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管理模式促进财务良性循环_银行论文

转变管理模式促进财务良性循环_银行论文

转换经营方式 促进金融良性循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式论文,金融论文,转换经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五”时期是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的指导下,全省人民奋力拼搏,全面或超额完成了“八五”计划目标,开创了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1995年到今年一季度在国家继续贯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下,湖北经济运行依然朝着宏观调控目标发展,经济保持了正常的增长势头。到199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2391 亿元, 增长14.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4个百分点;全省农业总产值584.97 亿元,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2097.54亿元, 国民生产总值一直稳定在第九位左右。湖北省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6.5亿元, 建成投产了一批大中型项目。去年农民人平纯收入151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6%;城镇居民人平生活费收入3606元,比上年增加600元。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确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的多种金融机构,银行存款逐年增加,1978年存款余额42.16亿元,1995年为1744.1亿元,增长约41.4倍;贷款1978年为96.18亿元,1995年为1919.7亿元,增长约20倍。

“八五”时期湖北省金融业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金融市场的发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仅1995年,湖北省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市场累计办理贴现68.95亿元;人民银行累计发放再贴现贷款43.7亿元, 重点支持了冶金、纺织、汽车行业的资金周转;融资中心累计融资337.65亿元;外汇交易中心外汇交易8.58亿美元;批准发行企业债券3.02亿元;利用外资1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3%,但是同全国其他省份相比, 湖北金融还存在一些差距:

1、信贷资金特别紧张。主要原因有:(1)银行存款增长相对迟缓,1985—1991年6年间,湖北省银行存款增量年均递增39.57%,而河南年均递增46.21%。从存款结构来看, 城乡储蓄存款增长缓慢是制约我省存款增加的主要原因。1990年全国人平储蓄615元, 湖北省人平储蓄仅465.5元,大大低于全国增长水平,居第20位;1993年人平储蓄837元,比全国人均1246元低409元。 湖北省农村居民储蓄也处于较低的增长水平,1990年河北省农民储蓄188亿元,山东210亿元,而湖北省仅55.29亿元。农民储蓄占城乡储蓄的比例,浙江高达40.39%,河北37.66%,山东36.52%,安徽为28.24%,湖北仅占20.97%,1993 年湖北农民人均储蓄783元,比全国低138元,居第19位。湖北职工工资水平与全国平均工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1980、1985、1990、1993年,湖北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3元、93元、237元和303 元, 在全国位次分别为22、26、24和22位。由于银行存款增长相对缓慢,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日趋弱化,我省国民经济实力在全国地位有所下降。

(2)湖北省以农业、 重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对信贷资金需求量大,占用周期长,加上目前部分企业效益差,信贷资金沉淀,回收困难,加剧了湖北省资金紧张状况。湖北历史上就是一个借差省,1980年借差规模为48.2亿元,1985年为156.5亿元,1990年为326.2亿元,1993年达到364.1亿元,13年内增长了6.5倍,1994年、1995年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借差有所下降。湖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产值一直位居全国第7位左右, 银行为承担政策性的农产品收购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从而给全省信贷资金平衡带来较大的压力,如1987—1993年,全省银行增加农业和农产品收购贷款242.3亿元, 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762.9亿元的31.9%,在现行体制下,银行对农业的信贷资金投入越多,占压的资金也就越多。湖北“大全重”的工业结构一方面在全省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大,占用周期长,加上部分企业低效运行,致使大量信贷资金沉淀,使全省信贷资金更趋紧张。如1978年全省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亏损面为12.22%,1993年为22.32%,亏损额分别为1.26亿元和19.21亿元。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 经济效益较差,亏损严重。1994年底,全省不良贷款达439.3亿多元, 占整个贷款余额的3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8个百分点,到1995年末,全省银行表内应收未收利息37.2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1995年全国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国内实现利润231.8亿元,比上年增加61.5 亿元,而湖北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亏损12.2亿元,比上年增亏7.1亿元,这些问题不解决,湖北省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会更多,矛盾会更尖锐,湖北省的资金也将会更紧张。

(3)信贷资金财政化加剧了资金的紧张局势。 表现之一是企业亏损不能及时得到弥补,由银行贷款垫付,1992年末,全省粮食企业帐面反映未补亏损41.65亿元,其中财政未补亏损达31.79亿元,占76.33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差,企业未完成承包利润,硬性用贷款上交未实现利润;三是潜在亏损硬性挤占信贷资金,并且潜亏比明亏大;四是基本建设超支挤占流动资金贷款;五是专用基金超支挤占流动资金,大量信贷资金被挤占、被蚕食。

2、有些地方仍存在金融无序竞争的现象。 有的金融机构大量帐外经营,湖北省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截止1995年6月底止, 规模外放款132亿元, 据人民银行对全省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稽核表明,这部分贷款有相当一部分是不正常的,很难收回,存在较大风险。有的金融机构还存在乱浮利率、乱设机构、乱拆借资金、超规模放款、超业务范围经营、做假帐、报假数据的现象。

3、金融机构比较单一,多元化格局还没有完全形成。 目前我国的几家商业性银行只有招商银行等几家在鄂设有分支机构;外资银行在湖北设立办事处或代表处的只有5家, 与解放前武汉在全国的金融地位不能相比。

4、结算渠道还不够畅通,部分存在无理压票、退票、拒付、 拒收结算凭证等现象。

因此,发展湖北金融业的任务是艰巨的。为了实现湖北经济起飞,我们认为金融业的发展不能滞后,金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

在努力保持金融长期稳定、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下,用十年的时间积极筹措资金,增加湖北资金投入、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使湖北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达到或基本达到东部沿海地区人均水平,再过20—30年的努力,实现湖北金融的全面振兴,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促进湖北金融良性循环。具体对策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是实现湖北金融良性循环的基本条件。湖北曾是全国最早进行城市改革的省份,在1986年以前湖北经济发展也一直居于全国前列,近几年湖北的改革步伐滞后于沿海省市,而且现在还比同处中部的豫、湘、川、赣、皖也要稍慢,为此必须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我国金融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都表现在金融业,但问题的根源却出在经济上,湖北目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经济效益差,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在全国的地位逐年下滑等问题,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工业化程度不高,企业素质差,拳头产品少等。只有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症结,才能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金融的良性循环。为此,湖北必须在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调整湖北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湖北要素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加速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2、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企业经营效益的好坏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根源于整个企业制度,当前我国企业的亏损严重,国家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近又实施了以建立产权制度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分离终极产权和法人产权;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旨在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企业制度,企业效益的好坏是金融良性循环的重要一环,企业不盘活,经济金融都难以良性运行。

3、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湖北乡镇企业的发展。 湖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在初步解决我省农民的温饱问题后,应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的商品化。(1 )在继续发展粮棉油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积极加强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增加农民收入。(2 )发挥我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和科技力量的优势,扶持我省乡镇企业的发展。(3 )积极发展小城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他们离土不离乡。我省农村经济如果能迅速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无疑对我省金融的良性运行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建立灵敏有效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 目前应积极宣传并认真执行《中国人民银行法》,使全省金融业在省人民银行的领导和监管下有序发展;其次,应认真执行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禁止乱抬利率,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第三,中央银行应积极运用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间接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第四,人民银行应加强对金融的监管、稽核,规范金融行为。

5、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加快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步伐。(1)树立效益观念,提高对银行商业化的认识, 专业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其最终经营目标,银行在经营中必然只注重效益,这也要求各级政府、银行和企业都要转变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在业务经营上,给专业银行松绑放权,使其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市场需要自主确定该发展什么,不能发展什么,在具体贷款上,行政不干预,让专业银行在自求平衡,自担风险中进行自主选择。(2 )改革筹资体制,扩大资金来源。现行的筹资管理机制造成筹资部门只关心目标任务完成的好坏,而不考虑资金成本高低。转换现行的筹资经营机制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经营考核指标体系,不仅下达存款指标,还要增加“负债成本率”、“人均增储额”等指标;二是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制度,由筹资部门以市场价格向行内信贷部门过渡资金,这样以利益来驱动筹资部门科学合理地组织存款,降低筹资成本。(3 )改革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目前我国银行现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行的仍是中央银行直接控制信贷规模和信贷资金,对贷款规模和资金实行“双线控制”型管理体制,这与市场经济的要求很不适应。我们认为应改革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改目前中央银行直接调控信贷规模与资金的“双线控制”为间接调控信贷总量,并逐步过渡到通过调节准备金率、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等调控手段,控制货币供求的总量和结构,打破信贷资金行政分配制,同时专业银行应在中央银行对贷款总量的间接调控下,在资金管理体制上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即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使资产与负债结构相对称,优化资产及分散风险,制定有关比例考核体系,如资本充足比率、存贷款比例、备付金比例、拆借资金比例等。(4)加强信贷质量管理。 首先要把好信贷资金投放的第一道“关口”,即要在贷款程序上坚决实行审贷分离制度,由贷款部门进行调查、评价、分析论证,由信贷部门根据信贷政策和资金承受力作出贷与不贷,贷多贷少,期限长短的决定;监审部门负责贷款的监督、检查、防止逾期、呆滞、呆帐贷款发生;其次完善信贷约束机制,有贷款审批权利的部门和个人要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和经济责任;三是选准信贷投放的着力点。在信贷资金的投入方面,要结合湖北的特点,主要选择五个方面投放资金:以改造老工业基地为主,增加技术改造的资金投放,迅速扭转我省大中型老企业技术落后的状况;以基础工业、基础设施为主,增加对能源、原料、农业生产资料和交通通信等方面的投放;以技术为导向,推广新技术、扶持新产品,特别是对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新技术新产品,要敢于投资,大力扶持,使这些产品和技术迅速占领市场;增加对农业的投放;采取多种筹资措施,加快全省各类市场的建设。四是妥善处理专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或政策性贷款所形成的逾期、呆滞和呆帐贷款构成了银行的不良资产,企业占用的这类贷款涉及面宽、数额很大,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严重地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周转和银行的经营,阻碍了银行资产的良性循环。对银行的不良资产一定要认真地进行清查、核实,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凡能收回的,要抓紧清理收回;凡符合报呆帐条件的,应积极报批冲销;凡不应该冲销而又难以收回的,可以挂帐停息,逐步清理收回;凡是企业改组转制的,必须分散落实债务。老债不落实的,银行不能对新组建的企业开立帐户,办理结算和发放贷款。(5)改革利率机制。 利率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融能否良性循环,畸形的利率体制不能发挥合理配套资源的作用。改变目前不依据市场供求变化,通货贬值等来制定利率的政策,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决策机制,逐步采取以控制再贷款、再贴现利率来控制基础货币的吞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和再贷款利率直接引起商业银行利率水平的变动,同时把利率的变动权交给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自行确定,逐步形成运用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进行调控的利率体系。(6)加速金融商业化, 将商业性业务与政策性业务分离,成立政策性银行,逐步改变目前专业银行“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模式,实行“一级管理、多级经营”。

6、建立健全湖北金融市场,其一,大力发展地方性、 区域性的商业银行,我省应积极行动,力争尽快使光大银行、中信银行等一批地方性、区域性银行来湖北设立分支机构,并尽快组建一至二家湖北的地方银行;其二,利用武汉证券发展的优势,在武汉证券交易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在武汉设立第三家证券交易所,巩固证交中心在国债交易中的地位;其三,积极筹备设立武汉外汇交易市场;其四,有计划地引进外资银行;其五,适度发展各类专业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对保险业、证券业、信托业和银行业实行分业经营;其六,进一步规范金融市场行为。

标签:;  ;  ;  ;  ;  ;  ;  ;  ;  ;  

转变管理模式促进财务良性循环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