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运之鸿篇先河新辟之巨作-评《中国辞格审美史》论文

匠心独运之鸿篇先河新辟之巨作-评《中国辞格审美史》论文

【黄海书评】

匠心独运之鸿篇 先河新辟之巨作
——评《中国辞格审美史》

董 仁

(辽东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辽宁 丹东 118001 )

摘 要: 《中国辞格审美史》是一部创新之作,开辟了当代中国修辞格审美史研究的先河。此著按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文体构建了一个系统化、科学化新体例;阐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展陈望道及其后继者的修辞格理论新成果;肯定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修辞格丰富多彩的美质,佐证文化自信的历史根脉,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新贡献。

关键词: 《中国辞格审美史》;修辞学;修辞格;修辞格审美

在迎来新中国70 周年华诞之际,宗廷虎、陈光磊主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辞格审美史》(以下称《审美史》)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1) 本文中的引文出处除参考文献标注外,未标注的皆引自《中国辞格审美史》。 。此著的告成填补了中国修辞格研究的空白,是中国当代修辞学史上一件大事,是修辞学界的一则特大的喜讯。

一、匠心独运 开辟先河

《审美史》是一部创新之作,开辟了当代中国修辞格审美史研究的先河。“‘审美’一词,是个动宾结构。首先,谁去审?这是作为审美主体人。其次,审什么?这是客观现实中具有审美特征的东西,也就是审美的客体”。何谓审?词典释为:“仔细思考,反复分析、推究”,也就是匠心独运。二位主编和他的团队,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据中外语言学家、美学家的经典之说,巡礼于中国修辞学、美学的历史长河之中,匠心慧眼,广搜群籍,精梳善理,审之又审,终成大作。

女孩认真地做着这一切,青辰望着她,满脸通红。记忆中,这似乎是第一次有一个女孩如此温柔地对他,他的心“咚咚”乱跳,想告诉女孩说“我自己来”,却又如何也说不出口。

开卷,令人耳目一新;卒读,顿时发觉——全书构架的设计似乎如数学的坐标图:

全书设11个修辞格。每个辞格先阐释其定义、分类、形成的基础,然后再以我国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秦汉魏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以至社会主义新时期为纵轴;以各种文体:诗词歌赋、散文小说、戏曲杂剧,以至广告语、演讲词、广播用语、手机短信等为横轴。基于上述,在象限(一个平面被直角坐标轴所分成的四部分的任何一部分)内,选取两轴上的每个相应点引出直线的交叉点为点,从辞格的审美表现、特点和辞格的继承、发展各个角度来切入,渐次展开。做纵横交错、史论结合的科学的分析,展示“事物内部的、多现象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一般的联系”,进而展示修辞格及其美质产生发展的形态与脉络。以这种构架展开全书,前所未见。正如张炼强和邱明正二位先生在《序言》里分别指出的:“此书按各个历史时期和不同文体,构建了一个既可以全面地观察辞格结构,又可以清楚地观察辞格审美特点的发展演变的体例。这是一个创新的体例。”“从辞格美的创造和审美评价这个角度切入,论述了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美的领域,内容美、形式美、质朴美、雕饰美,具象美、朦胧美等美的形态,优美、典雅、崇高、幽默、诙谐的美的范畴,以及诸辞格的审美特征,审美表现及其发展,可以说已是一部形态相当完备的修辞美学专著了!”以这种构架支撑全书突显的优点是:条分缕析的解析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鞭辟入里的分析给人以剀切的透彻感;旁征博引的疏解给人以深刻的厚重感。

比如日本。为了提高全民素质,日本针对不同群体设立了诸多阅读节:把世界阅读日的4月23日定为“儿童读书日”;每年的4月23日到5月12日则为“儿童读书周”;每年10月27日到11月9日为“国民读书周”;日本政府还将2010年定为“国民读书年”,隆重推出一年的国民读书计划。

独辟蹊径,耳目一新。

另外,此著虽然只阐释了比喻、夸张11种修辞格,但对未尽辞格的研究、鉴赏方向也起到了引领作用,因此《审美史》也是当下一部全新的中国修辞格教科书。

《审美史》辟中国修辞格审美史研究的先河,巨斧开山,一峰独秀。此著在一批汉语修辞格中挖掘了许多独特的及丰富多彩的美质,为许多美文显示迷人的魅力,提供了众多例证,为国内外许多读者奉献了许多美文范例,使读者对汉语修辞格有了全新的系统的认识,获取了美的丰收。专家赞曰:“这是一种别具匠心的结构方式,是将修辞学与一般语言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乃至审美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融为一体、覆盖深广的佳作。……可以说此作不仅是中国汉语修辞美学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或曰汉语修辞美学的开端之一,而且是中国辞格审美发展史的开山之作。也就是说,此作既开辟了门类美学的新领域、新学科,又在中国美学史宝库中增添了新的元素,从一个侧面充实了中国美学史的内涵”。

二、传经守正 循道创新

宗廷虎、陈光磊二位主编,都是《共产党宣言》首个全译本译者、中国现代中国修辞学奠基人陈望道的弟子。多年来,他们秉持陈望道先生的遗志,以继承创新陈望道的修辞学理论和学术思想为己任,对我国修辞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著的贡献。他们深谙望老的《美学概论》《修辞学发凡》之要领,对望老的“修辞学是一门边缘性、多边性学科,它介于语言学和文学之间”“修辞学要学一点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理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着重从历时的角度,探索辞格审美发展规律;践行《美学概论》中的有关论述,重点对其中关于美的六大分类理论进一步阐发和实际运用,在修辞学与美学交界处做了新的开拓。

与此同时,二位主编对忠实继承陈望道学说,并有卓著业绩的专家的修辞格理论有所继承,有所发展。著名修辞学家吴士文就是其中的一位。展开修辞格审美史的论题,首先要明确辞格的概念。《审美史》采纳了吴士文创立的辞格的定义:“在语言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符合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1]。此概念是学界一致赞同的科学概念。关于辞格的概念,学界多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吴先生遵循系统论的学说对辞格概念的内涵深入探究。他的探究,跨越60年间,综合国内9位修辞学家提出的“修辞格”定义,进行比较分析,遂揭示出辞格应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本质特征,同时提出“特定类聚”说,“要求辞格相互间在范围上要有‘全异性’,在标准上要有‘同一性’,在命名上要有‘一贯性’,在层次上要有‘平面性’”。这样就使辞格间既互相排斥,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共处于一个“多标准有机统一起来”的类聚系统之中,构成一种严密而有序的关系网络。吴先生善于从多角度,包括美学角度探究语言现象。1985年,吴先生以带癌之身主编《中学语文多角度解析》,组织全国近300名专家学者编写,从朗读、语法、修辞、逻辑、段落主题、典故分析、板书助读七个角度解析课文。这是一套富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实用性强、深受初高中语文教师欢迎的教学参考读物。在编辑《中学语文多角度解析》之初,吴先生就萌生过从美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析的念头,他慨叹:“随着时代的前进,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种科学都在互相渗透,人们在要求上越来越新,越来越高,很希望有人能从美学、心理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等角度出发,在解析上进行一次新的探索与尝试。编者对此,可谓夙愿已久,只是对美学、心理学的解析深感力不从心”[2]。他也曾动意多角度解析汉语修辞格,在其《修辞格论析》“修辞格的美学基础”中提及:“修辞格是一种魅力比较深厚的修辞现象,那就不能不从美学的角度来研究,……用美学观点来研究上述十个辞格,是陈望道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研究辞格时,有必要引进当代语言学成果,特别是要开展多边性研究,如从哲学、美学、心理学等角度来研究。这样才能提出‘新例证’,指出‘新条理’,开拓‘新境界’”[3]。实践多边性研究,多角度研究富含魅力的修辞格,吴先生一心向往,跃跃欲试,但他西去不返,竟成憾事。《审美史》付梓问世,继承完善了吴先生的这些理论观点,开拓出中国修辞格研究的“新境界”,圆满地完成了吴先生未竟的学术之业,终遂吴先生的遗愿。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做到全面依靠学生。小学语文学习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应该是老师被动的传授。生本教育提倡教师应该做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在教学中做到不见自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不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才会进行自主探索、主动思考,教师只需从旁点拨,及时进行答疑。在语文学习中,自主的思考和探索比被动的灌输更有效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更高。

吴士文说:“《结语》只有620个字没有引用马克思一句话,但它却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辉”,“陈望道先生在修辞研究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我们今天纪念《发凡》,也就是要学习陈望道先生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研究修辞”[3]

唐诗——回文“静烟临碧树 残雪背晴楼”的回环美;

(一)笃行辩证唯物主义 筑牢辞格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

此著开宗明义:“哲学是研究世界一切事物最根本道理的学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是人类哲学发展相当高的产物。……(它)许多方面构成了修辞学理论的基础……对修辞学的指导意义很大”。据此,正确地处理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深化了题旨与情境的理论。

主要是指“家族成员”接班,即血缘继承,包括企业主的子女、兄弟等等。该模式,忠诚度明显较高,信用成本低,可以保证企业权力不旁落。研究表明,对企业忠诚度和事业心是企业主很看重的素质,家族企业内部人员会成为首选。目前中国家族企业最普遍的传接形式就是家族成员接班,其中“子承父业”一直是家族企业首选的接班方式,企业主往往不愿、不放心将自己创立的企业交给一个外人去管理。远的如“同仁堂”“全聚德”“王麻子”“王致和”,近的则有“杭州万向”“江苏红豆”“宁波方太”等等,无不选择这种交接班方式,有的家族企业也成为了百年品牌。

(二)遵循历史唯物主义 体现辞格研究的科学社会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如果说,语言依存于社会,它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那么,修辞学研究就不能不关注并恪守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审美史》遵循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论断。在阐述比喻起源时指出:“观物取象是一种认知方式,在这种认知方式中‘类万物状’是核心思想。……‘类万物状’的产生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根源。人类早期,生产力低下,面临自然带来的难以预料的灾难时,显得脆弱无力,卑微渺小。……西周时期,卜筮官员将卜筮卦象与现实世界事态加以对应,并用卜辞表述出来。这种将卜象和事物发展对应起来,‘类万物状’的思维方式实质是类比的思维方式”。在阐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复辞的社会动因时强调:“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同时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总结、整理历史资料就文化思想的必然趋势,一些历史著作减少了具体历史事件的形象记叙,文、史逐渐分家”。在谈到复辞美与“士”文化时指明:“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明显,出现了专业的知识分子,即‘士’的阶层”。以上各例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基于对客观有效性而获得发现,进行真正科学意义上的社会学思考,揭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以及在此规律作用下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进程。因此《审美史》具有科学社会观,显现一般规律性和客观必然性。

《楚辞》——双关“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的谐隐之美;

三、美不胜收 增强自信

《审美史》是“翔实、系统研究汉语修辞审美特征、审美创造、审美价值和辞格审美发展史的专著。”“以语言学和美学的理论为指导,以汉语辞格美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为观察点,最终以阐明汉语修辞格史为归宿。”

做好购置程序的严格控制,针对耗资巨大的机械设备需要建立专门的审批制度对其进行控制。以保证机械在运转过程中产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和生产商协商解决。此外,还要将日常检修工作和维护工作放在工作的首位,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建立计算机检测机制,对机械设备进行实时监控,保证机械设备的运转正常。

小说——通感“柔情缱绻,软语温存”的蕴藉之美;

《尚书》——夸张“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的崇高之美;

《诗经》——对偶“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自然之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编写者认识并践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且一以贯之,从而夯实了辞格研究的哲学理论基础,使全书纲举目张,高屋建瓴,道正路广,纵横捭阖。

比如,在引导学生对“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就能采用摇动绳子进行发电的实验:如课本中的插图所示,找几位学生轮流进行摇动导线的操作,并在此同时找其他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变化情况。通过这样户外实验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其中了解地磁场存在这一现象,并体验依靠其产生感应电流这一现象。应该说物理这一学科的确非常充满魅力,物理学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可以在具体的操作中印证自己所掌握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能通过我们对相关自然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新的物理学知识。所以说,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学知识,更好地培养其核心素质,我们有必要在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生独立探究的内容。

汉赋——比喻“获若雨兽,把草蔽地”的宏丽之美;

“老先生,我已经看了核磁共振结果了,您看这张图,白色的是椎管,可以看到脊髓和马尾神经都受到了压迫,基本可以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了。咱们啊,先保守治疗三个月,看看效果如何,如果效果不佳,就得考虑手术治疗了。当然,如果这期间出现了下肢肌肉力量的减退,也是手术治疗的绝对适应症。因为肌力下降以后如果不及时手术,神经长时间受压迫,肌力恢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式中:qc1N=CNqc/Pa为标准化为1个大气压覆土压力下的锥尖阻力;CN为覆土压力修正因子;qc为锥尖阻力;Pa为大气压力(101.3 kPa);净砂调整项ΔqcqN为细粒含量(Fc)的函数,可给出如下:

《审美史》的编写者,循望道之道,继承望道先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修辞学的优良学风,在编写中,以陈望道为榜样,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著成精品佳作。

宋词——设问“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凄婉之美;

元曲——列锦“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苍凉之美;

“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阐述中牢牢抓住了这个实质,分析修辞现象。例如,在“夸张”一节里指出:“夸张的形成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夸张的言过其实,与客观事物的真实是对立统一,两者既矛盾又统一,从而构成了夸张,并促进了夸张的发展。……夸张言过其实与具体事物的真实,是矛盾的、对立的,否则不能构成夸张”。书中还列举了辞格里诸多对立的双方:正说——反说;正引——反用;正对——反对;正衬——反衬;显现——隐晦;夸大——缩小;形式——内容;具体——抽象……诸如此类,无不在适应题旨和情境的要义制约下对立而统一。二位主编在本书的《绪论》里强调:“环顾千百年来汉语辞格审美史,无论哪种辞格,凡是用得成功的佳例,无一不是高度适应题旨而审美成功的产物”“辞格运用是否能切合情境上的各种‘分题’,对能否呈现各种美质,同样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诚如吴士文指出:“独立的双方在修辞这个统一体中,各有各的妙用:简约好,繁丰也不坏;通顺对,违拗也不错;含蓄美,明确也不丑。好与坏,对与错,美与丑,必须看它用在什么题旨,什么对象,什么环境,什么语体中。还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好的、美的,换了另一个条件就是坏的、丑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坏的、丑的,换了另一个条件却变成好的、美的了”[3]

戏剧——排比“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的整齐之美;

展卷阅览,仿佛置身于百花盛开的艺苑之中,锦绣满目,美不暇接,或花枝招展,或花团锦簇,或群芳争艳,或奇葩各异:

广告——引用“洁士灭蚊,默默无蚊”的新颖之美;

歌词——复辞“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的意蕴之美。

各美其美,美不胜收。辞格之美为中华文化之优秀增光添彩。汉语辞格之美,是汉语文化之美,是中华文化之美,也是中华文化的底蕴。以引用为例,“引用是一种古与今、新与旧、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修辞现象。引用的过程也是一种传承文化与发展文化的过程。从表达与接受的视角来看,也正因为我国被引用体文化底蕴深厚,其中蕴藏的美的内涵丰富多彩,因此,引用者通过联想,将被引用体引入引用辞的同时,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就包含与增益其中,其中蕴藏的美的内涵也会更加丰满;接受者如果具有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就会自然地从中获得各种美的享受。”

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4]。“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其本质是源于五千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汉语修辞格之美,是汉语优秀文化的体现,是源远流长的中华璀璨历史文明的一部分。《审美史》“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4],把多彩多姿的汉语修辞格之美呈现给世人,以启发自知,启迪自觉。以汉语辞格理论的论述,诠释了中华优秀文化的主体性、原创性,以汉语辞格美质的阐释,佐证了“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的历史根脉。美,生美感,美感,充实自豪感,自豪感,增强自信心。充分肯定汉语修辞格文化价值,使人毋庸置疑地坚信汉语文化之优秀,中华文化之优秀。林林总总之美令国人引以为傲,坚以自信。

《中国辞格审美史》,功莫大焉!

“匠心,是创造与发现;

赵天亮瞪着齐勇的背影说道:“这件事,不能就这么算完了!这可是我们新知青来到连队的第一天,我一定要代表新知青向连里抗议这件事!”

匠心,是灵感与妙思;

匠心,是一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 (百度)。

宗廷虎、陈光磊二位主编,虽已功遂名就,可匠心独具,丹心一片,壮心不已,矢志我国修辞事业的创新发展,汇集我国当代修辞学界中青年名家高手,打造中国修辞格审美史的浩繁工程。攻关夺隘,十年一剑,著成篇轶宏富的佳作精品,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为繁荣中国修辞学做出新贡献。二位主编功不可没,其赤子情怀,创新精神,渊博学识,大家风范,可学可敬!

InSAR技术包括图像配准、去平地效应、干涉图滤波、相位解缠等步骤[3].相位解缠作为其中一个环节,其算法优劣直接影响测量精度,是整个InSAR测量技术成功与否最为关键的部分[4-5].由于设备固有噪声和自然环境噪声影响,局部相位残差点增多,形成不可靠数据斑块,使该区域相位解缠出现漏解或错解,导致InSAR图像恢复失败,是InSAR相位解缠算法中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6-7].

参考文献:

[1]吴士文.修辞格论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

[2]吴士文.中学语文多角度解析初中第一册[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

[3]吴士文.修辞新探[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

Some Comments on 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es of Speech

DONG Re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118001,China )

Abstract :In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es of Speech , the authors build a new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style by each historical period and literary 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the authors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achievements on figure of speech of Chen Wangdao and his successors. By comprehensively demonstrating the colorful aesthetic quality of figure of speech, the book provides the evidence for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Aesthetic History of Chinese Figures of Speech ; rhetoric; figure of speech; aesthetic of figure of speech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72(2019)05-0130-05

DOI :10.14168 /j.issn.1672-8572.2019.05.22

收稿日期: 2019-03-11

作者简介: 董仁(1941 —),男,辽宁丹东人,教授,研究方向:修辞学。

(责任编辑: 王 芳)

标签:;  ;  ;  ;  ;  

匠心独运之鸿篇先河新辟之巨作-评《中国辞格审美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