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及NO、缺血预处理、热休克对其不同影响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及NO、缺血预处理、热休克对其不同影响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马颖艳[1]2000年在《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及NO、缺血预处理、热休克对其不同影响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性“自杀”过程。冠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能量需要时就发生心肌缺血。一旦缺血存在,心肌组织不仅缺氧和代谢障碍,同时毒性代谢产物蓄积,引起缺血性损伤,如继续发展则导致细胞死亡。早期再灌注,尽管对组织存活十分重要,但是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以及相关中性白细胞的积聚和活性氧的产生又加重了细胞的损伤,增加了细胞的死亡数。长期以来,细胞坏死被认为是这种心肌死亡的唯一方式。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细胞凋亡是缺血性心脏病研究的崭新课题。 抑制凋亡基因Bcl-2及凋亡促进基因Bax、Fas、P53、C-myc等共同调控这一过程。我们以鼠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再灌注模型,对其心肌细胞凋亡现象及Bcl-2、Bax、Fas蛋白的表达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了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确有心肌细胞凋亡存在。采用SD的仔鼠,取其心脏,按Mustafa方法培养原代心肌细胞,然后传代,实验用2-3代的心肌细胞,于细胞培养瓶中充入氮气,造成缺氧环境,再于有氧环境中孵育心肌细胞造成再给氧。采用鼠抗鼠Bcl-2单抗及兔抗鼠Bax、Fas多抗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ABC法、TUNEL法及FCM法检测凋亡细胞,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形态等方法,探讨细胞凋亡在其中的作用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Fas的表达、定位、相互关系及意义,从基因调控这一新视角探讨细胞凋亡在I/R中的意义和潜在利用途径。结果表明:在I/R过程中确有心肌细胞凋亡现象,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培养的心肌细胞缺血-再灌注的模型中均见Bcl-2、Bax、Fas的表达,Bax、Fas蛋白的过度表达明显增加,Bcl-2的过度表达仅呈弱阳性,表明心肌细胞的凋亡与Fas的高表达,Bcl-2/Bax的比例下调有一定的必然联系。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发现:NO是调节心功能的重要介质之一,其在心脏I/R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NO参与了I/R的病理生理过程,然而NO在心脏I/R中是起保护因子、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抑或是细胞毒性作用,促进细胞凋亡,目前仍有争议。为此,我们从离体培养的心肌细胞和在体鼠心肌缺血-再灌注两方面研究NO对心肌细胞的作用。我们分别采用了NO前体硝普钠、NO供体L-Arg以及NOS抑制剂L-NAME作干预研究,结果发现:SNP、L-Arg均加重培养心肌细胞再灌注损伤,心肌存活率下降,CPK、LDH的漏出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上升,而L-Arg与L-NAME共同作用则

林海波[2]2013年在《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及基于多家族热休克蛋白的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效应、家兔血清CK的含量、心肌保护重要中介物质(PKC)、效应物质(HSP27mRNA, HSP70mRNA, HSP90mRNA)及细胞凋亡死亡受体通路蛋白(Fas/FasL)的表达,探讨针灸防病保健理论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延迟相保护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电针预处理组,并设定0h、24h及48h三个时相。采用自拟改良法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电针内关预处理为被试因素,光镜下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电镜下观察左心室缺血区组织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CK含量;Vestern Blot技术检测心肌组织PKC表达;RT-PCR技术检测心肌组织各家族热休克蛋白基因表达(HSP27mRNA, HSP70mRNA, HSP90mRNA); 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结果:(1)造模后,缺血再灌注组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最明显,假手术组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最轻,三个时相下血清CK浓度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说明造模成功;电针预处理组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改善,其血清CK浓度在24h与48h两个时相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本组两时相(24h、48h)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家兔心肌PKC的表达增加(P<0.05);同样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则增加更为显著(P<0.01),且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3)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家兔心肌HSP70mRNA的表达增加(P<0.05);同样与假手术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则增加更为显著(P<0.01),且高于缺血再灌注组5), HSP70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与PKC完全一致。HSP27mRNA及HSP90mRNA表达水平在各组有类似HSP70mRNA的变化趋势,但无统计学支持(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升高(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心肌凋亡指数有明显降低(P<0.05)。(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Fas、FasL的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Fas、FasL勺表达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1)改良法制备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流程有效、可行,能保证研究的需要。(2)电针预处理可明显改善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心肌组织形态学,能在24h、48h两个时相降低血清CK浓度,显示出良好的延迟相保护效应。(3)施以本研究设定的刺激量后,电针预处理未能诱导出快速相保护效应。(4)电针预处理可在延迟时相进一步激活因缺血再灌注损伤而升高的PKC活性,并能有效诱导HSP70mRNA的表达,提示:激活"PKC磷酸化-HSP70"是电针启动延迟相保护的关键步骤。(5)在HSP各家族中,HSP70对电针预处理的应答具有相对特异性。(6)电针预处理可在延迟时相有效抑制缺血再灌注损伤条件下的心肌细胞凋亡,并能下调死亡受体通路Fas/FasL系统的表达,提示:下调"Fas/FasL—细胞凋亡”是电针实现延迟相保护的重要途径。

张跃[3]2005年在《川芎嗪注射液与延迟性缺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研究川芎嗪注射液、延迟性缺血预处理对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平均分成A、B、C、D四组。A组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丝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B组为延迟性缺血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一天,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5分钟,再灌注10分钟,重复二次,后同A组。C组为川芎嗪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前一天,经颈外静脉予川芎嗪针剂(80mg/kg)静脉注射,后同A组。D组为假手术组,手术仅以丝线绕过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不予结扎。检测缺血前、缺血30分钟、再灌注30分钟、再灌注120分钟各时间点血清的cTnI浓度、SOD活性、MDA含量的变化及心肌组织中ATP含量;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HSP70的表达。 [结果] (1)A组cTnI浓度、MDA含量在缺血后各时间点明显高于D组(P<0.05),A组SOD活性在再灌注30分钟、120分钟明显低于D组(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加重,心肌组织中ATP含量明显低于D组(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高于D组(P<0.05),Bax蛋白表达明显高于D组(P<0.05),Bcl-2/Bax比率明显低于D组(P<0.05)。(2)B、C组cTnI浓度、MDA含量在缺血后各时间点明显低于A组(P<0.05),B、C组SOD活性在再灌注30分钟、120分钟明显高于A组(P<0.05),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减轻,心肌组织中ATP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5),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A组(P<0.05),Bcl-2蛋白、HSP70蛋白及Bcl-2/Bax比率明显高于A组(P<0.05),Bax蛋白表达明显低于A组(P<0.05)。 [结论] (1)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现象,心肌细胞凋亡可能与诸多因素有关: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生成增多;抗氧化酶活力下降;线粒体功

郭明[4]2005年在《活血益气中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细胞凋亡是指细胞由基因控制的主动性死亡过程。某些致病因子可以使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失常,致使细胞凋亡减弱或增强,从而破坏了机体细胞的自稳态,最终表现为疾病的发生。心肌细胞凋亡是引起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长期慢性压力超负荷会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适应性改变(心脏重塑),心脏结构的改变主要为左室肥厚(LVH),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高血压病 LVH 存在心肌细胞凋亡和相关基因表达异常,且不同类型的 LVH 的不同发展阶段其基因表达和细胞凋亡的方式均有所不同。近年来,人们在药物对细胞凋亡影响领域一直在进行各种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中药是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其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中医理论认为,人体内的阴阳平衡是以阴阳依存互根为基础的,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形成是高血压患者机体内阴阳气血不断寻求平衡过程中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为心脏的增生性损伤,类似于中医之“积”,也伴随着心肌细胞的凋亡,其病理基础在于血瘀,气虚和肝肾阴虚,尤以血瘀为主。川芎活血行气,散风止痛;丹参活血祛瘀,清热凉血,两者均为临床常用活血药。黄芪补气固表,利尿脱毒,排脓,敛疮生肌,为历代临床常用的益气药。临床上大量证据表明这三种药物对 LVH 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它们对缺血再灌注等原因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而关于其对血管紧张素 II(AngⅡ)诱导的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较少。中医传统传统理论有“上工治未病”的思想,强调了疾病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高血压左室肥厚是患者血压长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形成的不良后果,故在治疗上预防尤为重要。实验选用出生 1-3 天的 Wistar 大鼠进行心肌细胞培养。在其中加入 AngⅡ,提取 DNA 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DNA ladder),以 AnnexinV-PI 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建立了 AngⅡ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选用活血益气中药观察其对 AngⅡ诱导培养乳鼠心肌凋亡的影响。选用药物中,活血药川芎采用其有效成分盐酸川芎嗪(标准品,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丹参采用静脉注射剂型丹参粉针剂(哈药集团中药二厂);益气药黄芪采用静脉注射剂型黄芪注射液(黑龙江圣泰制药有限公司)。将三种药物分别与AngⅡ同时、或在 AngⅡ作用 2 日后加入细胞,共同培养 4 日,以 AngⅡ受体 1拮抗剂氯沙坦(Losartan)作为阳性对照药,AnnexinV-PI 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发现 AngⅡ组电泳可见凋亡特异性的云梯状(ladder)电泳带,流式细胞仪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率 AngⅡ组较对照组从(8.98±1.49)%增加至(23.96±4.16)%,有显著性差异(p<0.01)。盐酸川芎嗪早期用药组可将凋亡率恢复至(9.83±2.27)%,晚期用药组恢复至(14.06±1.28)%;丹参粉针剂

赵宇辉[5]2008年在《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揭示针灸预处理的预防性心肌保护作用机制,为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开辟新途径,提供新的更加便捷安全有效方法。方法:8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0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手针预处理组、电针预处理组、艾灸预处理组,后三组又分为日1次,日2次。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观察组织超微结构、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Bcl-2mRNA、BaxmRNA、HSP70mRNA和蛋白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MDA含量,比较各组梗塞范围。结果:①针灸预处理组同缺血预处理组一样,能明显减少缺血后心肌细胞凋亡数目,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②针灸预处理组Bcl-2、HSP70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增多,Bax蛋白和基因表达明显减少,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显著;③针灸预处理后SOD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显著下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④光镜电镜观察针灸预处理组更有效减轻心肌损伤及梗塞范围;⑤针灸预处理日2次组比日1次组更有效。结论:①针灸预处理可以延缓或者阻断试验性心肌缺血的发展进程,并且具有提高心肌组织在缺血时对一系列代谢紊乱的耐受能力,增加心肌细胞的存活率,改善预后的作用;②针灸预处理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凋亡;③针灸预处理可通过上调细胞凋亡基因Bcl-2mRNA,HSP70 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Bax 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缺血心肌组织细胞凋亡;④针灸预处理日2次组更有效预防心肌损伤;⑤针灸预处理可通过内源性抗氧化物质的增加对缺血缺氧心肌组织起保护作用。

李瑞萍[6]2016年在《miRNA-30c-2-3p调控内质网应激相关XBP1在缺氧预处理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中地位及其机制的离体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1960年Jenning等首次明确提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的概念,此后,该问题成为医学工作者在心肌梗死治疗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为减轻心肌IRI并缩小梗死面积,尽全力挽救心肌细胞,人们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采取了多种干预措施。1986年IRI领域出现了重大突破一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 IPC),它是公认的IRI最有效的保护性干预措施。但由于缺血时间无法预测和受到伦理约束,使IPC在临床的应用受到限制。IPC的心肌保护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者们一直没有停止对IPC内在机制的研究,它对于临床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缺血/缺氧性心脏病具有重要意义。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ERS)是一种内源性细胞适应保护机制,适度的ERS能够激活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 UPR)诱导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激活和应激蛋白表达增多,增强细胞对损伤的抵抗力和促进细胞生存;当应激原过强和应激持续时间过长时,内质网应激则倾向于诱导细胞凋亡。IRI和IPC均可激活ERS, ERS对心肌细胞的存活发挥了重大调节作用。IRE1-XBP1是UPR的一条重要信号通路,其开放状态决定了细胞的最终命运,XBP1是参与心肌IRI保护的重要转录因子。抑制miRNA-30c-2-3p表达能够通过升高XBP 1降低内质网应激细胞的凋亡率。miRNA-30c-2-3p和XBP1是否参与心肌IRI和IPC心肌保护机制目前尚无研究。microRNA作为一种新型内源性基因调节因子,参与了ERS的多条信号调节通路,在与心肌保护效应中的缺血、缺氧和心脏预处理也有明确关系。我们推测缺氧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调控内源性miRNA-30c-2-3p影响XBP1表达相关。那么通过改变心肌miRNA-30c-2-3p表达调控高转录活化因子XBP1的水平是否能够影响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最终结局?鉴于此,我们设计了这个离体细胞实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明确miRNA-30c-2-3p和XBP1在缺血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地位,以及评价抑制内源性miRNA-30c-2-3p表达调控XBP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影响。该研究为探索有价值的心肌保护干预措施以及相关的药物开发提供重要实验依据。全部实验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体外培养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和建立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缺氧预处理模型本部分的目的为确定成熟、稳定、纯度高和活性好的原代乳鼠心肌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并采用厌氧培养法复合氮气构建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和缺氧预处理模型。采用比例为1:1的胰蛋白酶0.125%和I型胶原酶0.1%,在35℃下,通过混合多次消化分离1-3天龄SD乳鼠心肌细胞,70min差速贴壁并联合化学抑制剂5-BrdU纯化心肌细胞,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活性,并采用心肌肌钙蛋白(cTnT) SABC-Cy3 (POD)免疫组化复合DAPI染色法鉴定细胞纯度。采用厌氧培养法复合氮气构建乳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培养72h后的心肌细胞,随机分成7组:Sham组,即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正常培养无需任何处理;1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h;1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h后复氧6h;3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h;3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h后复氧6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6h;6h/6h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6h后复氧6h。各组处理后,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AnnexinV/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厌氧培养法复合氮气构建乳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模型。心肌细胞培养72h后,随机分成6组:Sham组,即空白对照组,心肌细胞正常培养无需任何处理;AR组,心肌细胞仅进行缺氧3h复氧6h;15min*1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5min复氧15min再进行缺氧3h/复氧6h(简称AR);15min*2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15min复氧15min两个循环后再进行AR; 30min*1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0min复氧30min后进行AR; 30min*2组,心肌细胞进行缺氧30min复氧30min两个循环后再进行AR。处理后,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实验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凋亡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代心肌细胞活性好,搏动有力,在培养48-72h后形成功能合胞体,出现同步化搏动。cTnT-SABC-CY3 (POD)免疫组化复合DAPI染色鉴定心肌细胞的纯度为(93.9±2.2)%。缺氧/复氧损伤模型构建中,与Sham组相比,1h组、1h/6h组、3h组、3h/6h组、6h组和6h/6h组LDH漏出率均明显增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与1h组相比,3h组和6h组LDH漏出率明显增高,正常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与3h组相比,3h/6h组和6h组LDH漏出率明显升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6h组相比,6h/6h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正常细胞和凋亡细胞比例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缺氧预处理模型构建中,与Sham组相比,AR组、15min*1组、15min*2组、30min*1组和30mmin*2组LDH漏出率明显升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30mmin*1组相比,AR组、15min*1组、15mmin*2组和30mmin*2组LDH漏出率明显增高,正常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凋亡细胞明显增高。与AR组相比,15min*1组LDH漏出率,正常心肌细胞比例和凋亡细胞比例无显著统计学差异;15min*2组LDH漏出率发生明显降低,正常细胞比例发生明显升高,而凋亡细胞比例明显降低;30min*2组LDH漏出率明显升高,正常细胞比例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第二部分:XBP1和miRNA-30c-2-3p在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中的地位及miRNA-30c-2-3p对XBPl的靶向调控关系本部分实验的目的是明确XBP1和miRNA-30c-2-3p在心肌缺氧预处理保护作用中的地位,并确定miRNA-30c-2-3p和XBP1是否具有靶向调控关系。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检测经缺氧3h复氧6h的缺氧/复氧损伤组(AR组)和经缺氧30min复氧30min再缺氧3h复氧6h的缺氧预处理组(APC组),分别在缺氧/损伤前、复氧1h、3h和6h时,XBP1、XBP1s蛋白和miRNA-30c-2-3p的表达量。使用携带miRNA-30c-2-3p反义寡核苷酸或无义寡核苷酸的不同浓度的慢病毒对培养48h的原代心肌细胞进行感染,确定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慢病毒感染后心肌细胞进行缺氧/复氧损伤并用realtime PCR检测缺氧/复氧前、复氧1h、3h和6h时miRNA-30c-2-3p, XBP1和XBP1s蛋白的表达量。构建构建野生型psiCHECKTM-2-XBPl-3'UTR-wt和突变型psiCHECKTM-2-XBP 1-3'UTR-mut报告基因载体,将miRNA-30c-2-3p mimics或NC mimics和这些报告基因载体或空载体(psiCHECKTM-2)转染H9c2(2-1)大鼠胚胎心肌细胞。采用双荧光素酶基因报告试剂盒检测并分析各组荧光素酶活性。实验分成6组:①NC mi mics+psiCHECKTM-2组;②NC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③NCmimics+psiCHECKTM-2-Xbp1-3'UTR-mut组;④mo-miR-30c-2-3p mimics+psiCHE CKTM-2组;⑤mo-miR-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⑥rno-miR-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mut组。结果显示:相比于缺氧/复氧前,AR组在复氧1h、3h和6h后XBP1和miRNA-30c-2-3p基因表达水平和XBP1s蛋白均明显增高,且在复氧3h时达到顶峰。相比于AR组,APC组在复氧1h、3h和6h时,XBP1和XBP1s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miRNA-30c-2-3p表达发生明显降低,且APC组中,XBP1和XBPls蛋白表达在复氧3h时达到峰值。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感染后的心肌细胞,随感染浓度增加,GFP阳性细胞数逐级增多,MOI为50时,GFP细胞阳性率>90%,与MOI为100时无统计学差异。选定病毒感染心肌细胞的最佳浓度为50MOI。感染携带miRNA-30c-2-3p inhibitor的慢病毒后,心肌细胞经缺氧/复氧损伤处理,相对于感染无义寡核苷酸序列的阴性对照组,AR前、复氧1h、3h和6h时,miRNA-30c-2-3p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XBP1表达明显升高,XBP1s蛋白水平在复氧1h、3h和6h明显升高。与转染NC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相比,miRNA-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降低,而miRNA-30c-2-3p mimics+psiCHECKTM-2-Xbpl-3'UTR-mut组荧光素酶活性无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miRNA-30c-2-3p调控XBPl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本部分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内源性miRNA-30c-2-3p调控XBP1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进一步明确miRNA-30c-2-3p和XBP1在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心肌保护作用中的相互关系。将心肌细胞随机分成四组:空白对照组(Sham组),未经任何处理;缺氧/复氧损伤组(AR组),细胞经缺氧3h复氧6h处理;缺氧预处理组(APC组),经缺氧30min复氧30 mmin再缺氧3h复氧6h处理;慢病毒感染miRNA-30c-2-3p inhibitor组(INH组),细胞感染慢病毒miRNA-30c-2-3p inhibitor 48 h后,进行缺氧3h复氧6h。除INH外,其余三组均在处理前48h感染携带无义寡核苷酸序列慢病毒。采用乳酸脱氢酶(LDH)毒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实验各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Annexin V-APC/7-AAD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PCR检测miRNA-30c-2-3p和XBP1,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XBP1s和BiP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AR组、APC组和INH组LDH漏出率均发生明显增高,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下降,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升高。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LDH漏出率明显降低,正常心肌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凋亡细胞比例显著下降。与APC组相比,INH组心肌细胞LDH漏出率明显增多,正常细胞比例下降,凋亡细胞比例升高。观察各组miRNA-30c-2-3p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APC组和AR组miRNA-30c-2-3p表达均发生明显升高,INH组明显降低;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miRNA-30c-2-3p的表达明显降低;与APC组相比,INH组miRNA-30c-2-3p表达发生明显下降。比较各实验组XBP1的表达,与Sham组相比,其余三组XBP1表达明显升高;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XBP1表达明显升高;与APC组相比,INH组XBP1表达明显升高。观察各组XBP1s和BiP蛋白表达量,与Sham组相比,其余各组均发生明显增高;与AR组相比,APC和INH组XBP1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APC组相比,INH组XBP1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各组BiP表达趋势与XBP1s一致,与Sham组相比,AR、APC和INH组BiP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与AR组相比,APC组和INH组BiP蛋白表达明显升高;与APC组相比,INH组BiP表达发生明显下降。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厌氧培养复合氮气的方法,通过缺氧3h/复氧6h能够成功构建新生大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通过缺氧30 min复氧30 min再进行缺氧3h/复氧6h能够成功建立乳鼠离体心肌细胞缺氧预处理模型,且缺氧预处理可对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减少心肌细胞凋亡。2.在心肌细胞内miRNA-30c-2-3p和XBP1具有靶向调控关系。低表达miRNA-30c-2-3p进而增加XBP1表达是缺氧预处理产生心肌保护作用的重要内在机制之一。3.通过抑制内源性miRNA-30c-2-3p可增加XBP1表达,对离体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降低细胞凋亡发生率。4.BiP表达可受到miRNA-30c-2-3p对XBP1调控作用的影响,BiP可能是XBP1产生心肌保护效应的下游因子。

孙宇, 陈建光[7]2009年在《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apoptosis)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IRI)有着密切关系.全面了解有关研究进展,进一步开展相关的研究,将会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更多的途径.为此,从细胞凋亡的基本知识、心肌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的关系、药物干扰作用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程何祥[8]2001年在《氧自由基、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牛磺酸、胺碘酮、钾通道开放剂等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 细胞凋亡是一种特殊的死亡形式,是不同于细胞坏死的、由基因调控的细胞主动性“自杀”过程。长期以来,坏死被认为是心肌细胞死亡的唯一方式。近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参与了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凋亡抑制基因bcl-2及调亡促进基因bax、bad、fas、p53等共同调控这一过程。细胞凋亡是缺血性心脏病领域的崭新课题。 但是关于单纯缺血/缺氧是否可以导致心肌细胞凋亡,目前尚存在争议。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也未完全阐明。近年来,氧自由基和钙离子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然而尚不清楚两者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发生中的作用。 在保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各种措施中,缺血预处理(IPC)尤为引人注目。但关于IPC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关系尤其K_(ATP)通道的作用,研究还不够。近年来牛磺酸、胺腆酮拮抗氧自由基和钙超载的作用已引起重视,但是关于两者对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尚未见报导。阿斯匹林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防治,然而具有抑制心肌前列环素合成的不利作用。阿斯匹林是否会因此增加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率?明确此点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以探讨细胞凋亡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氧化应激中的作用,以及采用拮抗自由基和钙超载的药物或措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可能性和意义。方法 以离体培养的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及过氧化氢诱导的氧化应激模型;用成年SD大鼠建立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I-R)模型及缺血预处理(IPC)模型。分别采用牛磺酸、胺腆酮、吡那地尔、阿斯匹林等作干预因素,并随机化分组。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PI)染色法和双标法检测细胞凋亡率,用透射电镜(TEM)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琼脂凝胶电泳查DNA梯,免疫组化检测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Bcl-2、Bax、Bad、P53)等作为凋 臼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一 亡指标:以心肌梗死范围测定、心肌酶释放及细胞存活率计数反映心肌损伤坏死 程度;通过心肌超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反映氧 化水平;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测定细胞内游离ca》浓度。结果中的数据 资料用SPLM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结果与结论 1.细胞凋亡的检测需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 nnexin V—FITC染色法可识别 出凋亡早期的细胞(2—3h),而且能够区别细胞凋亡与坏死,有较高的特异性和 灵敏性,是目前较理想的凋亡检测方法。十 2.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缺氧Zh一复氧6h后,除出现坏死指标外,TU’NEL 呈现阳性染色,透射电镜发现典型的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PI染色法出现明确的 亚二倍体峰,Bax表达明显增强,表明缺氧一复氧诱导培养的心肌细胞发生凋亡; 大鼠在体缺血一再灌注模型也证实心肌缺血30min一再灌注6h后,Bax蛋白的表 达显著增强。因此离体及在体心肌缺血一再灌注皆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 3.培养的心肌细胞在单纯缺氧sh组和单纯缺氧48h+换液组,TU’N’EL检测、 流式细胞仪、透射电镜皆未发现阳性凋亡指标,说明单纯缺氧未诱导心肌细胞凋 亡。而模拟缺血 sh组…H 68)和单纯缺氧 48h不换液组,TUN’EL检测阳性,流 式细胞仪发现亚二倍体峰,透射电镜发现典型凋亡细胞;表明急、慢性模拟缺血 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细胞外液酸化是心肌细胞凋亡的刺激因素。还提示进行心 肌细胞缺血/缺氧研究时,不同的模型建立方法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心肌单纯缺氧模型应保持培养液的pH值稳定。 4.心肌缺血一再灌注在出现细胞凋亡的同时,伴有显著的MDA含量升高, 提示氧自由基可能是缺血一再灌注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始动和关键性介质。 5.低浓度过氧化氢门)可诱导培养的心肌细胞发生凋亡,表现为 透射电镜下的特征性超微结构变化,nnexin V染色呈现较强的黄绿色荧光,琼 脂糖凝胶电泳可见“DNA!adder”,TU’N’EL检测阳性,流式细胞仪 PI染色法呈现 典型的亚二倍体峰,流式细胞议双标法检测发现较多 Annexin V”/PI”的凋亡细胞。 高浓度过氧化氢门nunow)则主要致使细胞坏死。因此,外源性羟自由基可剂 量依赖性地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或坏死。 6.Caspase-3(CPP32)的竞争性抑帘剂Z-DEVDIMK可文抗过氧化氢诱导的心 肌细胞凋亡,表明CaspaseI途径可能是OH-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之一。 免疫组化示过氧化氢组及抑制剂组Bad及P53表达显著增加,因此过氧化氢通过

姜大春[9]2009年在《HO-1基因转染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死亡率高,即使幸存者,心功能亦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严重危害人们健康。它不仅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增加了过重的负担。近20年来,AMI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方面,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等血运重建治疗极大地改善了这些病人的预后,另一方面,却又引起了不容忽视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从而降低了其临床疗效。IRI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级联反应,主要的损伤机制有自由基损伤、钙超载、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等。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选择素、内皮素和细胞凋亡等均参与了IRI的病理变化过程和结果。可见,IRI可能是多分子、多机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病理变化。多年来,IRI一直是心肌缺血治疗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尝试了大量的新药和多种防治措施,但由于其作用途径均是外源性的,所以对IRI治疗始终未获得突破性进展,到目前为止仍无系统性治疗措施。在心肌IRI中心肌保护因子的作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血红素氧合酶(Heme Oxygenase,HO)作为一种新型的心肌保护因子,通过其产物的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和抗心律失常等作用,可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重要的保护功能。HO是降解亚铁血红素(Heme)为一氧化碳(CO)、亚铁离子(Fe2+)和胆绿素的胞内限速酶。HO-1是3种HO同功酶中唯一呈诱导性表达的同工酶。HO-1(血红素氧合酶-1)又称HSP32,属于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家族。和其它HSP一样,HO-1的诱导表达是细胞应激时最重要的保护机制之一。HO-1在生理条件下其基因表达处于低水平(除脾脏外),但多种应激因素(如:炎症、缺血、高氧、低氧、或辐射等)可使其表达明显增加。以往的研究表明,HO-1的过度表达,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但目前国内外关于HO-1的研究多采用化学诱导剂氯化高铁血红素、钴原卟啉(如:Hemin、CoPP)或抑制剂锌卟啉(如:ZnPP),而化学诱导剂在诱导体内HO-1表达增加的同时可能还会影响体内其他基因的表达,而且有研究显示Hemin本身可引起线粒体的损伤,同时锌卟啉在抑制HO-1的同时也会抑制其他酶(如:NO合酶、鸟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对HO-1抗缺血再灌注损伤评估。近年来,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细胞保护的基因用于体外转染,逐渐成为组织抗损伤极具希望的策略。而过去对于HO-1转基因技术研究多集中肝、肾移植物的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方面,其结果令人满意,而对于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方面研究甚少。这些正是我们构建携带HO-1基因重组腺病毒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重要出发点。研究目的和途径:1.Ad-HO-1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和鉴定;2.将Ad-HO-1重组腺病毒载体感染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探讨Ad-HO-1感染靶细胞的效率、目的基因表达产物水平,并通过培养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模型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从细胞水平探讨HO-1基因对心肌细胞缺氧再复氧损伤的影响及其机制;3.Ad-HO-1重组腺病毒载体预先间接冠脉内转染大鼠心肌后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Ad-HO-1在体转染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提供新的途径。研究方法:应用高效的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HO-1,经293细胞包装后,扩增、浓缩,最终获得高效、稳定表达HO-1基因腺病毒Ad-HO-1。采用PCR方法对重组体腺病毒进行鉴定,利用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中带有GFP报告基因,对病毒滴度和感染效率进行监测。体外实验:采用改良方法分离和培养乳鼠原代心肌细胞,测定重组腺病毒介导的基因转导效率及HO-1表达;建立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并进行目的基因转染。观察心肌细胞搏动和形态学变化,采用台盼蓝排斥法检测心肌细胞存活率,测定培养上清液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 )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荧光成像系统测定细胞内钙离子浓度。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细胞HO-1表达,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体内实验: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SH组),生理盐水组(NS组),腺病毒-荧光蛋白组(Ad组)和腺病毒-HO-1组(HO组)。后3组用自制无损伤血管钳阻断主、肺动脉循环10秒钟,同时于心尖部分别注射单纯生理盐水1ml、含空载体腺病毒(5.0×109PFU)或含重组HO-1腺病毒(7.5×109PFU)的生理盐水1ml,术后3天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颈动脉插管法测定大鼠缺血再灌注各时相血流动力学指标,再灌注120min后,抽血测定血清心肌酶LDH、CK-MB,并处死大鼠,取左心室缺血部位心肌标本,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细胞荧光蛋白的表达,计算转染率,TTC法测定左心室心肌梗死面积,并测定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电镜下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RT-PCR、Western blot和TNUEL法检测心肌组织HO-1mRNA、蛋白的表达和心肌细胞的凋亡。研究结果:1.成功构建了重组腺病毒载体Ad-HO-1,经293细胞大量扩增,获得病毒滴度约2×1011pfu/ml;2.心肌细胞转染重组腺病毒Ad-HO-1后12小时至3天均可检测到HO-1mRNA及蛋白的表达,表明HO-1的表达比较稳定;3.细胞实验结果:正常心肌细胞HO-1mRNA表达水平极低(0.093±0.037),与正常对照组(C组)相比,缺氧复氧组(IR组)、空载体组(Ad组)和基因转染实验组(HO组)心肌细胞HO-1mRNA表达(分别为0.337±0.048、0.340±0.082、0.775±0.058)显著升高( P<0.01),与IR组和Ad组相比,HO组HO-1mRNA表达进一步显著增高(P<0.01),各组HO-1蛋白表达与其mRNA表达类似;IR组的细胞存活率降低,基因转染组(HO组)的细胞存活率(87.3±2.6%)显著高于IR组和Ad组(83.0±1.6%、81.6±1.7%)(P<0.01);与对照组(114.3±13.2次/min)相比,IR组和Ad组搏动频率(65.3±5.1次/min、58.9±4.4次/min)显著减慢(P<0.01),HO组搏动频率(97±3.4次/min)显著高于IR组(P<0.01),但显著低于C组(P<0.01);IR组和Ad组LDH活性、CK-MB含量较C组显著升高(P<0.01),HO-1基因转染预处理后LDH活性、CK-MB较IR组和Ad组显著降低(P<0.01),但与C组比差异仍有显著性(P<0.01);IR组和Ad组SOD活性(6.63±1.41、6.75±1.67 U/mg)较C组(12.88±1.46 U/mg)显著下降,HO-1基因转染预处理后SOD活性(9.25±1.04 U/mg)均较IR、Ad组升高(P<0.01),但显著低于C组(P<0.01);细胞内钙离子测定结果显示,IR组和Ad组细胞内游离钙离子([Ca2+]i)离子浓度(483.6±4.5nmol/L、487.3±5.1nmol/L)较正常对照组(183.4±4.9nmol/L)显著升高(P<0.01),HO-1基因转染预处理后[Ca2+]i含量(235.5±10.0 nmol/L)较IR组降低(P<0.01);与C组(3.12±0.83%)比较,IR和Ad组凋亡率显著增加(P<0.01),而HO-1基因转染预处理后心肌细胞凋亡率(13.13±1.72%)明显低于IR组和Ad组(27.88±2.23%、26.38±1.51%)(P<0.01)。IR组和Ad组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4.在体实验结果:仅Ad和HO组心肌观察到荧光蛋白的表达,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其转染率分别为54.2±6.3%和56.8±7.0%;SH组见心肌组织极少量HO-1mRNA、蛋白表达。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NS和Ad组心肌组织HO-1mRNA、蛋白表达高于SH组(P<0.01),HO组心肌组织HO-1mRNA、蛋白表达非常显著地高于Ad和NS组(P<0.01);与NS组比较,Ad组HO-l蛋白及HO-l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组、NS组和HO组SBP、DBP、MAP、±dp/dtmax绝对值在缺血30min和再灌注1h、2h时相点低于S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HO组SBP、DBP、MAP、±dp/dtmax绝对值均高于相同时相点NS组和Ad组(P<0.01),各时相点HO组的SBP、DBP、MAP、+dp/dtmax和-dp/dtmax等指标恢复率(%)均相应显著高于NS组和Ad组(P<0.01);与SH组相比,NS组、Ad组和HO组血清LDH和CK-MB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表明心肌组织因缺血再灌注而造成损伤,但HO组血清LDH和CK-MB水平与NS组和Ad组相比显著减少(P<0.01);与NS组和Ad组比较,HO组心肌病理改变减轻,梗死心肌重量(ISW)和梗死面积(ISW/AARW)显著降低(P<0.01);与SH组相比,NS、Ad组和HO组MDA含量均明显升高,SOD活性降低(P<0.01),表明心肌组织因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成氧自由基的改变,但与NS和Ad组相比,HO组MDA含量明显减少,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SH组仅见极少数散在的凋亡细胞,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加,NS、Ad和HO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SH组(4.53±1.81)(P<0.01),但与NS、Ad组(26.46±4.23%、25.15±3.11%)比较,HO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16.84±2.88%)显著下降(P<0.01),NS和Ad组两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本实验采用腺病毒AdEasy系统,应用细菌内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载体Ad-HO-1,经293细胞扩增,获得病毒滴度约2×1011pfu/ml。2.本实验成功建立了体外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腺病毒介导的HO-1基因高表达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一作用与其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内钙超载、减少氧自由基生成有关。3.本实验建立了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腺病毒介导HO-1基因预先间接冠脉内转染致在心肌中高表达HO-1,能够促进再灌注后心功能恢复、减少心肌酶的释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心肌组织病理损伤,从而产生心肌保护作用。并进一步证实了HO-1抗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作用机制与抗氧化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4.本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HO-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认识,HO-1基因转染可望成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一种新途径和方法。

李凯[10]2007年在《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SFI)及其缺血预适应(IPC)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MVR患者80例,术前心功能NYHAⅡ~Ⅲ级,术前电解质血红蛋白,血气分析,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随机分为SFI组、IPC组、对照组、SFI+IPC组,每组20例;SFI组分别在术前30min经中心静脉和开放主动脉后经CPB泵入SFI1.5ml/kg;IPC组分在建立CPB ,阻断上、下腔及升主动脉时,主动脉根部不灌注停搏液,使心脏缺血空跳3分钟后开放升主动脉,让心肌恢复血供,经5分钟再灌注后降温、阻断升主动脉,主动脉根部灌注冷停搏液;SFI+IPC组同时使用SFI和IPC,对照组为常规体外循环。四组均于主动脉阻断前、主动脉开放后测定2h、8h、24h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经Swan-Ganz导管测定肺动脉嵌压(PAWP)、心指数(CI)、心脏每搏指数(SVI)、左室做功指数(LVSWI),并于不同时段从中心静脉取血测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YO)、丙二醛(MDA)。观察心脏复跳情况和术后多巴胺使用情况。高效液相法测定心肌细胞高能物质含量,观察术后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心肌组织凋亡基因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主动脉开放后各组CI、SVI、LVSWI均较阻断前升高,SFI组和IPC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FI+IPC组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而各组间HR、MAP无明显变化。主动脉开放后CK-MB、cTn-I、MYO、MDA均明显均较阻断前升高,但SFI+IPC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SFI组、IPC组和对照组(P<0.05)。而SFI组、IPC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SOD均明显均较阻断前升高,但是SFI+IPC组术后升高程度明显高于其它组(P<0.05)。SFI+IPC组术后复跳率高于其它三组(P<0.05),对照组术后复跳率低于其它三组。SFI+IPC组多巴胺用量低于其它三组(P<0.05),SFI组、IPC组多巴胺用量低于对照组。SFI+IPC组术后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较SFI组、IPC组和对照组轻,术后Flameng线粒体评分SFI+IPC组低于SFI组、IPC组。术后SFI+IPC组中心肌细胞的ATP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5),而对照组最低(P<0.0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SFI组和IPC组明显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抑制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二者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结论:参附注射液和缺血预适应对体外循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二者联合使用更有助于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参考文献:

[1]. 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及NO、缺血预处理、热休克对其不同影响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D]. 马颖艳.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2]. 电针预处理对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延迟相保护及基于多家族热休克蛋白的机理研究[D]. 林海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3

[3]. 川芎嗪注射液与延迟性缺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张跃. 苏州大学. 2005

[4]. 活血益气中药对血管紧张素Ⅱ诱导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D]. 郭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5]. 针灸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大鼠预防性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宇辉.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6]. miRNA-30c-2-3p调控内质网应激相关XBP1在缺氧预处理心肌细胞保护作用中地位及其机制的离体实验研究[D]. 李瑞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

[7]. 细胞凋亡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J]. 孙宇, 陈建光.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8]. 氧自由基、钙离子在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牛磺酸、胺碘酮、钾通道开放剂等的影响研究[D]. 程何祥. 第四军医大学. 2001

[9]. HO-1基因转染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姜大春. 第三军医大学. 2009

[10]. 参附注射液对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D]. 李凯. 苏州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缺血再灌注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及NO、缺血预处理、热休克对其不同影响与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