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哲学论文

列宁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哲学论文

列宁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管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列宁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列宁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带有国际性特征,而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则具有突出的民族传统性;在实践中,列宁走的是“以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推动农民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则采取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形式,分别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国变为现实;他们分别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又因各自的某些局限性而使它们走向了不同的发展命运。

关键词 列宁 毛泽东 哲学思想 实践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德国,但却没有在德国扎下根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到俄国,列宁把它同俄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领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并在斗争实践中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了列宁主义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竖立起第一座宏伟的丰碑,使它在俄国扎下根来。但是,它的根基却不牢固,70年后竟被他的后代掌权者抛弃了。

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传播到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指导中国革命,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胜利,在斗争中继承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进行理论概括,丰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竖立起第二座宏伟的丰碑。但是,它的根子是否扎牢了呢?怎样使它的根基牢固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并探究的重要课题。

列宁主义何以在苏联根基不牢而被抛弃,原因非常复杂,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毛泽东哲学思想怎样才能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宜末雨而绸缪”,应早做全面深入的探索。这里,仅就对列宁主义哲学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特色,谈一点粗浅体会,以期“管中窥豹”,略述“一斑”。

一、根基不同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总是每一时代人民群众实践经验、思维智慧的结晶。列宁和毛泽东生在同一历史时代的不同时期,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使命,却实现着不同性质的革命任务。他们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与彼此不同的本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完成了性质不同的革命。

列宁在20世纪初资本主义尚末发达的俄国,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并在同国内外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斗争中,研究和动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斗争实践,使他的哲学思想不仅具有俄罗斯民族传统的特色,植根在民族土壤之中,而且由于俄国革命和欧洲国家工人运动的密切联系及某些联合斗争,又使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国际性的特征,影响于全世界。

毛泽东在20世纪上半期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年幼的无产阶级和广大贫苦农民进行民主革命,研究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孙子兵法》等军事辩证法,并在斗争实践中总结经验,使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的特色,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土壤之中。但由于中国革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革命缺少直接联系,几乎是在封闭的国土内进行,同时又由于毛泽东一生中极少到国外考察或旅居,使他的哲学思想很少受西方哲学的影响,又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局限性的特征。

两种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性质的革命任务,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必然地从不同民族传统和国情的土壤中产生出来,从而构成了他们各自哲学思想的不同根基和不同前提,建立在不同根基之上,从不同前提出发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便形成了他们的革命实践和哲学思想的一系列不同特征。

二、实践形式不同

列宁和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具有共同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斗争性特征。但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不同性质的革命,又使他们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实践斗争,他们的哲学思想便带上了不同的实践性特色。

列宁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以城市工人武装暴动的形式,取得了胜利,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发达的资本主义的俄国变成了现实;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蓬勃发展,世界开始形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体系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同样走武装斗争的道路,但却以农村包围城市、进行长期农民战争的形式,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取得了胜利,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变成了现实。种种不同的实践形式,表明了列宁主义哲学具有较多的现代性色彩,而毛泽东哲学思想则带有较多的传统性特色。

列宁和毛泽东在斗争实践中,都经历了艰苦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同样运用了不同的斗争形式。列宁在20多年中采取了公开的和隐蔽的、合法的和非法的政治斗争形式,反对沙皇政府的血腥统治,革命胜利后还以民族战争的形式进行了三年卫国战争;毛泽东更经历了长达25年的战争实践,以国内阶级战争和八年抗日民族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的交错形式,战胜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不止于此,他们还都经历了剧烈的世界战争。列宁面对帝国主义掠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侵略战争,紧紧抓住时代特征,分析世界各种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揭露了帝国主义的五大特征和侵略本性,指明了帝国主义的垄断性、腐朽性和垂死命运,做出了帝国主义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前夜、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英明论断;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参战国之间的矛盾,揭露了战争的掠夺本质,又结合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压迫剥削的国内革命战争,指导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对待世界战争和国内革命的纲领、路线和战略、策略;并在同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即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的口号,促使交战双方失败,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的胜利,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历史的新纪元。

毛泽东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同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联结起来,分析了战争的性质和交战国各方面的矛盾,亲自领导中国人民在世界东方战线上进行了抗击日本侵略的八年战争,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由此可见,共同的革命斗争活动,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根本的实践性;共同的领导革命工作的需要,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共同经历的阶级斗争和战争,使他们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斗争性。不同的是,同一的实践性,列宁非常重视实践对哲学的基础性、标准性,把自己的认识始终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很少有脱离实践的倾向;毛泽东同样重视实践的基础性,更注重实践的辩证性,大半生重视联系实际,而晚年却陷入了脱离实际的严重错误。同一的实用性,列宁特别强调活的灵魂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军事等广阔领域。毛泽东进一步强调活的灵魂为“实事求是”,第一次提出了运用于政治、思想、文化特别是军事领域,而在经济、科学领域则感不足,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晚年更产生了不少失误。同一的斗争性,列宁侧重于对立面的斗争,在俄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消灭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中,不存在对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问题,同一性或统一性没有提到重要的地位上来;毛泽东在前半生的斗争实践中则更为重视对立面统一中的斗争,依据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和民主革命的性质,对民族资产阶级采取了又斗争又团结的统一战线的斗争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遗憾的是,他到晚年竟提出“斗争哲学”,犯了严重的原则性错误。这些不同的实践特征,对他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自然地起了不同作用,对他们的哲学思想在民族土壤中所扎根的深度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发展特征不同

列宁和毛泽东在结合实际、研究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中,相继解决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而末来得及解决的一些问题,修正了马、恩某些过时的或不完全正确的论点,补充完善了一些观点,创造性地发挥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自由资本主义上升的时代,剖析资本主义的本质,揭示它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命运,概括时代特征,研究并改造旧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总结人类思维发展创立了唯物辩证法,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精神的精华。他同恩格斯在改造旧哲学、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潮中,撰写了一系列哲学著作,建立了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框架,但却没有来得及建立起完整的哲学体系。马克思曾打算建立唯物辩证法体系,但一直末能实现。历史的课题自然地留给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

列宁和毛泽东在各自的实践中,先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列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哲学体系蓝图,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它的最基本的原理,如认识论的实践基础、辩证法的核心实质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丰富和完善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主线,撰写了一系列著作阐明新唯物主义的特征和体系框架,并同自称为“科学的科学”哲学划清了界限。列宁依据新的时代特点,在他的全部哲学研究活动中,进一步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主线,坚持物质第一性、存在决定意识的唯物主义根本前提,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三者同一①的命题,开拓了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思路、新途径,对哲学体系蓝图进行了创新的构思。他给“物质”②、“辩证法”③、“逻辑”④这三个范畴所作的界定,他对辩证法的本质、特征的揭示和提出的辩证法要素16条及其结构⑤等,就是这一蓝图最基本的内容和体系的框架。

毛泽东同样坚持哲学基本问题的原理,但他没有再加发挥,而是依据自己所面对的历史条件,强调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他提出:“在哲学里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立统一,这两个东西是相互斗争的。还有两个东西,叫做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也是对立统一相互斗争的。一讲哲学就少不了这两个对子。”⑥这种概括,反映了他对哲学体系框架的思考,无疑是一种新的见解。尽管对这一看法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的特征,表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有别于列宁主义哲学的一大特征。

2.核心。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在同恩格斯合作改造黑格尔的哲学中,把黑格尔提出的辩证法三条基本规律和范畴建立在唯物的基础上,把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列宁继承了马、恩的思想,在改造、吸取黑格尔哲学时,融汇马、恩和黑格尔哲学的精华,第一次提出辩证法要素16条和辩证法体系纲要,并修正马、恩的观点,把对立统一学说作为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规定了辩证法学说的性质、宗旨和任务,创造性地发展了马、恩的思想。

毛泽东全面地研究了列宁主义哲学,形成了他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他全力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联系分析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种种矛盾,写出了《矛盾论》,全面系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学说。他进而运用对立统一学说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指明了这种基本矛盾不同于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特征和表现方式;特别是他提出的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与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原则和方法,是把唯物辩证法学说运用于唯物史观的光辉典范。尽管这一思想今天看来还不够透彻,但他首先看到并提出这一思想,无疑是开创性地增添了辩证法学说的新内容。

3.基础。列宁在构思哲学体系中,突出实践的基础地位,在实践基础上把辩证法和认识论结合起来,第一次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认识论”⑦等一系列崭新命题,使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彻底地同唯心论、不可知论和形而上学唯物论划清了界限;他把这些思想贯彻到底,阐发了认识的辩证法,进而提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一“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⑧,并发挥为辩证法的三条基本要素,开拓了认识发展的辩证途径和检验、发展真理的广阔道路。特别是他把这一认识途径、路线贯彻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工作和斗争实践,提出了指导行动的思想路线,极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毛泽东全面继承了列宁的认识论思想,紧紧抓住认识的基础——实践,发展了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途径的思想。他联系批判中国革命实践中发生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思想,撰写了哲学专著《实践论》,着重阐发了实践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形式,特别阐发了认识的辩证法。《实践论》中关于认识发展过程中两次飞跃的论述,关于改造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改造两者关系以及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论述等,都卓越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尤为卓越的是,他把认识路线和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集中起来、坚持下去”和“一般号召、个别指导”的领导方法及工作方法,更是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社会历史观。列宁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原理为指导,考察社会历史,认为历史观的问题,同样是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他指出:“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这就是马克思的学说。”⑨在列宁看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认识论和人类社会实践结合而相互作用的成果,或者说是社会历史的认识论。他形象地把思维反映存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比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下半截”,而把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历史观比喻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上半截”,开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他进一步把这一思想和共产党人的无产阶级革命性结合起来,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⑩的思想。

毛泽东进一步继承发展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明确指出:“哲学的党性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11),并特别强调:“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12)。连同前述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关于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论述等,无可否认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开创性的发展。

这一对体系、内容的丰富发展,是镌刻在两座丰碑上的光辉真理。它既是先后继承发展,又各有特色。列宁结合俄国革命和欧洲国家革命实践的需要,侧重于坚持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前提,发展了唯物论和认识论;对辩证法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见解,却没有来得及系统化。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同样坚持唯物论,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但着重于系统地发挥了唯物辩证法。他们都做了创造性地发展,却表现了不同的深度。

这一对体系、内容的发展,还同理论战线上批判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纯洁性紧密地结合着。列宁针对党内外、国内外理论上和政治上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思想,把哲学上的错误思想同政治上的错误行为联系起来,分析其危害,并挖掘其认识和社会根源。列宁始终不懈地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则主要针对党内领导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把实践中的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同哲学上的错误观点联系起来,批判其对革命事业的危害及损失,挖掘其认识论根源和社会阶级根源。他们都进行了两条战线上的斗争,却表现了不同的广度。

这种不同的深度和广度,既同他们领导的革命工作紧密结合,又同他们活动的领域密切相关。列宁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在国内斗争中、在受沙皇政府迫害而被关监狱和流放的生活中,结合研究俄国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的哲学,因而不能不具有俄罗斯民族传统的特色,具有民族土壤的根基;但他因躲避沙皇政府的迫害,又长期旅居国外,研究欧洲各种流派的哲学和哲学史,使他的哲学又不可避免地带上西方哲学的色彩和思维方式。由于他的早逝,这两种哲学末能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哲学体系。后来又由于他的继承者首先是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的曲解,便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他的哲学在前苏联的根基。毛泽东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全部在国内活动,同中国传统哲学精华融为一体,具有本国的深厚根基。但是,在他的一生中,除两次去前苏联进行政治会谈和参加会议外,再没有到其他国家去过,他的哲学思想少受西方哲学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他的思域,使他的哲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局限。

四、发展命运不同

现在,列宁主义哲学这座丰碑,在俄罗斯已被推倒,被当权者抛弃了。一些过去对列宁主义哲学信仰、宣传、发挥甚至崇拜的学者、专家,也纷纷起来对它批评、曲解以至否定;在世界不少国家,一些人不仅歪曲、攻击列宁的政治学说特别是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且批判他的哲学,对他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了非议。今后,列宁主义哲学的命运怎样?这是多因素的非常复杂而很难加以预料的问题。但是,当权者虽然抛弃了它,却不可能使之消声匿迹,不可能消除它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崇高信仰和深刻影响。

列宁主义哲学能否永远被抛弃,这并不决定于当权者的意志,而取决于列宁主义哲学是否是真理。列宁主义哲学是客观真理,是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也是为世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斗争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是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列宁依据他们所处时代的条件提出的个别论点、论断和所作的结论,可能不适应今天的条件,甚至可能会有错误,但它的基本观点、原理和体系是不错的。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剥削,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就一定要反抗斗争;只要有反抗压迫、剥削的斗争,列宁主义哲学就不会消失。它是伟大的认识工具、行动指南,是普遍真理。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命运比列宁主义哲学的命运要好得多。它始终被尊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照样信仰、学习、运用并热爱它,它仍然是鼓舞、指引人们前进的一种精神力量。但是,毛泽东的晚年却与列宁大不相同,其哲学的境遇也就大不一样。毛泽东晚年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给反对他的人留下了“因人废言”的种种借口。人们批评他的错误是完全必要的正确的。但一些人却以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左”的错误,批判、否定他的哲学思想则是不正确的。批判他的错误,不能否定他的哲学思想体系原理和基本观点的正确性,他个人犯了错误不能等同于他哲学思想体系的错误。毛泽东晚年犯错误同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某些错误思想同他的哲学思想的关系问题,都是既相联系又有原则区别的,都不能混同起来。他晚年犯错误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一些错误思想,并不是因为他哲学思想体系的错误,而恰恰是因为他违背了自己的哲学思想,特别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集体领导,陷入了严重的主观主义。借口他晚年的错误,倒果为因,“因人废言”,是不科学的态度。

毛泽东哲学思想不只是毛泽东一个人的智慧,而是中国人民长期革命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哲学思想需要永远传播下去,不仅是作为一种真理学说,而且是作为人类思维之树上的智慧花朵,要盛开不衰;作为人类思想文化财富,要发扬光大;特别是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要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成为一代一代人的认识工具和行动指针。然而,它不能自发地扎根在人民心中,而是要做长期的坚持不懈而有实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要经常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毛泽东哲学思想是开放的体系、发展的真理。认真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某种局限性,使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同时,更要结合当代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丰富、发展、完善毛泽东哲学思想,是使它在人民心目中牢牢扎根的根本问题。

其次,坚定不移地教育广大干部和群众研究、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在研究运用中巩固它的根基。有人批评这样做是“把过时的思想强加于现代”。在他们看来,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革命斗争中是适用的,在建设、改革特别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用了。的确,毛泽东关于阶级斗争、革命战争、政治运动等不少思想,在今天的中国是不适用了。但这里说的不是这些思想而是哲学思想。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观点,如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观点和方法,矛盾观点和分析矛盾的方法,质量统一观点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等等,在具体实践中是非常适用的,不少地方用之指导工作均取得了成就。

再次,加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教育,使人人掌握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的确,如果只形式地进行教育,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把它纳入正规的教育,不仅在高等教育中进行,而且从义务教育做起,坚持一贯教育,代代相传,是不难办到的。人们知道,孔子的儒学思想,已在中国人心目中扎根几千年了。近代以来,曾多次批判以至“五四运动”甚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但并没有把它从人们心目中除掉。当代又兴起了“新儒学”,在世界不少地区风行。其原因,一方面是儒家思想同人们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另一方面是历代统治者把它作为统治思想并进行长期强制性教育的结果。封建统治者能运用教育手段把一种包含非真理内容和封建糟粕的思想植根于人们心目中几千年,共产党人为什么就不能运用教育方法把毛泽东思想这种真理深深扎根在人民心中呢?何况,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所必有的。任何一个人要观察事物,认识和改造世界,必然有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每个人来说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正确或不正确、自觉或不自觉的问题。毛泽东哲学思想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经常不断的教育,人们是会接受的,是能够而且必然会在人民心目中牢牢扎根的。

收稿日期:1994-04-23

注释:

①③④⑤⑦⑧《列宁全集》第55卷,第290页,第90页,第77页,第308页,第142页。

②《列宁全集》第18卷,第130页。

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46页。

⑨《列宁全集》第18卷,第338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5页。

(11)《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21页。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0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列宁与毛泽东哲学思想比较研究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