涂PTFE疏水膜,对铜管表面的亲疏水性能进行局部改变,使降液膜以一定频率在亲疏水交界面产生积液环,促进液膜外表面的波动,加强外表面的扰动,进而增强换热管的传热和传质性能。本文制作了三种不同规格的疏水涂层管,利用数码相机和高速摄像机对降液膜在螺旋涂层管的状态进行观察,并测定了各管的最小喷淋密度,发现螺旋涂层管降膜表面在小喷淋密度小有很明显的积液环和波动,最小喷淋密度值也符合理论计算规律。在超过最小喷淋密度的状态下,利用电容测微仪对液膜厚度和波动状态进行了测量,发现疏水涂层在液膜较薄的时候对液膜表面波动有较大的加强,喷淋密度加大,效果减弱。测定液膜厚度时,发现疏水涂层面积较大的管液膜较薄,推测出这类管液膜流速较快。为了进一步考察螺旋疏水涂层管的传热传质特性,本文设计并搭建了一套降膜传热实验台,比较光滑铜管和涂层强化后的铜质换热管的换热性能。经过实验研究,证明了在高温下,螺旋型疏水涂层管的降膜传热系数要大于光滑铜管,其结论也表明,由疏水涂层产生的液膜波动效果确实加强了降液膜的掺混。最后,本文依据热力学定律分析了高温吸收式热变换器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系统COP, ECOP,(火用)损失与系统操作温度,溶液热交换器效率,循环倍率,GTL之间的关系。得到结果是:COP和ECOP随着蒸发器和再生器的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冷凝器和吸收器温度的温度升高而降低;当系统GTL大于42℃时,系统的效率将降低较快。

李靖[10]2010年在《高温吸收式热泵热力学分析及样机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是利用工质的吸收循环实现热泵功能的一类装置,它可以采用废热作为热源,而不是依靠电能、机械能等其他能源将热量从低温位传送到高温位。吸收式热泵是回收低温位热能的有效装置,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双重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吸收式热泵的研究、应用,主要集中在中低温的情况下,而对高温热泵系统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文基于系统的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结合循环工质溴化锂-水溶液的在高温条件下的物理性质,对系统通过建模、编程,进行了热力学分析,考察了蒸发温度、冷凝温度、溴化锂浓溶液浓度、溴化锂稀溶液浓度以及其浓差对系统系能系数、系统温升和系统热能利用效率的影响。针对高温热泵样机的设计要求,以系统性能系数为目标函数,对循环系统进行了有限定范围的优化。通过分析,得到了一组在允许操作范围内的最适宜操作参数:蒸发温度为165℃,冷凝温度为124.9℃,溴化锂浓溶液浓度为52%,溴化锂稀溶液浓度为48%,此时系统的温升为37.09℃,系统性能系数为0.43,系统热能利用效率为0.72。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套吸收器输出功率为5.2kW的高温溴化锂第二类吸收式热泵的样机。在高温热泵工艺流程中,引入了喷射器,并对此喷射-吸收式热泵系统进行了热力学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此种热泵循环具有较高的温升。当压缩比为1.2时,温升较原循环可提高约22.7%,系统性能系数降低了约2.5%,系统热能利用效率提高了约3.0%。

参考文献:

[1]. 开式循环吸收式热泵理论及部件实验研究[D]. 魏璠.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8

[2]. 第二类吸收式热泵品位提升机理与系统集成研究[D]. 刘锋.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7

[3]. 多热源联合循环的性能分析[D]. 马常胜. 天津大学. 2015

[4]. 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D]. 钟理. 华南理工大学. 1990

[5]. 多热源驱动吸收式热泵系统性能研究[D]. 闫晓娜. 浙江大学. 2014

[6]. 立式降膜升温型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设计与变工况性能研究[D]. 郭培军.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12

[7]. 新型高温吸收式热泵回收湿热废气余热的实现及优化[D]. 李化淼. 西安工程大学. 2016

[8]. 污水厂中烟气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热泵的优化研究[D]. 贾伯会. 青岛理工大学. 2016

[9]. 高温吸收式热泵热质传递强化与系统热力分析[D]. 戴楠楠. 大连理工大学. 2012

[10]. 高温吸收式热泵热力学分析及样机设计[D]. 李靖. 大连理工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新型吸收式热泵循环理论及实验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