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分析_心理学论文

情绪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分析_心理学论文

试析情感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智力论文,理论论文,方法论文,情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B842.6

“情感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t)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P.Salovey)和迈耶(J.Mayer)在1990年提出,用于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绪特征。1995年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出版了《情感智商》一书,该书涉及了情感智力的内涵、生理机制、对成功的影响、情感教育等内容,初步形成了情感智力的理论体系和基本观点。

什么是情感智力?至今尚未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萨洛维指出、戈尔曼论述了情感智力的五个组成部分:

1.自我觉知,认识自己的情绪;

2.管理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

3.自我激励;

4.移情,即觉察、识别、理解他人的情绪;

5.处理人际关系,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

情感智力水平如何表达呢?类似于用智商IQ来反映传统意义上的智力一样,情商EQ(Emotional Quotient的缩写)被用于衡量人的情感智力的高低。

戈尔曼在其著作中向我们展示了神经生理学的许多重要研究成果,来说明情感智力产生的生理机制以及情感智力如何影响人的行为、思维的生理机制。例如,勒杜(J.LeDoux)的研究强调了杏仁核在情绪反应中的重要作用。再如,戴马西欧(A.Damasio)研究前额叶杏仁核通道受损的后果,发现由于患者的前额叶杏仁核通道受损,导致患者不能获得过去习得的情绪经验,虽然患者的认知能力和智商没有降低,但是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决策能力:“在事业或个人生活中的决策却是一败涂地,哪怕连决定象约会这样的平常小事也困惑不定”。(注: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33页。)由此看来,情感智力理论以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

情感智力理论一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情感智商》一书目前有二十多个版本,在全球引起轰动。其原因有三:

首先,在于它探讨究竟什么心理因素把人引向成功?在于它向传统的智力概念提出了挑战:在预测人的成功时了解情感智力比通过智商测试以及其他标准化成就测试测量出的智力更有价值,“IQ测试的高分直接预示的只能是课堂成绩或学术成功的可能性”。(注: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47页。)情感智力理论认为,在社会性交往或非学术领域里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智商IQ,如服务、教育、销售或管理职业类的成功更取决于EQ。戈尔曼写到:“情感潜能可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注: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传统的智力理论经过大量测验和统计处理发现大多数人都处于中等智力水平,智力落后和智力超群者各占千分之三左右。那么,对于大多数处于中等智力水平人群来说关注“情感智力决定着我们潜能的发挥程度,决定着我们人生的成就”这一命题就不足为怪了。

其次,情感智力理论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于它提出:情感智力是可以后天习得塑造的,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这给渴望成功的人们带来希望。戈尔曼在其著作中列举了大量的情感教育影响的事例,使人深刻认识到:每个人的情感智力都是可以挖掘和培养的。童年是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机,因为儿童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正是对儿童进行健康的情感反应模式培养的好机会。家庭成员间情感交流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儿童的移情、表达情绪、自我控制等能力的发展。情感智力理论为我们的早期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情感智力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在于:学校教育负有培养学生情感智力的使命,就象美国学校中有“自我科学”课程,我们也应该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情感教育内容。

第三,情感智力研究的对象涵盖多种职业领域、多个年龄阶段的人群,研究课题包括了学习、教育、家庭教育、企业管理、医疗护理、保险销售等方面的情感智力问题,所以情感智力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思考,使我们看到了心理学致力于社会生活研究的美好前景。

“情感智力”提出之前,在我国大多数人认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影响成功的心理因素,这方面的研究以燕国材先生为代表。那么非智力因素和情感智力有何联系与区别呢?笔者认为,情感智力在非智力因素界定的范围之内,属于非智力因素的一部分。自我控制、自信、乐观等情感智力成分正是我国非智力因素研究中的性格特征的范畴。但是两者的研究重点有明显的区别:情感智力理论侧重于研究影响成功的情绪反应模式水平以及我们所指的性格的情绪特征和部分意志特征,尤其着重研究了情绪反应问题,比如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移情、调控与他人情绪反应的技巧等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在信念、兴趣、动机、责任感以及勤奋、谦虚品质等方面的研究有更多的建树。当然,两者都重视研究自信心、乐观、关心他人等因素对成功的影响。

情感智力研究得出的许多令人关注思考的观点是与研究者采用的研究方法分不开。下面我们看几个研究实例。

1.调查对比研究:研究者曾经对81名伊利诺斯州1981届的第一、第二名优秀高中毕业生进行调查,他们的学业都是一流水平,进入大学后,仍然名列前茅。但是大多数人接近30岁时却只达到成功的平均水平,只有1/4的人是所在专业领域的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研究者还对美国贝尔实验室某个部门的“最优秀人才”进行调查比较:请该部门经理列出他手下工作绩效最佳的人的名单,把这些优秀人才与其他人进行个别比较,发现两者智商测验和人格调查结果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异,“显然,学术能力及智商都不是准确预测事业成就的指标。”(注: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78页。)进行深入面谈后发现主要的差异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那些擅长相互信任、合作、交流的员工更可能获得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时所需的帮助,更可能成为“最优秀人才”。

这些调查对比研究从正反两方面说明,情感智力水平确是影响人生历程,有时比智商更重要。

2.果汁软糖实验:是运用追踪研究方法的典型实例。米切尔(Walt-er Mischel)设计该实验来分析控制冲动、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水平对今后的成功的影响。实验人员对4岁的孩子说,你现在可以马上得到一颗果汁软糖,但是你如果等我外出办事回来就可以得到两颗糖。说罢便离开了。二十分钟后才回来兑现了承诺。观察发现,一些孩子(A组)在实验人员出门的一刹那就抓取并享用了一颗糖,另一些孩子(B组)为抵制诱惑,或闭目低头,或喃喃自语,或玩游戏甚至去睡觉一直等到实验人员回来得到两颗糖的回报。然后实验人员对A、B两组的孩子进行追踪研究一直持续到高中毕业,在12-14年后,B组孩子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自信心、能较好的应付生活中的挫折;A组孩子中有1/3的人缺乏上述品质,而且有较多的人出现心理问题。两组孩子高中毕业时在SAT学业能力倾向测量中,B组的平均分数高出A组120分。这项追踪研究得出结论——延缓满足、抵制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之一。

3.移情测验:移情是一种感人之所感,知人之所感的能力,这种觉察、识别、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水平在销售、管理、教育、医疗护理等领域以及恋爱、婚姻、养育子女等生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移情,就不会理解别人、同情别人、关心别人,也难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移情的作用如何证明呢?因为人们的情绪大多通过非言语信息如声调、手势、面部表情来表达,所以移情能力水平表现为能否判定这些非言语信息的意义。基于这样的思考,罗森塔尔(R.Rosenthal)设计了一套衡量辨别他人情绪特征能力的测验——非言语敏感测验(简写PONS),它呈现给被试的是某青年女性表现厌恶、母爱、感激、嫉妒、请求宽恕等情绪情感的一组录象带,每个画面都有一至几个非言语交流信息,不含文字说明,要求被试通过非言语信息辨别人物的情绪情感。这套PONS“与SAT、智商等测试之间不存在明显关联”(注: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07页。)。研究者对美国和其他18个国家的7000多人进行测验,发现PONS得分较高的成年人在工作和处理各种关系时更成功;PONS得分较高的儿童在学校中更受人喜欢、学习成绩更好,尽管他们的智商平平。

虽然PONS仅能衡量部分人类移情能力,但是它的测量方式却具有启发作用,说明情感智力成分不仅是描述性的,还是可以测量的。这项研究使我们看到了测量其他情感智力成分水平的前景。

4.乐观测验:自我鼓励是人的情感智力的重要成分之一,自我激励意味着当个体遭遇挫折时能做到满怀希望、乐观向上、有强烈的自信心。“乐观”是否有助于成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塞利格曼(M.Seligman)认为,乐观者把失败归咎于通过自己努力能改变的因素,相信自己能应付挑战,而且这种自信心是不断自我强化的,乐观预示着成功;悲观者把失败归咎于某种无法改变的天生弱点从而放弃努力。塞利格曼根据这种观点设计了乐观态度测验。由于保险推销员在推销业务时常常被人拒绝,保险推销员是遭遇失败比率相对较高的群体,所以塞利格曼曾以米特莱夫公司的保险推销员为对象来追踪研究乐观对人的工作绩效的影响。该公司15000名新员工都接受了两种测试:一是该公司常规的筛选考试,一是塞氏的乐观态度测验。有一组新员工没有通过常规考试却在乐观态度测验中获得高分。结果表明:这组人员工作任务完成得最好,第一年的销售额比正常群体中悲观者销售额高出21%,第二年高出51%。(注: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98页。)从此以后,该公司录用推销员的条件之一就是求职者必须通过塞氏的乐观测验。塞利格曼把“乐观”量化制成测验,然后将测验结果应用到实际去接受检验。从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心理学研究质的分析与量的分析、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

上述研究实例使我们清晰看到:情感智力理论研究者采用多种方法对人的心理进行研究,包括追踪研究、测验问卷、调查对比、观察等等。尤其是追踪研究的方法俯视皆是,笔者认为,这种长时间的追踪研究反映出研究者锲而不舍、执着的科学精神,也是应该肯定的科学研究方法之一。但是,有的学者却评价情感智力的研究是“经验的总结,而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经验的东西多,实证的东西少”(注:罗清旭《情商概念的特征和局限性》,《江西社会科学》1998、3。),认为“应该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研究证明,而不能只凭想象主观臆测”(注:范新河《情商的心理分析》,《社会》(沪)1998、1。)。这种观点不无偏颇之处,它否定了追踪研究、访谈、调查对比是科学研究方法。实质上,这种观点反映出只重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的现象。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属性的中间科学,这个观点在我国心理学界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则多倾向于自然科学研究广泛采用的实验、统计技术分析等等,轻视和忽略了访谈、追踪研究、档案传记研究、调查对比、经验总结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曾有学者指出我国心理学研究存在的危机之一:“就是有的研究者有意无意淡化和回避心理学的社会科学精神,宁愿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复研究,也不愿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分析探索复杂的高级心理问题”(注:郭祖仪等《超越危机走向成熟——世纪之交中国心理学的发展走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1997、2。),上述对情感智力研究持质疑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危机的存在。用“一门学科只有当它能够成功运用数学时才能称其为科学”(注:范新河《情商的心理分析》,《社会》(沪)1998、1。)的定论来审视情感智力研究,显然否定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性质。

人的心理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的心理现象是最复杂的现象,这种复杂性决定了对人的心理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加以研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坚持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这是我们一直倡导的方法论原则之一,这也是情感智力理论研究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情感智力理论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笔者拟提出一些问题求教方家:

1.情感智力的概念应该有准确的定义。萨洛维提出、戈尔曼阐述了情感智力内涵的五个方面,但是这个概念的外延却模糊不清;

2.该理论致力于研究哪些心理因素影响成功。那么,“成功的标准”是什么?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教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是不同的,对“成功”的认识和评价也就不同。当我们在思考或借鉴情感智力理论的研究成果时,“成功的标准”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情商EQ水平的高低如何表达?是类似于智商IQ用分数来区别(PONS测验、乐观态度测验已作了有效尝试),还是象思维水平的研究用类别来描述,抑或用分数和类别综合起来表达?

4.如何提高情感智力水平?目前已出现情感教育课程,如何使它更具体、更有操作性?

标签:;  ;  

情绪智力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分析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