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探讨_畜牧业论文

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探讨_畜牧业论文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畜牧业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水产业取得了连续十七年增产的好成绩。1995年肉类总产量突破5000 万吨, 创历史新水平, 其中, 猪肉产量3500万吨,比上年增长10%以上;牛羊禽肉产量1500万吨,增长14%。水产品产量达到2538万吨,增产18.4%,进一步满足了消费者对动物蛋白食品的需求。但是,如何预测我国畜产品的未来需求呢?为了实现畜产品供求的均衡增长,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重大措施呢?本文想对这些问题谈点看法。

一、扩大畜产品供应是我国畜牧业的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在解决肉、蛋、奶供应的实践中证明了下面一点: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高度时,其对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趋于零。例如:在北美州,1970年人均国民收为4200美元,各种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如下:全脂奶—0.47、黄油—0.45、奶酪0.43、肉类0.26、蛋类—0.10。而在大多数中、低收入水平国家,由于人均畜产品消费尚未达到饱和的程度,因此,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比高收入国家高。就我国来说,1992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051元,按同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5.5∶1计算,约合372美元。按照苏利文、韦伯等人的测算, 我国目前各类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如下:牛肉和小牛肉1.10、猪肉0.5、 羊肉和羔羊肉0.80、禽肉1.14。如果有关价格不变,对上述商品需求的增长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计算:D=e·Y+P。式中D、Y和P 分别代表需求数量、人均收入和人口增长率;e代表对一种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规定的目标,在“九五”期间,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实际年均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如按人口增长率1.12%和全国人均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5%计算, 同时以上述我国各类畜产品的实际收入需求弹性作为衡量“九五”期间的指标,则平均每年各类畜产品的需求增长为:猪肉3.4%、禽肉6.3%、牛肉6.1%、羊肉4.7%。如按1994年的消费量计算, 则每年至少要增加108万吨猪肉、47万吨禽肉、20万吨牛肉、8万吨羊肉。 共计每年增加约13万吨肉类才能需要。到2000年我国的肉类的需求量将由1995年的4968万吨增加到5883万吨,增长18.4%。

又根据《纲要》规定,到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即达到17万亿元;人口控制在14亿以内,年人口增长率为0.77%。如仍按上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届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1463美元。这时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大约相当于1970年的日本(人均国民收入1690美元)。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71年发表的估计,当年日本的各类畜产品的收入需求弹性如下:全脂奶0.50、黄油1.20、奶酪1.00、肉类0.79、蛋类0.50。假使我们仍以人均收入实际年均增长4.5%来计算, 并用日本1970年0.79的各种肉类的收入需求弹性来估计,到2010年我国对肉类的需求仍以年均4.3%的速度增长(即D=e.Y+P=0.79×4.5×0.77=4.3%),约相当于平均每年增加250万吨以上的肉类。照此推算,到2010年,我国的肉类需求量将达到8383万吨,比1995年增加约42%。

因此,我们说扩大供应是我国畜牧业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其所以是长期的,是因为不仅在2000年以前,而且在2010年以后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的条件下,我国的肉类供应都需要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产品供应基本保持了与人民收入水平增长保持同步发展的态势,即基本满足了人民对肉、禽、蛋、奶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样,根据以上的计算,在今后15年中,仍需不断增加生产,才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需求。

二、消除饲料粮供求的周期性波动,为畜产品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如果要说我国的畜牧业生产还存在什么问题,则周期性的较大波动是个主要问题。农业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会出现粮食生产波动,从而对畜牧业的供应带来影响。政府采取正确的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这种波动。 但是, 过去我们往往没有到这一点。 例如, 1994年主要由于我国东北三省等地遭受洪涝灾害袭击,小麦、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分别由上年的10639万吨下降到9930万吨,减少709万吨,占7.1%;玉米由10270万吨下降到9928万吨,减少342万吨,占3.4%;水稻由17751万吨降低到17593万吨,减少158万吨,占0.9%。同年粮食总产量由上年的45644万吨减少到44510万吨,减少1134万吨,占2.5%。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应减少粮食出口或增加某些粮食进口,但是采取了相反的政策:①连续扩大玉米出口。即在1992年出口玉米1044万吨(占产量10.95%,占世界玉米出口量14.46%),1993年出口1179万吨(占产量11.48%,占世界玉米出口17.18%)后,1994年继续出口玉米1000万吨以上,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玉米出口大国。②扩大大豆出口。1994 年大豆出口由上年的35万吨增加到83万吨,增加48万吨,占137%。③连续两年缩小小麦进口。1993年和1994年小麦进口由前6 年的平均每年进口1000多万吨降低到600~700万吨。 上述不正确的作法, 导致1994年出现了197万吨的供需差额(总需求量为44859万吨)。

由于粮食供不应求,1995年国内玉米、小麦和大米三种粮食全年的混合平均价格比1994年上涨了48.75%,其中玉米上涨54.39 %、 小麦43.20%、大米43.7%。 此外, 米糠和麦麸价格也分别比上年上涨51.61%和56.11%。在1988年以前,玉米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10 ~20%,但在1995年后,则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如1995年国产玉米期货价格涨至1600元/吨,而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1995年9月的玉米期货价为114美元/吨,按8.5元/美元折算,仅为946元/吨。国内玉米价格已超过国际市场价格69%。

国内饲料供应价格出现了波动,引起了畜牧业的激烈波动。例如,养猪方面,在1994年下半年饲料价格猛涨,引起了肉价猛涨;由此又带来了养猪生产超常规增长。1995年春节过后需求趋淡以及国营食品商业库存积压,收购量减少,使上半年猪肉价格持续下跌,6月份跌至11.4元/公斤,比年初下降了12.5%。猪粮比价至6月份跌至4.8∶1,为近年来最低点。由于前所未有的价格下跌,出现了个别生产者宰杀母猪的现象。 直到下半年政府采取了扩大粮食进口(1 —10 月份粮食净进口达1389万吨)、抛售200万吨专储玉米、制定生猪收购保护价、 增加猪肉储备等紧急措施,进入第三季度,猪肉价格才开始回升。

因此,虽然1995年我国的畜产品生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这是经过克服较大的饲料粮供应的周期性波动取得的,其中包括了部分农民和国营、集体畜牧场作出的牺牲。但是,这种情况决不能长久维持下去。从长期来看,不能将饲料供应的周期性波动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影响我国畜产品供应的持续扩大。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建立对饲料粮的生产、供应和进出口贸易进行集中统一管理的机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是:①政府还没有全面介入对饲料粮生产的价格支持。农民还周期性地遇到卖粮难,政府拥有的库存调节能力小,②内外贸易分离,相互脱节。负责内贸的企业不了解国际市场,负责外贸的企业对国内市场的安排和平衡不承担责任。这样既不利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又不利于国家的对粮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平衡。

由于扩大畜产品供应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随着国内居民的动物性食品消费的增加,对饲料粮的需求量也将越来越大。实践证明,饲料粮价格的波动,不仅会对畜牧业生产产生影响,而且必然引起消费品价格、轻工业原料价格上涨,从而推动总体物价上升。为此,现提出以下两点建议:①政府应全面介入饲料粮生产的价格支持。其办法是根据饲料粮的生产成本确定支持价格。当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时,政府实行全额收购。②采用日本的经验,由国家贸易代理机构对饲料粮进出口贸易进行垄断经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可以鼓励农民放心大胆地发展饲料粮生产,又可以为动物性食品生产的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三、实施有选择的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确保畜牧业稳定增长

虽然确保饲料的稳定供应,能在较大程度上促进畜牧业的稳定发展,但是也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例如,消费者口味的变化、畜牧业结构调整的难易、国际价格变化对国内畜牧业生产的影响等。为了避免上述因素的影响,一些国家对某些畜产品生产采取了对粮食生产一样的价格支持政策。

我国目前虽然对某些产品如猪肉生产实施了支持价格,但一般属于商业库存调节的范畴。这种调节由于受到商品经济规律的影响,一般不可能对生产者起到较长期的价格支持作用,特别是在市场景气条件较差的时期。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某些产品没有政府对价格的干预是不成的。这主要是因为,畜牧业生产存在着农户较多的事实。虽然使用机器、配合饲料和兽药等现代科学技术,可以使单个作业加快,但不能将同一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同步进行。这就使得保留众多的家庭畜牧业成为必要。即难于做到像工业部门那样由四家最大企业来控制本行业生产。事实上目前我国猪肉的85%仍由散养农户提供。由于单个农户的生产规模比较小,因此他们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接受市场价格。这样,在市场价格的驱使下,由于大家都在做相同的事,就有可能使产量超过需求,从而有可能将价格压低到生产成本以下。另一方面,当生产出现过剩时,又由于大家的产品特征基本相同,他们也不能像工业一样,通过更新款式来吸引较多的顾客。出现供应过剩,就会带来价格降低、收入下降、资不抵债甚至破产。我们在上面谈到的目前我国几种畜产品生产遭遇到的情况也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为了克服畜牧业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我们不仅要建立饲料粮的价格支持计划,而且还应有选择地建立畜产品价格支持计划,以便通过政府的直接干预来促进畜牧业生产的平稳发展。

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选择建立支持价格的品种应考虑以下几点:①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密切程度;②恢复生产的难易度;③国际市场的竞争情况。根据这几点考虑,应将瘦肉型猪和牛奶生产列入政府的价格支持计划。这是因为:第一,猪肉是我国大多数消费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肉类食品。目前猪肉产量仍占猪、牛、羊禽产量的70%,无论从增加肉类供应或从增加农民收入来看,稳定养猪,就是稳定了大头。第二,牛奶生产恢复周期长。一头奶牛从出生到产奶,正常需要27个月,从培育到成年需要7~8年的时间,再加上每年正常淘汰20%,恢复周期至少需要5~6年。因此,奶牛一旦出现大幅度滑坡,要恢复起来就非常困难了。目前我国奶业受到两方面的冲击:一是如前所述大城市郊区牛奶生产者受到的价格和成本的严重挤压,有些奶牛场由于入不敷出,不得不退出牛奶生产行列。 二是来自乳制品进口的冲击。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 1991~1995年我国共进口乳制品29.8万吨,年平均6万吨, 其中奶粉和乳清类占80%以上。同期共出口14.6万吨,年平均2.9万吨。 即我国是一个乳制品净进口国。国外乳制品的大量涌入,已经对国内奶业特别是一些玉米带的小型乳品工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不对我国奶业采取必要的保护和支持措施,则我国奶业有进一步萎缩的可能。

因此,根据以上考虑,建议政府将猪肉和奶业生产列入价格支持计划。对猪肉生产可以根据生产成本制定支持价格,并适当规定生产配额。对于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的猪肉,由政府实行全额收购;对奶业生产,可根据生产成本制定目标价格。对于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的差额,给予补贴。为了使上述价格支持计划得以实施,政府应从预算中拨出专款,并授权专门机构负责执行。

标签:;  ;  ;  ;  ;  ;  

我国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探讨_畜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