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验: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独特性_日本科技论文

日本经验: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独特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独特性论文,日本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5)06-0041-04

作为邻国,日本和中国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在经济发展模式上,一般的理论 分析也都把两国归入一个共同的“东亚模式”中(注:Paul Krugman,the Myth of

Miracle Foreign Affairs,P10-11,1994.),认为中国的经济正沿着日本经济的发展轨 迹前进。工业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日本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高 速增长阶段并于70年代初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在短暂的停顿后以再次工业化战略成功 地从“增长的代价”的困境中走出来;中国自1978年至今正处于工业化飞速发展时期, 现在刚刚进入重化学工业化阶段(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工业化进入 新阶段》,《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日。),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重化学工业化后 的日本相似甚至相同的问题。因此,日本的再次工业化战略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加以认真 研究的。

一、重化学工业化后日本工业化面临的困惑

从19世纪80年代起至20世纪初日本成功地渡过了工业化初期,日本工业得到了较快的 发展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虽然给予日本工业毁灭性的打击,但经过十 年的恢复与发展,在50年代中期日本工业已全面恢复并超过了二战前的最高水平,之后 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1956年至1973年,日本工业年均增长率高达13.6%。70年代初, 日本实现了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现代化,成为重化学工业品的出口比重最高 的工业发达国家之一,工业批量生产技术和应用技术也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基础工业 水平追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但是在此过程中,特别是在实现了经济赶超目标之后,日 本的工业化发展也面临着难以逾越的矛盾和困难。

一是工业生产能力过剩。经过重化学工业化中的设备投资热,日本出现了被称为“结 构性不景气”的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特别是在重化学工业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许 多工业部门这种情况尤为严重。下图(图1)是1960—1980年间日本制造业综合开工率指 数以及钢铁、化工和机械制造业开工率指数的变化情况。依图所示,在进入70年代之后 ,日本主要重化工业开工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并在1975年前后滑至谷底。以钢铁业为例 ,当时日本钢铁工业的生产能力是1.5亿吨,但实际生产钢铁只有1亿吨左右,设备利用 率仅约70%(注:金明善:《战后日本产业政策》,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

资料来源:根据王琥生、赵军山合编《战后日本经济社会统计》(航空工业出版社1988 年版第113-114页)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二是技术后发优势不在。科技进步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影 响着经济增长的方式,同时也是工业化的动力所在。二战前,日本的重型电机、通讯、 船舶等工业部门的技术接近于先进工业国家的水平,但由于战争使工业发展被迫中断, 日本与这些国家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大。战后日本的技术革新是在原有技术水平落后的基 础上,通过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实现的,因此效果比较显著。随着与先进工业国家技 术差距的逐步缩小以及这些国家对技术转让控制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加强,日本欲以引进 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本国技术革新的余地大大缩小,想要引进本国所需的尖端技术也日趋 困难。而且,过分依赖外国技术,导致日本国内的研发能力低下。1953年至1973年期间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317项发明技术中,日本只有27项,在几个发达国中最低(注:王伟 军:《“新产业革命”与日本经济的七大转变》,《世界经济研究》1984年第2期。)。 由于技术上的后发优势不复存在,日本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扩大原有工业部门和开辟新兴 工业部门的途径越来越行不通了。

三是工业化脚步受到能源的羁绊。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重化学工业对能源的消耗 尤其大。50年代后期至1972年,日本能源消耗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1.9%,是同期世界能 源消耗量增长率(5.4%)的2.2倍。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极大 ,所需能源90%以上依靠进口。1973年开始,世界能源市场供应能力严重不足,能源价 格空前高涨。其中,对日本工业影响最大的石油的价格在1973年上涨了四倍;炼钢原料 煤炭的价格上扬了90%多;铁矿石也上涨了30%(注:高桥龟吉:《战后日本经济跃进的 根本原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10页。),日本工业在世界能源价格飞涨的 冲击下一度陷入混乱。

四是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环境污染是现代工业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工业的飞速 发展,带来住房困难、交通堵塞、物价上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环 境污染。日本国土面积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政府与企业长期无视环保,奉 行“增长第一主义”,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公害最发达的国家”(见表1)。大气污染、 水质浑浊、噪音污染等公害使人民的生活环境恶化,健康与生命受到严重威胁。同时, 环境污染也限制了设备投资的进一步扩大,阻碍了日本工业化的步伐。

表1 污染因素排放量的国际比较

各国排放量(千 各国可住地面积排

克/百万日元) 放量(吨/千米)

SO[,2] BOD

SO[,2] BOD

日本(1970) 50.229.3 36.021.0

美国(1967) 41.123.5 2.3 1.3

英国(1968) 48.223.8 9.1 4.5

法国(1965) 34.120.7 4.0 2.5

西德(1970) 40.621.0 17.59.1

资料来源:转引自林直道著《现代日本经济》,色文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第124页。

二、日本的“再次工业化”战略

面对“增长的代价”,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发展已经举步维艰。在这种背景 下,日本政府通过“再次工业化”即将现代工业社会推进到更高发展阶段的战略推动了 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1974年,日本政府提出了《产业结构长期设想》,确定了70年代 产业结构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是“充实国民福利和促进国际协调”,其核心是资本密集 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变。首先,日本政府逐渐缩减那些耗费能源多的传统工业 ,并把电子工业、高精度机械工业等省能源、附加价值高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列为 “振兴”产业,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并由政府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贷款,以促进这些产 业的发展。其次,提高知识密集型商品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知识 密集化。

二是科学技术立国。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确立了科学技术立国的新战略,其中 心思想是日本战后欲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应把科技立国作为奋 斗目标。科学技术立国战略的核心是把发展独创性的科学技术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国策 ,为推动自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本从注重民间研究转向加强官方研究,由政府直接 主持重点科技领域的科研工作。在自主研发的同时,日本也加强了同其他先进国家的科 学技术合作。70年代,日本共与20多个国家签订了国际科技合作协定。此外,政府还在 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教育,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

三是能源政策转换。鉴于工业对进口能源依赖性过高的情况。日本政府实行了一系列 灵活而有效的政策和措施:(1)制定以开发新能源为目标的“阳光计划”,积极开发原 子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能等替代能源。(2)建立石油、铁矿、铜、铝、锡等矿产资 源的储备。(3)举国上下广泛开展节能活动。(4)加入国际能源组织(IEA),运用集体的 力量抗御能源风险。(5)实行进口来源多样化,分散风险。

四是环境治理与保护。首先,通过立法保护环境。重化学工业化后期开始,日本政府 陆续颁布了《公害对策基本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 管制法》等法令,有效地减少了公害。其次,限制和引导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停业、转 产或者削减生产能力。再次,分散工业布局。日本环境污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污染集中 在工业高度集中的临海城市。为此,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一些公害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迁 往卫星城市或者转移到海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投资。

再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使日本成功地从“增长代价”的泥沼中走出来,扭转了工业 高速增长后的下滑局面。如图2所示,1965—1973年间,日本工业生产一直以较快的速 度增长,其中1973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为127;1974年日本的工业生产出现负增长,1975 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仅为110,与1972年持平;1976年开始,日本工业生产恢复到了1973 年的水平,之后迅速攀升。80年代,日本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期。虽然增长率与经济 高速增长时期的增长率相比较低(约5%),但仍高于同期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3 %左右)。

资料来源:范慕韩编《世界经济统计摘要》,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38-239页。

三、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独特性

中国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是直到1978年以后才得到迅速发展,1979年至200 2年工业平均增长11.4%(注:陈佳贵等:《中国工业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目前已经建立起独立完备的工业体系,工业生产规模和 多项工业产品的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是,在高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工业化发展也面 临着众多的问题。第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科教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教水平不 断提高,但是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缺乏自主开发技术和具有自主 开发能力的人才。1985年至2001年,中国共授予发明专利5万件,其中国内仅2.2万件, 外国公司占了近60%(注:薛澜、胡钰:《我国科技发展的国际比较及政策建议》,《科 技日报》2003年5月14日。)。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第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5.4%、51.1%和33.5%。第三,能源供给紧张,能源安 全系数降低。近几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大于1,能源瓶颈问题日趋严重。 据统计,2002年中国能源需求增长了19.7%,远高于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能源消费增 长(小于1%)(注:李文彦:《21世纪前期我国能源战略的若干问题》,《经济地理》200 0年第1期。)。第四,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目前SO2和CO2的排放量分别高居世界的第一 位和第二位,空气和水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每年约占当年GDP的3—8%(注:世界银行:《2 020年的中国》,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页。)。

面对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问题并结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中共十六大提出了新型 工业化战略,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 子。中国在现阶段遇到的问题虽然与70年代的日本有许多相似甚至相同之处,但是中国 的工业化历程和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总体发展环境毕竟和日本不尽相同,因此具有一定 的独特性。首先,基本国情方面,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过20余年高速 工业化发展,虽然已经建立起较完备的工业体系,但是工业基础薄弱,二元经济结构明 显,而且工业化过程当中还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剧烈转型。200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为8184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7702.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2475.6 元,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9.09%。其次,经济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 经济日趋融为一体,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外资、技术、人才和管 理经验;另一方面,国内竞争的国际化也使中国工业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压力。 这些机遇和挑战是日本在70年代所没有遇到的。再次,信息化。日本是在实现工业化的 基础上进入信息化阶段的,而中国是在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的情况下赶上了信息化 浪潮。在新的世纪里,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 中国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日本经验对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启示

虽然我们强调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环境的独特性,但是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具有其内 在的规律性,这意味着其它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可以、也应该为我们所 学习和借鉴。由于在地缘和文化上的接近,中日两国在经济发展中呈现出若干相同或相 似的特征,所以,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尤其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结合中国新型工业化战 略的独特性,日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

一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70年代的日本相似,中国目前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结 构调整和优化任务迫在眉睫。在这方面,中国不仅要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还应将之与 新型工业化的独特性结合起来。第一,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 料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淘汰掉能 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积极扶植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资 源节约型的产业发展。第三,支持、引导乡镇企业推进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促进高产 高效农业的发展,通过推动城乡的协调发展,缩小地区间工业化水平的差距,弱化经济 中的二元特征。

二是科教兴国。为了向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中国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基本 国策。首先,强化政府在科技进步中的作用。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企 业还没有能力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所以政府应该在科技投入中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 基础研究的投入,加强对一些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力度,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 高新技术产业。其次,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 略地位,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既要为工业化提供富有创造性的科技 人才,还应注重科学技术的普及,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与新 型工业化战略的良性互动。

三是重视能源安全。为确保工业化的顺利发展,中国应注重能源安全。(1)调整和优化 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改变长期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的现状。(2)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 地热、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3)增加战略石油、天然气储备。(4)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能 源的利用率。(5)开展全民节能活动。(6)积极参与国际能源多边协调和管理。(7)拓宽 购进渠道,分散能源风险。

四是保护环境。中国不能走日本“高增长、高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 在工业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中国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减少环境污染,建立起适合中国 国情的环境友好型工业化发展道路。(1)不断完善环境立法。目前中国公布的各种环境 保护法规和相关制度已达300余部(项),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门类不全,个别 条款不明确,环境执法力度也不够,还需要不断地完善。(2)不断提高工业化的科技含 量,鼓励清洁生产。(3)加强全民环境保护教育。

标签:;  ;  ;  ;  ;  ;  ;  

日本经验:中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独特性_日本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