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滥用原因的调查研究_毒品论文

药物滥用原因的调查研究_毒品论文

吸毒成因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调查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弄清吸毒者的人群构成和吸毒的发展轨迹,以及家庭环境、同辈群体等因素对吸毒、戒毒的影响,笔者于1995年6月对兰州市戒毒所的253名戒毒者进行普查,其中依意抽样调查了100名戒毒者,得出以下结论。

一、吸毒者的人群特征。

从调查结果看,男性吸毒者占绝大多数,达到83.8%。吸毒现象更主要是年轻人的社会问题。被调查者中年龄不足19岁的占2.77%,20~29岁的占75.09%,30~39岁的占20.55%,40岁以上的占1.58%,笔者对吸毒者第一次接触毒品时的年龄进行调查,第一次吸毒年龄不足16岁的占2.77%,17~19岁的占17.78%,20~24岁的占41.11%,25~29岁的占28.46%,30岁以上的占9.88%。

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人们辨别是非能力的高低,这在对毒品危害的认识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被调查的吸毒者中,文盲和识字不多的占3.56%,小学毕业的占13.83%,初中毕业的占63.24%。

从吸毒者的职业结构分析,无业人员占45.85%,私营企业人员占3.56%,个体老板占9.89%,乡镇企业人员占0.39%。这项调查表明,无业者和私营、个体从业者沾染毒品的比重相对较大。

在对253名吸毒者的婚姻状况调查发现,未婚的占66.39%,已婚的占33.61%。对已婚吸毒者婚姻现状进一步调查表明,在83名已婚者中,仍同配偶一起生活的占53.01%,分居的占20.48%,离婚的占26.51%。这组调查表明,吸毒者由于吸食毒品,家庭内部矛盾重重,甚至导致家庭解体。

通过调查还得知,吸毒者的个人收入普遍不高,月收入在600元以上的仅占11.60%,但吸毒者的毒瘾有多大呢?从吸毒者每天吸毒的次数上看,每天吸毒不足1次的占3.97%,每天吸1次的占23.02%,每天吸2—4次的占61.11%,每天吸5—8次的占7.93%,每天吸8次以上的占3.97%。吸毒者每日所耗毒资平均达100~400元,这就显示出巨大的毒资支出与吸毒者收入低下的矛盾性。

笔者对吸毒者用于购买毒品的毒资来源进行调查。吸毒者靠向亲友索、要、借的占30.3%,靠偷、赌、卖淫的占25.45%,以贩毒获取毒资的占3.02%。从调查中看,以刑事犯罪为主要获得毒资手段的比例高达30%,这也是吸毒蕴育、滋养犯罪的必然结果。

二、吸毒者的发展轨迹

成为一名吸毒者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发生在初学者与其他吸毒者的互动之中。

1.接触毒品的原因。初次吸毒具有十分复杂的原因,从调查结果看,好奇心驱使所占比重超过了三分之二,剩余三分之一依次为他人引诱(8.30%),学他人吸和治疗疾病(各为7.51%)期望得到快感(4.74%)。

初学者对毒品是否产生兴趣与其当时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将吸毒时的心情分为五类(见表1)。初学者处在苦闷无聊的心情占绝对多数,几乎达到四分之三;经历过心理上挫折和打击的占第二位;具有叛逆心理的占第三位;而想通过吸毒报复家庭的占第四位,但所占比重很小。将初次吸毒时的心情与性别进行交互分类表明,无论男女初次吸毒处于苦闷无聊状态的均占较大比重,调查表明,男女性别在初次吸毒时的心情上差异显著。

表1性别与初次吸毒时心情的关系

性别

类别

比例 男性 女性

%% %

苦闷无聊 73.5277.36 53.66

心理打击 15.0212.74 26.83

叛逆心理

6.72 6.60 7.32

报复家庭

2.77 2.36 4.88

其它

1.97 0.94 7.37

N(253) (212)

(41)

2.谁提供毒品。对每一个人来讲,他所认识的人在其心目中都有不同的份量,亲近和交往的程度也不相同。本项调查发现,第一次提供毒品的人以熟悉的朋友占比重最大,超过五分之三;第二位是偶然认识的人占五分之一;同学或同事达十分之一;爱人或同居者只占3.81%,其他人如兄弟姐妹、医院工作者、邻居提供毒品所占比重最小。从总比例上看,第一次提供毒品的人以交往密切的朋友为多。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偶然认识的人主要是一些毒品贩子。从性别上观察,男性中偶然认识的人提供毒品超过五分之一,说明男性青年是毒品贩子的主要涉猎对象。而对女性爱人或同居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调查表明,为男女性提供毒品的人差异十分显著。可以说,初次吸毒的提供者中熟悉的朋友对女性的影响比男性更大,爱人或同居者对女性影响也远远超过男性。

表2性别与初次提供毒品者之间的关系

性别

提供者比例男性女性

% %

%

熟悉的朋友61.11 59.72

68.29

同学或同事10.71 11.854.88

偶然认识的人 22.22 25.594.88

爱人或同居者

3.18

0.59

14.63

其它人 2.78

1.897.32

N(252) (211)(41)

3.吸毒者对毒品的态度。初学者在初次吸毒后需要连续吸食几次才可能成瘾。初学者再次接触毒品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初学者对毒品的态度,初学者对毒品持有的态度不仅是在观察和强化中形成的,而且与同伴或小群体的影响,以及吸毒后的感受有关。笔者在调查时设计了五种不同的说法供调查对象选择,以测量样本对吸毒的态度(见表3)。

表3吸毒者对吸毒的态度 (N=250)

类别

频次 百分比(%)

1.毒品很贵,吸毒是有钱

人的身份象征 12 4.80

2.吸毒是时髦的

55 22.00

3.吸毒是自己的事,无需他人多管

80 32.00

4.吸毒不同于偷、抢等犯罪活动,

对社会不会造成危害

23 9.20

5.吸毒是不良习惯,心理健康的人

不会吸毒 80 32.00

从调查看,赞同说法三和说法五的所占比重最大,各为三分之一,说法二超过五分之一,说法四接近10%,说法一占比重最少。在列举的五个说法中,只有说法五是排斥毒品的,其余的则属于对毒品持赞同或认可的态度。从这一点上看吸毒者对吸毒危害的认识是不够的,态度极为消极。由此推测,这部分人很难戒毒成功。

国际肃毒专家森内博士告诫中国戒毒人员,完成戒毒过程至少要二十至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戒除毒品的身体依赖性所需时间较短,而且容易;戒除毒品的心理依赖性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改变吸毒者的态度非常困难。这是因为要忘掉吸食毒品所产生的快感极为困难,特别是特定的环境会诱发对毒品的心理需求。吸毒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快乐,不择手段谋取毒资,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格,而置家庭、社会责任和利益于不顾,这种态度与吸毒产生的身体需求互相作用,使得吸毒者对毒品的态度一旦形成,则有较为稳定和顽固的特点,这也是初学者最终成瘾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三、家庭环境对吸毒者的影响。

在人类社会中,家庭首先成为人的社会化场所,个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形成总是与具体的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结构的影响密切相关,家庭环境对于个体特别是处在预期社会化的青少年的认识、性格、道德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发展影响极大。

1.吸毒者的家庭结构。健全家庭是由夫妻关系、亲子关系这两个基本要素组成家庭的稳定结构的。健全的家庭结构有利于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也是影响家庭幸福的一个要素。问题家庭是指家庭结构不健全或家庭功能缺乏的家庭。问题家庭对子女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亦有可能成为孕育子女产生异常行为的场所,故此笔者选择了“幼年时的家庭状况”做为吸毒者家庭结构的测量指标。从表4看,吸毒者幼年时的家庭状况中占比例最多的是正常家庭,而问题家庭即父母关系不好、父母离婚、父母一方或双方亡故的达到35.20%,这个比例在七、八十年代是很高的。据八十年代有关部门的一项统计,杭州市工读学校学生中残缺家庭的为15.9%;武汉市某工读学生中残缺家庭为14.4%。而本项调查的戒毒者中问题家庭高达35.2%,即使残缺家庭也高达24.4%,比例远远高出工读学校的统计数字,这说明问题家庭中的子女选择逃避型亚文化的倾向超过选择犯罪亚文化和冲突亚文化的倾向。

表4吸毒者幼年时的家庭状况

类别频次百分比(%)

父母健在、幸福之家 162

64.80

父母健在、关系不好

27

10.80

父母离婚 187.20

父母一方亡故 39

15.60

父母双亡 41.60

合计250 100

2.吸毒者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家庭的一大功能,在个体的社会化中,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无不带有家庭教育的印记。

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其后果也不同。巴约柳纳斯认为,少年犯的家庭特点是,不重视或很少重视道德修养和品德教育,而把物质追求放在第一位,常常发生家庭冲突,对子女的教育和知识没有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调查100名吸毒者的家庭教育方式(见表5),填答父亲的93人,填答母亲的97人。未填答者是因为无父亲或母亲。从调查结果看,吸毒家庭教育方式失之偏颇的现象普遍存在。教育的偏差首先表现在父母很少甚至从不与子女谈心,其所占比重达到三分之一,有一半的父母很少或从不分享子女的想法和感受,这说明在吸毒者中有相当一部分缺少父子(母子)之间的沟通,甚至出现感情和思想隔离。对于吸毒者的人际交往家庭知之甚少,这也与父母同子女谈心较少有关。对于子女的道德品质的培养上,三分之一以上的父母很少或从不要求子女做好人好事;有十分之一以上的父母很少或从不帮助子女弄懂一些问题;接近三分之一的父母很少或从不与子女讨论子女的未来;而占绝大多数的父母只是希望子女有出息、能挣钱,这说明吸毒者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把金钱和物质追求放在首位,而并不重视子女的道德培养和品质教育。在家庭中吸毒者常常被做为渲泄对象或替罪羊,父母还常常迫使子女不去做想做的事情,特别是不少母亲比父亲更多地做出“看起来不太公平”的规定,这说明吸毒者家庭的民主程度很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五分之四以上的吸毒者认为自己不被父母喜爱。

表5吸毒者的父母与其相处情况和教育方式

(继)父亲 (继)母亲

类别经常和 很少和 经常和 很少和

有时有时有时从不

%

%

% %

1.父母与我

67.732.368.032.0

2.父母希望

我有出息能挣 74.225.876.323.7

3.父母知道

我到哪里去了 62.437.662.937.1

4.父母知道

我和谁在一起 38.761.329.970.1

5.父母设立

许多看起来不 38.761.362.937.1

太公平的规定

6.父母帮助

我了解我不懂 83.816.288.711.3

7.父母督促

我做好功课

88.211.886.613.4

8.父母生气

时会把怒气泄 47.352.734.066.0

9.我使父母

快乐 69.930.181.418.6

10.父母会

分享我的想法 51.648.452.647.4

11.我感到

自己被父母喜 19.480.612.487.6

12.父母迫

使我不去做想 48.451.646.453.6

13.父母喋

喋不休地责骂 24.775.324.775.3

14.父母要

求我做好人好 66.034.065.634.4

15.当我做

对事情时父母 62.437.666.034.0

16.父母和

我讨论我未来 68.931.170.129.9

的计划

N

93 97

吸毒者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在子女的教育上重金钱而轻道德,这种现象在一些贫穷家庭中表现的尤为突出。二是严而无格。吸毒者的父母由于教育程度不高,文化修养欠佳,所以对子女讲不出更多的道理,动辄打骂,采取“不打不骂不成器”的教育方法。三是教而无方。吸毒者的父母往往是对“做对了事情”缺乏奖励和赞扬,而对“做错了事情”则施以惩罚,而不是在帮助子女分清是非,明辨曲直上下功夫,这对培养子女排斥异常行为以及个性发展、完成基本社会化没有益处。

3.吸毒者家庭对子女的期望。望子成龙是父母亲的普遍心理,子女上大学、光宗耀祖是父母亲的普遍愿望。在调查中吸毒者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这些父母由于自己文化低而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苦难,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重蹈覆辙,故此往往会采取“逼子成龙”的态度。表5表明,86%以上的父母督促子女做好功课,虽然父母在学习上很少能帮助子女解决难题,但在管束上还是很积极的。正如前面论述的,职业选择、收入以及社会地位的高低与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笔者在调查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时采用了期望子女接受教育程度做为测量指标,见表6。从这项调查看占比重最大的是希望子女上大学本科,其比例接近一半,如果把希望读大专的加在一起,则比例超过五分之四,而希望子女接受高中和中等专业教育的只占到十分之一强,这说明吸毒者的父母对子女抱有期望过高。吸毒者的实际文化程度低,而家庭的高教育期望形成很大的反差,这种反差会对父母亲和子女双方造成挫折感和心理压力,父母产生的失望又会影响与子女的情感沟通,从而形成父母——子女的思想隔离。

表6吸毒父母希望其接受什么教育

教育程度 频次百分比(%)

初中

22.04

高中(含中专、技校) 13

13.27

大专 38

38.77

大学本科 45

45.92

合计 98100

4.家庭对吸毒问题的态度。家庭对吸毒的态度极为关键地影响吸毒者是否可能戒毒,对戒毒是否成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吸毒者家庭深受毒品之害,吸毒者的父母或配偶对毒品产生了极度的恐惧和厌恶之情,加之吸毒是人们所不齿的丑恶行为,社会舆论有可能降低对家庭的评价,对家庭的声誉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吸毒者的父母常常持有家丑不外扬的态度。

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几乎所有的家庭对子女吸毒都有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即从警告子女不能吸毒——子女吸毒后的严厉管教——规劝戒毒后复吸表现出无可奈何——放弃管教——最终到赶出家门、不与相认,这是典型的吸毒者家庭对子女吸毒的态度转变。

下而笔者分别从吸毒者生长家庭和生育家庭对吸毒态度进行分析。

生长家庭是指母家庭,生长家庭是用吸毒者父母对吸毒者的态度测量的。从调查结果看,占比重最大的是父母严厉管教的达五分之三,不管不问达十分之一,规劝的占到五分之一,断绝关系的接近十分之一。调查得知,父母反对子女吸毒,并希望子女早日戒毒而采取规劝甚至严厉管教等积极态度的达80%,对于父母因子女吸毒伤透了心而采取不管不问和断绝关系等消极态度的为20%,这说明大多数父母对其子女仍抱有希望,但有五分之一的父母对子女吸毒失去了信心,这部分吸毒者即使这次完全戒除毒瘾,但以后重新吸毒的可能性将大于他人,因为这部分人比父母积极管教的缺少了家庭的约束作用。

表7吸毒者的父母对吸毒者的态度

类别 频次百分比(%)

规劝19

19.39

严厉管教59

60.21

不管不问12

12.24

断绝关系 88.16

合计98100

笔者在访谈时了解到吸毒者的生长家庭对子女吸毒存在一个态度转变的过程,而问卷调查只是了解目前父母对吸毒者的态度,可以肯定地说,吸毒者戒毒后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吸毒,那么父母断绝父子(母子)关系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生长家庭对子女吸毒态度转变的起因是由于吸毒对家庭声誉的损害,从而降低了对家庭的社会评价,影响生长家庭态度转变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因吸食毒品直接从事的犯罪活动。

下面对吸毒者生育家庭的态度进行分析。生育家庭是指子家庭,吸毒者的生育家庭对毒品的态度是用吸毒者配偶的态度做为测量指标的。从表7看,配偶的态度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夫妻同时吸毒,达到三分之一,第二位是因吸毒而闹离婚的达到五分之一,而积极帮助戒毒的仅达十分之一。总的来看,配偶采取积极态度即规劝和帮助戒毒的达三分之一,这个比例是很低的。从性别分类上看,因丈夫吸毒导致妻子提出离婚的占比重最多,而在女性吸毒者中占比重最多的是夫妻双双吸毒。

表8已婚吸毒者其配偶的态度

性别

类别比例男性 女性

%

% %

规劝19.35 15.38 22.22

闹离婚 22.58 30.77 16.67

爱人也吸32.26 15.38 44.44

帮助戒毒12.91 15.38 11.11

不管不问 9.68 23.09 5.56

N

(31) (13)(18)

从吸毒者的生长家庭和生育家庭的态度上看差别较大,造成这种差别主要是吸毒者扮演的角色不同。对于吸毒者来讲,父母亲是先赋角色,教育子女是所承担角色的责任,教育吸毒的子女父母采取积极态度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另一方面是处于社会舆论的压力,父母不愿蒙上“养子不教”的恶名。但在生育家庭中吸毒者的配偶所持有的态度则大不相同,这是因为配偶属于自致角色,其特点是具有再选择性。在生育家庭中如果丈夫或妻子一方染上毒瘾,而对方又不能接受,就会因厌恶而提出离婚,配偶也可能得到“良禽择木而栖”的美名。但也存在这样的事实,一部分吸毒者的配偶虽然反对吸毒,但吸毒者因有经济来源或特殊的社会背景,在无力规劝的情况下,配偶则对吸毒者的行为默认,而采取不管不问的消极态度。

四、同辈群体环境对吸毒者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一切人的发展。”在个体的社会化中,特别是从青春期开始,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同辈群体。同辈群体是由地位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群体,这些人地位、年龄、兴趣、经历、爱好和价值观相近,彼此相互吸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当地描绘了同辈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正向作用和副向作用。可以肯定,吸毒行为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受同辈群体的副向作用影响的结果。在调查吸毒者是何人初次提供毒品时,填答熟悉的朋友一项就多达61.1%,如果再加上同学或同事比例超过70%。调查表明,在吸食毒品的传播中,以关系密切,相互信任,接触频繁的群体影响最大。

同辈群体对其成员起何种作用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的特征。对于吸毒者的同辈群体分析必须对群体成员的特征进行描述,笔者用吸毒者对好朋友的描述做为同辈群体成员特征的测量指标。从表8看,吸毒者的好朋友在单位或学校中是很活跃的,认为好朋友不活跃的只有2人。认为好朋友在工作中努力的只有三分之一,有四分之一的吸毒者认为好朋友在学校学习不用功,三分之一的否认他们有好的前途,超过一半的否认他们是优秀的,超过五分之二的认为他们不能使领导或教师满意,四分之一的认为好朋友喜欢惹是生非。

表8吸毒者对好朋友的描述(N=100)

类别 同意 无意见 不同意

1.他们大多在单位(学校)

活动中很活跃6533 2

2.他们大多在工作中很努力3640 24

3.他们大多在学校时很用功2055 25

4.他们大多有好的前途1253 35

5.他们大多是单位(学校)

中的顶尖人物 638 56

6.他们大多令领导(或老师)

满意1739 44

7.他们大多是喜欢惹事生非

的 2649 25

此外对于“无意见”一栏,在调查问卷中解释为“不了解”或“无法肯定”,而不是对提出的问题表示肯定。表8中填答“无意见”所占的频次数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同辈群体的描述分析。笔者认为填答“无意见”有几种可能。一是可能属于对朋友的某些情况不了解,或不可预知(如是否有好前途),而无法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二是可能出于讲义气,不出卖朋友,或是粉饰或不在背后说坏话,如对“他们大多是喜欢惹事生非”有一半人不置可否。三是朋友中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难以选择判断。鉴于此,对问卷的分析姑且用同意与不同意两种选择的频次进行分析。

根据调查看,除表8中的第1、2项之外,其它各项均为吸毒者对好朋友否定性评价大于肯定性评价,这样可以得出同辈群体成员特征的一般结论。1.成员大部分性情活跃好动,这与年青人的性格特点有关。2.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吸毒者认为伙伴学习不用功和工作不努力。3.三分之一的吸毒者认为伙伴没有好的前途,这与工作和学习上表现不良和缺乏上进心有关。4.至少有四分之一的吸毒者认为好朋友喜欢惹事生非,这也说明有高犯罪倾向。

表9被公安局抓过几人(N=100)

类别 频次百分比(%)

4位及4位以上 88.00

3位55.00

2位

10

10.00

1位

28

28.00

没有

49 49.00

合计 100100

在对同辈群体成员的一般描述后,再看成员是否违法犯罪现象。笔者用“你的好朋友是否曾被公安局抓过,抓了几人“做为测量指标。从表9看,吸毒者同辈群体有违法犯罪的达51%,这说明吸毒者所在的同辈群体具有很高的违法犯罪倾向。

前面讨论过吸毒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好奇心驱使,初次提供毒品大多数是由熟悉的朋友所为,那么说明吸毒者的好朋友吸毒普遍存在,这一点通过下面的调查可以证实。从表10看,吸毒者承认好朋友中有吸毒的达到四分之三,否认有吸毒的只占四分之一。而从性别分类上看,女性吸毒者承认好朋友中有吸毒的(85%)比男性(70%)高出十五个百分点,说明女性吸毒者所在的同辈群体吸毒更为普遍。

表10吸毒者的好朋友中有无吸毒者

性别

类别比例男性 女性

%

%%

有吸毒的73.12 70.75 85.37

没有吸毒的 26.88 29.25 14.63

N (253)(212)(41)

吸食毒品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能否比较容易地得到毒品。如果吸毒者同辈 群体成员中就有贩毒者,那么这个群体中的成员就更有可能染习毒瘾。通过调查发现有29%的吸毒者承认好朋友中有贩毒者,这说明吸毒者同辈群体不但毒品获得容易,而且极可能导致成员共同吸毒。

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同辈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取决于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行为倾向以及亚文化特征。从前面的资料描述分析结果看,吸毒者所处的群体具有的特殊文化对吸食毒品不排斥和否定,这是由于群体内的成员吸毒,群体其他成员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可以设想,如果群体内有一名吸毒者,并且群体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不排斥,那么这名吸毒者就会成为“毒品瘟疫”的传染源,成为这个群体内毒祸传播的隐患。

五、吸毒的社会控制及其难点。

社会控制是保证其成员按照被期待、被认可的方式行动的一套方法。对个人的社会控制中,有一些可以由别人来实行——或是通过公安局和政府监察部门这样的机构进行正式的控制,或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他人的反应进行非正式的控制。

在查禁毒品的工作中,公安部门担负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打击毒品的非法种植、贩运和吸食的行动中,公安部门是禁毒行动的主体部门。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刑警第64届大会上,中国公布近年来中国独立和参与破获过境的海洛因达4000多公斤,鸦片3000多公斤。虽然公安部门打击毒品贩运成绩卓著,但毒品在黑市中仍然进行罪恶的交易,对于这点可以从我国吸毒者人数迅猛发展得到证明。由于存在毒品贩卖隐蔽性、吸毒者的掩护包庇等影响,就必将加大公安部门禁毒的难度。

非正式控制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他人的反应产生作用的,非正式控制可归纳为家庭态度、同辈群体、所在单位(学校)和舆论约束等方面。但调查结论是吸毒者的生长家庭对吸毒者的态度转变、吸毒者生育家庭的不利戒毒因素、同辈群体及亚文化副向作用,以及工作单位因吸毒者屡教不改而被将其开除、放弃管教责任,把吸毒者推向社会等,均造成对毒品的非正式控制的诸种障碍。

在禁毒问题上应借鉴我国解放初期采用的群策群力,动员全民参与打击毒品犯罪的共同行动,以扭转当前在禁毒工作中政府积极、民众消极的被动局面。在预防毒品泛滥的社会控制中,禁毒应该借鉴预防传染病的三个措施,消灭毒品种植的传统染源,切断毒品贩运的传播途径,提高对毒品危害认识的免疫力,这样就会对打击毒品犯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标签:;  ;  ;  ;  

药物滥用原因的调查研究_毒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