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貌似精彩的课堂带给我的思考论文_宋玲娟

一堂貌似精彩的课堂带给我的思考论文_宋玲娟

山西省绛县实验中学 宋玲娟

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们进入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何做好以学生为本,围绕这“一切”我们该做些什么?是不是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达成目标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就是做好了呢?通过上过的一堂课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在DNA的粗提取和鉴定这节课,对于提取过程,课本较简单,而老课本则很详细。上课时,我让学生自主看书写出流程,然后小组合作完善并尽可能多的提出为什么还要自己解决问题。过程很激烈也很顺利。找了两名同学在黑板上展示后,通过完善,我个人感觉流程要比课本详细了,而细节上的小问题,学生的解释也比较全面了。当时我个人的感觉这是一堂很顺、很精彩的课。无论自主、合作、探究还是展示完成的都很顺利,而且从对应的检测题来看,几乎每个同学都能满分。由于还有时间,我就问了一句:“关于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一名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既然在加入2mol/LNaCl溶液后要加水稀释,为什么不直接用0.14mol/LNaCl溶液呢?”实际他提的是黑板展示环节中的一个疑问。而这中间应该有过滤这一环节。黑板上没有明确标明而展示的同学也没重点说明。我解释说:“这应该有个过滤的环节,课本粗糙没有说。”有学生马上说:“课本上有呢。”我随口说了一句:“在哪儿呢?”“课本55页方案一小字中就有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还真有,我让他们完善了一下,顺便表扬道:“咱们同学看书很详细,以后我们都该这样细,比我强啊。”也就是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随后我让学生接着提,学生提了很多我想都没想过,备课时想不到的问题。能看出有些学生有问题犹豫不提,由于时间关系下课了。这时一个平时接触较多的男生开玩笑地说:“老师,你不好好备课。”当时一笑了之,课下我很窝火。好好的一节课用最后5分钟就给毁了。

我不是气愤学生的一句话或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花了那么长时间看新课本,老课本,两本练习册提前做完,甚至把课本重要知识点对应的练习册上的典型题都一一标出来了,居然还让学生有这种不好好备课的感觉。事后闲聊时,我问了很多学生,基本上他们都认为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他们都会有这种老师没有好好备课的心理,从而影响本科目的学习。以学生为本,我做好了各项课前的准备工作,带领学生们合作、探究,完成各项要求的目标,但这样真的就达到教学的目的了吗?

这件事后我做了认真的思考,也想到了很多问题:

一、如果说这节课没空下时间,我没问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那有些学生的问题就按照没有过去了。课下有些学生会问,有些学生顾不上或者不爱问也就不问了。我想,我们的课堂环节中老是希望生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但实际上我们有几堂课给予时间及时反馈这些问题呢?

二、这节课之后我发现有些学生看书特别细,老是从课本语句中找问题的学生居然也经常问一些课本有他没有看到的东西,这是为什么?平时我们常说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好。而在学校对学生行为影响较大的就是教师的行为。学生通过模仿、认同、服从等心理机制,直接向教师学习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在天天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为什么不多强调自己先养成良好的习惯呢?

三、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我们要提高自身素质。这样就要多看、多做、多听、多交流探讨。而学生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之一,学生的某些良好的行为,好的解题方法,甚至许多偏离目标的问题都是我们提高科学素养的途径。而我们对学生了解多少,学生的闪光点我们又知道多少呢?

四、上课的最基本前提是备课。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备课,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但我的备学生只是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去了解学情。以为通过做题的情况,就可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实际上备学生也要考虑学生的能力、心理状况及经验等。而对于这些方面的了解非要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或是通过班主任、其他任课教师才能获得吗?其实每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就会收获很多。通过学生的神态表情、翻书速度、做题时的翻书频率以及与组内成员的合作等等,我们就会对他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及知识基础会有大概的了解。但就平时的上课,当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身为引领者的我们是否又能做到这些吗?

现代教育理念下,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才能亲其师,学其道。如温柔的目光,殷切地希望,都可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做一个能够察言观色的聆听者,能够让学生学其道的师者,能够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

作者:宋玲娟(1984.0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绛县,任教于山西省绛县实验中学。从事高中生物教学工作

论文作者:宋玲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0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一堂貌似精彩的课堂带给我的思考论文_宋玲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