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_城市文化论文

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_城市文化论文

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色论文,城市论文,文化论文,弘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市的文化特色对于城市生存与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这一问题在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城市的传统文化特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法国商报》曾报道说:“一个世纪以来,充满魅力的中国建筑和城市逐步消失了。”城市文化特色是由人为、自然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并经过长期酝酿而成的来之不易的文化现象,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得到恢复,因此,强调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以及剖析以往我们对文化特色保护和弘扬不力的深层原因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就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

一、文化特色对于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文化特色是指城市外在形象与精神内质的有机统一,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统一。城市文化特色是长期以来由城市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可以说,文化特色是城市生命的体现,是城市的灵魂。

城市文化特色具有如下特性:

第一,地域性。城市文化特色各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它的地域性。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特色的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在古代,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很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文化特色的差异性,如高原城市与平原城市的文化差异是十分明显的。此外,在古代社会中,城市与外界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极不充分,处在相对的隔离状态。城市与城市之间在文化上彼此影响借鉴是有限的,这也是先前城市文化特色较强的重要原因。但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地理环境的依赖大大减弱,加上在现代社会中城市与城市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大大加强,城市文化特色的地域性特征相对减弱。

第二,凝聚性。城市文化特色的形成过程也是城市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市民的价值准则、审美情趣、伦理观念等要素相互作用与整合的过程。从这点上说,城市市民的文化心理实际上已经是城市文化特色的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市民的凝聚作用是“与生俱来”的,也是十分强大的。可以说,对于一名浪迹天涯的游子,最让他梦绕魂牵的往往也是其家乡城市的文化特色。

第三,熏染性。有位艺术批评家说过:“最广泛与人民接触的莫过于环境艺术,大到一个城市的规划与建筑,小到住宅里的一个花瓶的摆设,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性情和思想。”(注:《光明日报》1999年11月4日。)城市文化特色无时不刻地通过市民的感官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行为方式。至于风俗礼仪、民间艺术、饮食习俗、俚语方言等方面就更是如此。例如,杭州根深蒂固的茶文化已经深深地渗入杭州人的生活之中,哪怕洋饮料的攻势再厉害,也不能移易茶文化的地位。城市文化特色在许多方面已经成为市民心理上(甚至已经内化为生理上的)的依托。

第四,规范性。城市文化特色一经定位,就能对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城市建设中,城市文化特色是确定建设风格与样式的主要依据,它可以减少在这些方面许多无谓的争论和犹豫,大大降低成本与节约时间。比如大连的主要文化特色是“洋”,这样,该城市基本建设的风格就可以往“洋”上头靠;山西平遥的文化特色是“古”,该市的基本建设风格就应往“古”上靠。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中,文化特色也是主要的考虑依据。

城市文化特色对于现代城市的生存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1.符合现代社会居民的心理需要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物质产品的边际效用迅速下降,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一般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即使对物质层次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实际上也大大“文化化”了。平庸的毫无文化特色的城市对于具有现代文化心理的人来说,是无法认同的。他们对所居住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要求。在欧美日等国家,文化积淀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城市,被看成理想的居住地,如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京都等。我国杭州、苏州等城市由于近年来注重弘扬城市的文化特色,也出现类似情况,以至于入居的“门槛”都增高了许多。

2.城市文化特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首先,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发展包括旅游在内的文化产业来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文化产业在今天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城市文化特色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往往是难以估量的。大而言之,我国的北京、西安、南京等城市以其鲜明的古都风貌吸引众多的中外旅客;小而言之,丽江、平遥等城市以非同寻常的城建风格和风土人情使游客流连忘返。另外,苏杭女孩儿的柔情似水,绍兴人的“师爷智慧”,北京人的幽默与善侃,拉萨藏胞的宗教虔诚,等等,对于旅游者来说都是极具魅力的。再则,市民们富有特色的生活方式,都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近几年,杭州菜在全国许多地方“火”了起来,这实际上得益于杭州人讲求清淡和原汁原味的饮食习惯。

其次,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有利于吸引外来人才、资金的进入。当今“注意力经济”提法引起了许多经济学家和城市决策者的关注。就是说,一个城市越受到注意,知名度越高,也就越能吸引来自外部的人、才、物。而城市能否被“注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该城市文化特色是否鲜明。大连、昆明等就是这样一些城市。近年来,这些城市在城市文化特色上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看上去很不“致用”,而其他的一些城市却在抓产值的同时,忽视了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两种发展模式相比,哪一种更高明,这是不言而喻的。

3.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

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对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一是培养市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城市文化特色的宣传教育,可以使市民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为生活于这座城市而感到自豪,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归宿感和亲近感,从而更加安居乐业。二是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反思可以使市民更加“认识你自己”。文化的基本功能就是对人的教化与培养。这种教化和培养一方面是通过耳濡目染的无意识过程进行的,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的理性自觉来实现的。比如某城市自古教育事业发达,人才辈出,市民们就能从这一历史信息中得到这样的警示:当地自古以来重视教育的好传统不但不能被抛弃,而且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应该大加倡导。

二、近年来我国城市文化特色弱化的原因

1.城市管理层对继承和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在我国,城市的文化特色能否得到继承和弘扬,这与城市管理层的文化意识的强弱具有很大关系。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城市管理层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显得非常不够。

城市领导层对于城市文化特色问题重视不够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一是历史原因。革命战争时期,我们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革命胜利以后,大量干部由农村进入城市担任领导职务。他们有着突出的优点,但毋庸讳言的是,城市的文化意识特别是现代城市的文化意识却是不强的。建国以后尤其是50年代中期以后,极左路线对文化政策的干扰又极大地削弱了我们干部队伍的文化意识。

二是现实根源。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层的文化意识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有不少领导人片面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他们把现代化仅仅理解为经济的高度发展。不少地方考察干部时,也只是把目光盯在经济指标上,并以此作为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这就更助长了干部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倾向。

三是体制根源。现在,城市文化特色的保留、继承和弘扬是一种相对长期的行为。许多领导急于在短短几年任职期间出“政绩”,城市文化特色的问题也就难以顾得上了。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弘扬是特别需要连续性的工作,在欧美发达国家,凡事关城市风格、个性定位等涉及城市命运的重大事宜,都要由城市议会决定,有的还通过城市立法来保证实施,这就能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城市文化特色建设上的长官意志或短期行为。

2.中国传统功利主义和中庸之道的影响

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弘扬取决于多种原因,其中,城市居民对精神价值的追求程度如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欧洲的许多文化名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夷为废墟,战争结束后,当地的老百姓在缺吃少穿、居无定所的情况下,宁可节衣缩食,多作出一点眼前的牺牲,也要将城市的风格恢复到原汁原味。这种现象与西方的文化传统是分不开的。西方文化史中历来不乏注重对精神终极价值的思考的先贤,比如苏格拉第、卢梭、伏尔泰等,其中有的人甚至为此献出生命。中国的儒学中固然有许多精华,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调节人伦关系,很世俗化也很功利很“致用”的文化。“……按照儒家之‘用’的标准,不仅不同的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在‘致用’面前走向单一化,而且文化本身独有的终极追求和价值取向即真善美的取向,也会在‘致用’面前走向消解。这显然与西欧将知识和文化作为终极价值和追求的传统形成鲜明的对照。”(注:陈立旭:《市场逻辑与文化发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5页。)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是不利于城市文化个性建设的。“中庸”是儒家所倡导的最高境界。孔子说,“过犹不及”、“中立而不倚”,也就是最好的选择是中间路线,出格的或是个性鲜明的事物都是不足取的。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以求异为前提的城市文化特色的营造与弘扬是十分不利的。无论在什么事情上都是不愠不火、不上不下、不偏不倚,那么还有什么城市文化特色可言呢?

3.对文化产业的过分热衷和片面理解不利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弘扬

文化产业在有些城市已经或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如果处理得不好,文化产业也会变为损害乃至破坏文化特色的“杀手锏”。这是因为,首先,文化产业遵循的是价值规律,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如在一些城市,因人造景观颇能招徕游客,于是就大举兴建,而真正的名胜古迹则受到冷落甚至被拆除。这些人还没有认识到,名胜古迹也是迟早可以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资源,而且是更值得珍贵的资源,许多文化素质高的旅游者正是冲着这些名胜古迹来的。城市特色的保护与弘扬追求的是具有底蕴的、经的起历史检验的文化品味和文化价值,追求的是历史信息的完整传递。这种历史文化沉积正是城市文化产业中的优势产业。其次,文化产业主要生产的是流行文化,而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对地域特色文化说“不”的文化,它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冲击也是不小的。

4.“文化全球化”的浪潮对我国城市文化特色的冲击

如何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保持和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特色,一直是世界各国(包括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关注的问题。早在本世纪20年代,法国作家洛里哀就作出这样的预言:“东部亚细亚除少数偏僻的区域外,业已无不开放。即使那极端守旧的地方也渐渐地容纳欧洲的风气…从此民族间的差别将渐被铲除,文化将继续它的进程,而地方的特色将归消灭。”(注:《比较文学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第352页。)自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席卷我国。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凭借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优势,以贸易自由化为载体,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渗透自身的强势文化。对于我国城市的市民来说,服膺西方强势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而存在。在我们城市的文化建设中,情况也是如此:我国有不少城市称自己为“东方日内瓦”、“东方威尼斯”、“东方布达佩斯”或者“小巴黎”……,在城市文化风格上一味向欧美城市靠拢,在城市发展中不注意维护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历史不能再造,失去了就永远无法挽回。而等意识到这一点再来抢救时,往往已为时过晚。

5.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文化特色造成不利影响

从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于原有城市而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首先意味着市民人口的增加(就目前情势而言,增幅最大的是来自农村的人口)和城市基本设施的急速扩容,这两方面都对本来就每况愈下的城市文化特色带来日益严重的后果。

由于外来人口原有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加之多数进城经商者与打工者原本是文化素质并不高的农民,另外,他们中大多数在城市没有私房等“恒产”,因此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里对城市文化特色产生归宿感与认同感。虽然他们的到来在给城市文化带来许多积极因素,如创业精神等,但也对城市的原有文化特色造成消解的一面。另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剧增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城市基本设施受到更大的压力。这促使城市管理层“饥不择食”地建楼、拓路、造桥以缓解人口巨增的压力。在焦躁的心态下,一切的一切都围绕实用和疏解燃眉之急的原则进行。有人把这种城市基本建设比喻成“摊大饼”(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在这种情况下,城市的文化特色就很难列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了。

三、应大力保护、弘扬和发展城市文化特色

1.提高全体市民特别是城市管理层的文化意识

提高全体市民的文化意识是保护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这种意识的提高最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与熏陶实现的。其中,学校教育、单位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各新闻媒体应围绕城市文化特色进行宣传教育和营造氛围。另外,引导市民对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梳理和反思也是很重要的一环。这项活动不仅能使市民加深对自己所在城市文化特色的了解,增强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亲近感与自豪感,而且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对弘扬城市文化特色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城市管理层文化意识的强弱对于城市文化特色的保留与弘扬具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这就要求城市管理层应从理论上进一步认识城市文化特色对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素质、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我们的城市管理层还应认真学习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的某些欧美日城市的管理意识与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国家为了为了消弥因经济高速发展给城市文化特色带来巨大的威胁,而把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弘扬放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来考虑。在这个问题上,它山之石的借鉴价值是很大的。

2.对城市文化特色要有一个科学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定位

正确定位城市文化特色是保护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前提。文化特色的定位不仅要符合当前市民的认可和城市发展的要求,也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因此必须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应处理好如下关系:

第一,政府行为和市民意愿的关系。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市民的文化心理有一种天然的默契。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实际上也是全体市民的自我文化定位的问题。但是,在现在市场经济社会条件下,金钱的诱惑力是不可小觑的。加之,目前从总体上说,我们市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还不够高,因此,光是依靠市民大众对城市的文化特色进行定位是不够的;而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与弘扬又不可能等到市民的素质提高以后再来做,于是,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应抱着对城市历史和城市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特色定位的工作予以重视。政府的作用主要是牵头、组织和配置各方面的力量对特色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充分的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子以实施。凡是我国目前文化特色定位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政府都在其中起到很好的作用。当然,市民的参与也是十分重要和必不可少的。可以说,没有市民的支持和认同,这项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应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把市民们的意见尽可能地反映出来。市民在这类问题上的积极性是很高的,从一些城市在评选市花市树的过程中就充分体现出这一点。政府与市民两方面智慧的结合既能使各方面的优势得到互补,使特色的定位科学准确,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又能使这项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所以这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

第二,妥善保护与商业开发的关系。2000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我国的有关部门在北京发布《北京共识》,认为保存在城市中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上不同传统精神的载体和见证,同时也体现了全世界各个民族的基本特征,构成了各个城市面目和特点的基本要素。它凝聚了数千年人类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沉淀了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并作为一种精神动力支撑着城市居民构筑21世纪美好家园的信心和理念(注:《人民日报》2000年7月10日。)。因此,对于历史遗产要保护全部的历史信息,对历史环境的整治要坚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此外,对于历史遗迹的周边环境也要给于保护,使其不失去应有的整体性。特别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不仅要保护好,而且要把它的风格提炼出来,使之对整个城市建筑的风格起到某种规范作用,让整座城市新旧建筑能够有“对话”的余地。要注意处理好历史遗产的妥善保护与商业开发的问题。历史遗产的商业开发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这种开发应该是以不违反本真性原则为前提的,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商业开发往往不惜改变历史遗产的原来面目以迎合人们层次不高的审美需要,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是十分令人痛惜的,即使从商业角度看,也是很短视的。

第三,现实需要与留有余地的关系。市民生活质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要求我们保留和弘扬城市文化特色。另外,还必须看到,做好这项工作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因为我们正处在从传统乡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迅速过渡的时期,城市在急剧膨胀的同时也在快速地吞噬城市的原有文化特色。如不经科学定位与积极抢救,城市文化特色就会丧失殆尽,不可逆转。但是,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又应该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是因为,首先,城市文化特色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是一个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交融的概念,因此,如果在定位时把它框得太死,就等于抽去了它的活力,窒息了它的生命。比如,某偏远城市的文化特色是“民风淳朴”,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老百姓商业意识的增强,这种说法就难以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其次,人们对城市文化特色的认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我们现在对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不仅受到市民文化素质的制约,也受到历史发展的制约。既要保持和弘扬城市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又要注意跟上时代的步伐。即便是名人、专家,也未必能够一步到位地做到这一点。因此,应该留有充足的余地给后来的人,以弥补现今的不足。邓小平同志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一些现在解决不好的问题可以留给后人去做,因为后人比我们更有智慧。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对于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也具有指导意义。再次,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城市的党政领导往往在城市文化特色的问题上”一言九鼎“,具有极高的权威。实际上,这并非是正常的事情,因为领导也是有局限的,以往许多在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失误,大多是由于领导的“一言堂”造成的。如果时至今日,我们的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仍然缺乏自知之明,硬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城市文化特色的定位上去,搞“上有所好,下必兴矣”,到头来很可能会落下“骂名”。我们认为,城市领导人在文化特色的定位上不宜管得太直接、太具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应该把功夫花在程序的制定上和力量的配备上,比如请资深专家论证、组织市民讨论,或者做一些更基础的工作,比如通过媒体将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广大市民,以加强市民这方面的意识,挖掘群众的潜力,集思广益,做好这方面的工作。

3.要处理好弘扬文化特色与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

首先,在认识上要避免对文化产业的迷信认识,把发展文化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关系协调好。现在有许多地方一提起发展文化就把希望寄托在文化产业上,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协调不好,文化产业在保护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方面就很难大显身手,甚至起破坏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城市文化特色的营造并非是格格不入的,只要引导得好,前者能对后者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有利于城市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予以各种倾斜,甚至给予特别的扶持。比如潍坊的风筝节、南宁的民歌节、哈尔滨的冰雪节等等虽说是文化产业行为,但却为弘扬这些城市的文化特色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

4.加强对城市文化特色的理论研究

无论是对城市文化特色定位还是弘扬,都亟需要理论研究的加强。这方面“丽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原先的丽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边、穷、小”城镇。1913年法国学者出版了《么些研究》,使世界知道有个还在使用象形文字的纳西民族居住在丽江地区。1948年美国学者洛克出版了《中国西南部的古纳西王国》,较全面地介绍了丽江古城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色。60年代,一系列考古发现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丽江独特的文化底蕴。这些科研成果为后来丽江的“脱颖而出”做了最好的铺垫。所以有的学者说:“丽江是文化研究托起的一座世界文化名城,也是文化研究拯救下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注:钱光培:《释放北京文化价值潜能争创一流国际文化中心城市》,载《城市问题》2000年第1期,第43页。)因此,我们必须吸引一批有关专家学者,使他们静下心来,对城市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进行深入持久的理论研究。

城市文化特色的保护和弘扬是一个当前亟须重视的问题,它影响到各个阶层的实际利益,也受到各阶层人士不同观念的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从上到下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文化素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相信城市文化特色能够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标签:;  ;  

关于弘扬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_城市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