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大国工业化战略比较_进口替代论文

发展中国家大国工业化战略比较_进口替代论文

对发展中国家内的大国的工业化战略的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大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发展中国家,为获得经济独立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都根据各自国情和社会历史条件制定实施了相应的工业化战略。一些发展中大国,由于自身的条件决定了有必要也有可能实施进口替代的工业化战略,但在实践中各国又各有很大的区别。归纳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以印度、阿根廷为代表的以国家为主导发展资本品进口替代的内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另一类是以巴西、智利为代表的由进口替代向制成品出口转化的外向型工业化战略。

一、扩大加强进口替代广度与深度的内向型工业战略

(一)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印度和阿根廷是实行依靠国家力量加强和扩大资本品进口替代实现工业化战略的两个典型。早在30年代,阿根廷就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与调节。战后,这种立场得以加强,并在庇隆执政期间(1946-1955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经济纲领,核心是以国家为主导力量实现外资企业国有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1948年印度独立伊始,统计学家P.C.马哈拉诺比斯受苏联经验的影响,为印度设计了一种以资本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作为工业化龙头的发展战略。首任总理尼赫鲁根据此建议,提出要在印度建立一种“社会主义类型”的经济体制,把资本品作为主导部门,把国家作为主导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通过贸易保护和国家干预促进工业化进程。印度等国的工业化战略都是通过在上述指导原则下制订的一系列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及相应的各项法律政策得以贯彻实施。

(二)内向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一,削弱限制外国资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经济独立与自主。

两国在独立之初就通过没收、赎买等手段把掌握在外资手中的要害部门收归国有。随着国有经济的壮大,对外资的限制也日益加强,在投资领域、持股比例等方面都有严格和明确的规定。

第二,建立国营工业,加强国家资本,建立以国有经济为主体的“混合经济”。

独立之初,各国就通过立法程序来确立国有经济的垄断地位,明确划分了公有部门垄断发展的部门与项目,并对企业的兴建、扩建、经营、资产及人事任免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政府同时还直接投资建立大批国营企业,以便由国家直接掌握国民经济的要害部门和重要资源。独立后的30年中,公共投资一直占印度总投资的40-55%,国家资本是印度经济的核心力量。

第三,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资本品的进口替代。印度的工业化是从“二五”计划(1956-1961年)开始,“二五”“三五”时间的建设重点是钢铁、重型化工、重型机器、炼铝、水泥、化学、电力和建材等部门。到“二五”计划结束时的1961年,与1955年相比,机械工业增长了162%,钢铁工业增长了95%,大大高于全部工业39.5%的平均水平。

从1946年10月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阿根廷就确立了重点发展下面三个方面,①使用本国原料并满足本国需要的部门,②工业与其它经济部门所需的公共工程、交通运输、动力能源等基础设施,③钢铁、机械、汽车、飞机等工业部门。

第四,加强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的管理与控制,确保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首先,在维护经济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利用外资。印度对待外资的原则是既利用又限制。为确保经济的独立性,印度倾向于利用外援和政府贷款,并努力实现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吸引外资的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相应措施调节外资流入的规模、方式和投向。

其次,运用关税和非关税手段限制或禁止外国产品的进口,保护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通常作法是征收高额关税及各种进口附加税。同时按照消费品、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分类,并参照进口竞争程度和装配程度区别对待,以确保进口替代所需物资的顺利进口。非关税限制中较为普遍的作法有进口许可证、进口限额、进口预备金等等。

最后,为配合贸易保护政策,各国都实行相应的外汇管制和汇率政策。外汇管制的目的是限制消费品的进口,而对资本品进口替代所需技术、设备的进口,则区别对待。通常是建立专门的开发银行或开发公司向这些新生产业提供所必需的资金和外汇。印度等国还把商业银行部分甚至全部转为国有,由政府直接把资金(外汇)输给那些政府认为应给予扶持的行业与部门。在汇率方面,往往通过高估币值和复汇率等手段,来限制非必需的进口,确保各种必需品的进口。

二、由进口替代向制成品出口迈进的外向型工业化战略

(一)战略的提出与实施

19世纪末巴西橡胶业市场的消失迫使其开始进行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一次大战国际贸易受到破坏,30年代大萧条期间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1931年的贸易条件比1929年下降了46.4%)以及二次大战中国际商务再次受到破坏,所有这些因素持续作用的结果,使巴西进口替代的进程不断推进国内总产值中制成品的比重稳步上升。消费品的进口替代基本完成之后开始大力发展资本品的进口替代,经济结构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67年中间产品和资本品已占制造业附加值生产的56%,1983年进一步上升为62%,同期消费品的分额从1/3降至1/4弱。至此,巴西已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并从60年代起扩大制成品的出口,其工业化战略也从内向型的进口替代转变为外向型的出口扩张。

智利的调整较为特殊。1973年9月军人政变后,为扭转前社会党执政时的混乱,稳定经济,及时调整了工业发展战略。智利经济当局认为,实施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在高关税的过分保护下,智利形成了包罗万象效率低下的产业结构,工业部门的活力越来越小,已起不到作为主导部门的作用。因而有必要重新确立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这一新的主导部门不再是整个工业,而是那些以出口为目标的产业部门。

(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

第一,放松对经济的控制,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减少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智利军政府上台后,对国有企业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到1980年,国有企业从500家减少到10余家。同时放开除汇率和工资外的所有物价,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随之而来的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智利和巴西两国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引入与吸收先进技术,并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

第二,放松贸易保护,扩大进口,鼓励出口

在开放市场方面,同上的两国都采取了降低关税,放松许可证限制等改革措施。为扩大制成品的出口,两国在财政、税收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

1.变出口管理为出口服务。巴西等国都设有出口许可证制度。60年代巴西便提出“出口即出路”的口号,并由全国对外贸易委员会、巴西银行和出口企业共同组成灵活高效的外贸体制。智利也成立了“贸易振兴局”和出口企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提供政策指导及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改革税制,减免出口税和出口退税是最为常用的鼓励措施。对制成品的出口一般还实行奖励性的信贷及各种融资服务。巴西政府甚至还给国外进口商提供高达50%的出口信贷,用以鼓励购买巴西商品。

3.提供出口补贴。为促进制成品出口,部分国家除直接提供比例不等的补贴外还成立出口基金会和信贷保险。此外对出口行业的进口还给予减免关税,放宽许可证限制及颁发特别进口许可证等多种优惠。

第三,实行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

为扩大出口,两国十分注重汇率的作用,通过小幅度经常性的货币贬值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在外汇管理方面也采取了诸如为出口商提供外汇、出口外汇收入留成等有利于制成品出口的新措施。

第四,开放资本市场,大力吸引外资

1.建立专门机构并通过立法程序确立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巴西银行设立了“外国资本稽查统计局”,专门负责管理进入巴西的外国资本。智利军政府上台后,先后通过了一系列法律,旨在吸引外资。其主要内容有对外资给予国民待遇,对外资的撤回和利润汇出不加限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等等。

2.对外来投资,利润汇出等提供方便。从1968年起,巴西就规定允许外资以优惠汇率汇出利润的10%。智利于1985年5月起实行“债务与股权互换”,这种投资的条件更为优惠,4年可汇出利润,10年可抽回资本。为吸引外资,巴西等国纷纷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各种便利并同有关国家鉴署了避免双重征税、投资保护等协定。

3.把建立出口加工区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巴西政府于1967年在马瑙斯建立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投资。之后巴西陆续建立起10余条“出口走廊”作为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1975年,智利政府分别在北方的伊基克和南方的蓬塔拉雷纳斯建立了自由贸易区,作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的重要基地。

三、两种工业化战略的成就与弊端

50年代以来,在相应的工业化战略指导下,各国工业生产都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战略本身的一些弊端,因而有必要对工业化战略重新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

(一)内向型战略的成就与弊端(以印度为例)

以印度为代表的实施资本品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国家,政府担负发展经济的主要职责,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建立起本国的资本品部门,奠定国民经济的坚实基础,进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从这种意义上考虑,印度的工业化战略是有成绩的。印度资本品产出占工业产出的份额已从1956年的4.7%上升到1979/1980年的18%,包括盐、化肥、水泥、基础金属电力和矿产品在内的基本商品的份额从22.1%上升为30.8%,资本品与基本商品之和已占总产出的48.5%。比较各部门的生产增长率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在1959/1960-1979/1980的20年间,资本品的增长快于其它任何部门,如基本商品是6.2%,消费品是4.9%,中间产品为4.1%,而资本品则高达8.1%。

随着工业化实践的深入,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为实现资本品进口替代的目标,往往追求一种高指标、高投资、高速的经济增长。由于与国力不相适应,造成投资约束,影响工业化进程。印度“二五”和“三五”时期(1956/1957-1965/1966年),公共部门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为10%,私营部门为3.2%,两部门平均为6.1%,而在1966/1967——1979/1980年间,私营部门仍保持在3.1%的水平时,公共部门却下降了一半,为5.2%,至使整个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降低到4.1%。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已大为削弱。

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还导致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的比例失调。农业受到忽视,优势产业(如农矿产品加工)也未得到应有发展。强调国家干预忽视了市场调节作用,往往造成公营企业管理不善,效益不佳。印度制造业的生产增长率一直相对较低,1950-1980的30年中,平均为5.1%,其中1965年之前为6.1%,1965-1975年为3.3%,1975——1980年为4.5%。工业的低增长使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也相应缓慢,1950——198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只有3.6%。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只有1.3%,大大低于其它发展中大国。

(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成就与问题(以巴西为例)

50年代当印度在削弱限制外国资本,大力发展国有资本的时候,巴西政府一方面发展基础设施和资本品工业,一方面鼓励私有部门的发展。此时实施了自由的外资政策,大力吸引外资。结果,制造业中,外国直持投资迅速上升。1955——1961年,巴西工业产出的年增长率达10.9%。6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外向型战略的指导下,巴西制成品出口持续上升,70年代末制成品已占总出口的70%以上。债务危机前的1969——1976年,巴西工业生产年增长率达12.7%,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奇迹”。

1950——1984年,巴西工业产出年均增长率为7.7%,同期印度为5.1%。但巴西经济波动较大,60年代两次高涨间的危机时期(1962——1968年)增长率只有3.5%,1977到1984年的债务危机时期又回落到0.7%。由于立足于制成品出口,对国际市场依赖严重是经济大起大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由的外资政策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首先,外国资本的扩大使部分经济部门在一定程度上受外资的控制,1978年外国企业已占巴西制造业的44%,出口的50%。其次,资本自由化政策还导致利润的外流,1973——1981年间,巴西吸收外资110.1亿美元,而同期汇出利润39.7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6%。最后,对外资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私人贷款的过多吸收,在70年代末国际金融资本市场利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必然陷入债务危机。1980年,巴西债务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1.2%,还本付息总额占出口总额的63.1%,其中利息总额就占出口总额的33.8%。

四、80年代以来工业化战略的调整

任何一种工业化战略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它需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前一期的执行状况进行经常性的调整与改革。从60年代起,各发展中大国就开始对其工业化战略进行局部的修正与调整,进入80年代调整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已形成一种全球性的潮流。

(一)内向型工业化战略的调整

印度是实施内向型工业化战略的典型,其战略调整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早在60年代中期,甘·英地执政时就进行过局部调整,80年代初拉·甘地时也实行过一些改革措施。但总的来说都是对尼赫鲁战略的修正与补充,部分措施具有明显的应急性质。1991年7月24日拉奥政府出台了新的工业政策声明,指导思想发生了转化,要使经济由以国家为主导的内向型发展向经济自由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为此,实施了如下调整措施。

1.强调私营部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公私营部门的地位。公营部门垄断发展的项目到1992年缩减为军火、铁路、原子能等7项。减少对公共部门的投资,出售国有企业股份。整顿公有企业,对病态企业进行关停并转。

2.积极鼓励私有部门的发展,取消了实施多年的工业许可证制度,除公营部门发展的7项及出于安全、环保等因素考虑的18项产业外,均可自由兴建。取消了对私人财团最高为10亿卢比的资产限额。任何公司的兴建、扩建、合并及人事任免等都无须再经政府批准。

3.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吸引外资,积极促进出口。对外股权的限额由40%提高到51%,部分行业可达100%,简化投资手续,放松各种限额,并在税收上给予优惠。积极拓宽出口渠道,并通过各种积极措施刺激出口。例如,对出口项目中的3/4取消了出口税。

经过几年的努力,印度的出口有了显著的增长。1965-1980年其出口年增长率仅为3%,1980——1990年已达6.5%,高于同期4.3%的世界平均水平。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从1960/1961年的4.37%提高到1984/1985年的5.84%,1990/1991年又上升到7.01%。出口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机械、化工、皮革、服装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传统出口商品稻米、茶等呈下降趋势。

印度的出口在逐年增大,但与其它国家相比,其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是很低的。90年代印度工业化应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以消除贫困解决就业为目标。因而扩大开放和扩大内需对其工业化进程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印度势必继续在提高进口替代水平和效益基础上不断扩大制成品出口的工业化战略。

(二)外向型工业化战略的调整

外向型战略并非尽善尽美,它同样也面临着调整的任务。相对于实施内向型战略国家的调整而言,这种调整更注重于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形势及其对本国经济的影响。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主要是拉美大国)都以“私营化”、“自由化”和“国际化”为中心对外向型战略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1.所谓“私营化”就是国有企业民营化。随着本世纪初拉美各国进口替代工业化进程开始以来,国有经济都有了很大发展。8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这些国家逐渐收缩政府的直接参与,向私人出售国有企业并最终形成了私有化高潮。智利、巴西、墨西哥国有企业的80%左右都实现了私有化。

2.“自由化”有两方面含义,对内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对外实行贸易自由化。1982年,各国开始减少国家定价范围和价格补贴。在财政上放弃了战后长期执行的膨胀性政策,紧缩政府开支,削减财政赤字。在贸易方面,各国都积极消除贸易壁垒,简化管理体制。在关税减让方面有很大进展。墨西哥平均关税已降至6%,巴西也计划于1994年底降至14.2%。

3.所谓“国际化”是指全方位开放,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这对于动员社会资源实现规模效益,开辟广阔市场推进工业化进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一些双边、多边的自由贸易区正在组建或业已建成,并有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的趋势。1991年1月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和智利、委内瑞拉、墨西哥的“自由贸易协定”同时生效。其它自由贸易协定或自由贸易区也在加紧筹备之中。

债务危机时期(1977-1984年)巴西工业产出的年增长率仅为0.7%,战略调整以来的1985——1990年增长率已上升至2.1%,调整措施初见成效。但若以为战略调整已大功告成还为时尚早。但无论如何,这些国家将继续坚持并不断深化其外向型的工业化战略,实现经济的自由化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标签:;  ;  ;  ;  ;  ;  ;  ;  ;  ;  ;  ;  

发展中国家大国工业化战略比较_进口替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