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论文_于文巧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论文_于文巧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姜山镇泰光小学 26660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

那么,应该怎样去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

一、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联想的空间

数学新教材源于生活,最终又为了服务于生活,主要是为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新教材注重实际、贴近生活,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入手,使知识的发生过程更为自然,有水到渠成的功效,对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留意周围的事态、热爱生活、热爱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因而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强化感性认识,从而达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果。

二、创设游戏情境.给学生愉悦的空间

学生特别是初一学生,在他们心目中自己只比小学生大了一点点,上课时有好多学生集中注意的时间较短、稳定性差、分配注意的能力较差,教师可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以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及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

如进行《整式的加减》这部分教学中同类项的概念时,我创设这样一个找同类项的游戏:课前准备几张写有单项式的卡片,其中有几组是同类项,把这些卡片一一分给学生,每人一张,然后按同类项作为朋友的规则进行找朋友游戏。通过活动发现学生对这种活动比较感兴趣,积极参与的意识很强,由活动而使学生较快地接受知识。

三、创设活动化情境,给学生动手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动手操作,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设置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参与摆一摆、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在操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打开思维的闸门,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有意创设生动有趣的意境,启发学生参与、引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极高的热情投入新课学习。上课开始,用多媒体播放明明和兰兰分月饼的情景,4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2块;2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1块;1块月饼平均分给他们2个人,每人分得多少?该怎么分?该怎么写?

借助学生熟悉的“分月饼”事例,引导学生感知从用整数表示两块月饼、一块月饼,到两人分吃一块月饼怎么表示?自然地将分数产生在平均分基础上的事实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增加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而且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激励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五、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探索的空间

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 教科书上的数学问题,对小学生来说,都是枯燥的数学符号,根本不能和他们的童话书相比。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授课内容,讲一些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看一些数学家的照片或插图,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在学习“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我讲了唐僧分西瓜的故事;在学习“圆的认识”时,我收集了祖冲之的有关资料,并讲了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凡是教材内容适合用童话故事来串连的内容,我都尽量把他们带进欢乐的童话故事中。

六、创设悬念情景,给学生创新的空间

“悬念”是指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特点,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性,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各种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总之,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线,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广泛应用;还应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论文作者:于文巧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3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论文_于文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