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非均相不对称加氢

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非均相不对称加氢

一、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多相不对称加氢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巩伟[1](2020)在《己二酸加氢合成1,6-己二醇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近年来社会对环保型材料和涂料的的需求增长迅速。1,6-己二醇(HDOL)作为绿色环保型(水溶)化工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本文通过合成三种以Ru为主催化剂、过渡金属为助催化剂的负载型催化剂,实现了己二酸(AA)一步法加氢合成1,6-己二醇的高选择性和高产率。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非晶态RuCoP催化剂的制备及己二酸加氢合成1,6-己二醇应用性能研究利用共沉淀法制备非晶态RuCoP催化剂,并对催化剂组成和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探索己二酸一步法加氢合成HDOL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如反应温度、反应压力、最佳催化剂组成、不同过渡金属的催化效果、催化剂结晶度等对1,6-己二醇收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催化剂的循环使用性能进行了探索。实验结果表明,当反应压力为6.5MPa、温度为220℃时,1,6-己二醇的选择性和收率分别达到85%和64%。2.Ru/CoB/Cu2O催化剂的制备及己二酸加氢合成1,6-己二醇应用性能研究制备了Ru/CoB/Cu2O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对催化剂组成和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Ru/CoB/Cu2O催化剂在己二酸催化加氢过程中具有较高活性,对目的产物1,6-己二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优化的催化剂4wt%Ru10 wt%CoB/Cu2O催化剂可使己二酸的总转化率达80%左右,选择性可达68%,且具有较好的循环使用性能。3.RuMoB/γ-Al2O3催化剂的制备及己二酸加氢合成1,6-己二醇应用性能研究利用Ru-Mo电子效应构建了RuMoB/γ-Al2O3催化剂,并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对催化剂组成和反应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对己二酸的转化率为80%,最高的目的产物选择性为75%。催化剂在循环使用4次以后,1,6-己二醇产率约为70%,相对前期产率的迅速衰减有较高的提升。

赵红叶[2](2020)在《生物质衍生物催化转化加氢催化剂的构建及其性能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质是重要的可再生碳质资源,具有储量大、易获得等优点,但生物质热值低、热稳定性差,直接作为能源物质利用存在效率低、污染大等缺点,将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或高值化学品是近年来生物质利用领域研究的热点。催化转化是实现生物质转化为液体燃料或高值化学品的有效途径,其中高效催化剂的构建是生物质资源催化转化的关键。加氢脱氧反应是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向液体燃料或高值化学品转化的重要反应过程。本论文针对生物质中不同碳-氧键合结构,通过改变活性金属种类及调控载体性质,构建了三类针对不同类型碳氧结构的加氢催化剂,分别应用到羰基类、芳香醚类、酚类和酯类化合物以及真实生物油的加氢脱氧反应过程。在间歇式反应釜中对所制备催化剂反应性能进行评价,采用多种表征技术对催化剂结构进行解析,系统研究催化剂的构效关系。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采用“一步液相还原法”制备了系列无载体微纳米钴催化剂。以H2为氢源,考察了所制备催化剂在生物质平台分子乙酰丙酸乙酯制备γ-戊内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着重研究了制备溶剂对催化剂结构以及加氢反应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乙醇中制得的钴催化剂催化加氢性能最优,在相对温和的反应条件下(150°C,4 h),γ-戊内酯产率高达91.4%。所制备催化剂具有磁响应性,能够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简便回收。催化剂重复使用6次后,其催化活性变化不大,表明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2)为进一步提高金属钴的利用效率、使反应条件更为温和,制备了五种碳载体负载的钴-碳催化剂,并以液体氢源异丙醇替代气体氢源H2,评价其在生物质衍生羰基化合物、醚类和酚类物质加氢反应中的加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羧基化碳纳米管负载的钴催化剂Co-CNT(COOH)对乙酰丙酸乙酯转移加氢制备γ-戊内酯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钴负载量为20%、在150°C反应5 h时,γ-戊内酯产率可达85.7%。Co-CNT(COOH)所含有的含氧结构最多,酸性最强。载体中含氧结构与活性组分钴对转移加氢反应具有协同催化作用,对羰基类底物具有良好的转移加氢性能。催化剂Co-CNT(COOH)对苯甲醚和对甲酚的加氢性能评价结果表明,Co-CNT(COOH)对苯甲醚能部分脱氧,而对酚类物质只能产生加氢产物而无脱氧产物。负载型Co-CNT(COOH)催化剂具有更高的钴利用效率,且反应条件更为温和。(3)为进一步提升催化剂对生物质衍生含氧化合物的加氢脱氧性能,对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载体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制备了Ru-Nb OPO4催化剂,研究其对生物质衍生物中醚氧键、酚羟基和酯键的加氢脱氧性能。系统研究了催化剂组成和反应条件对Ru-Nb OPO4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催化剂结构与其加氢脱氧性能的关系。表征结果表明,Nb OPO4载体具有强Lewis酸酸性,Lewis酸位点来源于Nb-O键合结构。Ru-Nb OPO4催化剂同时具有Nb-O结构的强酸性和金属钌优异的加氢活性,对不同结构的芳香醚类、酚类和酯类的加氢脱氧均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活性。循环使用过程中,积碳和钌纳米颗粒的增大导致Ru-Nb OPO4催化剂轻度失活,催化活性可通过简单焙烧和氢气还原得以恢复。(4)考察了Ru-Nb OPO4催化剂对玉米秸秆生物油的加氢脱氧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170°C对萃取生物油精选加氢,烃产率可达88.2%,氧含量从91.8%降低至6.9%;在300°C时,Ru-Nb OPO4对真实生物油中的多种含氧化合物的加氢脱氧能力显着,得到烃类混合物,烃产率为89.4%,氧含量从80.5%降低至8.7%。本文通过调控活性金属种类和载体性质所构建的三类加氢催化剂,其加氢能力依次增强,在生物质衍生平台分子以及生物油的催化转化中表现出优异性能,为生物质到液体燃料和高值化学品的转化提供了催化剂参考和基础数据。

刘光辉[3](2020)在《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文中指出我国褐煤储量丰富,且富含芳环和杂原子单元,具有从中获取增值产品的天然优势。围绕这一特性,深入了解褐煤中有机氧的赋存形式,并开发褐煤的非燃料利用技术,对于实现其高效利用至关重要。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将褐煤有机质转化为衍生可溶组分,并根据组成结构特征差异进行定向提质是关键环节。在本论文中,基于“衍生轻质组分、重质组分和残渣分级定向利用”的思路,共设计了3种催化剂,包括Ni/M(金属—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CoMoSxOy@C(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复合材料)和NiFe2O4(双金属氧化物)。以新疆大黄山褐煤(DL)为研究对象,共提出了3种催化解聚策略,包括DL的催化乙醇解、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和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此外,对衍生轻质组分、重质组分和残渣的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评估,并根据特征差异,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相关萃取或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1)对于DL的催化乙醇解体系:Ni/M可以有效活化乙醇,并促进包括质子氢(H+)、氢自由基(H·)、乙基自由基(·CH2CH3)和乙氧基自由基(·OCH2CH3)在内的多种活性物种的转移。Ni/M的引入显着提高了DL衍生可溶组分的收率,包括轻质组分(ESPC,32.4 wt%)和重质组分(34.1 wt%)。在ESPC中检测到了更丰富的链烷烃和芳烃,表明Ni/M可以有效促进可溶物,尤其是轻质组分中氧原子的原位脱除。对于ESPC的催化加氢转化(CHC),Ni/M可以将H2活化成双原子活性氢(H···H)。之后H2和H···H均可在金属—金属氧化物的协同作用下进一步被活化成H·。因此,这期间存在H+、H·和H···H共3种活性氢物种的协同转移。氢化油中含芳环和含杂原子物种显着减少,而链烷烃和环烷烃占比显着提高。此外,酸性催化剂可以诱导氢化产物发生重排,生成双环环烷烃;石油醚、甲醇和水组成的三元混合溶液(含水量5%)可用于从轻质组分中快速富集富烃轻油和富酚轻油。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了,van der Waals、H-π和H-H在内的各种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石油醚相和甲醇/水相中烃类和芳醇的快速富集。而水的引入,提高了甲醇/水相对芳醇,尤其是酚类物种的萃取选择性。(2)对于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体系:通过原位共热解以及预硫化策略设计了一种新型金属硫化物—氧化物复合材料,CoMoSxOy@C。双金属高度分散且具有丰富多级孔的CoMoSxOy@C可以在不同体系中有效活化H2和乙醇,并促进包括>C-O-在内的多种桥键裂解而无需氢化芳环。催化加氢裂解和催化乙醇解的两步串联,不仅可以提高催化剂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显着提高可溶组分收率(从42.7 wt%增加到70.0 wt%)。其中,轻质组分的总收率从17.5 wt%增加至27.0 wt%;通过对两阶段轻质组分的CHC,进一步证实了芳环的氢化较杂原子的脱除更容易进行。在CHC期间,杂原子的脱除是控速步骤之一。综合分析和评估后,第一阶段(热溶/催化加氢裂解)的衍生轻质组分更适合通过CHC升级为清洁液体燃料,而富含杂原子化合物的第二阶段(乙醇解/催化乙醇解)的衍生轻质组分更适合通过快速富集、柱层析分离提纯等手段从中获取增值化学品。(3)对于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体系:设计了一种快速制备NiFe2O4纳米球的一锅水热法。可磁回收的NiFe2O4具有优异的>C-O-桥键裂解活性,这与其有效活化H2和H···H以及促进H·转移的特性有关。升高温度和降低初始H2压力可以有效减少氢化产物和重排产物的生成,提高芳烃的选择性和收率。此外,NiFe2O4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引入NiFe2O4后,可溶组分的收率从13.6 wt%提高至17.7 wt%。其中,轻质组分和重质组分收率的增幅分别为9.8%和46.7%。催化加氢裂解衍生轻质组分(SPC)中芳烃的收率显着提高,进一步证实了NiFe2O4具有原位脱除可溶组分中杂原子的能力;相比于乙醇解衍生轻质组分,萃取物(EP)和SPC中杂原子物种含量相对较低,因此CHC程序所需的时间更短。此外,脱氧较脱氮/硫更容易进行,加氢催化剂对氧原子的耐受性要强于氮/硫原子。EP和SPC的组成具有差异,且均可高效转化为富含链烷烃和环烷烃的衍生氢化油,具有升级为清洁液体燃料的潜力。(4)对于重质组分的组成结构特征分析:对DL环己烷热溶(APC)、乙醇解(APE)和环己烷—乙醇两步顺序热溶(APCE)共3种不同策略获取的衍生重质组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估。APC与APE/APCE的微观结构特征显着不同。此外,APC中可能含有更丰富的-OH、>C=O和>C-O-官能团,并且仍可能含有部分中/小分子以及含弱/中等强度共价键单元,包括桥键结构。而APE和APCE主要以大/超大分子基团为主,且APCE的芳香度可能比APE高。CPP-GC/MS的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惰性溶剂热溶,烷醇解对大分子基团中的含氮和含硫桥键有更好的裂解效果;基于钌离子催化氧化分析,APCE中可能以渺位缩合芳香族和聚芳基单元为主,其次还包含少量的迫位缩合芳香族单元、长侧链的饱和环单元、具有较长脂肪族侧链的芳环单元以及聚亚甲基桥键单元。(5)对于DL衍生残渣的结构差异分析:DL的嵌套基团中可能存在烷基取代的萘和苯酚。随着解聚程度的加深,衍生残渣有机质的芳香度增加。此外,含>C-OH和>C-O-键物种在所有DL衍生残渣的表面占主导,而吡咯氮和硫酸根/亚硫酸根取代物分别是最丰富的含氮和含硫物种。弱/中等强度共价键的裂解应该是DL萃取和解聚期间发生的主要反应。基于不同特性,衍生残渣可分别应用于不同工艺,包括热解、分级热溶/醇解、催化加氢裂解以及制备碳材料等。(6)基于DFT计算:在抑制H···H的转移并有效获取H·的前提下,降低温度有利于>Car-O-键的裂解。适当提高载体酸性,以保证足够H+的释放,有利于>Cal-O-键,尤其是>Cal-OH键的裂解。引入这三种催化剂之一可能会降低*Cal-O-键裂解的能垒。此外,乙醇解也可以诱导>Cal-O-桥键裂解,这期间涉及H·和·OCH2CH3的转移,而非·OH。该论文有135幅图、141个表和355篇参考文献。

史秀锋[4](2014)在《负载型手性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在现代合成化学中对于农药、医药、精细化学品和一些商业产品来说,手性仲醇是非常有价值的合成中间体。众所周知,获得手性仲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前手性酮进行不对称加氢,特别是在无机碱存在下,手性钌催化剂是非常有效的前手性酮对映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然而由于催化剂使用后难以分离和恢复,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因此制备多相催化剂的需求日益高涨。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固载均相催化剂到固体载体,特别是具有纳米结构的固体载体,这些载体需要有容易调节的表面积和孔腔,载体可能会充当纳米反应器甚至阻断一些反应通道,防止反应物的聚合。近年来,无机类载体负载的多相手性催化剂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无机类载体有许多优点,例如容易合成、原材料可以是廉价的工业级产品,水热稳定性和热稳定性高等。无机载体负载的不对称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且不溶于有机溶剂,无机载体的刚性结构,有效地阻止了活性组分的聚合,可以循环多次使用。最近的研究表明,无机类载体负载的多相催化剂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均相催化剂相同的催化效果。为拓展多相不对称催化剂合成新路线,开辟环境友好的合成手性药物的绿色化学新途径,本文主要研究了无机载体负载前手性酮不对称加氢催化剂的制备,并研究了其催化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性能,探讨了影响催化性能的因素。所制备的无机载体有三维结构的微孔材料沸石Y,三维介孔材料SBA-16,为了简化催化剂制备程序,避免硅烷封口复杂而繁琐的操作,增加载体电性对催化剂的吸附,制备了Al-SBA-16。此外,为拓展应用的无机载体类型,还制备了二维层状结构的镁铝水滑石。手性催化剂活性中心钌的膦配体本文使用了TPP和BINAP,手性诱导剂使用了(1S,2S)-DPEN。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自由配体法,将手性钉催化剂——(1S,2S)-DPEN-Ru(TPP)2,封装到拥有纳米结构的碱金属离子(Li+,Na+,K+和Cs+)交换的沸石Y中。考察了碱金属离子对封装的配合物在电子跃迁、氧化还原和催化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封装的配合物在锂离子交换的沸石Y中显示出最高的催化活性和对映选择性。性质表征、催化结果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说明,金属钌手性配合物封装在锂离子交换的沸石Y中显示出高的活性和选择性,原因是由于其负载量较高,使得催化剂囚禁于沸石超笼中,增加了与进入笼内底物的作用机会,以及其与苯乙酮和DPEN的相互作用较弱。(2)采用自由配体法将钌配合物——(1S,2S)-DPEN-Ru-BINAP,有效地封装于Y型分子筛的超笼中,实现了均相催化剂的多相化。对所制备的固载型催化剂(1S,2S)-DPEN-Ru-BINAP/MY(M=Li+,Na+,K+和Cs+)在催化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中进行考察,结果表明:Y型沸石中(1S,2S)-DPEN-Ru-BINAP的封装量随着碱金属离子半径的增大而增大;(1S,2S)-DPEN-Ru-BINAP/CsY的催化效果最好,与均相(1S,2S)-DPEN-Ru-BINAP的催化效果相当。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重复使用性。不同碱金属离子对(1S,2S)-DPEN-Ru-BINAP/MY的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是电子效应、空间限制作用和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3)介孔分子筛SBA-16具有大体积超笼的规则体心立方结构,每个超笼与八个相邻的小笼相连,小笼的口径一般在2~4 nm之间,超笼的直径一般在4~8 nm之间,三维孔道结构利于客体分子的扩散。把配合物(1S,2S)-DPEN-RuC12(TPP)2封装于经过不同方法除去模板剂的SBA-16中,制备了一系列稳定且具有高活性的催化剂,用于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生成手性仲醇。结果表明介孔硅的结构、表面性质和晶体尺寸强烈影响着催化剂的催化效果。除去模板剂所使用的方法影响着表面活性剂的残留量、载体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影响到钉配合物的封装量和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用吡啶—乙醇溶液进行索氏抽提除去表面活性剂的载体制备的多相催化剂在从苯乙酮获得苯乙醇的反应中显示出了高的催化性能。(4)配合物(1S,2S)-DPEN-RuC12(TPP)2封装于 Al-SBA-16 中,制备了—系列稳定而且具有高活性的催化剂,催化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生成手性仲醇。结果表明具有铝原子的介孔硅的结构和表面性质强烈影响着催化剂的催化效果。pH值、硅铝比和水热处理温度影响着载体的孔结构和表面性质,从而影响到钌配合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用吡啶—乙醇溶液进行索氏抽提除去表面活性剂的载体制备的多相钌基催化剂在获得苯乙醇的反应中显示出了高的催化性能。反应物的转化率达到100%,产物的ee值达到70%以上。(5)制备出结构较为稳定的镁铝比为3:1,阴离子为硝酸根的水滑石。利用水滑石阴离子的可交换性,把[RuC12(mTPPTS)]2负载到水滑石层间,用XRD、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氮吸附—脱附和扫描电镜等对其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制备的多相催化剂催化苯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相催化剂催化效果与其对应的均相催化剂的催化效果相当,反应物完全转化,产物的ee值也高于均相催化结果(60%),达到70%以上。

李丹丹,蒋丽红,王亚明[5](2014)在《不对称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不对称催化法是获得手性化合物最有效、最有经济价值的方法,其中不对称加氢反应是制备手性化合物的主要途径。综述了用于C=C、C=O、C=N不对称加氢的催化剂,主要介绍了均相催化剂、多相催化剂和非晶态催化剂,以及它们用于不对称加氢反应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并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蒋和雁,陈华[6](2013)在《金鸡纳碱衍生物修饰的Ru/γ-Al2O3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金鸡纳碱衍生物作为手性修饰剂,研究了三苯基膦(tpp)稳定的1.0%Ru/γ-Al2O3催化剂催化芳香酮多相不对称加氢,考察了修饰剂种类、修饰剂浓度、金属负载量、底物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对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鸡纳碱衍生物对1.0%Ru/γ-Al2O3/2tpp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修饰作用,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萘乙酮加氢反应的对映选择性达85%,苯乙酮加氢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可达83%。

何年志[7](2013)在《铂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催化加氢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鸡纳生物碱修饰的多相负载型Pt/γ-Al2O3催化剂在对α-酮酯等潜手性酮化合物不对称加氢反应中显示出优异的催化性能。潜手性羰基化合物2-氧-4-苯基丁酸乙酯(EOPB)不对称加氢得到的(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EHPB)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的重要合成子,本文研究Al2O3负载单金属Pt以及掺杂过渡金属(Ni,Co,Cr,Ru,Ir)的双金属Pt-M催化剂催化EOPB不对称加氢的反应性能,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分别采用乙醇、甲醛、甲酸钠、硼氢化钠为还原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稳定剂,制备了负载型PVP-Pt/γ-Al2O3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对EOPB不对称加氢合成(R)-EHPB的性能,其中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时性能最佳。另外制备条件如还原温度、还原浓度、还原介质、PVP/Pt摩尔比等以及反应溶剂、时间等因素对催化结果均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PVP/Pt=5:1,还原温度0oC,NaBH4浓度为0.5mol/L,乙醇作为还原介质制备的催化剂,对EOPB不对称加氢的转化率可达100%,对映选择性为76.8%e.e.。(2)在PVP-Pt/γ-Al2O3催化剂最佳还原条件下,采用共浸湿式还原法制备了单质Pt催化剂和Pt-M(M=Ni,Co,Cr)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热处理、Pt/M摩尔比、溶剂、辛可尼定用量等因素对EOPB不对称加氢性能的影响。发现催化剂经高温氢气热处理加强了活性组分跟载体氧化铝之间的相互作用,铂粒径变大,提高了催化性能。双金属催化剂随过渡金属量的增加,催化性能逐渐降低。XRD、TEM、XPS和H2-O2氢氧滴定表征结果表明,双金属催化剂上存在相互作用的Pt-M合金物种。由于对底物无催化活性的Ni,Co,Cr遮盖了催化剂表面部分铂活性位点,不利于修饰剂和底物吸附形成络合物,使得掺杂过渡金属抑制了铂催化剂对EOPB的不对称加氢。(3)采用浸渍、焙烧、氢气高温还原制备了单质金属催化剂和Pt-M(M=Ru,Ir)双金属催化剂,考察了Pt/M质量比、反应溶剂、反应温度等因素对EOPB不对称加氢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辛可尼定修饰的Ru催化剂基本没有反应加速作用和手性诱导现象,Ir催化剂的性能稍高于Ru催化剂。Pt基催化剂上引入Ru、Ir组分,导致催化活性和选择性降低。TPR、苯/乙醇-TPD、UV-Vis的结果表明,Pt、Ru、Ir跟辛可尼定之间除了喹啉环大π键作用外,同时还与分子上奎宁环C9位羟基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前者作用力大小:F(Pt)>F(Ir)>F(Ru),后者作用力大小为:F(Ru)>F(Ir)>F(Pt)。因辛可尼定上的羟基跟Pt、Ru、Ir作用力差异,导致修饰剂奎宁环在Pt、Ru、Ir表面上的吸附状态不同,最终在对EOPB不对称加氢反应中显示出不同的催化结果。

蒋和雁,陈华[8](2013)在《金鸡纳碱衍生物修饰的负载钌催化剂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文中认为以金鸡纳碱衍生物作为手性修饰剂,研究了三苯基膦(tpp)稳定的1.0%Ru/γ-Al2O3催化剂催化芳香酮多相不对称加氢,考察了稳定剂种类、修饰剂种类、金属负载量、溶剂、碱添加剂种类等因素对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金鸡纳碱衍生物对1.0%Ru/γ-Al2O3/2tpp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修饰作用,在优化的反应条件下苯乙酮及其衍生物加氢反应的对映选择性达78%~98%,2-乙酰基噻吩加氢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可达80%,2-乙酰基呋喃加氢反应的对映选择性可达75%.

汪玉[9](2012)在《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介孔分子筛材料由于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均一可调的孔径、丰富的介观结构和骨架组成等优点,使得它们在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迄今为止,大部分介孔催化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硅基介孔材料,由于纯硅基材料无活性中心,通常需要对其进行功能化,引入催化活性组分,该方法通常步骤较多,过程不易控制。相比于硅基介孔材料,非硅基介孔材料如金属氧化物、金属、非晶态合金具有独特的光、电、磁性质,结合介孔材料特有的大比表面及均一可调的孔径分布等优势,使其成为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催化新材料。然而相比于硅基介孔材料,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难度大,介观结构相对单一,其研究目前尚处探索、发展阶段。因而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对其催化性能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利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ESIA),控制合成了蠕虫、六方和MCF相介孔氧化铝(m-Al2O3),利用其较大的比表面制备了高分散钒的催化剂,研究了介孔氧化铝载体的酸性、载体与表面钒物种的相互作用以及制备方法对丙烷氧化脱氢反应的影响。利用硬模板法,合成了不同拓扑结构和孔径大小的三维螺旋结构介孔Pd催化剂以及不同形貌的介孔Pd纳米线阵列,以苯乙酮不对称加氢为探针反应,研究了纳米孔道尺寸、拓扑结构和晶面取向对手性加氢性能的影响。另外,还以甲酸电氧化为探针反应,研究了介孔Pd纳米线阵列的形貌对电催化性能的影响。利用液晶模板法,合成了不同形貌、粒径、P含量的介孔非晶态Ni-P纳米球,以硝基苯加氢制苯胺为探针反应,研究了介孔非晶态Ni-P纳米球的催化性能。具体研究工作与结果包括以下几部分:1.介孔氧化铝的合成及其在丙烷氧化脱氢中的应用采用溶剂挥发诱导自组装法,通过调变制备条件如湿度、溶剂种类、表面活性剂种类等合成了不同介观结构和孔径尺寸可调的介孔氧化铝。CTAB和DMA可导向蠕虫孔道的介孔氧化铝,孔径在2-4nm间。P123和F127可导向二维六方结构的介孔氧化铝,孔径在5-7nm间,低湿度、溶剂为乙醇或异丙醇时有利于获得高度有序二维六方结构介孔氧化铝,添加适量TMB可获得大孔径(40nm)的MCF相介孔氧化铝。通过共合成法,可以将Mg、Zr、Si、Ti、V等掺入介孔氧化铝骨架中,且二维六方结构的介孔氧化铝骨架仍保持完好。以高度有序二维六方结构的介孔氧化铝为载体,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介孔氧化铝负载钒催化剂(V/m-Al2O3),并考察了其催化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反应活性。通过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氢气-程序升温还原和氨-程序升温脱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介孔氧化铝负载适量的V可实现V活性物种的高分散及催化剂的弱酸性,从而有利于提高丙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与共合成法制备的含V介孔氧化铝V-m-Al2O3和浸渍法制备的V/γ-Al2O3相比,V/m-Al2O3表现出更高的催化活性,这与载体较弱的酸性和较高的比表面积以及V物种的高分散有关。2.三维螺旋结构介孔Pd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芳香酮不对称加氢中的应用采用“超声双溶剂”法结合KIT-6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为硬模板合成了不同拓扑结构和孔径尺寸的三维螺旋结构介孔Pd。通过调变介孔分子筛KIT-6硬模板的水热处理温度,我们可以调变反相复制得到的介孔Pd催化剂的拓扑结构和孔径大小。当KIT-6的水热处理温度高于373K时,反相复制得到的介孔Pd催化剂可以完整地复制硬模板的Ia3d对称性。而当水热温度低于353K时,反相复制得到的介孔Pd催化剂的对称性转成I4132。通过控制还原剂的种类,可以调控得到的介孔Pd催化剂的介孔结构的规整性以及晶面取向,其中KBH4还原得到的介孔Pd催化剂较水合肼和H2还原的样品展示出更高的介孔有序度,且其高晶面指数衍射峰相对强度更低。以芳香酮手性加氢制备手性芳香醇为探针反应,考察了上述材料的手性加氢催化性能。通过系统研究我们发现通过调变介孔Pd催化剂的拓扑结构、孔径和晶面取向可以显着提升苯乙酮不对称加氢的手性选择性。相比三维单螺旋(I4132)和两维六方(P6mm)结构,三维双螺旋(Ia3d)结构的介孔Pd催化剂上可以获得更高的手性选择性。KBH4还原得到的Pd催化剂手性选择性优于水合肼和H2还原的催化剂。优化的催化剂在常压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不对称加氢反应中展示出40-73%的对映体选择性。理论计算表明,KBH4还原得到的Ia3d结构的介孔Pd催化剂中适宜的Pd晶面取向有利于形成R构型产物。3.介孔Pd纳米线阵列的合成及其在甲酸电氧化中的应用以不同形貌的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SBA-15作为硬模板合成了不同形貌的介孔Pd纳米线阵列。以普通形貌的Regular-SBA-15作为硬模板时,通过调变前驱体填充量、还原剂以及还原前热处理等条件得到了长达数微米的Pd纳米线(1D-Wire-Pd)以及介孔Pd纳米线阵列(2D-Wire-Pd)。以短棒状形貌的Rod-SBA-15作为硬模板时,得到了短棒状介孔Pd纳米线阵列(2D-Rod-Pd)。以甲酸电氧化为探针反应,比较了不同形貌的介孔Pd纳米线阵列电催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1D-Wire-Pd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其峰电流值为324mA mg-1,而由短棒组成的2D-Rod-Pd则表现出最低的催化活性(205mAmg-1).2D-Wire-Pd和2D-Rod-Pd则具有更好的甲酸电氧化的稳定性,1000s后电极表面的甲酸电氧化电流值约为初始电流的60%。综合考虑催化活性和稳定性,2D-Wire-Pd催化剂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4.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纳米球的合成及其在硝基苯加氢中的应用采用液晶模板法,通过调变制备条件如H2PO2-/Ni2+摩尔比、反应温度、CTAB用量、表面活性剂种类等合成了不同P含量、粒径和形貌的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纳米球。DMA可导向核壳结构的Ni-P非晶态合金,且壳层上具有孔道。以CTAB为表面活性剂,在较低浓度下可导向蠕虫孔道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纳米球。改变H2PO2-/Ni2+摩尔比可以使P含量在19.5-27.6at.%之间调变。反应温度对介孔Ni-P的粒径影响较大,温度从333K升高到393K,粒径从90nm减小到35nm。提高CTAB的浓度时,可得到核壳、yolk-shell、空心球结构的Ni-P非晶态合金。以硝基苯加氢制苯胺作为探针反应,研究了P含量为20.1at.%的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的催化性能,并与常规方法制得的普通Ni-P非晶态合金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与普通Ni-P相比,介孔Ni-P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对苯胺具有更佳的选择性。

熊伟,刘德蓉,贾云,秦瑞香,邱会东,王金波,李贤均[10](2011)在《L-脯氨酸修饰的Ru-PPh3/γ-Al2O3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文中认为以L-脯氨酸为修饰剂,研究了膦配体稳定的Ru-PPh3/γ-Al2O3催化剂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考察了不同稳定剂、L-脯氨酸浓度、KOH浓度、反应温度和氢气压力等因素对加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手性化合物L-脯氨酸对Ru-PPh3/γ-Al2O3催化剂具有较好的修饰作用,在优化反应条件下,苯乙酮加氢产物(S)-α-苯乙醇对映选择性达59.5%.L-脯氨酸不仅具有手性诱导作用,而且与KOH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催化剂循环使用5次,产物对映选择性没有明显下降.

二、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多相不对称加氢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多相不对称加氢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1)己二酸加氢合成1,6-己二醇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立题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2 1,6-己二醇特性及合成、发展概述
        1.2.1 1,6-己二醇的结构与性能
        1.2.2 1,6-己二醇应用领域
        1.2.3 1,6-己二醇国际与国内市场价值
    1.3 己二酸加氢理论分析
        1.3.1 1,6-己二醇的合成工艺路线
    1.4 己二酸加氢催化剂
        1.4.1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
        1.4.2 贵金属催化剂
        1.4.3 铜基合金催化剂
        1.4.4 负载型单原子金属催化剂
    1.5 论文课题的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5.2 本课题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2 非晶态RuCoP/C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催化剂的制备
        2.2.3 催化剂的表征
        2.2.4 催化剂活性探索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3 Ru/CoB/Cu_2O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催化剂的制备
        3.2.2 催化剂的表征
        3.2.3 催化剂活性探索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形貌和结构表征
        3.3.2 最佳溶剂的选择
        3.3.3 催化剂循环利用性
    3.4 本章小结
4 RuMoB/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催化剂的制备
        4.2.3 催化剂的表征
        4.2.4 催化剂活性探索
    4.3 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生物质衍生物催化转化加氢催化剂的构建及其性能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生物质组成及转化利用方式
    1.3 生物质衍生物制备液体燃料
        1.3.1 生物质平台化合物催化加氢
        1.3.2 木质素模型物加氢脱氧
        1.3.3 生物油升级提质
    1.4 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加氢金属
        1.4.2 功能载体
        1.4.3 加氢脱氧双功能催化剂
    1.5 存在问题与选题依据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1.7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钴催化剂催化乙酰丙酸乙酯直接加氢制 γ-戊内酯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
        2.1.2 催化剂制备
        2.1.3 催化剂表征
        2.1.4 催化反应及样品分析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钴催化剂的筛选与表征
        2.2.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2.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2.2.4 氢气压力的影响
        2.2.5 反应时间的影响
        2.2.6 循环稳定性及异质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钴-碳催化剂催化羰基类化合物转移加氢制醇类化合物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
        3.1.2 催化剂制备
        3.1.3 催化剂表征
        3.1.4 催化反应及样品分析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钴-碳催化剂的筛选与表征
        3.2.2 反应条件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3.2.3 反应机理分析
        3.2.4 循环稳定性及异质性
        3.2.5 羰基类化合物的转移加氢
        3.2.6 苯甲醚和对甲酚的催化加氢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钌-磷酸氧铌催化芳香醚类、酚类、羰基类和酯类化合物加氢脱氧制烃类化合物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催化剂制备
        4.1.3 催化剂表征
        4.1.4 催化反应及样品分析
    4.2 结果与讨论
        4.2.1 铌基催化剂的筛选和表征
        4.2.2 反应条件对苯甲醚加氢脱氧的影响
        4.2.3 苯甲醚加氢脱氧的反应路径
        4.2.4 循环稳定性及异质性
        4.2.5 芳香醚类和酚类化合物的加氢脱氧
        4.2.6 羰基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的加氢脱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钌-磷酸氧铌催化生物油加氢脱氧制烃类混合物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催化剂制备
        5.1.3 生物油制备
        5.1.4 催化剂表征
        5.1.5 催化活性测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萃取生物油的催化转化
        5.2.2 真实生物油的催化转化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作者简介

(3)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褐煤结构研究及有机质组成分析
    1.3 褐煤的综合利用现状
    1.4 褐煤衍生物的定向转化和利用现状
    1.5 相关催化剂的开发与应用
    1.6 研究意义与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煤样与试剂
    2.2 仪器设备
    2.3 催化剂的制备
    2.4 DL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提质
    2.5 分析与表征
    2.6 模拟计算
3 DL的催化乙醇解及ESPs的定向提质
    3.1 Ni/M的评价
    3.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3.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3.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3.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3.6 富烃轻油和富酚轻油的快速富集
    3.7 本章小结
4 DL的两步级联催化解聚及衍生轻质组分的提质
    4.1 CoMoS_xO_y@C的评价
    4.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4.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4.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4.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DL萃取残渣的催化加氢裂解及两种衍生轻质组分的提质
    5.1 NiFe_2O_4的评价
    5.2 可溶物和残渣收率
    5.3 可溶物和氢化油的FTIRS分析
    5.4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GC/MS分析
    5.5 轻质组分和氢化油的QPEOTMS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三种DL衍生重质组分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6.1 收率和元素分析
    6.2 微观结构特征
    6.3 FTIRS分析
    6.4 TGA分析
    6.5 重质组分的闪速热解
    6.6 重质组分的QPEOTMS分析
    6.7 AP_(CE)的RICO
    6.8 本章小结
7 DL及其四种衍生残渣的结构差异
    7.1 收率和元素分析
    7.2 微观结构特征
    7.3 XRPES分析
    7.4 FTIRS分析
    7.5 TGA分析
    7.6 DL和衍生残渣的闪速热解
    7.7 本章小结
8 催化加氢裂解、乙醇解和CHC机理——基于DFT计算
    8.1 褐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BDE计算
    8.2 褐煤相关模型化合物的Mulliken电荷计算
    8.3 CHC反应的焓变计算
    8.4 催化加氢裂解/乙醇解的过渡态计算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负载型手性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均相不对称催化加氢反应研究进展
    1.2 多相不对称催化加氢反应研究进展
        1.2.1 均相手性催化剂的多相化
        1.2.2 均相手性催化剂的多相化固载方法
    1.3 多相催化剂负载的载体
        1.3.1 天然沸石和人工沸石
        1.3.2 介孔材料概述
    1.4 潜手性酮的不对称加氢反应机理
    1.5 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碱金属离子对(1S,2S)-DPEN-RU(TPP)_2/Y催化不对称加氢反应影响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及理论计算
        2.2.1 样品制备
        2.2.2 催化反应
        2.2.3 样品表征
        2.2.4 理论计算
    2.3 结果和讨论
        2.3.1 催化剂的表征
        2.3.2 催化性能考察
        2.3.3 理论计算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手性(1S,2S)-DPEN-RU-BINAP固载于Y型分子筛不对称加氢性能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及理论计算
        3.2.1 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理论计算
        3.2.4 催化剂的制备
        3.2.5 催化剂的加氢反应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催化剂的表征
        3.3.2 粉末X射线衍射
        3.3.3 红外光谱
        3.3.4 紫外光谱
        3.3.5 不同条件下的苯乙酮加氢反应情况
        3.3.6 理论计算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手性(1S,2S)-DPEN-RUCL_2(TPP)_2封装于中孔硅多相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加氢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催化剂的制备
        4.2.2 催化剂的表征
        4.2.3 催化反应
    4.3 结果与讨论
        4.3.1 X射线衍射表征
        4.3.2 元素分析和氮吸附表征
        4.3.3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4.3.4 紫外漫反射光谱表征
        4.3.5 热重分析
        4.3.6 配合物1性质的描述
        4.3.7 苯乙酮不对称加氢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AL-SBA-16负载手性(1S,2S)-DPEN-RUCL_2(TPP)_2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加氢催化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催化剂的制备
        5.2.2 催化剂的表征
        5.2.3 催化反应
    5.3 结果与讨论
        5.3.1 X射线衍射表征
        5.3.2 氮吸附表征
        5.3.3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5.3.4 紫外漫反射光谱表征
        5.3.5 配合物1性质的描述
        5.3.6 苯乙酮不对称加氢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LDH负载[RUCL_2(MTPPTS)]_2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加氢催化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催化剂的制备
        6.2.2 催化剂的表征
        6.2.3 催化反应
    6.3 结果与讨论
        6.3.1 X射线衍射表征
        6.3.2 氮吸附表征
        6.3.3 红外吸收光谱表征
        6.3.4 紫外漫反射光谱表征
        6.3.5 SEM表征
        6.3.6 苯乙酮不对称加氢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论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论文创新之处
    7.3 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5)不对称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均相催化剂
2 多相催化剂
    2.1 均相催化剂多相化
        2.1.1 均相催化剂固定化
        2.1.2 两相体系中不对称加氢催化剂
    2.2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
        2.2.1 单金属催化剂
        2.2.2 改性催化剂
        2.2.3 手性修饰催化剂
3 非晶态催化剂
4 结语

(6)金鸡纳碱衍生物修饰的Ru/γ-Al2O3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试剂
    1.2 加氢反应
    1.3 产物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手性修饰剂结构对反应的影响
    2.2 手性修饰剂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2.3 催化剂中金属钌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2.4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2.5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2.6 压力对反应的影响
    2.7 不同底物的不对称加氢
    2.8 催化体系的深入分析
        2.8.1 催化剂过滤实验
        2.8.2 汞中毒实验及反应动力学曲线
        2.8.3 转移加氢测试

(7)铂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催化加氢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手性与多相不对称氢化
    1.2 铂/金鸡纳生物碱催化体系
        1.2.1 催化剂
        1.2.2 修饰剂
        1.2.3 溶剂
        1.2.4 α-酮酯不对称加氢机理模型
    1.3 (R)-2-羟基-4-苯基丁酸乙酯(EHPB)合成研究进展
        1.3.1 拆分法
        1.3.2 生物酶合成法
        1.3.3 化学合成法
    1.4 铂基双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加氢性能
    1.5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试剂与仪器
    2.2 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
        2.3.1 X 射线衍射(XRD)
        2.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3 程序升温还原(H2-TPR)
        2.3.4 苯-程序升温脱附(苯-TPD)
        2.3.5 脉冲化学吸附氢氧滴定(H2-O2滴定)
        2.3.6 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3.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
        2.3.8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
    2.4 催化剂对 2-氧-4-苯基丁酸乙酯不对称加氢的评价
        2.4.1 不对称催化加氢反应
        2.4.2 催化加氢反应产物的分析
第3章 负载型 PVP-Pt 催化剂催化 2-氧-4-苯基丁酸乙酯的不对称加氢
    3.1 引言
    3.2 PVP-Pt/ 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还原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2 还原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3 NaBH_4还原浓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4 还原介质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5 PVP/Pt 比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3.3.6 反应溶剂对 EOPB 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影响
        3.3.7 反应时间对 EOPB 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负载型 Pt-M(Ni,Co,Cr)/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催化 EOPB 不对称加氢
    4.1 引言
    4.2 负载型 Pt-M(Ni,Co,Cr)/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4.3 负载型 Pt-M(Ni,Co,Cr)/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
        4.3.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4.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4.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分析
        4.3.4 脉冲化学吸附氢氧滴定(H2-O2滴定)测定
    4.4 Pt-M/Al_2O_3(M=Ni,Co,Cr)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4.4.1 Pt/M 摩尔比对 Pt-M/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4.2 溶剂对 Pt-M/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4.3 热处理对 Pt-M/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4.4.4 辛可尼定用量对 EOPB 不对称加氢反应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负载型 Pt-M(Ru,Ir)/Al_2O_3双金属催化剂催化 EOPB 不对称加氢
    5.1 引言
    5.2 负载型 Pt-M(Ru,Ir)/ 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5.3 负载型 Pt-M(Ru,Ir)/ 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
        5.3.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5.3.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
        5.3.3 X 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分析
        5.3.4 程序升温还原(TPR)测定
        5.3.5 程序升温脱附(苯/乙醇-TPD)测定
        5.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
    5.4 负载型 Pt-M(Ru,Ir)/Al_2O_3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5.4.1 Pt/M(M=Ru,Ir)质量比对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5.4.2 反应溶剂对 EOPB 不对称加氢的影响
        5.4.3 反应温度对 EOPB 不对称加氢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发表文章

(8)金鸡纳碱衍生物修饰的负载钌催化剂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论文提纲范文)

1实验部分
    1.1 试剂及实验条件
    1.2 不对称加氢反应
    1.3 产物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的表征
    2.2 稳定剂对反应的影响
    2.3 手性修饰剂结构对反应的影响
    2.4 催化剂中金属Ru含量对反应的影响
    2.5 溶剂对反应的影响
    2.6 碱对反应的影响
    2.7 底物扩展
3 结 论

(9)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介孔材料概述
    1.2 介孔材料的合成
        1.2.1 合成方法
        1.2.2 合成机理
        1.2.3 介观结构及孔径调变
    1.3 介孔材料的分类
        1.3.1 硅基材料
        1.3.2 非硅基材料
    1.4 介孔材料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1.4.1 硅基催化材料
        1.4.2 非硅基催化材料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实验试剂和常用表征方法
    2.1 试剂和药品
    2.2 样品的表征
第三章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及其在丙烷氧化脱氢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合成
        3.2.2 催化活性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介孔氧化铝的合成
        3.3.2 含钒介孔氧化铝催化剂的表征
        3.3.3 介孔氧化铝负载钒催化剂上丙烷氧化脱氢制丙烯性能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维螺旋结构介孔Pd材料的合成及其在芳香酮不对称加氢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合成
        4.2.2 催化活性测试
        4.2.3 理论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的表征
        4.3.2 二氧化硅硬模板对三维螺旋结构介孔Pd的结构的影响
        4.3.3 KIT-6反相复制的介孔Pd催化剂的表征
        4.3.4 介孔Pd催化剂上苯乙酮不对称加氢性能
        4.3.5 芳环取代苯乙酮不对称加氢
        4.3.6 反应机理研究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介孔Pd纳米线阵列的合成及其在甲酸电氧化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合成
        5.2.2 电催化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介孔二氧化硅分子筛的表征
        5.3.2 介孔Pd纳米线阵列的合成
        5.3.3 介孔Pd纳米线阵列上的甲酸电氧化性能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纳米球的合成及其在硝基苯加氢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合成
        6.2.2 催化活性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的合成
        6.3.2 介孔Ni-P非晶态合金的表征
        6.3.3 介孔Ni-P非晶态合金上硝基苯加氢制苯胺性能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四、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多相不对称加氢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己二酸加氢合成1,6-己二醇负载型过渡金属催化剂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巩伟.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生物质衍生物催化转化加氢催化剂的构建及其性能调控[D]. 赵红叶.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0(01)
  • [3]新疆大黄山褐煤的催化解聚及有机质的定向转化[D]. 刘光辉.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4]负载型手性钌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性能研究[D]. 史秀锋.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4)
  • [5]不对称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J]. 李丹丹,蒋丽红,王亚明. 材料导报, 2014(07)
  • [6]金鸡纳碱衍生物修饰的Ru/γ-Al2O3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研究[J]. 蒋和雁,陈华.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13(11)
  • [7]铂基双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及其不对称催化加氢性能研究[D]. 何年志. 华侨大学, 2013(08)
  • [8]金鸡纳碱衍生物修饰的负载钌催化剂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J]. 蒋和雁,陈华. 分子催化, 2013(02)
  • [9]非硅基介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D]. 汪玉. 复旦大学, 2012(03)
  • [10]L-脯氨酸修饰的Ru-PPh3/γ-Al2O3催化芳香酮不对称加氢反应[J]. 熊伟,刘德蓉,贾云,秦瑞香,邱会东,王金波,李贤均. 催化学报, 2011(07)

标签:;  ;  ;  ;  ;  

Ru-(S)-BINAP/γ-Al_2O_3催化剂上苯乙酮及其衍生物的非均相不对称加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