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园区建设_城市经济论文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园区建设_城市经济论文

试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园区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进程论文,园区建设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的工业化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稳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由发达地区率先兴起的工业园区,作为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成为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平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然而,我们不能无视我国城市化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滞后于我国工业化进程的现实。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如何依托工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城市化是世界各国的重要选择,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性趋势。世界城市化发展历史显示,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重要现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过程,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即伴随城市化过程,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可知,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互影响的、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而工业园区作为一种资源高度聚集的工业化载体,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发达地区率先兴起。工业园区通过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提升产业水平,为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同时,通过企业集群,实现了人口的集聚,改善了人口的结构,提高人口的素质,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宝贵的资源。这些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和重要增长极,成为城市化和工业化互动发展的最佳载体,成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举措。

一、我国城市化概况

城市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信息中心,集中体现国家的综合国力、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城市具有集聚效应、规模效应、组织效应和辐射效应。

而城市化则是一个过程,是由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向先进的城市社会转变的自然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表现在多方面的变化过程与特征上。1、表现为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城市和城市人口数目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非城市地域逐渐转化为以集中和高密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性地域状态。3、城市经济关系的普及,居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而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聚集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就业方式逐渐城市化的过程。即城市化的实质含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开始了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了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稳步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性质转化和强化的过程。即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产业为依托,从传统向现代化全面转变和变迁的过程。因此,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和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转变、生产方式转变、组织方式转变和文化方式转变的过程。城市化通常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相联系。

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0%,低收入国家为28%,全世界已有5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里。我国城市化率不足3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之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城市继续占据支配地位,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城市间的合作将跨越区域界限,多极化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逐步形成,城市化进程空前加速。在我国,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70年代以前,虽然城市总数、城市人口较新中国建立前有所上升,但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城乡关系表现为相互隔绝的二元经济与二元社会,严重妨碍了社会财富的集聚。1949至1978年30年间,我们经历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非城市化阶段,这使当时的农村不仅要承担对工业化的投入,而且还要负责供应城市人口的生活,并通过户籍管理限制城市移民。可以说当时城市数量的上升,城市人口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农村、农民和农业利益为代价的。同时国民经济中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城市中的第二产业畸形发展,第三产业严重萎缩,民众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停滞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城市化才得到迅速发展。尽管我国城市化水平仍然滞后,但毕竟已经开始真正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城市化水平处于20%—50%这个发展阶段,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向正在形成中的现代城市社会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可以断言,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超过50%,到21世纪中叶,我国将有70%左右的人生活在城市中。

未来20年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而目前我国有70%的人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全面小康无从谈起。而要使农民富起来,根本出路就在于减少农民,变农民为城市居民,即必须实施城市化战略。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内需不足、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就业压力增大、可持续能力较弱等难题,长期性、根本性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严重失衡,是长期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不同步发展负效果的累积显露。只有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发展难题。因为加快城市化进程,可以推动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竞争力,增加就业岗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障农民收入来源。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扩大消费要求,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持久动力。

二、工业园区现象及其形成原因

工业园区是在工业化国家中作为一种促进、规划和管理工业发展的手段出现的。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园区于1949年产生在英国的Massacchuxett工业中心。第二个工业园区于1951年产生在美国的Starford工业园。从此,工业园区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其中以美国的高科技园区最为著名。工业园区作为一种成功的工业化载体,特别是它作为能有效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聚协调效应的工业发展模式,正在被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

我国的工业园区建设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发展壮大的,我国的工业园区是指在划定的区域内,通过制定特殊的优惠政策,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产业发展的软环境和硬环境,营造宽松良好的投资环境,形成相对优势的产业区位条件,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水平,实现地方经济和城市经济超常规发展。目前,在我国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出现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技术示范区、工业园、科技园、块状经济等等。放眼中国,工业园区的发展方兴未艾,无论是苏州新城的工业园区还是温州块状经济,无论是黄浦江畔的生物制药产业群还是珠江三角洲的IT产业群,都给人们展示了产业集群的神奇效应。发达地区如深圳、苏州、浙江等地的工业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无不表明工业园区对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巨大作用。园区经济可以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同步进程,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尤其是近年来,在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各类工业园区以其优越的软硬件环境,在其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平台和支撑点。一些欠发达地区如江西省,虽然工业园区发展起步晚,规模小,但对城市经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也日显重要。近年来,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了其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步伐,使该省经济迅速驰入快车道。2001—2004年,是江西工业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分别比2001年增长100.5%、117.5%、125.8%,三年翻了一番。其中全省工业园区在销售收入、实现利润、上缴税金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7.8%、84.5%和40.2%,安置劳动就业占整个工业就业人数的59.92%。工业园区的发展,已经成为江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新亮点和重要增长极。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兴建经济特区开始到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以至工业园区经济的兴起,已显现出新的经济现象。那么各地各种工业园区兴起的背景是什么?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

1.工业园区建设是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需要。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非协调性是一个突出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增添了新鲜经验。但另一方面,以劳动者“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为特征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也导致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工业化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到2001年,我国城市化率仍落后于工业化率19个百分点。在许多发达国家,以及许多收入水平跟中国相当的发展中国家,其城市化率均高于工业化率。我国城市化率滞后的矛盾,不仅制约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也制约着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快速提高。因为,那种“离土不离乡”建厂,“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农村工业化,不能与城市化同步进行,不能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组织效应,不能充分的利用城市的人才、资源、基础设施等优势条件,乡镇企业难于发展壮大。同时,城市国有企业随着改革的深入机制不断放活,国外企业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乡镇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益严峻。在此情况下,偏居乡间一隅的空间环境成了乡镇企业生存发展的不利因素,向供水供电、交通运输、商业服务、邮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较好,人员物流信息交易方便的城市聚集,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温州农民的造城运动和由此产生的经济效应,对浙江全省乃至全国的城市化发展起了示范作用,“乡镇工业小区”等各种城镇工业开发区应运而生。可见,产业集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工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最佳载体。工业园区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和优势企业集聚的过程,主要是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结果。

2.工业园区建设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要。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既要有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又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应该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相和谐,是一个健康、自立且能自然平衡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态系统。城市是人口密集和工业、商业活动频繁的地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员交通、物流运输的拥挤、工业废气废水废物污染及噪音污染等等愈来愈严重,严重威胁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如果把分数处于城市中的工业企业,移至近效的具有生态设计的工业园区,不仅可以实现城市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增强城市生态功能,提高人民居住、工作、生活的环境质量,而且还可以促使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工业园区作为城市新区,自然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3.工业园区是整合资源,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需要。建设工业园区为政府整合资源,为众多企业技术创新、扩大规模、改企改制、重新组合,打造有影响有实力的新型企业集团创造了有利条件。老企业可以通过进入园区这一机会,进行技术改造,对厂房、设备进行更新和合理布局。新企业可以将产品、产业相近的企业相对集中在一个园区内,集中布局、合理分工,达到延伸产品、产业链,做大做强企业,以整体优势打造品牌形象的目标。比如浙江一些地区形成的服装产业、制鞋产业、小商品产业,苏州和东莞地区的电子信息设备及其零部件产业,顺德市的家电、家具产业等等。

总之,工业园区经济现象在我国的出现有其必然性。这不是自上而下的号召,而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这也同国际上工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有相似之处。工业园区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优势,发挥其集聚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吸引外来资源和资金,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优势,打造企业品牌形象,并在此过程中,带动所在城市及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三、工业园区与城市化的互动效应

从国外和沿海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工业园区的重要效应是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进而加快城市化进程步伐。同时,城市化规模的形成,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又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具体来讲:

1、从城市规模角度看,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迅速扩大城市的地域范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近几年,我国各级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与各地特色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工业园区的兴建是分不开的。首先,工业园区的企业集群为城市化提供了支持,扩大了就业需求。企业的集群首先引起劳动力和人口的积聚,进而要求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比如房地产产业、饮食服务行业,这些行业又吸收了更多的劳动力;其次,企业集群又带来了为生产服务的中介组织,比如技术与信息咨询、市场策划和推广等等;其三,扩大了对市政基础设施的需求,使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企业良好发展又可防止出现城市的产业空心化。

2、从城市工业发展角度看,引起了资源的聚集甚至是国外资源的投入,形成了规模经济,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将改变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局面,并且,增强了企业自主能力。同时,集群的地区由于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技术、组织、制度的创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带动了工业化进程,从而推动城市化进程。

3、从城市竞争力角度看,工业园区对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工业园区可以提升城市竞争力。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存在有利于城市竞争力的形成,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分工,形成了一条具有高效率的产业链,使得产业抗外部冲击的弹性更大,更易进行产业内部自我调整,有利于应对全球竞争。产业集群所根植的区域将形成一个经济增长极,不仅可在全球范围内吸纳资金与技术,还对周边地区的增长起了推动刺激的作用,这样就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一些工业园区发展好的城市,如苏州、宁波、温州、东莞等,其经济发展及城市竞争力水平均较高。其次,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会促进城市化进程。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使城市吸引和控制资源的能力更强,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这样,各种要素与人口将不断地流向竞争力强的城市,城市竞争力的提高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而经济的增长使城市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与福利,从而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这种城市化发展的思路要优于用行政指令手段去推进城市化水平的思路,那种没有用经济发展来推动以产业为支撑的城市化是无效率的,并会导致资源的无谓浪费和损失,只有经济、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推进并举,才是持续发展之道。

4、从工业园区发展角度看,把工业园区的空间定位是城市化结合起来,能够促进工业园区的健康快速发展。城市是人才、知识、信息、资金的集聚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枢纽,城市有政府提供的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和较高服务水平,城市一般还聚集许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这些都可以为工业园区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氛围,促进工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工业园区与城市化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互相促进,协同发展。

四、现阶段发展城市工业园区的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运用工业园、经济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开发区等形式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工业园区,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和行政服务。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然而,我们在成绩面前,不仅要吸取宝贵的经验,更应分析存在的不足,为促进工业园区新一轮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工业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缺乏一定的关联度。不少地方的园区布局没有充分与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结合。一方面部分工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前瞻性不够,科学性欠佳,规划起点不高,如园区内基础设施的规划没有趋前性,特别是水电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有些园工内没有制定合理的功能分区规划等等,结果造成园区的功能与分布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园区建设与城市发展不统一、不协调。许多工业园区沿路发展、“成串”布点、自由聚集,这不仅加大了今后规范治理的成本和难度,影响园区后续开发潜力,也阻碍了城市化进程的加速。

2.园区规划与产业布局缺乏一定的关联度。一些地方园区布局没有和产业布局很好的结合。由于缺乏统盘考虑,工业园区级级开发,土地过度征用,形成工业园区遍地开花,数量多而规模小、分布少而积聚弱的格局。这不仅分散了土地、资金、项目,降低了工业园区应有的聚集和规模效益,降低了资源利用的集约度,降低了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还加大了管理难度,使得园区低水平建设问题突现,工业生产“三废”处理难以到位,园区生态环境恶化,园区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3.园区内企业之间缺乏关联度。不少地方在建设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只重视引进企业的数量和招商的资金量大小,忽视了产业连接,忽视了产业关联度。园区内企业大多只是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只是企业的简单“堆砌”,尚未建立真正的企业集群。使得园区内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层次难以提升,从而难以形成园工的整体优势和产业优势。因此,导致园区内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潜力不大,竞争力不强,对当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不大。

4.园区建设的要素供给不足,发展机制不完善。首先,园区建设资金普遍短缺,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是工业园区建设的瓶颈。目前,部分园区靠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要达到“四通一平”的要求相当困难。其次,不少园区市场化运作水平高,投融资缺少办法,因此,园区投资主体单一,投资成本高,投资产出率低,使得工业园区开发缺乏动力。而园区内硬件条件不佳,又制约了招商引资的进度。其三,园区用地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许多工业园区用地指标严重不足,有项目无土地,企业排队入园;另一方面有些园区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进。而且入园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改造等方面都缺乏引导和扶持,园区整体效益偏低。其四,部分园区缺乏高素质的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园区建设水平偏低,配套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新进入的企业技术落后,污染严重,影响了园区整体形象,因而园区吸引力不强,集聚效应难以形成。

5.工业园区多头管理,服务欠缺。由于工业园区种类多,涉及的行业、产业多,因此管理部门也多样化,造成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缺位管理,因而使服务难以到位,门槛高、关卡多、弹性大、手续繁、审批慢等现象普遍存在。

6.失地农民就业困难,利益缺乏保障。工业园区的开发使得失地农民急剧增加,虽然工业园区发展也同时增加了就业岗位,但由于农民文化、技能素质等等原因,多数失地农民不能适应园区提供的岗位,因而多数失地农民就业困难,返贫现象严重。

(二)促进工业园区与城市化良性互动的基本原则

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与城市化紧密结合,就是让工业体系和城市体系建设得到最合理、最优化的结合,因此,既要统一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又要根据每个城市工业园区和所处不同的区位条件、发展水平,以及周边的生态、经济、社会环境,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确保城市工业布局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是工业聚集和发展的基地,工业配置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工业化进程,因此,工业园区建设不能简单地将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地域上的“扎堆”,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目标地进行慎重选择,按照各行业的技术特点和工艺程序等情况促进相关产品、行业相对集中,形成一定规模。

3.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各地工业园区和城市化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不可能采用同一种模式,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有步骤地按规划实施,对建设工业园区和完善城市功能的项目都应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状况和建设改造能力,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进行,确保重点项目及时到位。

4.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符合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是工业园区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有机结合的最终归宿。因此,要处理好加快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二者协调发展的目标、模式、途径选择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依靠科技进步,着眼未来,着眼工业园区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坚决拒绝对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项目、严重行为和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绝不能因追求短期的速度而破坏未来的生存空间,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几点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工业园区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规划先行,协调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宏观调控新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并进的道路,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科学开发程序,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推动城市化进程。

首先,高起点抓好工业园区的规划,高质量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建设的龙头,工业园区规划要有科学性,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时间跨度更长、发展空间更大。良禽择木而栖。优越的硬环境是“引凤筑巢”、吸引投资的首要条件。要高品质抓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设施齐全、整洁优美的园区环境,增强承载功能,塑造良好形象。从目前情况看,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园制宜,量力而行,滚动发展不失为明智之举。要坚持宁精勿滥的原则,建设一块就要建成一块,切忌贪大求全、盲目开发,防止“东区未完工、西区又启动”,“轰轰烈烈圈地、冷冷落落开发”等不正常现象,谨防人、财、物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其次,工业园区与城市化协调发展。要把握地区产业特点和区位条件,从加快城市化进程要求出发,按照产业布局的规律,把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一是要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使整个园区的造地、布局、产业定位、生态建设及配套设施都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超前性,同时还要留足园区的后续发展空间。二是要坚持特色化原则,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园区特色优势,凸现园区的集聚和幅射功能。三是要坚持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树立长远目光,着眼于园区的长远发展,要考虑产业竞争的长期需要,以及园区企业的持续竞争力,防止有限的“寸金地”在近期内被小规模、低水平的企业占用,防止园不成形、区不成块现象发生。

其三,工业园区之间、园区内企业之间协调发展。一是要加强管理和行业自律,防止城市内各工业园区之间的无序竞争。园区之间为争项目,不计成本、压价招商、无序竞争的“内耗”现象影响园区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园区管理工作,建立行业协会,规范企业行为,加强自律能力,防止园区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二是要提高园区内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延伸产业链,从而提高园区内资源共享度,及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清污排废治理环境的成本。

2.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层次。从国际范围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工业发达国家几乎所有竞争力强的产业通常都采取集群的方式。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西海岸旧金山的硅谷地区,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旧金山科研机构雄厚的知识资本和源源不断的创新投资,以超常速度发展IT产业、基因工程等高科技产业,成为举世瞩目的高科技产业基地。硅谷实质上是一种“园区经济”。同样通过培育企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是我国沿海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向高级阶段发展、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首先,要提升园区内企业关联度,走集团化、专业化、协作化发展之路。工业园区一般特征是大量企业在一定区域的集中。但是,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物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效应。工业园区的发展有赖于园内的产业关联性或者业务关联性形成的协调效应。工业园区应提倡和鼓励以优势企业和名优产品为龙头,通过联合、并购、租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实行资产重组,使生产要素在更高层次上得到优化。政府要引导龙头企业或大企业集团瞄准国内、国际市场,围绕自身的核心资源来进行主导产品开发和规模扩张,并从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积极创造条件。

其二,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企业集群的生命力就是持续创新,如果要企业集群出现技术创新停滞或者技术断层,企业集群就会衰亡。就工业企业来说,产品的竞争力,包括质量、成本、价格、服务等,核心是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品牌战略的实施,也是围绕着技术创新这个中心。因此,把工业园区培育成创新网络,使企业集群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这对工业园区乃至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战略意义。

其三,要实施名牌战略,健全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园区要制定有利于名牌产品发展的政策,在创产品品牌和地区品牌上做文章。为此,园区应建立统一的生产检测中心和技术服务中心。逐步探索出如何创建园区企业统一使用品牌的路子。要通过制定必要的管理标准、管理规范等,使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工艺、产品质量逐步与国际接轨。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建设生态工业园。建设工业园区,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珍惜和节约土地资源。必须强化意识,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大力推进集约用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尤其要注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必须考虑节约用地,珍惜和利用好园区的每一寸土地。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要妥善处理好建设与用地关系,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控制在园区建设分散的住宅、办公楼与非生产性建筑。二是对进入园区的项目要从严、从紧审批用地。加强对规模小、基础设施配套、布局不合理的工业小区的调整和置换,盘活土地存量。控制园区数量,扩大园区规模效应。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实行园区建设生态化。三是园区内的公共设施要实行共享,有效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收益。

4.营造良好环境、扩大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始终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园区建设的突出位置,完善市场化的招商机制,尽快实现由全民招商向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全民安商转变,实施招商、重商、亲商、富商工程。优越的投资环境,特色的投资氛围,是扩大招商引资的重要保证。要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投资者的天堂,创业者的乐园”,需要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增强工业园区的吸引力的亲和力。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优质的服务,优惠的政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国家允许的政策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营造规范、透明的法律和政策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营造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强化监督制约机制,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事业兴衰,关键在人。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招贤是招商的观念,选贤任能,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超前意识、创新精神、懂经营善管理、熟悉市场经济的专业型、管理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层次人才。要努力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鼓励他们到园区创业,为园区发展服务;要重视运用干部交流、培养、使用的综合管理办法,把一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到园区开发管理机构,充实到招商引资队伍;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使一切有利园区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能力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使人才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进一步优化人文环境。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一切为了发展”、“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系发展大局”的观念,大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一是要开展诚信建设。建立包括政府、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管理制度,严肃惩治失信行为,不断提高政府和政令的公信度,努力打造诚信城市。二是要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如入园企业在用地、招工、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受到困扰,当地政府要积极主动协调解决,特别是对各种侵犯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三是要维护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加强失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切实维护失地农民在失地后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安居乐业。

总之,工业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梯度开发、滚动发展”,推动工业园区快速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工业园区建设的强大动力,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标签:;  ;  ;  ;  ;  ;  ;  ;  ;  ;  ;  ;  

论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园区建设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